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地震
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序
汶川大地震已过半年,与震中近在咫尺的映秀镇区重建工作,牵动人心。
我们的视线穿越满目的废墟,缅怀苦痛,试图重新解读这片土地;我们的视野超越空间的局限,放眼周边,思考重建之路;我们的记忆包容了时间的伤痕,收拾心情,探索未来发展之道。在历史的时空中,我们在寻找答案……
1. 前期研究——规划要点与立意分析1.1. 宜居·安全——躲难减灾设计以灾后重建的典范城镇为目标,映秀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躲难减灾问题。而面临的主要困难,可归结为:1、毗邻地震断裂带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区;2、城镇可用土地资源有限,躲难空间难于安排;3、对外交通联系依靠沿岷江河谷公路,灾害发生时可能中断。
针对以上特点,本规划遵循“躲让”,“抵抗”,“自救”相结合的防灾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防灾系统规划,在各种灾害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间树立坚实的屏障。
1.2. 缅怀·激励——“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核心纪念场所。规划方案力图整合现有的纪念资源,并进一步完善、升华,打造完善的城市纪念体系。缅怀伤痛的百花大桥遗址、映秀中小学遗址,遇难者公墓、地震飞落巨石,以及反映赈灾感人场景的铁军大道和救援直升机起降场,都将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体系在情感因素以外,还应融入科学、教育的因素。作为举世瞩目的震灾中心城镇,映秀镇周边及镇内遗迹遗址和灾后自然环境具有科学考察和教育、研究的极高价值。因此,城市纪念体系需要包含科学、教育等积极元素,以反映人类缅怀前事同时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
1.3. 传承·发扬——藏羌民族文化藏羌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魅力天成,而映秀镇正是由成都平原文化进入川西山川文化的咽喉,被誉为“西羌门户”。唯有在重建规划中传承、发展地域特色和文化,才能在使当地同胞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重建乐土、生生不息的坚强信念。
因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在建筑和空间上对民族形式和构成要素深入剖析,力求保持建筑特征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映秀镇震前的空间文脉,潜移默化的融入新的空间与生活之中,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修补文化传承上的裂痕。
1.4. 发展·提升——震后旅游产业地震灾害形成了区域旅游格局的改变,其中与映秀镇相关的因素包括:1、区域交通线路的变化;2、区域地震纪念旅游体系即将形成;3、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的调整。
映秀镇作为震中城镇,将在旅游重建体系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能;同时,其震后产业现状和自然限制因素也已将今后发展重点指向旅游业。因此,必须从区域旅游系统和汶川县旅游产业布局出发,以科学研究映秀镇的发展定位、指导镇区旅游系统建设。
1.5. 科学·高效——城镇建设的实施对于重建规划,尤其是位于震中极重灾区的城镇重建,把握“重建”的特点、具有科学、高效的操作可能性尤为重要。
因此,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居住规模、设施配套标准与规模,进行较为详细的投资预测;同时,区分轻重缓急,近期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近期以宜居和安全为目标,着重解决居住与各项设施配套问题;远期以发展和提升为目标,尤其在产业定位与旅游体系打造上,切实保障城镇可持续发展。
2. 现状研究2.1. 区位条件映秀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汶川县南部岷江河谷,与汶川县草坡乡、耿达乡、漩口镇、水磨镇及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藏羌自治州的门户重镇。向东南距成都、与都江堰市毗邻,有213国道、303省道和都汶高速公路通过,是进出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重要的交通要道。
映秀镇是“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城镇中心区距离震中约。
2.2. 现状综合分析2.2.1. 自然条件映秀镇地处岷江河谷,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渔子溪河和岷江穿境内而过。四周群山环抱,雨量充沛,植被丰茂,冬暧夏凉,气候宜人,是理想的休闲躲署之地。
镇区用地主要集中于渔子溪河与岷江交汇处,地形平坦,适于建设。镇区北侧、西侧以及南侧的山体存在一定数量的台地地形,地形坡度较小、也可用于建设。北侧山体台地与地面高差约、西侧山体两层台地与地面高差约和、南侧山体台地与地面高差约。除环抱镇区的周围山体外,整个镇区地形西北偏高,东南较低,地形起伏比较平稳。受地震影响,镇区各主要山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地面植被耕地等受损严重,局部地区存有少量耕地。
2.2.2. 建筑物映秀镇是“512大地震”的震中和极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已经倒塌。随着震后建设工作的开展,大部分的坍塌房屋以及危险房屋已经爆破拆除,渔子溪河以北原映秀镇中心处基本是一片建筑废墟。现存房屋类建筑物基本上可以分为危房、板房和临时帐篷。
