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第一篇:《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1.硬件媒体:计算机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学反思】
第二篇:《草原》教案
1.草原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1段,掌握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草原静态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草原静态的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骑上骏马跟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漫赏草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声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小结: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的美,还有草原上热情的人们。(板书)
三、精讲课文,合作探究。 讲读第一段。 1.练读、思考:那草原的景色美在哪呢?我们快马加鞭,快快寻找美丽的景点吧!你认为哪句写的景色最美? (1)自由找出好句,并读出来。
(2)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还好。我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3)学生练读。
2.面对这样的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来,谁来读一读。
我们感觉到作者——(陶醉了。)
四、拓展
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
五、作业布置
1.仿写第一自然段,写一处景物。 2.预习《丁香结》,完成预习卡。 仿写例文:
1 校门口的海棠树开花了!无意从小路走过,却看到了树上繁花似锦的景象——洁白无瑕的海棠花一朵朵镶嵌在绿叶丛中,是那么可爱,我都像化作绿叶与它们一同摇摆.一阵清风吹来,几片花瓣落下,好香!醉人的甜味遍布整个校园.旁边,还有一棵矮小的玉兰,它没有海棠的香味儿,只能将海棠衬得更高大.校外,几根枝条探出头来,一位母亲摘下一朵花儿,别在了女儿头上,虽是白色,但到什么地方都那么可爱,宛若一只欲飞的蝴蝶,扇动翅膀.这境界,怎能不让每一个过往的行人驻足流连. 2 初入公园,我还以为到了人间仙境.花是那么红,树是那么绿.使我总想和绿树红花手拉手,一边唱,一边舞.在蔚蓝的天下,满眼绿色,哦,春来了!公园的四周都被小丘环绕着.小丘上零零星星的点缀着几块石头,给光秃秃的小丘增添了几分生气.这么奇丽的景色,既想到公园各处转转,体验春的气息,又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愉悦的心情.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3.这次我看到了奇石山.那里的山比别处的更雄伟,阳光是那么灿烂,天空是那么晴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高大雄伟的山峰,耸立在两旁.四面都有山,山上有许多棵树,平地上也有树.种在哪里都像给宏伟的山峰缀上了绿色的珍珠.那些山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身临奇境一样.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踩的就是云,轻飘飘的,周围是天国.似大画家画出来的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陶醉,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陶醉其中,在这境界里,连大树和奇石都有时候充满活力,好像回味着奇石山的无限乐趣. 4.北京终于又下起了雪.雪后的天是那么的白,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使我总想在地上打个滚,表示我的愉快.从天到地,一眼望去,不留一点杂色.四面都是白的,汽车是白的,房顶也是白的,孩子们打雪仗,打到那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这里的雪是那么洁白,是随意的泼洒,而不是一点点拼凑而成的,到处洁白无暇.这种境界里,即使人惊叹,又使人舒服;既想打雪仗,但又舍不得破坏这纯洁的美.在这雪的世界里,城市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5.我又看见了大海.那里的天是那么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天,连着海;海,连着天.让我感到自己不是在海边,而是置身于一幅只用蓝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中,到处都是蔚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流向了天边.我放出了几只小纸船,它们带着我美好的梦想,随波漂逐,无论漂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蓝绸缎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在这种境界里,既愿久立四望,任那淘气的海浪肆意地拍打着我的衣衫;又想取出纸笔,将此刻的心情流泻在纸上:海,我爱你!
第三篇:《草原》教 案
教案
课题:《草原》
授课教师:张瑶瑶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一课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能正确认读
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
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三、 教学难点:我们这些生长在南方的学生,对于草原的认
识是模糊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障碍去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让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
四、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草原图片
五、 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
六、 教材分析: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
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七、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㈡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㈢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㈣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下课前八分钟,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了解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八、教学反思: 《草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教学时,主要通过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部分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草原教案
第一组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第五篇:《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几个词语,能读写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起学生了解祖国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5.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坐着抒发感情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难点:
1.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2.
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 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五.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
(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六、 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七、 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八、 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草原》教案》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