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彩色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拼贴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彩色纸、皱纹纸等各种纸材或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废旧纸和布等。
重难点:
重点: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难点: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本课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
接下来的四幅公路示意图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找到准确的观察位置。此示意图之所以没有标明“知识点”,其目的就是和“学习提示”相呼应,帮助同学们找到“近大远小”的感受,而非记住焦点透视知识。“学生作品”则和“学习要求”相呼应,包含了绘画和拼贴作品。
二、教学思路
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是: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二是通过教师演示具有视觉现象的笔直大路和蜿蜒的小路,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了解视觉现象的变化,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蜿蜒小路的透视现象可以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是通过欣赏名家或学生优秀的体现视觉现象的有路的风景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四是通过让学生尝试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建议
(一) 引导阶段
视频: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问题: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变化?行驶的车具有什么变化?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会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小、很窄、很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 发展阶段
1、 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1) 通过欣赏法国油画家西斯莱的油画作品《赛夫勒道路》和现代画家韦启美的油画作品《新线》,让学生资助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2) 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2、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
分析课本第7页中最上面的四幅图(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
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及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3、 教师演示,拓展思路。
教师演示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的视觉现象。
4、 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欣赏名家某某的作品
5、 运用新知,尝试创作。
同学们可以选用绘画或拼贴等方法表现具有视觉现象的路。
(三) 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作品的优点,指出其不足和改进办法。
(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多动脑,多思考,从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四、评价建议
1、 能否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2、 能否用绘画、拼贴等方式创作出有视觉想象的作品。
3、 是否有探索发现的意识。
五、教研建议
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参考资料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年 西斯莱 法国
是法国画家阿尔弗莱德 西斯莱1873年创作的,大小54.7X73cm,现存巴黎奥赛博物馆
普通的乡村道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他用透明的色调来表现天空、道路及两旁的树木、房屋,以精细的写实笔法,来展示他所感受到的阳光反射的效果。他用紫灰调子衬托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使深秋的季节呈现出温馨的暖意;用碎而有序的笔触来表现乡村道路上的光与影。画家在这幅画中保持的是一种真实、生动而又多变的艺术特性。
《新线》油画 现代韦启美
韦启美得油画《新线》是20世纪中国的经典油画,材质是画布的油彩,大小114X145cm,于1983年创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韦启美是油画与漫画兼长的画家,生于1923年,安徽安庆人。少时曾学习过传统中国画,中国画重视“意”与“境”的观念,对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42年他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人学习油画。1947年大学毕业后,他应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北平艺专,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贴近生活,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他曾致力于风俗画的创作,代表作有《模范饲养员》《初春》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许多画家沉浸在表现现代人的精神苦闷与孤独时,他却以敏锐的目光和乐观的态度,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表现现代化城市景观的画面。他不仅拓展了中国风景画的题材,也探索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油画语言,具有平易简约和追求象外之象、形外之韵的特点。《新线》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明朗的蓝天下,新修的公路上,一正一侧两个圆形的电缆线滚子,不仅巧妙地映现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成为颇有趣的构成。单纯的大面积平涂的色块,表现了他对纯化色彩、纯化语言的追求。
透视
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视平线
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为视平线;也的是中视线交画面于心点,过心点所引横线。
心点
画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点称为心点,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是与画面呈直角的变线的消失点。
消失点
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艺术家和工程师在纸上表现立体图时,常用一种透视法,这种方法源于人们的视觉经验;大小相同的物体,离你近的看起来比离你较远的大。如当你沿着铁路线去看两条铁轨,沿着公路线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两条平行的铁轨或两排树木连线交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这点在透视图中叫消失点,凡是平行的直线都消失于无穷远处的同一个点,消失于视平线上的点的直线都是水平直线。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相关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说课稿09-01
圆的周长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9-01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优秀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30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通用22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12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