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
【篇一: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重点)
3、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难点)
课时安排:三个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类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文,同学们最头疼的是什么呢?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有同样的心声—-写作文。写作文难在哪里呢?无“所谓的材料”。为什么说“所谓的材料”呢?因为大家的思维都进入了一个无形的怪圈—作文必先有一个高大的主题,高大的主题必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材料。可同学们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平又有限,于是就自然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孰不知“感人心者莫不先乎情”!凡人琐事亦可入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二)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作者题解: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 归有光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
1、题解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故名;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
2、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3、作品
归有光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
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三、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二)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梳理结构
1、找出本文过渡句。
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
明确:
分法一:
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
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
分法二:
第一部分(1—3),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第二部分(4—5),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喜—悲—喜—悲。
四、具体研习第一段
1、对照注释阅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内容。
2、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
3、修葺前的项脊轩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写它旧:“百年老屋”。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它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4、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5、这样的小屋经过作者稍作修葺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明确:(不漏、不暗)“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院子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6、修葺后的小屋有着怎样的环境?
明确:幽静、幽美。具体表现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提示: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1)“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3)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4)“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提示:“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8、读背第一段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品味作者感情,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五、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2、预习2—6段内容。
附板书:(第1段)
??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修葺前?老: 百年老屋?多??破: 尘泥渗漉, 雨则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暗: 不有得日, 日过午已昏 可??
喜?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亮: ??修葺后??美: 旧时栏盾, 亦遂增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静: 万籁有声, 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2、在这里幽静、幽美的环境里,作者既可以“偃仰啸歌”又可以“冥然兀坐”,因何而不喜呢?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2-3段
1、自由诵读2-3段
2、在2-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
明确: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件是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了家庭的败落,揭示了“悲”的表象;一件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一件是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屋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3、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可悲的事,抒写悲痛之情的。
明确: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的。
(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典型事件,寥寥十三字,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种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第一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二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恢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活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
小结:家庭的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轩室遭火,命运乖蹇,无不引发作者的悲情。
4、自由朗读2、3段。
(二)研习4-5段
1、自由诵读4-5段。
2、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3、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妻丧之前,“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但后来妻死室坏,“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结尾一段,物在人亡,悲情四溢。
作者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相亲相爱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暗写悲伤,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重点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堂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结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文章看似写的家常琐事,却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归有光的作品。
附:课堂板书设计
多可喜
1.修补轩室
2.美化环境
3.理想的书斋
4.月夜幽静,休憩胜境
5.新婚岁月,相亲相爱
多可悲
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3.轩室遭火,命运乖蹇
4.妻死室坏,物是人悲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问题探讨
1、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
【篇二: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记挂??家是温暖的,亲情是伟大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项脊轩志》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体现至爱亲情的文章。
项脊轩志就是记项脊轩,归有光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项脊轩?
二、怎样的项脊轩?
朗读第一节
思考: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何不同,作一比较。
修葺之前:狭小、破漏、昏暗
修葺之后:不漏、敞亮、幽静、雅致
是否记项脊轩是他写作的目的?(不是,对人的怀念)怀念了 哪些人呢?
三、怎样的人物形象?
思考:写了哪些人?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找出依据。
1、母亲形象:
疼爱儿女的慈母形象。
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对儿女的关怀、爱抚,母亲的神情姿态跃然于纸上
“叩”是轻轻敲门,写出母亲用手指轻轻敲门的神态。不是推,也不是敲。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这一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儿寒乎?欲食乎?”关心孩子温饱。通过老妪的话来写(侧面描写)
1为何侧面描写?母亲很早去世,归有光8岁就丧母,对母亲的○
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的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
贵。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母亲16岁嫁到归家,25岁去世,十年生育了六个孩子。
对于母亲,作者回忆时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他的情感:“泣” 2、朗读体会 ○
2、祖母形象:
疼爱孙子、期待孙子光耀门楣。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耶?”
复杂的情感,一是欣喜,看到孙子读书用功,二是怜惜,带有一丝责怪,担心小孩身体。
(2)大母看望孙子有三个细节,哪三个细节?
