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潍坊市节能工作扎实开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潍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巩固“十二五”节能降耗成果,深入推进“十三五”节能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及《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涵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及民用等多个领域,阐述了潍坊市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节能目标、节能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是潍坊市“十三五”节能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20年。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年修订)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16〕74号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办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 (发改能源[2016]51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105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
——《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2009修订)
——《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
——《山东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鲁发改环资[2015]791号,山东省发改委、经信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山东省经信委、山东省节能办)
——《山东省“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鲁发改能源〔2016〕1161号,山东省发改委)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潍坊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目 录
一、“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回顾 1
(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1
(二)重点领域扎实推进 1
(三)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3
(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3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4
(六)执法监察逐步深入 5
二、“十三五”期间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 6
(一)存在的机遇 6
1、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为节能工作拓宽发展空间 6
2、“互联网+”技术为节能工作带来先进管理手段 7
3、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对节能工作形成倒逼态势 7
4、体制机制创新为节能工作带来新契机 8
(二)面临的挑战 8
1、能源刚性需求上升与总量控制矛盾凸显 8
2、节能目标强化与管理手段弱化矛盾加剧 8
3、高耗能行业刚性增长与结构节能矛盾突出 9
4、节能人才更高要求与队伍建设滞后矛盾尖锐 9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1、坚持源头控制与节约优先相结合 10
2、坚持能耗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相结合 10
3、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11
4、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11
(三)节能目标 11
1、总体目标 11
2、分项指标 11
四、节能工作重点 12
(一)结构节能 13
(二)管理节能 15
(三)重点领域节能 17
1、工业节能 17
2、建筑节能 24
3、交通运输节能 26
4、公共机构节能 28
5、农业和农村节能 30
6、商业与民用节能 31
(四)九大重点节能工程 32
1、“互联网+工业节能”平台建设工程 32
2、节能环保产业壮大工程 33
3、工业绿动力工程 34
4、农村洁净能源应用工程 35
5、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 36
6、电机系统能效提升工程 36
7、电蓄能推广工程 37
8、铸造产业提升工程 37
9、余热利用工程 38
五、保障措施 38
(一)加强节能组织领导 38
(二)落实资金保障措施 39
(三)强化考核监督体系 39
(四)创新节能市场机制 39
(五)加大节能宣传引导 40
“十二五”以来,潍坊市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潍坊”的总体要求,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29.9%,万元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23.7%,2015年综合能源消费增量比省控目标减少26.3万吨,“十二五”期间连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责任目标,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政府表彰。先后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创建地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共获得省级节能突出贡献企业奖3项、节能先进企业奖11项、重大和优秀节能成果奖21项。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高密市获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县(市、区),青州经济开发区等三个园区被评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18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节能环保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国家、省财政支持资金4.281亿元,有力支持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工业节能得到显著增强。组织实施的短流程铸造工艺推广应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太阳能集热系统工业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业企业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五大节能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昌乐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山东省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目录申报工作,山东开元电子有限公司Y-S10产品被列入山东省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目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企业端能耗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潍坊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能源在线实时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建成运行。积极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全市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全部完成,其中获国家认证25家,获省评价73家。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居住建筑65%、公共建筑50%节能强制性标准,全市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禁实限粘”工作在镇以上规划区全面实现,全市新型墙材企业达120余家,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达到100%。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和供热计量改革,全市接入监测公共建筑72栋,监测建筑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实施供热计量收费面积2200万平方米。持续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加强交通运输节能。2015年淘汰营运黄标车30030辆,淘汰比例101.48%,推广LNG/CNG、纯电动营运车辆6704辆。全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都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自助交通系统,并联网运行。强化公共机构节能。寿光政务中心、潍城区机关集中办公区、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潍坊学院等荣获国家级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
