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心得体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支撑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人才战略支撑社会发展战略、以人才开发推动社会和谐的科学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既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又开辟了人才工作新的发展领域。
一、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才工作发展的新突破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社会工作的紧迫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应该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内容,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同时,社会工作也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帮助弱势群体,而且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是政府和民间的一种共同治理,社会工作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来传承原来的政工工作,接替传统的群众工作,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通过社会工作的现代化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在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推动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一切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发展社会工作,需要构建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工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社工人才队伍规模小、素质差,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岗位设置,人才引进难;缺乏健全的职业规范、完善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人才管理滞后等问题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有资料显示,美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每1000人配备2.3人,按照这个水平,中国需要300万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要求。社会工作是依据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方法,进行的各种专门的助人、服务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其他战线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一支具有特殊才能和素质特征的人才队伍。落实科学人才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社工人才特质及其成长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坚持“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理念,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人才的行列和人才工作的视野,突破狭隘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评价尺度。同时,社会工作涉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等方方面面,社会工作人才通过自己的专业角色和活动,协调、调动相关社会资源,有效地传送给服务对象,让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不仅得到物质性帮助,更多的是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体验到平等、自助、自强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些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落实科学人才观,必须坚持“鼓励人人争做贡献”的理念,对社工人才的工作及其贡献给予科学评价和充分认可;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社工人才服务社会、扩大社会效益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社会化的实现路径。社会性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属性,只有实现社会化,才能集聚最多的人才资源和人才工作力量,人才工作才有活力。人才工作的社会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吸引社会力量广泛投入人才开发事业,形成社会人才社会开发的格局,走出传统的党委、政府包办代替的闭合状态;
二是促使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理念、方针、政策、措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认同,形成“四个尊重”的人才环境和人才开发的社会文化。社工人才来源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工作社会化的突破口。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谋划,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性人才建设;必须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在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群体,提高他们建设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构建社会化的人才配置机制,通过社工人才的社会化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二、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紧扣社会工作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创新思路、突出重点
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与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的思路。按照人才的能力结构特征,人才一般分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类。社工人才是从行业角度对人才进行的分类,按照一般的分类标准,应该包括上述五种人才。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社工人才包括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和以社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服务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集聚社工人才,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进社工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形成“培养专业社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互动格局。
培育社工人才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人才区别于非人才的显著特征,能力建设始终是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人才能力是与人才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相匹配的。按照六中全会关于发展社会工作的部署,社工人才主要分布在八个领域,即社区行政管理、社会福利与公共事业、社会救助与社会慈善、社区医卫、社区司法与治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业。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不同职业的社工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培训,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会工作理论素养、向他们传授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其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多数社会工作具有突出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对于社工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应强化广大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努力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完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制定专门的社工人才培养规划,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中长期人才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
二是加快高校、职业院校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相应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人才增量的来源。
三是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城乡社区社工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区服务中心、小区会所、社区文化娱乐场馆等资源,采取举办社区夜校、农民夜校、居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式,结合社区科普活动、社区就业培训等,广泛培养社工人才。
四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单位,采取“社区送教”的方式,组织人才进入社区开展人才培训,并向社区适当注入教育培训资源,提高社区培养社工人才的能力。
三、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构建科学的社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体制。在我国,社会工作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政府工作格局。注重发挥社区(村)党组织和居民(村民)委员会的骨干作用,结合城乡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社工人才开发。积极发挥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人才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职能优势,使遍布城乡基层的各类群团组织成为社工人才开发的重要阵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发挥社会团体和公民自组织在培养聚集社工人才、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通过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搭建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建立多元化的社工人才引进机制。按照“社会责任社会负担”和“共建、共荣、共享”的原则,制定政策措施,引导驻社区单位的各类人才服务社区、参与社会工作。以街道、社区和村两委为重点,完善基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岗位为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吸纳人才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推进社工人才职业化。落实相关政策,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实基层社工人才队伍,改善社工人才结构。
建立灵活的社工人才使用机制。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充实各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力量。结合社区就业工作,完善工商、税务、就业、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通过社区创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聚集社工人才。探索实行“社区服务储蓄”、“社区服务借贷”等制度,灵活使用社会各类人才发展社会工作。积极组建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以志愿服务的方式,集聚社会工作力量。
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专业化的社工人才,应尽快建立完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健全社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工人才评价应注重层次性,形成包括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的人才体系,疏通社工人才成长的通道。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双重激励的原则,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工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优秀社工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心得体会》相关文档:
关于社工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09-07
社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5篇09-07
参加社工培训的心得体会8篇09-07
社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5篇09-07
参加社工培训的心得体会8篇09-07
社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9-07
社区社工培训心得体会三篇09-07
社工工作培训心得体会09-07
社工个案培训心得体会09-07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10篇范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