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知故事: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时间:24-11-17 网友

周国知故事: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团)

  各位领导、同志们、战友们 :

  今天,我怀着元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报告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优秀基层民政干部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他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历程,报告他牢记我党我军宗旨、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辉人生。

  周国知同志生前担任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 2003年,在恩施州委、州政府实施为住茅草棚和岩洞特困户建房搬迁的攻坚战役中,周国知同志连续奋战、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他年仅42岁的宝贵生命。人们深情思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基层好干部;人们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周国知,这位军人的好战友,群众的贴心人。

  1961年10月,周国知出生于原恩施地区宣恩县椿木营乡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负过伤,立过功。受到父亲的熏陶,周国知从小就立志要像父亲那样,从军报国。 1978年11月,他如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在部队,他勤奋好学,处处模范带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被评为优秀义务兵,当了班长,并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周国知退伍回到了家乡。虽然脱下军装,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本色,把农村当作自己锻炼成长的大熔炉。乡亲们推选他当了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由于表现出色,1984年9月,他被组织上招聘为国家干部。

  周国知的家乡椿木营曾是贺龙元帅战斗过的地方,是宣恩县最远、最高、最穷的乡,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夏季阴冷潮湿,冬季冰雪覆盖,工作生活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国知同志怀揣一颗火热的心,书写着他一心一意为民办事,呕心沥血为民谋利,无怨无悔为民献身的壮丽人生。

  参加工作时,周国知担任了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在这期间,他率兵带民投入到恩施军分区开展的“131扶贫”工程中,一头扎进去就没日没夜。勾腰坝村二组有48户人家,多数都是贫困户,他把这里作为自己扶贫的重点。自己经常背着种子、地膜,一户一户搞动员,一手一脚做示范。最难做工作的一户叫黄秀林,听说要发展地膜覆盖技术,始终难以接受。周国知耐心引导并向黄秀林保证:如果减了产,我负责赔偿!并当即立字为据。见周国知这样诚恳,黄秀林终于答应下来。秋后,黄秀林家的四亩苞谷亩产都过了千斤。就是这项被山区群众誉为“ 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技术,使家家丰收,户户增产。“131扶贫”结出了累累硕果。

  周国知先后在椿木营区的后坝乡和粟谷乡担任乡长,工作担子更重。他立誓要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担任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乡办企业。当时全乡有l4个民办硫铁矿厂,由于销路问题,互相杀价,矿石不值钱,各个企业濒临倒闭。周国知了解这一情况后,作出了统一收购、统一外销的决策。就是这起死回生的一招,一年下来,14家企业收益倍增。在他的带领下,村村办起了集体企业,全乡的经济收入一下子跃升为全县第一。

  1988年,由于农村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致使成片土地撂荒。周国知便组成一个班子深入调查走访,探索出实行租赁、促进土地利用的办法,这就是后来在椿木营乡广泛推广的“后坝经验” 。勾腰坝村是个偏僻落后的村,周国知硬是蹲在这里组织大家开荒种植药材,发展速生林木。如今这里成为当地的重要财源基地,固定资产约300多万元。当年在这里开现场会,请周国知讲体会,他只说了两句话:群众生活苦,党员脸无光。他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实打实地成为山区致富的带头人,群众公认他是难得的好“乡官” 。1988年后坝乡被恩施州委授予“红旗乡”的荣称号。

  根据工作需要,1993年10月,周国知调任椿木营区计生办主任。面对这件“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他毫无怨言,并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好,让组织放心。在工作中他把满腔的关爱倾注在群众身上,特别是对部分手术后的妇女,更是亲如家人。送去木炭烤火,自己掏钱慰问,管吃管用、接送结扎对象,是常有的事。按当地习俗,为别人接送产妇或是结扎对象,是不吉利的事,可周国知从来就不信这个邪,长槽村侯岩生的妻子,在月子里做了结扎手术,送回家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有些乡亲不愿帮这个忙,周国知二话没说,拉上家属,抬起担架,一直把这位妇女送回家中。就是靠这种至真至诚的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三年里,他创造了该乡计生工作最为辉煌的时期,多次位居全县榜首,还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

