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
《大公报》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客观记录了民族的苦难历程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呼唤幵祈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古代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报纸。
《大公报》的历史进程
1937年7月28日日寇进攻天津8月5日,天津沦陷,毅然停刊。
1937年12月13日面对日寇新闻检查的无理要求,主要干部一致表示“不投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另觅新址。11月8日,天津事件,停刊搬家。11月16日在新址法租界恢复出版。
1935年2月,张季鸾向吴、胡提出创立上海馆的建议。8月统一思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11日,上海版复刊。12月1日,天津版复刊
1948年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彻底结束了它的“流浪生活”。《丌投降》(王芸生)我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在平时,我们对国家无所赞襄,对同胞少所贡献,深感惭愧。到今天,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唯有这三个字——丌投降!
文人论政概念
“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知识分子都有清议的传统,清议指公正的议论政治,评骘人物的言论。作为一种“公众”的(实则为士的)舆论形式,自清议产生之后,就成为士发挥政治主动性,干预朝政的一种武器,同时也成了士群自我监督不内部净化的制度性手段。“论政不参政”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因为新记《大公报》报人努力遵循着“论政不参政”而实际上又难逃政治的魔杖。公正客观理性论政不从政,公开批评而不介入权力之争富有责任感勇于负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笔锋常带感情。
文人论政具有的特征
“文人论政”的表现形式深厚的爱国情怀独立的报刊品格鲜明的舆论倾向王韬张季鸾坚持经济独立,议政不参政,坚守民间立场,具有独立报格。“文人论政”报刊具有战斗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大公报》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是其“文人论政”办报思想的具体化,“文人论政”是实现“四不”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人论政”最后一个高潮的《观察》,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相关文档:
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06-30
新记《大公报》报业理念浅析06-30
《大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06-30
浅谈《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历程06-30
《大公报》的历史评价问题06-30
《大公报》百年沉浮06-30
《大公报》的历史演变及其知识分子论政观共11页word资料07-01
回顾《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文人论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