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代才女李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她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特立独行。作为一个杰出的女性作家,她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彰显于诗词及其生活,所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李清照所展露的女性意识加以剖析,分别从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女性话语权的争夺,对社会桎梏的反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来对其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加以研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女性意识
引 言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的出现使南渡词坛大放异彩。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我认为这是对李清照极好的评价。前人对李清照所表现的女性意识的研究,大多从其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及其对女性情感的表达来加以研究的。而本文将从她的诗词及其生活对其所表现的女性意识进行全面地剖析,从而让大家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
一、对自由的追求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一位博通经史之学的学者。他“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2]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可谓是书香门第,李清照当仁不让为名门闺秀。在理学渐浓的宋朝,身为大家闺秀当然得待字闺中、足不出户。可李清照则抛开世俗的观念赢得她该有的自由。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5]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自由自在,可以看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再如《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5]
从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的天真、活泼及无忧无虑。当然这也与她的家庭有关,因为她的父母都是比较开放的人。但是她的这种举动连我们现代的少女都不敢小试 ,何况上溯到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了。她的举动是大胆的,同时诉说着古代少女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二、对爱情的诠释
(一)情窦初开,大胆示爱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婚姻也好,爱情也罢,掌控权都不为自己所有。
女子则更难以摆脱“吾生之不我有”的时代命运。这一时代的李清照当然难以摆脱时代洪流的席卷。但在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的心里,情与爱早已了然于心,她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自己的真爱。 对于爱情的向往也不像其它闺中女子将之深深地埋藏于心底而是将之彰显于诗词 。如《浣溪沙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5]
“眼波才动被人猜”,本想掩盖住内心的悸动,可不争气的眼波却泄漏了少女的情思。暗送秋波的举动不与时宜但与人和。这正表露了李清照对于真爱的大胆追求,也更是对爱情自由的宣言。又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5]
“袜刬金钗溜”如此仓皇之举,不合清照直率之性。究其原因,大概是此客不与他客同吧。聪颖过人的李清照定猜中此客与她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故才会和羞走。若以“和羞走”了结,则真就妄为一代才女李易安了。接下来的动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才是女中之真性情者。正如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体性》里所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青梅”又是暗用典故,“竹马青梅”是喻指男女从小相识产生的爱情。这儿分明就是透露给读者一个小秘密,来者应该是自己未来的夫婿。“倚门回首”虚则是将青梅嗅,实则是想慧眼识夫婿才对。
(二)深爱丈夫,爱释于词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字德甫,为丞相赵挺之之季子。有关二人婚姻,据元人伊世珍《琅环记》卷中记载,还有一段传奇经历。据说在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要为儿子选择妻子的时候,一天赵明诚白天睡觉,梦中诵读一卷书,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其父为他解梦为“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4]这样一来,细想京城里既待字闺中,又词名远播且门当户对的女子,当要首推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了。传奇终归是传奇,可赵李二人的婚姻虽不可谓是上天注定,但也可谓是人间奇缘了。夫妻俩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婚后共立下“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倾全力进行祖国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金石录后序》中她写到,“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1] 由此观之二人意趣极其相投。并且他们还在诗词创作上经常进行切磋琢磨,酬答唱和。可谓志趣相投,情意绵绵。
