教研准备什么?

时间:23-08-27 网友
  • 相关推荐

教研准备什么?
作者:王月萍
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3年第02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园本研修的不断深入,大家都认识到了研前准备的重要性,以此来保障教研的有效进行。可是教研组长在作教研准备的时候,还存在着许多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大都处于一种“伪准备”状态,形式上“有备”,而实际“无备”!

        下面是一则常用多见的“教研准备”摘录,不妨仔细甄别:

        第15周教研活动准备预知:

        1. 教研地点:三楼大一班教室,时间:5月17日中午12:30。

        2. 教研内容:讨论主题《动物的秘密》,请老师们熟悉一下。

        3. 请王玲玲老师作中心发言人,准备重难点课例的分析交流。

        有“备”和无“备”之间,是不能单凭这形式来决定的,教研是要教师带着问题而来,与同伴间不断进行经验切磋、磨合而提升。这样的准备内容大而空,中心不明,而且事情全落实在了王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其他教师容易引起一种回避、与我无关的被动心态,这不是一种“伪”准备状态吗?

        真正有效的教研准备,它如同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要精心备课一样,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预案,惟有如此三“备”,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研活动也要做好以下三“备”。

        自己

        组长是一个搭建平台的服务者,一个专业引领的支持者,一个和谐共处的成长者。在教研的过程中,会碰到无数的价值判断问题,有“大判断”,也有“小判断”。能否合理、合适地作出价值判断,源于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因此组长要对研讨的内容要提前进行细致分析,并做一些知识与经验的储备、收集,学习一些相关的信息,做到领先组员一步。

        例如有一次我组织语言欣赏活动《小青虫的梦》研讨,中心问题是“如何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深刻体验小青虫的心理活动”。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的教材,查阅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了文本重点角色的分析。当教师提出了“偷偷地”这个词作为小青虫心理剖析的突破口时,我就胸有成竹地进行追问:“这就是关键词提问法,文中还有几处关键词刻画了小青虫的心理行为?”使每一个教师都开凿思维,聚焦同一个触点,帮助教师继续深入探究。其次我提前学习整理了“文学欣赏活动的设计”有效教育策略,如对比分析法、音乐烘托法、内心独白法等,它能为教研的运作作有力的支撑,这些方法我们一一讨论,都有值得借鉴的独到之处。我还对“情景表演”策略运用提出了质疑,教师往往把“情景表演”看成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万能钥匙,几处都提到了这种方法。我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果断地对老师说“不”,并通过现场模拟表演,让老师知道一味地注重表演有可能会破坏文学的美好意境,文学欣赏活动的表演策略要慎用,而不是滥用!如此准备自己,才能把握教研,使教研活动避免组长引领的尴尬、使教研活动变得聚焦和厚实。

《教研准备什么?》相关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