●危房
散落在岷江东岸、渔子溪南北两岸以及渔子溪村内。这些危房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这些危房一部分未来将进行爆破拆除,如岷江东岸的部分危房以及渔子溪村内的危房;一部分是为了镇区重建保留的地震纪念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渔子溪南北两岸的部分危房。
●板房
为解决映秀镇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镇区内建设了大量的活动板房。主要集中建设在鱼子溪樱桃坪、渔子溪岷江西岸、中滩堡、黄家院四个区域。其中渔子溪岷江西岸区域内还设置了主要的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临时小学、临时幼儿园、临时集贸市场、临时医院等。
●临时帐篷
临时搭建的帐篷主要集中在道路不通、无法完成板房施工建设的地区,如黄家村等。此外团结桥西侧的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临时帐篷。
2.2.3. 道路、桥梁震后镇区内道路桥梁损毁严重,现在镇区内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以及镇区内部的交通路线基本已经抢修打通。同时,在渔子溪岷江西岸的活动板房安置区内新建了多条道路。
百花大桥由于受地震破坏严重,对行人存在一定危险,现已经过爆破处理,排除了安全隐患,并作为映秀镇区地震纪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保留。渔子溪上的两座桥梁基本恢复可以正常使用。岷江上的团结桥为步行桥,暂时仍禁止使用。
2.3. 限制要素分析2.3.1. 地震断裂带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地震断裂带位置显示,地震断裂带从映秀中心镇区西北侧穿过;断裂带范围内禁止建设乙类建筑,范围内禁止建设丙类建筑。因此,映秀中心镇区内的地震断裂带躲让控制范围约,基本涵盖了镇区北侧的大部分用地。
2.3.2. 高压走廊镇区中滩堡北部设有区域220KV开关站以及为映秀服务的110KV变电站各一个,两条220KV高压输电线由镇区北部边缘经过。
2.3.3. 防洪要求岷江下游与都江堰接壤处有紫坪铺水库,历史最高蓄水位;岷江和渔子溪河道两边现有的堤防,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加固;在靠山边用地区域,按50年一遇标准设置山洪排洪沟,将山洪疏导至城镇用地区域外水系;排涝按一年一遇标准设计。
2.3.4. 有形纪念资源“512”大地震对映秀镇是一种毁灭性的天灾,在其给人们的肉体和心灵带来无尽悲痛的同时,又留给人们许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财富。
许多有标志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场地等都是我们记住历史开创未来的见证。我们应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利用,形成映秀镇未来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映秀中学
映秀中学是2006年新建的学校,学校占地约,5.12大地震后,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已严重受损,教学楼有半截斜埋在了地下,整栋教学楼只剩下一根旗杆,旗杆上还飘扬着国旗,旁边的学生宿舍楼在地震冲击波下呈S形倾斜,现在遗址上的建筑基本都是危房。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如今已经成为映秀镇标志性建筑。
●映秀小学
地震过后,映秀小学的唯一标志就是操场上旗杆顶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小学校舍与附近的工厂、民居一同夷为平地。只有那面红旗子仍在飘动,成为映秀小学唯一一个标志物。
●遇难者公墓
512公墓位于国道线与渔子溪村之间的山坡上,这里埋葬着3000多名遇难者。这里没有墓碑、没有坟头,只有梯田一样的几道土阶。一个巨大的“门”突兀地立在山坡上,白底黑字写着——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悼念遇难者、缅怀遇难者的地方。
●铁军大道
镇区映秀大道刚刚修建完成不久,震灾发生后这条宽阔的道路成为开展自救、救灾工作和临时安置的主要场地;担任映秀镇救援任务的解放军铁军官兵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奋战了几十个日日夜夜,最大程度的挽救了人民生命、挽回了地震损失。为纪念人民子弟兵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震后映秀镇将这条道路命名为“铁军大道”。
●救援直升机起降场
救援直升机起降场位于岷江西岸,占地面积约1公顷。这里是512大地震后临时修建的简易直升机起降场。映秀的大部分救灾物质以及受灾群众都是通过这里送达和转移的,这里为震后的救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飞落巨石
指镇区边缘在地震当中飞落的巨石,现已稳定形成自然奇观。
其中一处位于映秀镇入口处213国道旁,当时巨石从天而降,犹如刀剑一般插在地上;现在巨石上镌刻有“512震中映秀”字样。
另一处在映秀镇的团结桥对面、老虎嘴至彻底关大桥中间。这块竖立在映汶段上的巨石,不仅是地震灾害留下的产物,也是四川抢通都汶生命线的见证物。四川省国道213线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抢通保通指挥部决定将这块巨石作为汶川特大地震遗迹保留下来,并镌刻“5.12纪念、保护”,巨石的存在使都汶公路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3. 规划背景与总体定位3.1. 项目背景映秀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213国道、303省道以及正在建设的都汶高速交汇于此,是阿坝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重镇,是川西、川北旅游环线的分水岭,东接都江堰、南邻汶川漩口镇、西靠卧龙自然保护区、北通汶川县城及阿坝州各县。