(三)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提升计划,集中培强做大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总量扩大。支柱产业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80%。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188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1.9%。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淘汰小火电36.5万千瓦、钢铁产能160万吨、焦炭产能80万吨、造纸产能20.3万吨、水泥产能80万吨、印染产能6.4亿米、制革产能80万吨、酒精产能2.5万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坚持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膨胀、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224.6亿元,增速达9.8%,居全省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农业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成效显著。全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其中肥料化利用42%,饲料化26%,燃料化15%。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1.69万个,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75处,年处理废弃物60万吨,年生产有机肥40万吨。
(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能耗不断下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分层次打造“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工业领域加快循环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领域加快发展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传统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共生发展;服务业加快循环化拓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领域加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社会事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全市形成30多个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打通产业间循环壁垒,多维度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循环链条;通过集约化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循环化发展。2015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10大类、74项指标,全部完成年度进度要求,其中全市资源产出率达到4403万元/吨。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强化节能组织机构建设,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均充实完善强化了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监察机构,节能减排、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四位一体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行。印发《潍坊市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潍政办字〔2015〕142号),每年组织对各县(市)区及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进一步调整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完善供热价格政策,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大力推广节能新机制,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服务平台,培育制造业与节能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印发《关于印发<潍坊市2016有序用电方案>的通知》(潍电建管发[2016]1号),积极应对电力供应紧张形势,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推广和建设,昌乐全福元、蓄冷项目列入省2015年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建设计划。积极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2015年,潍坊市两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省工业绿动力奖励资金。探索开展节能量、能源消费总量交易。诸城市外贸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桑莎制衣集团有限公司、潍柴动力(潍坊)铸锻有限公司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了节能量交易。
(六)执法监察逐步深入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指标的完成,突出能耗限额标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淘汰落后等工作重点,规范执法程序,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十二五”期间,对全市108家重点用能企业执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确保用能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共监察用能单位584家,查处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19台(套),对94家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6家单位下达《节能监察意见书》,对5家单位下达《节能监察建议书》;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单位,依法实施节能行政处罚。
二、“十三五”期间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潍坊市属典型的能源消费城市,一次能源几乎全部依靠外供。2015年全市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285.6万吨标准煤,其中其中煤品燃料占57.26%,油品燃料占17.03%,天然气占2.16%。“十三五”时期是潍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推动能源革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时期,节能工作存在一系列新的机遇,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1、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为节能工作拓宽发展空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要求发挥节能和减排工作的协同促进作用,这为促进各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及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重要机遇。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先进产能更好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环境和市场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节能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产业链条,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节能工作拓宽了发展空间。
2、“互联网+”技术为节能工作带来先进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发展为节能工作带来了“智慧节能”新思路,使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整合潍坊现有数据资源,进行能源消耗、化石燃料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控制等工作的集成,实现大数据的综合采集、动态分析、实时共享和信息发布。同时也给企业节能管理带来了新手段,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互联网+”的支撑下通过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深度挖潜,为节能工作的开展带来广阔发展前景,为潍坊市节能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3、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对节能工作形成倒逼态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客观上已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趋势性变化,进一步体现了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坚持走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十三五”期间的必然选择。
