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职语文单招考试必背知识点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科举制度新制的科目之一。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科举制度多为世族大家寡头垄断,互相嘲讽,弄虚作假,当时存有童谣嘲讽:“握秀才,无人知晓书;握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先行】也叫做“童先行”;明代由按察使官策划、清代由各省学政策划的地方科举考试,包含县先行、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获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够步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做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后年龄大小都表示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先行,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投档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优伶》“邑存有一举成名者,壮童子业”,“壮童子业”就是说道正在准备工作出席童生先行。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办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办,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策划,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以参加考试,投档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为可以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做落榜、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托福中进士必须披新宫袍,这里“披新宫锦”即为所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道长安登科,函使幸亏迟早云尔。”“登科”就是及第的别名,也就是托福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看“二甲”条。科举制度二甲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低荣誉。历史上荣获状元称号的存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出席二甲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就是经二甲而被获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看“乡试”条。生员(秀才)出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优贡的表示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二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肢,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名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看“乡试”条。出席乡试而被录取的表示举人。举人鱼吻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下范进中握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小了嘴脸嘲讽女婿“就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傻。表明古代中举后便可以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做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紧固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抓起、起股、中股、后股、一束股八个部分共同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存有严苛的限量。“破题”规定两句,认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揽“破题”予以表明;“起讲”归纳全文,就是议论的已经开始;“抓起”导入文章主体;从“起股”至“一束股”就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战略重点。在正式宣布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存有两股相互修辞手法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闻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远远超过《四书》、《五经》范围,必须演示圣贤的口气,表达圣贤的思想,学生严禁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著了束缚思想、蹂躏人才的促进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投档的人干爹同年。《辨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成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立,包含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就是“六艺”(礼、趣、箭、御、书、数)居多,小学尤以书、数居多。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在都城临淄稷下而闻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聚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就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关键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参看“太学”条。汉魏设立太学,西晋改名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干爹,都就是最低学府兼具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例如明代设立“国子监”,而《送来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作“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泛称。例如太常、博士、助教、按察使、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和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就是掌理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沦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通晓一艺、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缩写,就是由朝廷委派至各省策划院试,并稽查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通常由翰林院或进士早年的京官出任。《优伶》:“又嘱学并使俾进邑庠。”研习并使即为学政的别名。《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就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帮助国子太常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投档而步入府、州、县各级学校自学的生员。生员存有病变、附生、廪后生、例生等,泛称诸生。《送来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家学太学”,则就是所指在国子监自学的各类监生。
《河南中职语文单招考试必背知识点》相关文档:
河南世界文化遗产作文600字10-26
河南房屋租赁合同范文10-28
北京大学EMBA同学会河南分会章程11-03
河南文创产品市场调研总结11-23
河南博物院文化衍生品设计开发与推广研究11-23
河南嵩山少林寺介绍12-19
河南嵩山少林寺英文导游词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