  周国知先后两次担任区、乡民政办主任。对于生长在农村、成长在部队的周国知来说,他深知家乡的贫苦、群众的艰辛。他深深懂得,作为一个基层民政干部,不去关心群众,党和政府的关怀就不能落到实处。在他遗留下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的全是特困户、残疾人、受灾户、孤寡老人、优抚对象的姓名、住址、困难需求等等。一条一条记上本子,一点一滴记在心里,一件一件落在实处。他身上常年三件宝:一只手电筒、一双解放鞋、一个竹背篓。经常是春送种子,冬送口粮,种地送化肥,过年送补助,为需要帮助的群众,送去团团温暖,缕缕真情。 2002年的一天,走路不便的残疾人易平然,来到乡民政办,找到周国知,一下子提出了很多要求,由于不了解情况,周国知一时没有贸然答应。哪知易平然火上心头,抱住周国知的腿狠狠地咬了一口,并拉扯不放,还是别的同志赶来才扯开。对于这一过火行为,周国知并没有责怪他,反而从身上掏出4块钱给易平然说:“拿这钱在街上吃了晚饭,再来听我给你解释。”吃了晚饭,易平然却转身回了家,也不再指望解决任何问题。没想到几天后,周国知竟主动登门拜访,进一步了解情况,随后,不仅给易平然家解决了吃的粮食,还亲自为他送去玉米种子。易平然的怨气烟消云散,感动不已,一下子扑到周国知跟前痛哭流涕:周主任,我、我对不起你呀!

  关心优抚对象,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在周国知看来,优抚对象再小的事也是关系到国防建设的大事。哪家的水管坏了,他悄悄掏钱买来装好;哪家修烟叶烤房,他忍饥挨饿帮工帮料。残废军人李宗扇安装假肢,周国知三天两头跑县城、找医生,直到李宗扇能下地走路才放心。军属的冷暖,他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每年的腊月年关,为军属送去肉、油、烟、酒,还协调武装部门组织民兵上山砍柴,然后一捆一捆送上门,一腔热血,万般艰辛。他常说:“我是军人出身的,我们在地方多一份辛苦,战友们在部 队就多一份安心哪。”

  椿木营乡福利院有22位“五保”老人,周国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为了让老人们安度晚年,他常带领老人们种菜、种粮、养猪、种药材,办起了食品加工厂,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了解他们的心愿要求。每年春节总是先和老人们团年,然后再与家人团聚。他得知70多岁的汤银桂老人因棺材无着落,心里一直不安,他当即想办法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鹤峰县为他买回木料,请人做好,还对她说,如果不满意再去买,老人从周国知身上得到了儿女般的孝敬和温暖。

  2002年的农历腊月,周国知的妻子想到丈夫已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于是背了一块腊肉去看他,到了集镇,当时周国知正与施家坪的贫困户王召毕刚谈完话,看到妻子背了一块腊肉来了,赶忙叫住正要走了的王召毕,“老王,就要过年了,我知道你们家没有年猪,这块肉你就拿去过年吧!”丈夫的这类举动,妻子经常看到,但还是对丈夫说:“乡里没肉过年的不只他一户,你管得过来吗?”丈夫解释说:“我少吃一回肉算什么?你想想看,如果我在吃肉,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我能吃得下去吗?”妻子没有责怪他,他就是这么一个人。那年自家退耕还林兑现的大米,一斤没要送给了困难户;那年为一位姓杨的结扎妇女给50块钱买木炭取暖;当他路过困难户胡孟军的责任田,见庄稼长得不好,就立即给了100块钱给他买肥料。他就是这样,丝丝情、缕缕爱,点点滴滴都倾注在需要帮助的群众身上。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周国知”,这句带有军人气质的话语,是周国知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准则。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1年春季的一个晚上,天气预报夜间有冰雹,周国知连夜赶到8公里以外的勾腰坝村,组织村民用木板遮盖烟苗苗圃,整整忙了一个通宵,避免了一场灾害损失。 2002年8月,大风吹塌了挖断山村张宗沛的房子,他天不亮就出发,清早就赶到了张家,帮忙清理物品,安排住处,还发放了救济款。没几天,暴雨又冲垮了勾腰坝村四组张平清的房屋。他又是清晨第一个赶到现场,同村民一道抢险救灾,随后还到其它几个组查看灾情。那天,他又累又饿,半夜时分回到家里,不巧妻子又因病住进了医院,家中无人照看,他病倒在家里,迷迷糊糊,躺了三天三夜。

