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432名20XX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但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为了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特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XX级本科生中的432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文科类学生156人,占36.1%;理科类学生217人,占50.2%,艺术类学生59人,占13.6%。 (二)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根据学生对开设思政课必要性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2)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类型的评价、实践教学五个方面了解课程的教学状况;(3)学生的学习收获与自我评价的调查。 (三)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采取填答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32份,收回432份,收回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 (一)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回答中,63.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26.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其余的同学则表示对是否有必要开设不太清楚。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从学科专业角度看,文科类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的占62.3%,理科类学生中占22.8%,艺术类学生占14.9% 。可见文理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是存在着差距的。文科学生由于专业背景原因,希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开设持欢迎态度。他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该课程的课时较少,讲课进度较快,有些理论观点一带而过,影响了对其的理解;(2) 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前的状况 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公共通修课程。作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1.学生的学习状况 (1)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教材情况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阅读教材的学生占20.6%,偶尔阅读教材的学生占63.7%,仅在考试时阅读教材的学生占11.5%,完全没有阅读过教材的学生占4.2%。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仅是偶尔阅读一下教材。 (2)在对学生阅读参考书情况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课外阅读过参考书的学生仅有16.8%,有84.2%的同学从未阅读过参考书。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希望任课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 根据仅有20.6%的同学经常阅读教材,16.8%的同学在课外阅读过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的调查结果。我们认识到,目前我校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虽然有诸如时间紧、课程多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更为重要,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学习兴趣不太浓厚。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授课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也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之一。 2.课堂教学状况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为了解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状况,我们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希望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对学生就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间表1):学生在多数选项中都选择了“比较好”,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认可的。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授课的深浅度,积极促进学生思考,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有些选项,则是“一般”高于“比较好”,这说明教师的表现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比较突出的方面如“讲课方式是否灵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后教师是否与学生交流”、“课后老师是否提出参考书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表1 有关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类别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Total (%) 教师授课深浅适度、学生易于接受79%18.2%2.8% 100.0 教师授课重点难点突出、学生易于把握69.2%28.3%2.5%100.0 教师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易于掌握75.6%23.3%1.1%100.0 教师授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富于启发性51.2%46.5%2.3%100.0 教师讲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40.3%51.4%8.3%100.0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42.3%46.8%10.9%100.0 教师课后提供参考书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26.2%60.4%13.4%100.0 教师课后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35.2%50.6%14.2%100.0 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希望教师采取更为灵活的讲课方式,使课堂教学气氛能更加活跃。同时,学生也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弱点,是应该积极加以改进的方面。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讲课速度太快”(占50.6%)。虽然经党中央同意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及学分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我国高校对每学分含多少学时存在着不同的规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学时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意见》还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高校在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实践教学大纲,科学规定相应学分,确保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但具体实践教学的学分及学时没有做出规定。这样的政策规定,导致高校在理论与实践学时的分配上各行其是。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政课中的《纲要》课程为例,《方案》中规定学分为2个学分,但实践教学就占了1个学分,理论学时仅有18学时。这样的设置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组织理论教学时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困难;二是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流于形式。 此外,“课程内容不能解决现实思想问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水平”、也是学生反映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3)学生所希望的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所希望的教学方式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述与实践结合”(占45.8%),这说明学生并不喜欢被动听课的授课方式,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有部分学生喜欢“教师讲授为主,但要多一些课堂讨论”(占36.8%)的教学方式,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在他们也希望“多一些课堂讨论”。 (4)教学实践活动。在对学生所希望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实践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观看影视作品,写观后感”(占26.8%),第二种是“参观历史遗址”(占21.4%),第三种是“自己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撰写小论文”(占16.2%)。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到关于课程的学习与探究中去,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意义、最易记忆、理解与掌握的。 3.学生的学习收获。 (1)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首要任务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基本知识。[2]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史、认知国情、认清党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在对此问题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63.1%学生表示对此很清楚,28.7%学生表示对此“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仅有8.2%的学生表示对此还不太清楚。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很清楚的。 (2)所获得的最大收获。在对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所获得收获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在学习了高校思政课之后最大收获就是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占36.6%),其次是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占27.5%)。 (3)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认为最主要问题是“课外实践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占26.7%);其次是“学习兴趣不浓,被动学习现象严重”占16.7%);“知识积累不够”(占15.2%)、“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占10.2%)等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总体评价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尽管思政课课堂缺课的学生不多,但一般学生都是抱着“公共理论课是必选课,必须要通过考试”的想法来上课的;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大多数学生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都不多。因此,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授课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既受到巨大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受到鼓舞,是因为大多数同学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开设和我校教师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责任重大,是因为要使这门课程得到同学的认可,还需要在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有意的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就形成了“说教”和“管教”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根据心理学实验证明,对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劝导性太明显或强度太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产生对这种教育的抵制。[3]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某些理论,而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指导和自我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希望获得与教平师等的关系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也更为相信自身的思考和判断。因此,传统说教压服的方式在他们身上不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事与愿违。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真正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培育人格。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平等的地位下,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统一的认识,大学生主体的自愿选择和获得的自我行为理念,才会更加牢固持久,更容易内化为他们的品行特征。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是极端重要的。往往是同一个教师讲授同一个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3]。改革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对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重新认识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具有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问题型。主要包括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其二,互动型。主要包括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演讲或辩论式教学等;其三,情感型。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激情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其四,信息技术型。主要指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多类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激活了课堂教学,营造了既严谨又轻松愉悦的课堂教育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调研,实践教学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如何开展,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多数学校都尝试到校外进行参考来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参观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全校几千名学生,很难组织惠及每一位学生的参观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实践教学模式。 总体来看,“实践教学”可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立足校园。如组织讲座、演讲,开展知识竞赛和社会调查及观看有关影视作品。第二,走出校园。如结合教学过程,到校外开展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第三,利用网络。利用网络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络上完成实践活动。例如,访问浏览网上博物馆,观看网上有关影视剧,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有关调查。
《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相关文档:
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及对策09-06
浅谈商品房预售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09-20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5
开展人口普查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10-09
农村人口普查难点及对策工作思考10-09
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