4、体制机制创新为节能工作带来新契机为探索实施用能权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潍坊市委、市政府在2016年11月下发了《关于深化公共资源配置改革的意见》(潍发〔2016〕25号),并制定了《潍坊市用能权制度实施方案》,将用能权交易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鼓励试点地区努力推进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潍坊市节能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二)面临的挑战1、能源刚性需求上升与总量控制矛盾凸显目前潍坊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各领域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趋势将长期存在。国家修订了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给山东省及潍坊市分配了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引入了碳排放总量的新目标,能源消耗总量的控制已成为潍坊市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能源刚性需求上升与总量控制的矛盾更加突出。
2、节能目标强化与管理手段弱化矛盾加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节能标准更加严格,节能目标得到强化。中央和省预算内的节能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将大幅压缩,节能评估改为项目立项后置条件,且能评门槛降低,大项目的能评审批上收至省,产品能耗限额指标修订滞后,覆盖面窄。统计严重滞后,数据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多因素导致基层节能主管部门管理手段弱化。
3、高耗能行业刚性增长与结构节能矛盾突出潍坊市产业结构偏重,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潍坊市产业结构偏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化工产业仍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同时受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影响,高耗能企业产能释放导致新增能耗增加,能源消耗刚性需求继续加大,结构调整任务异常艰巨。
4、节能人才更高要求与队伍建设滞后矛盾尖锐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节能工作贡献率越来越高,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加快先进技术装备替代落后步伐,成为节能必然选择。伴随节能技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等,节能工作将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对节能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但个别县市区对节能工作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基层节能方面队伍、人才普遍缺乏;节能工作重点在企业,而企业节能技术人才缺乏,开发投入少,节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节能技术产品较少,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节能要求,影响了节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安全、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结构节能为方向,管理节能(大数据分析)为支撑,技术节能为抓手,安全生产为底线,持续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构建具有潍坊特色的能源节约工作机制,实现潍坊市节能工作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1、坚持源头控制与节约优先相结合顺应潍坊市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和要求,把节约优先方针和源头控制原则紧密结合,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功能结构调整的节能降耗潜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2、坚持能耗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相结合统筹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着力强化制度、标准对合理用能和减量排放的约束引导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对提质增效的驱动作用,实现以降耗促发展。
3、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着眼能源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围绕城市能源消费变化趋势,聚焦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民用、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主要用能环节,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加强精细管理、推广先进技术产品等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建立初始用能权交易,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政策激励等方面的作用,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节能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技术推广制度体系,在节能法规、节能标准、节能考核、节能执法、节能服务、节能政策等方面,形成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全面完成山东省下达潍坊市节能目标任务。
2、分项指标明确各重点领域节能目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与民用等领域,根据各自承担的节能工作,明确目标,确保完成任务。
潍坊市“十三五”重点领域节能目标表
序号
重点领域
指标
目标(%)
备注
1
工业领域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18
与2015年相比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达到93
与2015年相比
2
建筑领域
中心城区供热管网“汽改水”改造,
100
与改造前相比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75
与改造前相比
3
交通领域
营运客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
2.2
与2015年相比
营运货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
6.9
与2015年相比
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降低
2
与2015年相比
4
公共机构领域
公共机构人均 综合能耗降低
11
与2015年相比
公共机构人均水耗降低
15
与2015年相比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
10
与2015年相比
5
农业领域
秸秆综合利用率
2.5
与2015年相比
四、节能工作重点“十三五”期间,结合潍坊市产业结构特点,注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管理节能,以重点领域节能为抓手,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与民用等六大领域,全面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一)结构节能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三大产业占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提高高标准农田和高档设施农业面积。着力培育绿色食品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到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认定数量和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到1300个和50%以上,提升农产品单位能耗产值。
优化提升传统工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以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大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增加产能项目。对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技术、装备、工艺、产品更新换代,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支持重点行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加快发展壮大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海洋动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物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发展节能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计量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开展节能产业常规调查统计,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积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全力推动家政、会展、文化、物流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人力资源、软件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创新改革,着重在新业态、新模式成长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引领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持续严控煤炭消费,加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太阳能大规模发展和多元化利用,增加清洁低碳电力供应。在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港口码头等领域推进工业余热、天然气、电能替代,减少散烧煤和燃油消费。
