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时间:23-05-27 网友

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努力建设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

  第一章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九化”导则,深化完善全域成都规划,规范空间开发,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第一节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四大总体功能区。


 


专栏6 总体功能分区

提升型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型发展区: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注重显山露水。

扩展型发展区:包括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保护生态本底。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

  第二节 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地节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显山、亮水、露田”生态体系。

  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结合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土地综合整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略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建设、场镇改造等,努力将北新干道示范线、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等11条示范线,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新津县4个整县推进示范县和龙泉驿区同安镇、青白江区城厢镇等24个整镇推进示范镇(乡、街道),打造成产业及形态上体现差异化、多样性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实样板。

专栏7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线路

1.北新干道示范线,建成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

2.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建成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

3.成龙路-东二路-成洛路示范线,建成现代汽车产业及休闲旅游综合示范线。

4.天府大道-东山快速路-双黄路示范线,建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5.大件路示范线,建成现代产业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6.邛崃示范线,建成古镇文化及生态旅游示范线。

7.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大双路示范线,建成以休闲旅游及历史文化为特色主题的示范线。

8.龙门山沿线示范线,建历史文化及山地度假旅游示范线。

9.成青快速通道示范线,建成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农业示范线。

10.沙西线示范线,建成生态维育、世界遗产及现代农业示范线。

11.彭白路示范线,建成山水田林及灾后重建示范线。

 

专栏8 “十二五”时期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大工程

“显山亮水”工程:加强对低山地区保护,明确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山体保护边界及发展引导,在龙门山,突破行政区划分割,整合风景旅游资源,加快小轨道环线和直升机停机坪的规划;在龙泉山,加强植被恢复,合理引导果树种植,严格控制各类建设行为,梳理穿山通道,减少交通对山体破坏。市域范围内平衡河流水量配置,有效利用再生水及雨水,补充景观水系生态水量,改善城市景观水环境;凸显水网城市特征,建设水城示范点;在水系两侧划定生态保护和景观控制区,明确管控要求。

“田园永续”工程:严控建设对农田保护区的侵占,确保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总量不减少;科学指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大地景观,彰显田园四季更替的美景;编制林盘群落保护规划,按照林盘群落的方式保护林盘,在水系、道路和大城市周边的交通便捷的地区重点考虑林盘功能的置换,把林盘群落作为承载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载体。

  第二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构建市域城镇体系为着力点,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2015年,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一节 推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积极推进市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70余个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等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加大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区(市)县城、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第二节 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

  进一步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依法保护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允许农村居民带产权、持股进城居住、就业。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

  第三节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科学性和透明度。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市)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市、区(市)县、街道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新局面。

  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域成都全覆盖。加快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障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规划、房地、环保、市政、绿化、水务、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优化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响评价机制。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出行结构,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减缓交通拥堵。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增强市民交通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市容环境管理。深入推进裸土覆盖、道路硬化、绿化带提档降土工程,强化联动治尘,加强扬尘污染源头治理。全面实施景观容貌标准化管理,继续实施特色亮点街道打造,加大二环路以内主、次干道及主要出入城通道立面整治力度。加强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道路沿线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管理。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努力在农村形成土地规模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地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快田间路网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它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5年内全面完成乡村容貌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80%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先导,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归并,以农村集中居住区为主,以场镇(村落)改造为补充,多种模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散居农户的改水、改厕、改圈,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秸秆气化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切实改善农户生活条件。

  第二节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基础设施性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实现场镇自来水管网满覆盖,将供水管网延伸到农村村组。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工程,为提高农村用电水平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运”。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延伸,实现光纤到乡镇、宽带覆盖行政村,以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为重点,深入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邮政所建设,实现镇镇有邮政所。

  提高事业性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推进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提高中小学校信息化水平。兴建新型农村居民科技培训机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制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革,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农工作机制。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提高民生性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三无人员”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安全性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消防、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防雹降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五新一好”为目标,到2015年,建成省级示范片14个、市级示范片20个、县级示范片30个。以现代农业发展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分类分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强化乡(镇)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村级社会服务站(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市场主体,加强示范片村级班子建设。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贯穿于示范片建设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立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专栏9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专栏10 “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630万亩耕地有机质含量,治理200万亩酸性污染耕地及6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建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土壤检测室1个、田间检测点位60个,建成标准示范粮田15万亩。

千村清洁示范工程:在1000个示范村推进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发酵处理池、田间“频振诱虫灯”等田园清洁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态庭院等家园清洁设施,农村物业服务站、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等公共清洁设施建设。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实施100个养殖场大中型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建设,配套沼气脱硫设备、沼气输送设备,沼气利用设备;实施300个养殖小区集中供送沼气工程建设,修建沼气站和沼气配送站,沼气集中供送附近农户。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施免耕沃土栽培、秸秆走道式、机械还田等秸秆综合技术510万亩以上;在崇州市、新都区分别建设年处理秸秆10万吨左右的秸秆固化成型厂,在蒲江县建设秸秆烧结保温砖生产厂。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112个乡镇级片区服务站,配套完善27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配备村级农技推广人员。