起初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只有初一、十五能回家。对李清照来说,新婚不久则聚少离多,难免让她饱尝离愁别绪之苦。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如其词句“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崇宁二蝶恋花》)让我们感受其孤独的痛楚及相思之苦。 又如其词《 怨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 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 。 月初斜,浸梨花。 [5]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一直被孤独与寂寞所笼罩。泪眼迷蒙中惨淡度日,时刻都在期盼着丈夫的早日归来。
崇宁二 年,赵明诚结束太学生活,出仕为官,夫妻俩总算告别了聚少离多的日子。李清照定会好好珍惜这段难得的时日,而她对爱情的把握也恰到好处。且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一撒娇场面,可推知二人感情十分和睦。赵明诚肯定也会被李清照的美丽、可爱、自信与才情所折服。
可是好景不长,大观元年,赵明诚受父之累被罢官闲居青州,但屏居青州的十年,则是李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日,也是她晚年最怀念的日子。在青州,夫妻俩将其屋舍取名为“归来堂”,可谓别有一翻隐逸之趣。二人与“归来堂”这一安乐窝中共金石之好,品茗赏花、斗文比才其乐融融。正所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这欢愉的十年除却了李清照的哀婉与闲愁,可也抹去了李清照脍炙人口之佳作。
政和元年,赵明诚被复职。于是李清照又得与哀婉、凄苦、闲愁作陪了。可是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词则高则切则深。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外传》云:“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遽。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2]这一记载既肯定了李清照的才华,又透露出她对于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再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5]
在思念丈夫之时她不像其他女子一样只诉自己肝肠寸断,而是十分自信地叙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巧妙地将丈夫思念自己的画面融入了自己思念丈夫的场面,两种场面合而为一,既构思巧妙又贴切自然。这既是对丈夫的爱之信任,也是封建时代女子少有的自信的表现。
三、 对女性话语权的争夺
(一)述己情怀,夺回话权
“词为艳科”的观念不得不使描写男欢女爱、离情别思为主题的恋情词居大部分。而这些恋情词中则大多是以男性之视角、男性之情感、男性之笔代为女子抒发。在男尊女卑的这个朝代,才藻并非女子之事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是这一时代绝大部分女子的追求,故她们没有太高的才情文思来抒发她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致使人们满耳皆闻的是男子代作之闺音。可殊不知站在男性的视角与立场来看待女性,其“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态,究竟蕴藏了几分虚情,几分假意?女性处于失语的位置,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又有谁来替她们诉说。如温庭筠的“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如姜夔的“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像这样的诗句当然不能代表女性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为他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替女子写的。一切只有当女性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高声疾呼自己的心声时方可为人所信。而李清照则夺回了女性丧失的话语权,写自己所思、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她以女性细腻的笔调把女性最真实的情思、闲愁及苦闷娓娓道来。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5]
再如《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5]
她将女性的闺思真切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听到女性自己所描写的闺怨之词,读来倍感真实。而不会有矫揉造作之感。一切显得那么贴切、真实与自然。
(二)不甘示弱,欲压须眉
若只是单单赢回女性话语权,还不是李清照的本色,更令人惊叹的是李清照还要对男性话语权进行示威。在封建思想如此浓烈的社会,这种举措是何等地勇敢。李清照作《词论》品评须眉之词作,可谓针针见血。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之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4]如此大胆地批评那些“大男人”们,真不愧为女中豪杰。而清人裴畅评论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也。”这些批评反而从反面证实了李清照的女中豪气。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人格的独立性和孤高自许。李清照狂也好,妄也罢。可这是拿女子的极大的才情向男权社会及男性话语权示威的表现。
四、对社会桎梏的反抗
(一)救父心切,直泄胸臆
历史风云变幻,宋朝以来新旧两党之争从未停歇,无论是哪方得势定会造成另一方的严重伤亡。就在这场政变中李清照的公公与父亲则少不了针锋相对。