(二)管理节能提高政府节能降耗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建立节能服务和监管平台,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节能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培强市县两级节能管理队伍;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工作力量;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开展计量检测、能效计量比对等节能服务活动,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提升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节能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及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做强做精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等工作,探索、争取体制创新项目;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投资基金。健全用能权交易机制,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制定节能减排培训纲要,实施培训计划,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节能管理部门、节能监察机构、用能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节能相关人才,进一步加强政府节能管理部门、机构的节能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动企业完善节能管理。引导企业建立能源资源计量管理体系,实行能源资源消费分类计量,明确企业能源资源计量的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强制检定的监督,大力推动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分析、使用和管理。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工作,强化对能源资源计量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到2020年,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支持企业加强内部能源运行动态监控,鼓励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参与建设能源计量数据信息化管理网络,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在线、实时采集信息平台,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对水、电、煤、气(汽)、油等主要能耗计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综合分析,为能源管理、碳排放统计、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提供计量数据。推动重点单位健全并完善节能组织机构,加大能源管理岗位培训力度,加强能源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重点领域节能1、工业节能全面深化工业企业节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全面推动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加快应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装备。鼓励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源管理中心。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大力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创建绿色工厂,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电力工业。严格控制新建煤电项目,大力发展太阳能和工业余热发电等项目。认真落实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稳步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实现资源高效科学合理配置。继续淘汰火力发电落后产能,关停3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及配出工程,扩大外电入潍规模。结合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园区供热中心,以热定电。加强对企业自备电厂的监督与管理,鼓励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对清洁电力的主动消纳意识和能力,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推广农村光伏发电并网。注重电网节能,促进输、变、配电各环节节电降耗。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方式、使用节电产品。
专栏一:电力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全面推广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供热气改水改造等成熟适用的节能工艺技术,推进有条件的电厂将抽凝机组改造成背压机组,新上电厂项目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提高电厂能源利用率,采用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电厂废水综合治理及“零排放”技术,实现超低排放。
目标:到2020年,特高压建成落地,天然气发电、风电、光伏发电达到254.4万千瓦;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每千瓦时,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每千瓦时。
——钢铁工业。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钢铁生产过程中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提高转炉、各工序水的回收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全余热闭路利用,延伸钢铁工业产业链,推进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社会化。
专栏二:钢铁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在潍坊特钢等钢铁企业推广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工艺,应用冶金工艺“界面”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紧凑化、连续化和高效化。推广应用转炉洁净钢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无缺陷连铸生产技术、高洁净度电炉冶炼技术等新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推广应用节能型智能型加热炉、高温蓄热燃烧技术、高炉炉渣余热回收技术、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煤调湿和高炉鼓风脱湿技术,研究钢铁流程碳素代谢机理及超低碳排放型钢铁冶金流程模式。
目标:到2020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60kgce以下,吨钢耗新水低于2.95m3,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0.8kg以下,吨钢SO2排放量降至1.2kg以下。
——化学工业。进一步严格化工项目准入制度,继续推动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深入实施化工企业"四评级一评价",制定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评级标准和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完善化工企业节能管理台账,依法规范监管。
煤化工,严格控制产能,进一步挖潜降耗,加强用能管理,改造提升煤焦化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余热资源回收,做精焦炭副产品深加工。以技术创新为手段,通过对煤炭加工转化多种单项技术的耦合、集成,联合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材料以及热能、电力等产品,有序开展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工作,以提高煤炭的整体转化效率,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和综合利用。盐化工,坚持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路线,完善卤水资源的精深加工、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滚动增值,发展精细盐化工,积极探索建设海水淡化与盐化工生产相结合一体化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努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以乙烯、丙烯和芳烃等石化产品为原料,与“氯碱和氨碱法纯碱”等盐化工产品进一步向下游进行一体化加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石化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