a、“以手阖门”, 动作轻微。怕惊动勤奋的孙儿。
b、然后第二个细节“自语”,喃喃自语。自言自语。为什么不大声说?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请溢于言表。一是为了不影响作者读书所以轻轻的说;也是为了不给作者太多的压力。短短的两个字就将大母对作者的一片关爱之心跃然纸上。首先大母对作者是有很高的期望的,希望他可以读书有成效,能光宗耀祖;但是她又不愿意让作者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
c、第三个细节,“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明清时的女子是缠足的,三尺金莲,行动不便。文中用了“顷之”这个词,说明时间短,大母走得快。大母心切。 激励他要发奋图强,将来能够光宗耀祖。望孙成龙的期待之情。抓住了这一个细节,从中来体会长辈对儿孙的那种殷殷期待之情。
正面描写:
这一处细节描写,既显关怀疼爱之情,也含勉励期待之意,作者的感悟也最为深切。
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长号
(3)、朗读体会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里作者由项脊轩勾起了对亲人的回忆,在对祖母的回忆中,作者写了祖母亲切的嘱咐,细致的动作,更写到了祖母用象笏来激励作者。回忆祖母,作者重在说明对祖母的遗教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作者对前途的忧虑交织起来,也就达到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以至于作者“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从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已故祖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原文到此本已结束,但归有光不急于发表。他把文章放在抽屉中,他在等待一个人,等他心中的她,五年后,她终于来了,她是谁?
3、妻子形象:
朗读第4、5两节
关爱丈夫,夫妻恩爱
“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平平淡淡的生活看出亲密关系,伉俪情深。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能否换成“庭院深深,妻之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余伤心不已”?
不可。此树象征了他们曾经的幸福生活,见证了他们的辛酸苦辣。这一棵枇杷树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枇杷依旧笑春风。”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了幸福时光,而又如此短暂。想起了亭亭玉立的妻子,而如今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泪千行。真是人生如梦,物是人非,让人触景生情。作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睹物思人,表达了逝去的岁月不可追的深沉感慨。
项脊轩中的往事,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琐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他用的文字并不多,而且平平淡淡。但是读完全文为什么会这么让我们感动呢?本文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评价。(四人小组讨论)
四、鉴赏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融情于事。
2、反衬手法:以喜衬悲(以乐景衬哀情)第一节项脊轩环境优美是为了衬悲。
3、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抒发情感。
4、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饰。
对我们写作的借鉴是:
1、取材方面的借鉴:选取琐事来写;(《回忆鲁迅先生》)
2、细节传达情感。(《背影》)
五、总结:
一间简单的破旧的小小书房,却承载着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读书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归有光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感谢妻子对他的关爱。在人生之路中,有人鼎力支持你,那是一种幸福,怀揣理想,实现抱负,那是一种责任。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相信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善良,坚强,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内部分
【篇三:《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谢志鸿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 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写旧写暗
修葺后:写明写雅写静 写趣
项脊轩以前东边是厨房,西边连着内室,老妪常居于此。作者15岁后改成了书房,由“阁”“室”开始称“轩”。
(二)三世
母亲——嘘寒问暖表关爱
祖母——送象笏表期望
亡妻—— 陪伴作者表深情
小结与过渡:通过寻找,我们发现项脊轩就是封建家族的晴雨表,记录着归家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归家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同时也寄寓着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与希望,铭刻着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承载着祖母对他的厚望,更记录着自己与妻子那段永生难忘幸福的时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里面,浸入到归有光的骨子里。这么复杂的情感,这么复杂的内容,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给我们倾诉和吐露的呢? 二读,感受语言
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近代翻译家 林纾
过渡语: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细细,家常之语,就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景物、事件,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琐细家常之语让你感触颇深,乃至百读不厌?请选择一两处,做好圈点批注,写下感受。(2分钟后)你圈点批注的是哪个句子,把你的评点说一说或读一读。
明确:学生可能找到
景物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②“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
③“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事件: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
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大家庭的衰败
人物:
母亲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祖母:
①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②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表达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妻子:
①写妻子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重点研读:★
③“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而今庭院寂寂如故,然吾妻香魂飞散已无觅处,每念至此,不禁涕泗横流矣,悲乎,痛哉!
比较:改写的内容和原文谁更好,请说明理由。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看到“亭亭如盖”的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如今,物虽在而人已去,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小结与过渡: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
三读,感悟真情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
正如明代王锡爵评点本文时所说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也就是说,归有光写文章不刻意为之,但却真情流露。那我们能否读出这篇文章流露的真情呢?
(一)抽三名同学分别选取你认为情感抒发较好的句子做深情诵读
(二)过渡语: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那份细小的感动吧。请回忆生活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仿照例句,表达出我们对真情的感悟。
真情是什么?其实,真情不都意味着震山撼海,那老祖母轻轻的关门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诠释;??
课堂小结及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通过圈点批注,学习了归有光的文章,我们明白了文章中有时最平易、最琐细的语言,往往是最好的语言;生活中,最细微的动作、最不经意的语言往往透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发现里面的美。
《项脊轩志一等奖教案》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