镇区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公路修通后仅13公里),距离成都88公里。镇域总面积105.80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2007年底镇域户籍人口为6641人(不含流动人口)。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到汶川视察灾情时作出了“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的指示,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也提出了“把映秀建设成为广东援建典范”的要求。
本次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包括5个行政村(中滩堡村、枫香树村、渔子溪、张家坪村及黄家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
3.2. 城镇性质与规模3.2.1. 城镇性质“5.12汶川大地震”的旅游及纪念中心、川西北地区的旅游门户重镇、汶川县域的重点建设镇。
3.2.2. 城镇职能——“5.12汶川大地震”旅游及纪念中心
——川西北区域地震遗址旅游、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羌文化旅游和九环线精品旅游的综合服务节点
——以发展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为主的县域重点建设镇,
——县域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县域水电业服务基地。
3.2.3. 城镇规模近期至2011年,城镇人口10200人,建设用地规模86公顷。
3.3. 面临的主要问题3.3.1. 近期重建●居民安置
使当地居民脱离临时避难的简易住所、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重建规划的当务之急,因此,规划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居住用地的布局、规模,完善设施配套,并且更要通过符合当地长期生活习惯的居住环境的营造帮助当地群众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重树生活的信心。
●震灾信息保护
映秀作为距离震中最近的城镇,震灾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和人工环境破坏,以及自救、救灾中的场景、事件,具有极高的纪念意义和教育、研究价值;尤其相比其他同等破坏程度地区,映秀镇地震遗址遗迹保留更为完好,更凸显了保护的价值。因此,近期须对这些资源分类梳理、区别研究,及时指定保护策略和措施,防止宝贵信息因自然、人为破坏的流失。
●重建规划实施
在援建地区和当地的共同努力下,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步入正轨;在此基础上,需在规划方案当中制定更为详细的空间安排和项目策划,进行投资测算和实施时序安排,确保重建工作的科学、高效。
3.3.2. 远期发展●产业定位与布局
震灾在一定程度上敲响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警钟,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科学制定产业重点和一二三产协调关系,充分利用传统水利、交通优势,深入发掘原有与新兴旅游资源,精心布局,以期长远的良性发展必将是本次规划对产业布局研究的重点。
●空间格局梳理和城镇特色营造
震灾以使原来的城镇建设几乎荡然无存,原有空间格局也被湮没在废墟之下。因此,新的空间布局需要满足重建需要,同时还必须尊重城镇原有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以适当方式重塑原有街巷、邻里的空间特征,并且融入灾害与救灾纪念的积极因素,营造蕴含丰富历史、地域、文化与情感信息的新镇特色。
3.4. 震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3.4.1. 旅游资源评价作为5.12大地震震中所在地,映秀镇集中了大量知名、珍贵的纪念性遗址、遗迹和文物,包括镇域内震中、救援直升机坠落地点和镇区内漩口中学、铁军大道、映秀小学救援场地等。
灾区旅游重建规划将对西北、汶川县区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映秀镇将成为以地震纪念为特色的川西北旅游重镇。
重建规划将重点打造镇内地震纪念性旅游系统,同时带动镇内旅游服务业和乡村休闲业发展,使映秀从区域旅游中途站跃升为川西北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阿坝州旅游重镇。
表1 映秀镇旅游地震纪念资源分类表
有形纪念资源
自然遗址类
崩塌山体、堰塞湖、巨石…
人工构筑物遗址类
建筑、桥梁、道路...
新建纪念空间类
公墓、博物馆、纪念广场...
地震文物类
受难者遗物、寻人告示、受损车辆、救援工具...
无形纪念资源
地震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唱的歌曲、童谣、影像
3.4.2. 区域定位分析●映秀镇在川西旅游格局中的定位(分析图)
映秀镇地震遗址遗迹知名度高、分布集中、数量众多,将成为地震纪念旅游主要目的地、地震遗址旅游线上主要节点;以此为依托,打造精品旅游重镇。
同时,充分结合区域线路的布局,进一步强化映秀在九环精品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羌文化旅游走廊上的门户型重要节点的地位。
●映秀镇在汶川县旅游格局中的定位(分析图)
汶川县位于西部深山生态保护区及科考探险旅游带和东部平原乡村休闲旅游带之间的中山、低山岷江河谷旅游带上;映秀镇交通、环境、气候、生态等条件明显由于其他乡镇,宜于依托镇区重建、吸引周边城镇地区游客,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