专栏三:化学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煤制天然气集成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用先进的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替代隔膜法烧碱。推广应用MVR先进蒸发技术,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利用化工园区低品味余热热能,发展海水淡化及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纳滤膜精制卤水制碱技术。推广高效节能的干燥工艺及系统设备,拓展能效高、环保型的间接换热动态干燥工艺及干燥装备。
目标:到2020年,化工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成15%左右,烧碱、纯碱等主要产品单耗降低13%左右。
——建材工业。推广先进技术装备,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减排指标透明化和环保理念落地化,主动践行水泥企业的社会责任,高度关注节煤、节电、节水、清洁生产、污染物减排等重点环节,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及城市污泥。
专栏四:建材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高效能熟料烧成关键技术、六级预热器预分解炉及二档支撑短窑系统技术、高效煤粉燃烧器、高效无漏料冷却机(第四代篦冷机)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技术、工业废渣替代原料(生料配料及水泥混合材)技术、高效隔热保温材料及砌筑技术、水泥窑炉富氧燃烧技术、余热发电技术、水泥窑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变频调速节电技术、粉磨节电技术。在山东美林等陶瓷企业,推广应用高效燃烧、低量排放节能环保窑炉技术、低温烧结高品质日用及卫生陶瓷材料技术;开发压力注浆用新型模型用材料、高硬度耐磨釉料,高性能新型膜材料、高品质日用陶瓷材料;融合机械和陶瓷工艺技术,集成机械、电子、液压、信息等高新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成型、施釉、分检、装饰、模型制作等装备。
目标:到2020年,水泥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成15%左右,主要产品单耗降低13%左右。
——造纸工业。推动造纸工业向节能、环保、绿色方向发展。加强造纸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高速纸机自动化控制集成技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重点发展白度适当的文化用纸、未漂白的生活用纸和高档包装用纸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纸,增加纸及纸制品的功能、品种和质量。充分利用开发国内外资源,加大废纸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专栏五:造纸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造纸,在晨鸣、世纪阳光、恒联、恒安、汇胜等造纸企业重点推广新一代制浆技术和装备,新型高效节能造纸装备以及污染物处理装备,生物质衍生新材料技术和装备,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和机器人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智能化高速卫生纸机、化机浆高浓盘磨产业化技术、靴式压榨技术、透平风机抽真空设备、非木材纤维原料清洁制浆技术,置换蒸煮、氧脱木素、纸浆中高浓筛选与漂白、纸机高效成型、多段逆流洗涤封闭筛选、置换压榨双辊挤浆机、纸机白水多圆盘分级与回用、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目标:到2020年,造纸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主要产品单耗降低8%。
——机械工业。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和系统节能原则,积极推进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重大节能装备产业化工程。鼓励若干具有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的县区率先发展,加快形成节能装备制造集聚优势。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在全生命周期内开展机械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建立机械工业绿色制造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绿色回收处理及再制造。推广动力设备试车过程的余能回收技术。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机械工业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
专栏六:机械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铸造领域推广短流程铸造工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铸造工厂,提高废旧砂再生利用比例,继续推广高精密近净型、谐波振动消除应力技术。锻造领域,推广应用高效电液锤使用技术、精冲压机和冷锻等近净型锻造工艺技术。推广加热炉节能技术、锻后余热淬火或余热退火技术工艺。热处理领域,推广应用节能型、智能型热处理炉。重点发展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低参数余热汽轮机产品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蓝擎绿色高效发动机产品。
目标:到2020年,机械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5%,主要产品单耗降低12%,节能型技术、工艺和装备采用率达到80%。
——纺织服装工业。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意识,发展高附加值纺织产品,淘汰高消耗的印染、化纤等落后产能,优化工艺流程,推广太阳能屋顶工程、节能节水设备和中水回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专栏七:纺织工业重点节能技术和目标
节能技术:家用纺织品,推广弱捻纱巾被产品、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毛巾技术的应用,发展各种超仿真、差别化、功能性和生物基纤维材料等高科技家纺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推广,建设连续化、智能化纺织工厂,实现纺织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鼓励开发自动转杯纺、喷气涡流等短流程高效纺纱工艺,应用自动穿纱机、高速剑杆织机、数控节能型喷气织机、特种宽幅织机等新设备。
目标:到2020年,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2%,主要产品单耗降低1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5%。
——食品、医药工业。食品,推动食品工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加强提高平衡膳食水平和降低营养损失为特点的加工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推广智能化节能型冷库技术、太阳能热水利用,在蒸煮、均质、发酵、烘干等工序采用节能技术和装备,加强余热利用。医药,加快化学原料药、生物技术材料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推动医药生产过程中空调、蒸汽节能降耗,改进生产工艺,注重余热回收。在伊利、得力斯等食品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全自动无菌挤奶机、高速自动化罐头生产线,新型高速压榨提汁生产设备、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车间冷库智能一体化技术。
——有色金属制品业。提高铝型材加工装备水平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发展大卷重宽幅冷轧、立辊热轧实现轧制速化、精密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发展完善废铝回收利用、铝棒定制一体化模式,实现生产工艺全流程系统节能。
2、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健全绿色建筑闭合式监管机制,确保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落实。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全市完成新建绿色建筑400万㎡,8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75%的居住建筑、65%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县城以上规划区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9%以上。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建筑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建筑用能结构调整。推进“工业余热暖民工程”的实施,充分回收利用余热资源用于城镇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2017年,奎文区、潍城区基本完成供热管网“汽改水”改造,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到2020年,中心城区全面完成供热管网“汽改水”改造,实现以热电联产为主、大型区域锅炉房和清洁能源为辅的供热格局,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