宋徽宗即位后,赵挺之积极迎合得势的新党而节节攀升,故对旧党则不遗余力的排斥。李清照的父亲因此受到迫害,这是公元1102年,即李清照结婚后的第二年,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类荒谬可笑的封建思想。而是极力想要就出父亲。于是她作诗给公公赵挺之来委婉求情,可诗已不全,唯剩一残句:“何况人间父子情”。[5]可恰是这关键的一句,我们堪知李清照是救父心切的。而利欲熏心的赵挺之在亲情与利益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了利益,选择了飞黄腾达。求情失败,李清照终于看清了公公的真实面孔,于是竟无视社会伦理规范,竟大胆地写出“炙手可热心可寒”[5]直以公公来和万夫所指的杨国忠相比。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孝且叛逆的做法。可是这一做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句诗也符合她公公的做人原则。赵挺之本来就是个唯利是图、心狠手辣之人。他对元佑诸人不遗余力地进行排斥,目的仅是为了升官发财。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女亲家惨遭迫害却不可伸出援助之手,的确太不尽情谊了。李清照的做法是后人所称快的。她大胆地跳出了社会的樊笼,不顾世人的指责,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
(二)流言可畏,再嫁从容
正当李清照告别闲愁,重与赵明诚团聚时,宁静和谐的生活却被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所打破。历史的巨变,不得不迫使他们仓皇南渡。可在过完了两年颠沛流离、人心惶惶的生活后,公元1129年,赵明诚匆匆辞世,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直面人生。李清照悲痛欲绝,并撰文沉痛悼念,“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5]。透过这些词句,我们可以从朦胧中看到李清照的心在滴血。而此时竟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的境况。身心疲惫,年老色衰,老而无子使李清照陷入空前的寂寥与彷徨。
每个人都会盼望着雨后彩虹,盼望柳暗花明又一村,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个性决定了她不会继续消沉下去,李清照岂能任时代给随意捉弄了。当李清照又一次站起来后,张汝舟以他如簧之舌博得李清照的信耐,在历经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她真的累了,她急需找一个人来依靠,来安顿她疲惫的身心。正如有人说过,“诗人是不能没有爱情的,若诗人没了爱情正如一口井没有了源泉,会干枯致死。”正所谓“死者长已矣”,对于赵明诚的爱,已受阴阳二界之隔,她再也不能在虚无缥缈中度日了,她得重新拾回属于她该有的爱情。
于是公元1132年,她嫁给了张汝舟。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除《上内翰篆公(崇礼)启》有详细的记载外,在李清照同时代人的许多著作中也有记载。如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赵死后,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 [2]又如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记载“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6]。在诸葛忆兵所写的《李清照与赵明诚》一书上,诸葛忆兵还是认为李清照再嫁一事可信。今之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也赞成李清照改嫁一说。而我也赞同这一说法。因为此时的李清照陷入的是空前的寂寞与彷徨,难免会被“如簧之说,似锦之言”所迷惑。在这种境况下,李清照选择再嫁是合情合理的。在这个理学浓厚的社会,人们将“从一而终”、“夫死不嫁”作为妇女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并且深入人心。而这一上层女子,这一名家词客竟置“守节”于不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相当大的冲击,选择再嫁那是李清照这一时代女性对于社会桎梏的顽强反抗。
(三)决毅离婚,重拾自由
而历尽磨难的李清照还是没能如愿以偿,过得个安稳的日子。她受到命运再次地愚弄。张汝舟并未能成为她的爱情寄托者,正如李清照后悔道,“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婚后,张汝舟原形毕露,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我们知道赵明诚与李清照共有金石之好,即使仓皇南渡也是“载书十五车”。可动荡的社会致使这些文物丢的丢、散的散、偷的偷。尚存的文物李清照则视之如命,岂能让张汝舟那样的伪君子得逞。张汝舟的意图落空后恼羞成怒,到后来则完全撕下他的文人面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再也没有想到竟会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4]。视人格比生命更重要的李清照,岂能容忍这般小人继续撒野,于是干脆弄个鱼死网破,李清照抓住了张汝舟曾利用欺骗手段获取官职的把柄,以欺君之罪告发了张汝舟。可是当时的刑法规定,妻子告发丈夫,虽事实确凿,妻子也需服刑两年,可是李清照并不怕,她需要的是精神的自由.在李清照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虽只坐了九天牢,可却鲜明地竖起了女性意识的旗帜.她的举措分明就是向世间所有的女子宣言,“女子并非男子的玩偶,女子的命运不该由男子或社会所掌控,而是该由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那个年代的女子看来,离婚简直就是异想天开,那是将会招致社会的鄙弃与世人的耻笑的,可李清照却做到了,她将那个时代的女性意识又推向了新的层次。
四、 激烈沉痛的爱国情怀
(一)山河破碎,愁怨交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将女红做”当为古代女子的行为典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仅是属于男子的事情。一向被视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女子则无权过问。李清照当然不会被这些思想所左右。正如孟子所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李清照也如此,她将她的心放之于四海,寄之于天地,故可窥见世间百态、人间疾苦。