映秀镇西侧卧龙、耿达、三江三个乡镇位于大熊猫世界遗产保护区内,震后耿达乡成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建议在汶川县境内通过隧道连接卧龙镇S303省道和三江乡县道,以映秀镇为门户,打造县域内“映秀—耿达—卧龙—三江—水磨”的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环线。
3.4.3. 旅游产业定位因此,映秀镇在川西旅游格局中的定位为川西北综合性精品旅游门户节点、以汶川地震遗址旅游为特点的旅游重镇、浅山乡村生态旅游城镇。
3.4.4. 旅游项目策划根据映秀镇旅游资源特征,将保留、新建旅游项目分为三类,即:12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其中,地震纪念旅游项目为依托地震遗址遗迹保留、保护和配建、新建项目,其他为新建项目。
512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
1)百花大桥遗址
2)“巨石”遗址广场
3)遇难者公墓
4)公墓纪念碑、纪念牌坊
5)地震纪念博物馆(兼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保护区、学术研讨中心)
6)地震遗址公园(映秀小学遗址)
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
1)藏羌文化手工商业作坊区
2)藏羌风格民族度假村
3)藏羌风格生活服务设施
度假休闲项目
1)综合商服中心
2)游客接待中心(莞秀宾馆)
3.5. 总体定位依据以上现状情况、限制要素、主要问题及产业发展分析,本次城市设计的城镇定位可以概括为
承载深厚记忆与丰富情感、焕发蓬勃生机与迷人魅力的山水新镇。
4. 城市设计说明4.1. 城镇空间格局整体空间结构为周边山水环境与城镇开放空间、院落空间通过空间渗透廊道相融合,沿河、沿主要纪念空间形成城镇开放空间的主框架。
两个中心片区是指渔子溪河北侧中滩堡片区和南侧渔子溪片区。
三个外围组团是指南部黄家村行政组团、北部枫香树产业组团和西部渔子溪上坪居住组团。
4.2. 规划布局与用地规模映秀镇采用中心片区+外围组团的布局形态,由两个中心片区、三个外围组团构建“城镇—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两个中心片区是指渔子溪河北侧中滩堡片区和南侧渔子溪片区。三个外围组团是指南部黄家村行政组团、北部枫香树产业组团和西部渔子溪上坪居住组团。
4.2.1. 规划用地布局●渔子溪片区
中滩堡片区是综合性中心片区,功能主要包括地震纪念博物馆、漩口中学遗址保护区、震灾遇难者公墓、莞秀宾馆、旅游商贸街、居住区、映秀中学和映秀小学。
根据地震遗址分布集中、区位居中和交通条件外向易达的特点,地震纪念性建筑、空间集中于片区北部布置,通过步行轴线和步行系统相互连接,形成城镇地震纪念体系的主要部分。
片区南部213国道与岷江之间的用地背山面水、环境条件优越,不易受到灾害影响,主要安排镇区居住功能及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功能。在岷江与渔子溪江交汇处西侧布置莞秀宾馆,作为本片区主要的滨水标志性建筑。
●中滩堡片区
中滩堡片区由沿岷江和渔子溪的L形带状用地构成。其中,沿渔子溪主要布置镇区公共服务建筑及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商业服务中心、医院、卫生院和民族风情街和公交换乘站等。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尊重震前镇区的空间肌理,在映秀镇老街原址保留其传统街巷的空间形态,留存原有生活印迹、为新镇区营造丰富的人文信息和文脉特色。沿岷江和公共服务区域北侧安排居住功能。
片区北部为原中滩堡村居住区和映秀小学等公共设施所在地,是震前距离地震带最近的建设用地,在地震中已基本全部损毁。本次规划适当保留地震遗迹,整体设计为地震纪念公园。
●黄家村行政组团
利用南部黄家村相对独立的少量建设用地安排行政办公和产业办公功能及居住功能。本组团位于镇区入口处,在建筑形式、布局上充分考虑其与周边山水、国道关系,形成镇区入口的标准性建筑。
●枫香树产业组团
在保证安全、适当压缩用地规模的基础上重建阿坝州烟草公司工业厂区,在三个不同方向安排组团对外交通出口,确保安全疏散要求。
●渔子溪上坪居住组团
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渔子溪上坪重建当地居民的居住社区。居住建筑风格与空间组合在传统藏羌民族形式基础上加以创新,充分与地形相结合,鼓励居民发展特色接待、家庭旅馆等形式的休闲服务产业;在用地东侧集中布置为本组团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安排部分地震纪念旅游功能,作为镇区中部地震纪念旅游功能的延伸。
4.2.2. 规划用地规模规划用地规模为191.0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79.31。
表1 规划区用地汇总表(2011年)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总用地
191.00
100
2
城市建设用地
79.31
41.5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11.69
58.5
其中
水域
30.99
16.2
耕地
11.12
5.8
林地
69.58
36.4
表2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11年)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名称
用地面积
(公顷)
占用地比例(%)
1
R
居住用地
17.35
22.2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17.35
22.2
其中
R21
住宅用地
14.05
18.0
R22
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
3.30
4.2
其中
R22
中学用地
2.22
2.8
R22