——构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市级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建设。依托“山东省建筑能耗数据传输核验”平台,建立市级监测子系统平台,及时填报建筑能数据,扩大监测范围,规范建筑能耗管理,强化建筑能耗监测。
——加快应用建筑节能产品。深入开展新型墙体材料革新,重点发展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材,研发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的配套墙体材料。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保温材料,鼓励发展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和新型节能门窗,推广应用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材。推广LED灯具、光导照明产品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积极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绿色建材下乡行动,重点推广应用节能门窗、轻型保温砌块、预制部品部件等绿色建材产品,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农房建设,到规划期末,新建农村社区全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3、交通运输节能——实施交通节能示范项目建设。以信息平台建设和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大对节能减排新技术创新与研究力度,积极推广示范项目和节能产品。
——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水平。推进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和大型化。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辆、船舶和作业机械,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车辆装备。实施道路运输车辆和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准入制度。
——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提倡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到十三五末,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2015年增长2倍以上,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在港口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中优先使用电能或天然气等作为动力。大力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制定港口岸电布局建设方案,加快港口和船舶使用岸电设备设施建设。支持加气配套设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与建设。鼓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及充换电配套设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
——深化节能降耗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创新充电服务商业模式。到2020年,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范管理出租车行业发展,鼓励便民出租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引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和应用,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规划建设配备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比例不低于10%,鼓励采用自助分时租赁等商业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充电桩建设、提供新能源汽车应用服务。逐步提高配备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推进集约高效运输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公共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出租车智能电召系统等建设与应用,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节能减排效能。
专栏八:交通节能降耗新技术应用重点项目
重点在潍城、奎文、坊子、寒亭等区域,布局建设充电站45座、公共充电桩7000个,初步形成遍布中心城区的“两环两带”(“两环”:中心城区“新外环”和“快速内环”,“两带”:中心城区沿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带)快速公共充电服务网络,全面推进“五区”(行政办公区、旅游区、物流园区、商业区、社会公共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充电站。在中心城区西环路、潍胶路、杨瓦路、禹王北街“新外环”和月河路、北海路、北宫街、宝通街“快速内环”,布局城市公共充电站12座,打造“两环”快速充电网络。在中心城区建设沿济青高速、胶济铁路辐射的城际快充站3座,打造贯穿潍坊中心城区的“两带”快速公共充电站网络专用充电站。重点在潍坊高铁站换乘枢纽以及乐埠山、王谭等公交停车场,建设公交车充电站15座;在潍城环卫停车场以及仓南、豪德等物流园区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物流环卫车专用充电站9座;在凤山、火车站南广场等出租车停靠点,建设出租车充电站6座。公共充电桩。重点在中百、泰华、万达、银座等商圈商场超市,十笏园、鸢都湖、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北辰绿洲湿地公园等旅游休闲场所,城市规划艺术馆、奥体中心等文化体育场馆,潍坊站、潍坊高铁站等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7000个。
4、公共机构节能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导向示范作用,以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切实降低公共机构能耗水平。
——公共机构建筑节能。除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全面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外,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以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为重点,实施节能、环境整治、抗震等综合改造,推广采用安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等绿色建材;推进供暖、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实施公共机构供热系统计量节能改造,实施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改造。
——公共机构机房节能。加强机房节能管理,建设机房能耗与环境计量监控系统,对数据中心机房运行状态及电能使用效率(PUE)、运行环境参数进行监控,提高数据中心节能管理水平。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实施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改造后机房能耗平均降低8%以上,平均PUE值达到1.5以下。加大公共机构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减少数据信息资源浪费。
——公共机构新能源应用。积极推进“爱心阳光工程”,支持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使用太阳能集热系统,推广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鼓励大型办公建筑及公用设施等建设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具备条件的公共机构实施地源、空气源热泵等示范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
——公共机构绿色办公理念。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引导,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积极倡导公共机构树立绿色办公新理念,通过集中办公、室温适宜、精简会议、绿色出行、绿色食堂等多角度、全方位践行绿色办公理念,实现公共机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专栏九:公共机构节能重点任务
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公共建筑外墙保温一体化技术、磁悬浮中央空调技术、LED照明、太阳能光热光伏利用技术、地源空气源热泵、能耗智能化管控技术。
目标:到2020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0%,人均用水量下降15%。
5、农业和农村节能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基于生物质能的分布式能源多能联供、多联产技术,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光伏发电,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减少散煤利用。推广高效节电产品,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和生活水平。
