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思考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几年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地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和撤并,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扩大了乡镇和县区所在地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但同时,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镇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导致城区学校班额过大,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加之在撤并过程中,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暂停了农村中小学校撤并。要求各地对2006年以来学校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回头看,排摸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问题。按照上级要求,笔者组织人员深入辖区中小学校,教学点,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社干部群众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对所管辖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对学校布局调整谈点意见。
1.2006年以来,我地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原则和“高中集中到县城,初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完全小学集中到乡镇中心区域并结合实际附设教学点”的调整思路,结合城区发展规划,对全镇义务教育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部分村学进行了撤并,保留了教学点;完全小学得到了加强,有3所完小升格为九年制学校,初级中学由原来1所增加到3所。学生人数由2006年的6300人增加到2012年的8747人。
2.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
2.1布局调整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实际上,对部分学生因学校被撤并而被迫转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增加了。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比起以前,农民现在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比如我学区教学点学生到完全小学上学,每天往返走10多里的山路,农村附近学生到城区学校就读,负担更重,学生安全令人担忧。
2.2村学改变为教学点后,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原村学和教学点教师基本上为当地人任教,能安心教学,现已退休后,绝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教学点任教,尤其青年教师更不愿意去,只能动员安排完全小学落聘教师或老弱病残的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家长只能舍近求远,送孩子到城区条件较为好的学校上学,加之,教学点公用经费因学生人数少,资金不足,校舍也破烂不堪,经常漏雨,师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学点因学生人数少,公用经费太少,基本的办公用品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信息技术教育,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2.3部分村学撤并后,对教学设施归到并入学校,部分校舍闲置并逐渐破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加之,原村学校舍为村校一体化,村委会与学校有纠纷现象,个别村想把校址变成村址,为行政村集体所有。
2.4调整后的部分学校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增多,出现班额过大的情况,如我学区岷阳一小2004年学生是1600人,2012年学生是1764人,学生增加164人,班级由25个增加到现在的30个,学生增加164人,平均班额588人,最大班额达68人;岷阳二小2004年学生人数是450人,2012年是690人,学生增加240人,班级由12个增加到15个,由于校舍和教师紧缺,部分进城务工子女无法再接收;东关小学2004年学生是1060人,2012年学生增加到1308人,增加了248人,班级由21个增加到24个,平均班额55人,最大班额达60人,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管理难度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本无从谈起,辅导学生力不从心,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影响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也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再提高。
3.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通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认真调研,村(社)干部群众和学校反映的问题,深感到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全局,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善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纠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为此,为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专项规划,特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3.1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实际,充分考虑本地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确保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不能简单的把学生数较少的学校撤并,学校半径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编制、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就一定撤并。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有学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调整后的中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教育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2对学校布局调整保留的村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村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正常运转,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备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的中老年教师到村学和教学点任教。在教师定编上放宽标准,特别是以一人一校的教学点,教师孤独无聊,应多关心支持村学和教学点教师,应设立岗位津贴,评优选先方面多照顾,职称晋升分配给予倾斜,鼓励他们安心从教,为农村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长期在边远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成绩教师,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村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安装有线电视供他们观看,发挥学区、中心小学管理指导作用,统筹安排课程,组织巡回教学,开展连片教研,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学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3.3做好学校撤并后的资产安置工作。目前,村校一体化(村学与行政村址在一起)现象在西北地区农村比较普遍,要确定农村学校产权,村址归村民集体所有,应归行政村集体,学校为国家所有,绝不能流失或村上强占,闲置的校舍应合理利用,如改建幼儿园、少先队活动基地、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扫盲教室等。
3.4师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各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突出问题,应制定相应的交通安全配套服务优惠政策,确保师生交通安全。
3.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学生增加,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城镇学校教学条件,解决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城镇学校除保证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上学外,对进城务工和外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上学得到妥善解决,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与普及教育的关系。通过多种措施,逐步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落实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期望引起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农村孩子的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思考》相关文档: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思考06-25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06-25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及对策06-25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06-25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思考12-12
对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03-0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及对策03-04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03-24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