大好河山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破碎山河激起的是李清照的满腔爱国热情。而眼前则是众多须眉苟且于江南一隅,竟“直把杭州作汴州”毫无复国之志。且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
诗中表达了大丈夫定应虏力沙场而马革裹尸还,岂能如此苟且偷安,贪生怕死。李清照直为这些须眉之懦弱而羞愧。为此而常叹到:“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2]此句恰如清人俞正燮所评论“忠愤激发,意悲语明,所刺者众。”(《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二)关心国事,以诗壮行
公元1134年,南宋朝廷派遣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此时,李清照虽是贫病交加,可对于此等大事,她岂会坐视旁观。于是她从病床上挣扎着起来,写了两首慷慨激昂的壮行诗。两首诗为《上枢密韩胄诗》,诗句如下: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佑与建中,为政有皋虁。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后。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吸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天。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3]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写出她对于韩肖胄的赞赏,同时也是对他出使金国勇敢之举的鼓励。“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是她对祖国早日和平的渴望之情。“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可知她对乡民十分关心、十分牵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可以感受到她对故土爱得深沉。“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让我们懂得她对于苍生的怜悯之情。此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感月吟风的纤弱女子,她没有哀哀怨怨,也没有悲悲叹叹。而是蜕变成了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有才情,有大志的一代巾帼。
(三)夜过钓台,触景生情
公元1134年,南方再次受到侵扰,刚刚摆脱病魔折磨的李清照,匆忙间雇船溯流而上,最后寓居金华。在途径严子陵钓台时,李清照因物感怀、触景生情,遂作一七绝《夜发严滩》,诗曰:“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生为柔弱女子空有报国之志也是于事无补,于是不得不感到惭愧至极。可是往来于钓台的又岂只李清照一人。那些“大男人”们没有勇气坦白自己的猥琐行为,故李清照且为他们代笔而写。诗句在质问这些须眉们在往来于钓台时是否会有所愧疚?若南宋没有这些为名利而逐的伪君子,复国定有望。是这些须眉们只贪图名利而置国事于脑后,才会弄得国家乌烟瘴气,一派萧条。而他们又是否为此而感到了羞愧?”
(四)愿骋沙场,“打马”喻志
面对破碎山河,李清照恨自己为柔弱女子,否则定会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现实不允许她有杀敌复国之举,于是她将一腔报国热情倾注于“打马”游戏之中。让虚幻的游戏来满足她的报国之志。《打马赋》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诉一位柔弱女子是怎样运筹帷幄、杀敌致胜的。“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4]有时奇兵制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正如刘秀大败王莽之昆阳之战;有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正义之师,恰若黄帝讨伐蚩尤之涿鹿之师。“崎岖峻坂,未遇王良;局促盐车,难逢造父。”[4]作战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只靠匹夫之勇则难成大业。而智谋过人的军师则会起到以一顶百的作用。而上述战例则属于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境况又何谈取胜。“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4]则满有诸葛亮羽扇纶巾早成竹胸之态。我们从诗文中看到的是一个豪情万丈、运筹帷幄、欲压须眉的李易安。
结束语
相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言,本论文增加了对李清照所表露的女性意识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说她对自由及真爱的追求以及她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之情,这些也属于女性意识方面。这些论点是本论文的一个突破。现代中国对于古代女性意识的研究较欠缺。正因为有所欠缺,才使得本论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才使得本论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54.
[2]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 [M]山东:齐鲁书社.1981.220.
[3](元)伊世珍.琅环记.[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30~31.
[4]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80~208.
[5]王诤.全编宋词.[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819~826.
[6]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6~203.
《一代词人李清照》相关文档:
一代词人李清照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