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诺贝尔的奉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品析简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激发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 领会文章内容, 了解这那么新闻的意义, 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激发自信心.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创造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创造专利355项, 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创造最为闻名, 他不仅从事研究创造, 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兴办实业, 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 积累了巨额财富.
★背景透视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 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 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 使用比较平安. 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 后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 得到胶状物质, 称为炸胶, 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 他的这项创造也获得专利.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创造, 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 积累了巨大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他逝世后将遗产大局部作为基金, 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奉献的人士. 这就是诺贝尔奖, 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创造人诺贝尔的局部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 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奉献的人.
2.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颁发〔 〕 仲裁〔 〕 遗嘱〔 〕
巨额〔 〕 渗透〔 〕 钞票〔 〕
3.形近字辨析.
授〔 〕 颁〔 〕 抄〔 〕
援〔 〕 频〔 〕 钞〔 〕
4.熟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局部:〔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局部:〔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探究案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 本文结尾局部是补叙, 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达标检测
1.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颁发 遗嘱 B.逝世 援奖
C.建树 钞票 D.挪威 吞食
2.填上适宜的词语.
〔 〕:授予, 分发某一样东西, 比方勋章、奖状等
〔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3.以下句子, 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 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 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 可以有效改善开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 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他们快乐成长, 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四、拓展交流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奉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 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 是新闻中的佳作.
答案
【预习导学】
2.bān zhòng zhǔ é shèn chāo
3. 授奖 援兵 颁发 频率 抄写 钞票
4. 第一局部:〔1〕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局部:〔2-4〕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合作探究】
1. 这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 说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 报道及时.
2.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局部, 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 简洁明了, 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 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 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 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奉献, 这些都充分表达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 交代了新闻背景, 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别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 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达标检测】
1. B
2 . 颁发 建树 遗嘱
3. C
6.散 步【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揣摩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莫怀戚, 作家. 1951年生于重庆,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系, 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
主要作品: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本之中.
【预习导学】
一、根底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
我背〔 〕上的 嫩〔 〕芽
2.解释以下词语的含意.
①霎时:
②两全:
③各得其所:
二、整体感知
3.认真阅读课文, 答复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
.
.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
F.课文结局如何?
G.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堂探究】
1.“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 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 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 那么作者是怎样以小见大, 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4.赏析下面几处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5.赏析以下传情的句子.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 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6.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踊跃答复.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按要求答题.
骚扰
①单位分了一套新房, 我们一家三口欢天喜地地搬了进去, 留下老母一人孤苦伶仃地呆在旧房里.
②也曾想与老母一同搬进新房, 可妻子早就与老母闹矛盾, 儿子也不愿与唠叨的奶奶在一起, 只好作罢, 只哄说今后每星期一定来看妈.
③我们的心情随着新房明快起来, 生活充满了欢歌笑语, 记忆中的老房子渐渐生疏模糊起来, 也懒得再去走动.
④一天, 我从外地出差回来, 妻子告诉我说家里经常有莫名其妙的 打来, 刚一接, 对方马上就挂断了, 感到十分奇怪. 我说如今城里有些青年闲得wú liáo , 专爱听女人声音求刺激, 骚扰别人, 你莫管它. 可不久我也接连不断接到此类 , 有时夜深人静伏案写作, 铃响了, 刚一声“喂〞, 对方顿了一下, 马上就挂断了, 弄得我灵感顿失, 有时忍不住一通臭骂.
⑤一个星期天, 一家人忙着准备晚饭, 我备好钱正准备买酱油, 铃又响了, 顿了一下便挂断, 我十分恼火, 说明天一定上邮局安装一个来电显示或防恶意呼叫功能, 看到底是何人捣乱, 告他个骚扰罪. 气呼呼下楼时我突然见楼梯底下一黑影猛一闪急于出门, 吃了一惊, 可一见那人步履pán shān , 便一声“站住〞, 断住来人去路. 再一看, 我惊呆了:啊, 是母亲!
⑥母亲一见是我, 赶紧低下头, 说对不起, 不该打此 骚扰你们, 让你下楼看我, 我更奇怪了, 我问母亲难道这些 都是你打的?母亲头更低了, 说有时想你们想得太厉害, 可又不敢常来看你们, 只好打个 听听你们的声音, 心里就踏实多了. 又说偶尔几天家里 没人接, 就担忧不过, 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事?也不来通知我一声. 有时我很晚仍听出你在读书写字, 真想劝你多保重身体, 可你总嫌我, 只好闷在心里. 每个星期天, 我都乘车到你家新楼下, 听一家三口欢声笑语, 心里真比蜜甜.
⑦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母亲怔怔地看着我, 两行清泪也不由自主地落下来. 我紧紧拉住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 俩人哆嗦着, 一步步上楼, 直到迈进那温暖的家里, 仍不晓得分开.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空缺的两个词.
〔1〕wú liáo: 〔2〕pán shān:
2.第①段中形成鲜明比照的两个词是:
3.第③段中与第②段“哄〞字相照应的句子是:
4.母亲常打“骚扰 〞的原因是:
5.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我〞和母亲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6.《散步》和本文都是写家庭亲情的, 它们告诉了我们怎样共同的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 qí 霎 拆 其 屈 粼粼 bēi bèi nèn
2.解释以下词语的含意.
①霎时:极短时间.
②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③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宜的安排 .
3.A.散步的事情.
D.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F.我背起了母亲, 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同散步.
G.一家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课堂探究】
1.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 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 上有老, 下有小, 既要赡养老人, 又要抚养孩子,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 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 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 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 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 说成“分歧〞,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说“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 小题大做, 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 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 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即:对家庭的热爱, 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通过散步, 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达美好的家庭生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 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 而“我〞已到中年, 母亲很尊重“我〞. 母子之间互相尊重, 相处和谐, 充满骨肉之情. “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母亲老了, 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 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 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 一家人互敬互爱, 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 “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 方便老人, 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小路崎岖, 孩子感兴趣. 母亲慈祥, 想让孙子快乐, 改变了主意, 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保护.
4.〔1〕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 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 写得富有诗意, 使人读后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 表现出勃勃的生机, 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
〔2〕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 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
5.〔1〕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 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敬, 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 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 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 表现什么样的情态, 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比得多妙! 从内容上说, 有回环的关系, 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 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6.生甲:以小见大, 小题大做, 小词大用. 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那么, 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 由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 从行为到原那么, 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 一波三折的写法. 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 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 母亲却改变了主意. 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 内涵丰富, 音韵铿锵. 全文无生僻华美的词语, 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 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 更有不少句子言微意远, 意在言外, 含义丰富.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 语意的对称和反衬, 似乎都是信手拈来, 于平实中见灵气, 在浅易中见哲理.
【课后作业】
1.〔1〕无聊 〔2〕蹒跚
2.欢天喜地、孤苦伶仃.
3.记忆中的老房子渐渐生疏模糊起来, 也懒得再去走动.
4.关心〔思念〕儿子.
5.手法:细节描写.
“我〞:母亲, 儿子对不起你, 你抚育儿子这么多年, 这么关心儿子, 儿子却把你抛弃了.
母亲:儿啊, 你终于明白了, 妈想你们啊! 妈这辈子不想别的, 只要你们过得幸福快乐, 妈就知足了.
6.提示:扣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会老的, 我们应该用真挚的爱孝敬老人〞答复即可.
《2022年部编版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精品导学案》相关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10-08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10-28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11-27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答案11-28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时练习题 附加答案12-0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附答案)12-04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附答案12-09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单元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案12-2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一等奖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