  2003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一个春天,恩施州为住茅草棚和岩洞住户建房搬迁的“德政工程”全面启动,并由民政部门牵头实施。喜讯传来,周国知兴奋不已,这可是党和政府给山里困难群众带来的又一福音呀。然而,此时的周国知却重病在身,他从“消茅”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坚持工作。在他生命最后的三个多月里,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仅步行的里程达1600多公里,相当于从宣恩县城到武汉市步行了一个来回。

  就在周国知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想得很多。他想到年迈的父亲,那年,红十字会救济了一批棉被和粮食,乡里计划给父亲一床被子和20斤大米,是儿子把您的名字给划掉了;他想到了妻子,妻子长期患有类风湿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操持着家务,自己未尽好丈夫的责任;他想到了他的那双儿女,当父亲的工作太忙,常年在外,儿女未能得到父爱;他想到了他的亲戚朋友,自己当了那么多年的干部,他们没有在自己那里得到半点便宜。周国知要对他们说的话太多了,但他没有说。倒是在最后几天,托人请来了他的联系户胡柏春,叮嘱他尽早尽快搬出茅棚搬进新屋,还特意交待继任的民政办主任魏光荣三件事:第一在天晴的时候,把库房的棉衣棉被拿出来好好晒一下;第二,一定要把七十一岁的五保老人冯卓然接到福利院来照顾;第三,福利院的李光荣老人棺材没有着落,要想办法给他办一副,让他安心。最后,他吃力地对魏光荣说:我活不了多久了,民政工作是个过细的活儿,把工作做好不容易,你要多耐心,要让老百姓满意。

  2003年9月27日,周国知带着他对党、对事业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家乡、对亲人难以割舍的深爱,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家里仍然保存着那套褪了色的旧军装,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旧军被,一个补了又补的黄布包,一个挂在墙壁上的竹背篓,还有一笔因治病欠下的几千元债务。然而,他那“万事民为先”的爱民情怀,他那用生命铸就的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孺子牛”的光辉形象,他那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他那爱岗敬业、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军人本色,才是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在周国知同志下葬的头天夜里,三山五岭的乡亲们,怀着难以抑制的哀痛,赶来为他守灵。他们说:周主任是我们的贴心民政,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活着的时候,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翻山越岭去看望我们,今天我们来看他最后一眼,也算是个报答呀!第二天清晨,长长的送葬队伍,哭声不绝,人们顶着秋雨,护送着国知的灵柩。附近的乡亲们自发地开出一条通道,送他上山。

  一抔黄土掩忠魂,烈士英名昭人间!如今,周国知同志还在故乡的高坡上,守望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牵挂着他魂牵梦绕的父老乡亲。周国知同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周国知同志用生命铸就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报告人:恩施州军分区宣传科科长 张钰)

2004年10月20日 来源: 来源:新华网

 

《周国知故事:用生命铸就的丰碑》相关文档:

永远屹立的丰碑雷锋精神演讲稿10-18

丰碑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3-23

丰碑读后感600字作文03-23

丰碑观后感(精选20篇)03-23

《丰碑》读后感范文5篇03-23

关于丰碑优秀读后感(通用18篇)03-23

《丰碑》读后感15篇03-23

读《丰碑》有感(通用28篇)03-23

《丰碑》读后感03-23

读《丰碑》有感500字03-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