小学用地
0.70
0.9
R22
幼儿园用地
0.38
0.5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1.50
15.0
其中
C1
行政办公用地
1.91
2.4
C2
商业金融用地
4.87
6.1
其中
C21
商业用地
3.74
4.7
C25
旅馆业用地
0.95
1.2
C26
市场用地
0.18
0.2
C3
文化娱乐用地
3.32
4.2
其中
C34
图书展览用地
3.32
4.2
C5
医疗卫生用地
1.40
1.8
其中
C51
医院用地
0.55
0.7
C53
休疗养用地
0.85
1.1
3
M
工业用地
3.56
4.5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3.56
4.5
4
S
道路广场用地
22.99
29.0
其中
S1
道路用地
21.79
27.5
S2
广场用地
0.96
1.2
其中
S22
游憩集会广场用地
0.96
1.2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0.24
0.3
其中
S31
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0.24
0.3
5
T
对外交通用地
0.43
0.5
其中
T2
公路用地
0.43
0.5
其中
T23
长途客运站用地
0.43
0.5
6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10
5.2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2.47
3.1
其中
U11
供水用地
0.55
0.7
U12
供电用地
1.85
2.3
U13
供燃气用地
0.07
0.1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0.99
1.2
其中
U41
雨水、污水处理用地
0.94
1.2
U42
粪便垃圾处理用地
0.05
0.1
U6
殡葬设施用地
0.42
0.5
U9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22
0.3
7
G
绿地
19.16
24.2
其中
G1
公共绿地
13.22
16.7
其中
G11
公园
6.32
8.0
G12
街头绿地
6.90
8.7
G2
生产防护绿地
5.94
7.5
其中
G22
防护绿地
5.94
7.5
8
合计
总建设用地
79.31
100
9
E
水域和其它用地
111.69
——
其中
E1
水域
30.99
——
E2
耕地
11.12
——
E4
林地
69.58
——
10
总计
规划总用地
191.00
——
4.3. 城镇特色风貌规划4.3.1. 景观风貌分区依据镇区功能构成和用地形态,主要分为5个风貌区:地震纪念风貌区、民族特色风貌区、公共建筑风貌区、居住风貌区、产业风貌区。其中地震纪念风貌区、民族特色风貌区分布在213国道沿线,突出展现映秀镇的城镇形象;居住、产业、公共建筑风貌区主要分布在岷江和渔子溪两岸的滨水地区,结合山水环境营造宜人的城镇居住、生活风貌。
●地震纪念风貌区
包括镇区中部地震纪念博物馆和漩口中学遗址区域,以较大体量的博览、会议、科研等公共建筑为主,突出纪念意义;与漩口中学遗址保留、改造建筑形成对比,突出地震遗迹在本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民族特色风貌区
包括沿213国道民族商贸街、渔子溪北岸民族风情街和渔子溪上坪特色居住组团。以多层为主,在建筑布局、形式和材质、色彩上吸取传统藏羌民居的风格特点,底层可结合地段安排商业、餐饮等公共性较强的功能,底层以上空间安排居住或家庭旅馆功能。
●公共建筑风貌区
包括南部行政办公用地和渔子溪河与岷江交汇处两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建筑风格上以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为主,适当加入体现当地地域特征的建筑语言。
●居住风貌区
包括沿岷江两岸的中滩堡、渔子溪、黄家村的居住用地,以4-5层为主,采用较为现代的设计手法,营造舒适、宜居的住区氛围,并适当在建筑外观上体现民族特色。
●产业风貌区
包括枫香树工业厂区,以低层厂房为主,形成规整、简洁的现代工业风貌。
4.3.2. 岷江滨水景观风貌结合防洪堤建设以人工型景观为主,重点打造岷江两岸两条滨江路,在道路设计上充分考虑人行的要求;同时将居住区沿岷江北岸呈带型布置,形成高品质的滨水住区风貌。
4.3.3. 渔子溪河滨水景观风貌结合渔子溪河两侧的公共建筑和旅游设施,利用两岸滨河路内侧的用地建设带形绿地公园,形成自然的亲水景观风貌。
4.3.4. 沿213国道景观风貌结合213国道作为穿越镇区的主要对外交通的特点,将其作为重点展现城镇风貌的窗口,沿路主要安排映秀镇震中纪念特色和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形成镇政府办公区——民族商贸街/渔子溪上坪传统居住区——地震遗址/地震纪念博物馆——民族手工业街——地震纪念公园的景观风貌序列。
4.4. 地震纪念体系规划4.4.1. 规划理念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核心纪念场所。规划方案着力整合现有的纪念资源,并进一步完善、升华,打造完善的城市纪念体系。有缅怀伤痛的百花大桥遗址、映秀中小学遗址,遇难者公墓和地震飞落巨石,也有反映赈灾感人场景的铁军大道和救援直升机起降场。同时,依托漩口中学遗址在其北侧兴建地震纪念馆(兼学术研讨中心),利用直升机起降场作为新中学的运动场地,并在映秀小学周边地段兴建地震遗址公园,为城市纪念体系注入科学、教育和生活等积极元素。
这些设施多数沿G213国道布局,形成一条“珠链”;在遇难者公墓和中学庭院的基础上,打造一条纪念轴线串联系列主题雕塑,反映生死转化的人生哲理。
4.4.2. 纪念体系规划地震纪念体系由纪念空间节点和纪念平台为主要实体构成,通过纪念空间主轴、纪念空间次轴和视线廊道加以串联,形成有机系统。
●纪念空间节点和平台
包括地震遗址公园、映秀变电站、地震纪念博物馆、遇难者公墓、渔子溪上坪纪念雕塑、两河交汇处纪念塔、直升机停机坪、巨石遗址广场和行政办公中心构成,选取视线最为开阔的地区作为眺望平台俯视镇区。
●纪念轴线
