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 学会从纪实作品中获取信息,提高阅读纪实文学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作品内容,把握作品的结构。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红军战士和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的睿智、周恩来的儒雅风度、朱德的质朴等。
-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 分析作品的纪实性特点,如何在纪实的基础上展现出人物的魅力和历史的波澜壮阔。
-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二、作者简介
1.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 埃德加·斯诺(1905 - 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 - 1935年,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他从北平出发,经西安前往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
- 斯诺在中国生活了13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报道和著作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了解,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创作背景
1. 国际背景
-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和亚洲逐渐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知之甚少,存在着许多误解和偏见。
2. 国内背景
- 中国国内,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和新闻封锁。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着革命斗争,尤其是长征之后,红军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斯诺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好奇和想要揭示真相的愿望,决定深入红色区域进行采访报道。
四、作品内容概述
1. 探寻红色中国
-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的疑问和好奇,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开始了他的红色中国之旅。他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最终到达陕北。一路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等。
2. 在保安的见闻
- 在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他详细地记录了毛泽东的生活和思想,毛泽东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革命理念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斯诺还参观了红军大学等机构,了解了红军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情况。
3. 长征的故事
- 作品中对长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如渡过大渡河、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斯诺通过采访红军战士,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以及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4. 红军战士的生活
- 斯诺描述了红军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军事训练、文化学习、娱乐活动等。红军战士们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在战斗之余,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艺活动,如唱歌、演戏等。
五、人物形象分析
1. 毛泽东
- 外貌与气质
-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身材高大,面容清瘦,有着长长的头发,看起来很有学者风范。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透露出一种睿智和坚定的神情。
- 思想与智慧
- 毛泽东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对中国的历史、社会和农民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革命理论,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领导才能
- 在领导红军和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善于团结同志,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例如在长征途中,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2. 周恩来
- 外貌与风度
- 周恩来有着英俊的面容,留着整齐的胡子。他举止优雅,风度翩翩,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
- 革命信念与工作态度
- 周恩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事业。他工作认真负责,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在处理党内事务和对外交往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
- 人格魅力
- 周恩来关心同志,爱护百姓。他在红军中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在百姓中也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工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为人谦逊、和蔼可亲。
3. 朱德
- 外貌与形象
- 朱德身材魁梧,面容朴实。他穿着朴素,总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 军事才能与战斗精神
- 朱德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红军的军事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擅长指挥大规模的战役,在井冈山会师后,与毛泽东等共同领导红军作战。他的战斗精神顽强,在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
- 品质与情怀
- 朱德有着高尚的品质,他热爱士兵,关心群众。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忠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六、作品的纪实性特点
1. 真实的采访记录
2. 客观的描写
- 斯诺在作品中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他不仅描述了红军的英勇事迹和共产党的革命理念,也记录了当时红色区域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他没有对共产党进行美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3. 丰富的细节描写
- 作品中有许多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增强了作品的纪实性。例如,他描写了红军战士们的军装、武器、饮食等方面的情况,还描写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红色区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
七、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1. 历史意义
2. 文学价值
3. 社会价值
- 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力量。在当代社会,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能够激励人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八、教学方法
1. 问题引导法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例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问学生“毛泽东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周恩来的儒雅风度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小组讨论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重要问题。例如,讨论“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有哪些重要意义?”“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等话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拓宽思维视野。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有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的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2. 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
3. 作品内容梳理(10分钟)
-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作品,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板块,如探寻红色中国、在保安的见闻、长征的故事、红军战士的生活等。然后请几位学生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4.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人物,从外貌、思想、领导才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5. 作品纪实性特点探讨(10分钟)
6. 作品意义与价值讨论(10分钟)
7. 课堂总结(5分钟)
8. 课后作业(5分钟)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相关文档: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5篇)10-14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5篇)10-14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5篇10-14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5篇10-14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5篇10-14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精选15篇10-14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通用15篇10-14
红星照耀中国1-6章练习汇编(含答案)10-15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共9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