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市级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和14个区市县农机专业合作联合分社,形成统一有机整体,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和农机租赁等服务。

 

   第四章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加强市政设施和水利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第一节 构建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县县通快铁”,完成国铁、市域铁路、地铁的资源整合,实现市域轨道运输服务一体化,基本确立轨道交通在成都市公共交通出行中的骨干作用。推动市域快速路网、干线路网、基础路网建设,形成市域“二环十二射”高速路网、“二环十八射”快速路网,加快实施城市支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基础路网的提档升级,实现市域快速路网及基础路网的合理衔接。积极推进绿道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体系。合理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加快形成较发达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公交场站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层次,继续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促进出租车有序发展,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力争实现全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指挥救援一体化、出行服务信息化”。

 

专栏11 市域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


 



专栏12 “十二五”时期市域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工程

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建设地铁1、2、7号线和3、4号线一期、机场快线,以及成彭铁路、成蒲铁路、青白江至金堂铁路、成绵乐客专等服务成都市域公共交通出行的快速铁路。建设成新蒲、成简、成仁、大件路外绕线等市域快速通道。形成机场、沙河堡、火车北站3大综合客运枢纽。

绿道系统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构建“三环六线多网”的全市绿道网体系,建设二环路、三环路及23条主要放射性道路人行天桥和下穿隧道慢性交通设施,逐步形成连接区域、覆盖全域的绿道网络和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

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提升工程:建设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117”和“198”区域路网,新增骨干道路资源,在发挥既有城市路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快速路网系统建设和重要节点立交化改造。

  第二节 加强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国内领先。优化提升网络质量,提高城乡宽带覆盖范围,建设无线城市。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市布局互联网绿色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努力发展第三方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积极推进电网、交通、水利、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和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法制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统一数字身份认证,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和公众通信网络设施,提升通信应急服务能力和抗毁能力。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指挥联动机制,提升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基础工作,加大存储与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三节 推进城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

坚持城乡统筹、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加快形成城乡共享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完善城乡公建配套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置场站建设,提高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改造和延伸天然气供气管网,形成环状加放射状的管网系统,抓好调峰用气,扩大用气区域,提高用气普及率。着力抓好消防、园林绿化、人防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等设施建设。

 

专栏13 “十二五”时期市政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四大新城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四大新城路网、立交桥、管网及附属设施工程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成都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成都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沙河污水处理厂、龙泉长安垃圾场三期工程、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置场等。

水、电、气管网工程:新建自来水管网和配合道路改造工程、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成都“坚强智能电网工程” ,随市政道路配套电网建设;对现有的天然气管网配套设施进行技改,对新建道路进行天然气同步配套建设。

风景园林工程:凤凰山片区、天回山片区、虎头山(磨盘山)片区和十陵风景区生态公园建设工程;北湖、犀湖建设和府南河南出口、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两湖四河分类打造工程;人民公园等5个公园的开敞改造、16个市政公园建设、84个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等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市政基础及配套工程:川陕路道路改造与片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成华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东部新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南部新区起步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十陵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第四节 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李家岩水库、东风水库、东林寺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供水第二水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实施“百湖”工程。实施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在中远郊14个区(市)县利用三个水利年度重点抓好新建微水池、山坪塘整治、新建改建提灌站、石河堰整治。实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在平原浅丘和条件具备的山丘区通过管网延伸工程,实现自来水到村组;在条件不具备的山丘区,建设蓄水设施和水处理设施,实现管网供水到分散农户,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问题。实施灌区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抓好大中型引水渠堰灌区改造、小型引水渠堰整治、水库灌区改造、提灌站灌区改造工程。加快新建、加固江河堤防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

 

专栏 14 “十二五”时期水利工程重大项目

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灌区改造提升工程、成都市城市水源工程关口水库、成都市城市水源工程李家岩水库、锦江综合整治工程、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小流域污水治理工程、湔江河谷水环境整治工程、198功能区西北片区安靖水环境调蓄输配工程等。

 

  第五章 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

  巩固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成果,继续实施政策和投资倾斜,加强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灾区环境保护和治理,不断加强民生改善,推动灾区产业振兴和发展。

  第一节 改善灾区发展条件

  深入推进灾区城镇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场镇。推动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快交通配套建设,提升灾区内外交通快速通行能力和交通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灾区电力通道建设、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利用,加快能源配套建设;完善供排水设施,大力推进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发展,加强对口劳务合作,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灾区扶贫帮困工程。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生动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第二节 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整合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龙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物流、商贸、金融等产业,推动灾区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合作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化与对口援建单位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加强灾区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防治,特别是按流域进行泥石流沟治理,坚持综合治理、避让搬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相关文档:

成都市房屋租赁合同样本(2篇)09-12

成都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09-22

成都市股权转让协议(标准版)10-12

成都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10-12

成都市二手房买卖合约书10-29

成都市二手房买卖的合同范本(通用7篇)10-29

成都市房屋买卖合同5篇11-12

成都市商品房买卖合同(标准版)11-12

成都市某学校游泳馆的暖通空调设计12-03

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12-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