纪念空间由213国道纪念主轴进行交通串联,形成紧密的景观序列;东西向穿越漩口中学遗址的纪念次轴是纪念体系序列的核心与高潮,也是城镇的标志性空间轴线。
●眺望系统与视线廊道
眺望系统与纪念空间视线走廊结合考虑。
根据映秀镇依山傍水、蜿蜒而建的用地特征,在对地形地势、城镇布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五点形成镇区的眺望系统,即政府主楼、镇政府行政办公楼、遇难者公墓东侧观景平台、渔子溪南侧观景平台、两河交汇处眺望塔和二台山观景点。
其中,遇难者公墓东侧、渔子溪河南侧眺望平台是城镇内部视野最为开阔的高地,可以获得俯瞰城镇中心区域的最佳角度;镇政府办公楼作为城镇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可将城镇及周边环境全貌尽收眼底,并可眺望213国道和震中山谷。
4.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4.5.1. 对外交通在映秀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对外交通213国道与镇区内路网和用地的关系,使其由主体建设区的北侧通过,避免公路穿越用地造成的干扰和不便。303省道采用局部隧道方案与都汶公路及213国道衔接。
4.5.2. 道路系统规划依托G213国道组织完善的区内道路系统。沿岷江西岸建设纵向次干路贯穿镇区,四条横向次干路与之相交形成均衡的道路骨架。沿渔子溪两岸及岷江东岸,组织滨水景观支路;沿镇区西侧山体组织沿山景观支路。
主干路红线宽度24米;次干路红线宽度14米;支路红线宽度10米;巷路红线宽度7米。
4.5.3. 道路选线考虑镇区地形因素,道路选线依据道路等级、性质的不同,充分考虑与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适当提高路网密度以方便居民使用。在用地较为平整的中滩堡、渔子溪中心片区,采用较为规整的格网型道路系统,形成规整的地块,为近期建设开发、设施配套提供良好条件;周边沿河道路及黄家村、渔子溪上坪组团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自由式路网形式,以蜿蜒的道路突出自然特色,为城镇增添步移景异的景观情趣。
4.5.4. 步行系统设计因地制宜,组织依山傍水的公共步行系统,集中打造两条主题步行系统:依托漩口中学遗址和遇难者公墓,组织以“缅怀和激励”为主题的地震纪念步行带;在渔子溪北岸,在映秀“老街”的基础上,建设以藏羌文化为特色的手工商业步行街。
步行系统由步行主轴、步行走廊、步行空间主节点和次节点构成。
映秀镇规模小、可步行观赏的景观丰富,因此结合景观系统安排完善的步行系统,同时部分道路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形成完整步行系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人车混行也使人车关系趋向和谐。
步行系统重点突出两条步行轴线:
地震纪念步行带——利用渔子溪上坪—遇难者公墓—漩口中学—岷江的连续空间关系形成,其间布置纪念性雕塑、广场、景观,集中为游客展现地震遗址与纪念景观。
藏羌文化手工商业步行街—在已灭失的繁华的映秀老街原址上重建而成,是以藏羌文化和映秀传统风貌为特色的民族商业街。
此外,结合地形条件和地震遗址分布,在公墓和纪念公园设置独立的游园步行空间和山体步行走廊。
●公交与停车设施
以都汶高速、213国道和303省道为县域内公共交通主要线路,在中滩堡片区西侧、213国道以东布置公路客运站和县域公交换乘中心,方便县域居民及游客换乘,同时与镇区主要纪念建筑、旅游设施联系便捷,以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带动镇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
在车流量较大的公共中心区域、地震纪念博物馆西侧设置集中的较大规模的公共停车场;城镇中心区其他的公共停车场布置在商业、旅游服务等功能区的外围。住宅和公共建筑结合室外空间综合考虑停车。
4.6.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本规划将城镇内部和外部的绿化景观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首先从城镇周边山水环境出发,形成绿化大环境对城市内部绿化环境的围合和渗透;城市内部与外围山水环境共同构成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
4.6.1. 绿地系统规划城镇整体绿地系统结构为:两片、三带、多轴散点
两片:指渔子溪河两岸受地震断裂带和地形限制退让为大面积绿地的用地,结合地震遗址形成地震纪念公园和遇难者公墓。
三带:指沿213国道绿化带及岷江和渔子溪河滨水绿带
多轴散点:通过道路系统及公共空间轴线形成多条绿轴,连接镇区内部与周边自然山水绿地,构成网状绿地系统;在各个片区、组团内部散点布置公共绿地和多个绿化空间节点,兼具环境绿化与避难疏散功能。
4.6.2. 景观系统规划景观系统由“一轴、三带、四区、多点”构成。
●景观轴线—地震纪念特色空间轴
东西向穿越漩口中学遗址的线性空间作为城镇标志性的主要景观轴线,既通过建筑和遗址序列表达出缅怀与激励、灾难与抗灾的城镇空间主题,又借轴线上的城镇和山水景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特征;此外,通过道路系统及公共空间形成多条次一级景观轴线,联系各条景观带。
●景观带
重点打造三条公共滨水岸线。沿岷江西岸,依托滨江道路以及沿路居住和生活服务设施,组织亲切宜人的城镇生活型岸线。沿渔子溪南岸,结合漩口中学遗址公园及地震纪念博物馆,组织以地震纪念为主题的景观岸线。沿渔子溪北岸,结合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藏羌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观光岸线。
●重点景观区域
包括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区域、藏羌文化手工作坊街区域、“中学遗址—博物馆”综合区域、藏羌民族度假村区域。
●景观节点
指散落于城镇空间内的院落景观节点。
