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大公报》报业理念浅析
作者:姜华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2期
内容摘要:1926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共同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份报纸。在张季鸾的主导下,《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奠定了独特的报格,承传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将中国现代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大公报》 张季鸾 “四不主义” 文人论政
谈及新记《大公报》(1926-1949)的报业理念,则必须谈及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之后就读于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第一份新闻专电。后因反对袁世凯被捕入狱。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在致悼的唁电中这样评价张季鸾:“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后,于1926年9月1日复刊。吴鼎昌独自投资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至此,《大公报》进入新记时期。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新记《大公报》报业理念浅析》相关文档:
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06-30
新记《大公报》报业理念浅析06-30
《大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06-30
浅谈《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历程06-30
《大公报》的历史评价问题06-30
《大公报》百年沉浮06-30
《大公报》的历史演变及其知识分子论政观共11页word资料07-01
回顾《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文人论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