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
王金娥;李月
【摘 要】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对农村儿童关注较少。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陷,选取了160名小学3-6年级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孤独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最高,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The Loneliness of the past,most children were urban children as subjects,on the loneliness of rural children less attention.To compensate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this study of rural children 3-6 year study,1984 by Asher and other "compiled by loneliness scale" of the 160 survey of rural children,rural children in the loneliness of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eliness of rural children in different grades and between gend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总页数】3页(P119-121)
【关键词】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
【作 者】王金娥;李月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不同学者对于孤独感的界定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孤独感是因为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对自己的交往水平不满意而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而有的认为孤独感是因为社会关系在数量上不足或者社会关系在质量上低下而体验到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但都认为孤独感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缺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并且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1]。孤独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进而会使他们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2]。
针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有很多,在影响因素方面,儿童的社交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性别、年纪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孤独感。比如,有研究者得出: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越强[3],而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4]。但是在以往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对于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和年纪差异没有一致的结论[5][6]。在以往研究中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专门针对农村儿童进行的孤独感研究还很匮乏。农村在经济、教育、父母的文化水平等方面都还落后于城市。同时,近年来随着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缺乏父母的关爱,是否也会导致农村儿童的孤独感增强呢?所以,以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否适合我国农村儿童还有待商榷。本研究将以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进行调查,希望能对儿童孤独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辅导提供参考。
1.1 被试
选取了河南省1所农村小学,3到6年级共4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生79人,女生81人,3年级42人,4年级37人,5年级41人,6年级40人。
1.2 研究步骤
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测试。由主试为被试宣读指导语。考虑到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对部分难以理解的题目,主试分别予以解释,以使学生能够顺利作答问卷。
1.3 研究工具
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可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该量表共有24个项目,10个项目用语指向孤独,6个项目指向非孤独,共16个项目评定孤独感,8个项目为个人爱好的无关插入题。量表为五级评分:1)是—直如此;2)是多数如此;3)是中等程度;4)是一般没有;5)是没有。其中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6个题目为正向计分。总分在16-80分之间,儿童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烈。量表Cronbacha系数为0.90。
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for window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1 各年级儿童孤独感问卷得分
结果表明: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最高,其次为三年级儿童,再次是六年级儿童,五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最低。
2.2 男女儿童孤独感问卷得分
结果表明:男生儿童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儿童孤独感得分,即男生比女生感觉更孤独。
2.3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差异比较
以儿童孤独感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年级与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为了进一步考察具体哪些班级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差异,分别对不同年级两两之间进行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3年级、5年级儿童孤独感差异显著,P=0.004<0.05。4年级、6年级儿童孤独感差异显著,P=0.032<0.05。4年级、5年级儿童孤独感差异极其显著,P= 0.000<0.001。
3.1 年级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了儿童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的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五年级、六年级。这与石庆馨等人的研究结果——儿童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5]是不一致的。农村儿童在四年级时孤独感体验最为强烈,原因可能如下: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学校,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且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对教师的权威性没有丝毫的怀疑,而对于同伴关系以及对父母的关心的要求甚少,因此1-3年级的儿童孤独感要弱一些。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教师的权威产生怀疑,而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此时渴望的不是教师的表扬和赞赏,而是同学的接纳和崇拜。但此时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还未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继而会使其孤独感增加。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儿童的情绪处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日趋成熟,孤独感反而会降低。
农村儿童孤独感相对城市儿童更为强烈的原因可能和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关。随着农村进城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其中低年级留守儿童占多数。由于从小离开父母,由其他人照顾,缺少父母的爱,必然会对其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农村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一般低于城市儿童的父母,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缺陷,专制型的父母要远远多于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过于宠爱,就是极端粗暴,必然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发展,继而其与同伴交往、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也会发展缓慢。
至于6年级儿童孤独感稍微有所上升,但与3年级、5年级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6年级儿童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缺乏与同伴、家长的沟通造成的。
3.2 性别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这与石庆馨[5]、周宗奎[7]的研究结果一致。造成农村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如下:首先,男女生在性格方面存在差异,女孩子性格敏感,爱撒娇,更容易得到父母的照顾,而男孩子一般性格独立,不依赖人,受到的关注自然就会少。其次,社会文化对男女的要求不同。文化传统要求男生独立,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不鼓励他们表露自己的情绪;而女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多体验到被照顾、被呵护,对女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较之于男生重视自我力量的提升,女生更重与同伴的关系,所以,无论是从外显的同伴关系上还是内心情感的宣泄途径方面,都有利于女生降低自己的孤独感体验。再次,还可能与男生更具有攻击性有关。在遇到和别人观点不一致时,男生更易选择武力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肯定会影响到其人际关系,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男生也会因此而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女生更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而男生的交往则更多的是自我中心的,以控制他人为目标。因此,男生的同伴关系比女生差。相应地,男生的孤独感也会多于女生。
农村儿童孤独感在年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3年级与5年级、4年级与5年级、4年级与6年级之间。农村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孤独。
农村儿童孤独感在年级方面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四年级的儿童孤独感最高,因此学校、父母应该多关注这个阶段的儿童。作为父母应多抽些时间陪伴一下孩子,时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与他们谈心,把他们当作成人、朋友一样的对待,而不是像对什么都不懂得孩子;同时要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个性,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的空间及机会。学校应该在强调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和知识。
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家长应该主动多关注一下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学校也应该对男孩子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培训,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儿童乐观、开朗、自信、尊重他人的个性。社会方面,应该弱化“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思想,为他们的情绪宣泄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
【相关文献】
[1]Peplau L.A.&Perlman D.1982,Loneliness:A Source 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And Therapy.New York:Wiley.
[2]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1).
[3]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4).
[4]李艳红.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5]石庆馨,王争艳.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5,(6).
[6]池丽萍等.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790-794.
[7]周宗奎,赵冬梅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相关文档:
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及对策09-06
浅谈商品房预售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09-20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5
开展人口普查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10-09
农村人口普查难点及对策工作思考10-09
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