4.6.3.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依托山水空间——滨河临路开放空间——院落庭院空间,逐层深入,形成富有诗意的山水空间格局。在滨水河岸,预留10米左右的绿化游憩空间;在山水之间,设置多条绿化休闲带,成为沟通山水的空间廊道。
4.6.4. 天际轮廓线从建设精品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出发,城市天际轮廓线总体较为舒缓,建筑高度以3-4层为主,最高不超过6层,在总体上与山体、水体建立起和谐的高度关系。
4.7. 城镇防灾体系规划4.7.1. 防灾规划理念分析●均衡的城镇用地格局
依据上位规划,岷江东侧仅安排政府及电厂的行政办公和适量居住配套以及九寨沟药厂,居住等建设用地大多位于岷江西侧的山脚滨水地带。在渔子溪北岸,布置服务于镇域居民的医院、养老院和商业中心,以及服务于游客的藏羌风格的手工商业作坊街和公交换乘中心。在渔子溪南岸,除地震主题的中学遗址和地震纪念馆外,布置服务于当地及周边学区的新漩口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以及服务于游客的旅游接待中心(即莞秀宾馆)。在位于山坡台地的渔子溪村原址,在满足地震断裂带200米控制范围的基础上,结合村民安置和就业,建设藏羌文化的生态休闲度假村。公共服务设施基本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核心地带,具有良好的交通通达性和辐射半径。
上位规划确定的变电站,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中心,燃气站和加油站等市政设施均已妥善落实。
●科学的避难减灾设计
遵循“避让”,“抵抗”,“自救”相结合的防灾策略。
地震断裂带30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乙类建筑,20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丙类建筑。映秀镇的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以下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镇卫生院住院部、医技楼,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楼,消防车库及其值班用房,枢纽变电所的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就地继电器室,对外公路的监控室以及长途客运站候车楼,都汶高速位于镇区的立交桥。
鉴于映秀镇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应利用学校操场和乙类建筑作为主要防灾据点;利用绿地和广场作为临时避难疏散场所,其建设标准不低于1平方米/人。
为保障对外紧急联系,保留映秀现有停机坪,日常用作运动场地,紧急情况可恢复救援功能。避震疏散道路以区内干道为主。
4.7.2. 防灾体系规划4.8. 主要节点详细设计4.8.1. 地震遗址公园地震遗址公园位于城镇纪念序列北端,结合其范围内的映秀小学遗址和避让地震断裂带的充足用地,以“大地的记忆”为设计主题,取意“存震前城镇、生活、环境之记忆,兴震后自然、山水、人文之文化”,定位成为映秀乃至四川每年一度的地震纪念活动的举行地。地震遗址公园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密林地、儿童公园、遗址公园和废墟之山,以增加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公园设计的设计理念通过以下方面表达:
●地震断裂带的处理
本设计将地震断裂带理解为一条生之路:自然灾害是无法逃避的,但是人类在与自然共存的漫长岁月里反而更加有生命力,因此,本设计认为历经大劫之后,当自然条件稳定下来,人类文明必将重生。在地震断裂带上最有生命力的景观要素就是自然,没有人为干扰的“随意生长”。
●保留遗址
根据筛选,本设计保留了空间较大、保存较完整、受震特征明显的建筑群,以其较为丰富的建筑空间作为地震遗址公园的入口和其中一个参观功能区。另外还保留了北部的一个废墟的地基和映秀小学遗址(旗杆)处理为肃穆的园中广场,作为每年一度的地震哀悼、纪念活动的举行地。
●大量的废墟垃圾的处理
本地块是映秀镇内生命损失最严重的区域,大量建筑垃圾在救援过程中已经被碎片化。本设计在场地北侧用生态工程手段堆山,将这些废墟在场地内解决,同时消化部分附近山体滑坡的土石垃圾,在时间上保证堆山在工程地质稳定期可以充分沉降。
●保留原有的肌理和农田
保留原有城镇街道和建筑的走向的肌理,尽量利用原有地块内保留的栎树林和农田。
4.8.2. 地震纪念博物馆兼学术研讨中心地震纪念博物馆兼学术研讨中心位于城镇核心区域,是整个纪念体系的中心和高潮。设计取“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理念,分别赋予场地南北两个组成部分:南侧为漩口中学遗址保护与地震研究教育基地,北侧为地震纪念博物馆与学术研讨中心。
●地震纪念博物馆兼学术研讨中心
主要功能为震灾实物、影像记录展示,同时,由于此次特大地震受到了全世界关注,重建工作也在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支援下完成,因此加入学术研讨、会议功能,以国家、世界级的主题论坛形式作为震中人民对社会各界的回报。
基于功能要求建筑采用扇形展开的形式,向内围合入口院落和室外展场,向外与渔子溪河滨海绿带相连。
●漩口中学遗址保护区
分为两个部分,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西侧主楼部分对坍塌主楼进行原样存留保护,对两侧配楼和北侧连楼进行加固处理和改造,形成可供内部参观的震灾结构破坏与修复的活教材。东侧校舍在一定工程措施辅助下保留其震灾后的原真形态,在周边划定安全防护区域,供外部参观和科学考察。
●遗址周边研究教育区
在遗址北侧、西侧建设地震研究与教育基地,作为地震纪念博物馆功能的延伸,结合遗址普及地震知识、展示研究成果;采用半围合式的建筑组合形式,高度上避免喧宾夺主,以2-3层的层高作为遗址建筑的烘托。
●纪念广场序列
在用地西侧、南侧设置连续的广场空间。沿213国道北侧设本区集中停车场,向南结合入口设置带型地震主题广场。
铁军大道北侧现为临时安置区域,重建中采用雕塑的方式重新震灾发生场景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
4.8.3. 藏羌主题生态休闲度假村利用渔子溪上坪较为平整用地建设形态完整的民族形式度假村,突出精品旅游城镇特色,采用居民自住结合家庭旅馆的方式,服务于成都、都江堰等地的城市人群。在社区内部适当安排为本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在用地东侧结合城镇纪念体系安排旅游服务中心和观景塔,作为地震纪念主题轴线向西的延伸。
4.8.4. 藏羌风格手工业作坊街位于渔子溪河北侧,设计理念为“重现昔日繁华,再造宜居乐土”,在已经灭失的映秀老街基础上进行新建,尊重原有城镇空间肌理,以活泼的建筑布局围合形成院落和街道空间,其间以民族风格手工艺品为主题,穿插其他旅游服务功能,集中展示藏羌民族文化。
4.8.5. 行政办公与配套居住位于镇区南端入口处,是由213国道进入城镇的门户,同时也是震中山谷、百花大桥遗址与城镇视线联系的重要节点,担负展示城镇形象的标志性作用。因此,行政建筑沿岷江面向西南布局,以政府正立面为“新映秀”的标志形象。主要功能由镇政府办公和电厂办公构成,在办公区北侧建设配套居住区。
5. 建设策略研究5.1. 相关指标规划范围总用地191.0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79.31公顷。共安排居住用地17.35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1.50公顷,绿地19.16公顷。
5.2. 居民安置区内居住建筑总面积21.5万平方米,可安置居民8300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26平方米。此外,养老院可安置老人580人,商住混合建筑可安置居民650人,寄宿制中小学可住宿学生1500人,镇区人口总数约为11030人。
5.3. 重建项目资金估算与实施时序重建项目按类型可分为五类:
民生基本设施:居民住宅,政府机构,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商服配套;投资约为5.1亿元。
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电站,水厂,污水厂,消防站,公交换乘站等;投资约为2亿元。
地震相关设施:遗址保护与利用,地震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公园;投资约为1亿元。
其它旅游设施:手工商业作坊街,莞秀宾馆,民俗度假村等;投资约为9500万元。
工业设施:九寨沟药厂;投资约为4200万元。
投资总计约为10亿元。
建议以东莞市为投资和实施主体,先期启动民生基本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城镇基本功能运作;在二期以居民和企业联合东莞市共同作为投资和实施主体,进行其它旅游设施和工业设施的建设;在三期,以财政拨款为投资主体,以当地为实施主体,进行地震相关设施的建设。
表3 重建投资估算
项目编号
建设项目
用地面积
(公顷)
总建筑面积
(平米)
单项造价
(万元)
1
民生基本设施
51538
1-1
居民住宅
14.27
215128
32269
1-2
新漩口中学
2.22
16691
2500
1-3
新映秀小学
0.70
11294
1900
1-4
新映秀幼儿园
0.38
3928
600
1-5
行政办公设施
1.91
25050
4000
1-6
商业服务中心
0.65
13835
3200
1-7
居住商业混合设施
1.57
15361
2700
1-8
市场
0.18
709
150
1-9
映秀卫生院
0.55
3200
1574
1-10
养老院
0.85
14693
2645
2
市政基础设施
19940
2-1
道路及市政管线
22.99
-
7086
2-2
公共停车场
0.24
-
30
2-3
供水厂
0.55
-
200
2-4
二台山220kv开关站
1.54
-
6000
2-5
映秀110kv变电站
0.30
-
4000
2-6
燃气站
0.07
-
300
2-7
垃圾转运中心
0.05
-
120
2-8
污水处理厂
0.94
-
350
2-9
消防站
0.20
-
1100
2-10
长途客运站
0.43
3768
754
3
地震相关设施(国家级汶川地震遗址公园综合项目)
10000
3-1
地震纪念博物馆
3.32
24800
-
3-2
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6.32
-
3-3
地震纪念广场
0.96
-
3-4
遇难者公墓
0.42
-
3-5
震中地质公园(镇区外)
7.69
-
4
其它旅游设施
9480
4-1
手工商业作坊街
10542
9381
1680
4-2
旅游接待中心(莞秀宾馆)
9537
14635
3600
4-3
藏羌民俗度假村
36622
25329
4200
5
工业设施
4205
5-1
九寨沟药厂
3.56
28034
4205
6
总计(1-5项费用合计)
95163
7
不可预见费用
4837
8
映秀镇区重建投资总计
100000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地震】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相关文档:
纪念汶川地震十三周年演讲稿(精选多篇)11-18
关于5.12四川汶川地震国旗下演讲稿11-18
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演讲稿5篇11-18
汶川大地震感人演讲稿5篇600字11-18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11-18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五篇11-18
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演讲稿5篇11-18
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演讲稿5篇11-18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10篇)12-18
观512汶川地震有感 (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