——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农林废弃物,通过先进清洁热解气化方式,生产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炭、木醋液联产,生物质燃气进一步利用供应电、冷、热多种形式能源,实现农村区域分布式能源供应;生物质炭深加工为炭基肥,改良土壤;木醋液经深加工为杀菌剂、叶面肥、饲料添加剂和水质净化剂等。
——引导完善农业生产组织集成化。响应土地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政策,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集体化,建设集生产、废弃物利用、消费体验和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促进农业生产的知识、技术、深加工、市场等环节的一体化,实现农业生产节能、节水、节地,发展现代化农业。
——大力发展光热光伏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光伏温室大棚,为蔬菜、花卉、苗木、牲畜等种植养殖场所提供热量和电力。把农村光伏发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光伏产品在水情监测报告系统、林业监测报告系统、水利灌溉系统中的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专栏十:农业和农村重点节能技术和任务
节能技术:推广农村光伏发电并网技术、基于生物质能的分布式能源供应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供应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置技术、节能型农业机械、节水灌溉。
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沼气、生物质燃气、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供应项目,实现电、冷、热联供,气、炭、肥联产。
6、商业与民用节能在商业与民用领域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加强商业用能管理,倡导大众节能消费习惯,培养节约能源经营方式及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营造全社会参与节能的良好氛围。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商用场所和居民楼房用能设施节能改造,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鼓励流通企业采购绿色建材、绿色家具、节能电器等消费产品,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进超市、上专柜,引导居民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持续在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抑制不合理消费。落实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绿色生活休闲模式。加强节能宣传,组织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节能知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采取重点节能措施。合理控制宾馆、酒店、商厦、医院等室内空调温度,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鼓励有条件的宾馆、商场等商用建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和高效照明产品等;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减少酒店、宾馆等场所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
(四)九大重点节能工程1、“互联网+工业节能”平台建设工程推进“互联网+工业节能”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能效水平、助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能耗大数据应用研究,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平台运行监测及大数据分析手段,对重点用能单位存在的不合理用能行为提出诊断和指导意见,督促用能单位实施技术改造,有效降低能耗,力争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推动节能管理部门建立区域能源数字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展主要用能单位能源在线监测,建立能耗排放数据库。推广潍坊特钢公司能源管控平台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潜,为各高耗能工业企业及对应政府能耗监管部门提供实时设备能耗数据监控管理和能耗分析信息化节能服务。
2、节能环保产业壮大工程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属性和跨产业属性,以企业为主体,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按照“一主多副”园区布局,建设潍坊节能环保产业园、诸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密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等,
在高效电动机、新能源运输工具、半导体照明、大气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低温余热利用、再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山东开元电机有限公司、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金昊三扬环保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威能环保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奥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科灵空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再制造、西港新能源、空气净化)等相关公司的技术进步,大力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依托寿光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示范园和雷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园区,集中资源培强山东凯马、山东泰汽控股、山东比德文控股和潍坊瑞驰等优势企业。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做大做强昌邑市康洁环卫、潍柴动力空气净化等一批重点节能服务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咨询、工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等专业服务。鼓励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鼓励社会化环保产业机构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开展资质化管理、集团化发展,逐步做大做强环保企业。
到2017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比2013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
3、工业绿动力工程通过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逐步升级、改造现有工业传统燃煤锅炉,推广工业高效环保煤粉锅炉等先进锅炉,提升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拓宽太阳能集热系统应用领域,加大绿色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继续引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优化能源节约投资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促进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7-2019年,实施工业领域高效环保煤粉锅炉等先进锅炉推广工程、太阳能集热系统应用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为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绿色动力支撑,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年累计推广应用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及高效冷凝式天然气锅炉、电锅炉等先进锅炉比例达到70%以上;争取省财政支持,继续组织在医院、学校、敬老院、工业企业实施太阳能集热工程;深入引导工业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力争实现节能3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带动煤粉及锅炉设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
4、农村洁净能源应用工程在农村地区推动天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清洁能源应用。多方式实施天然气供应工程,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对天然气管网不能通达的镇街驻地、社区、村庄,实施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方式供气。在畜禽养殖和农作物较集中地区,充分利用植物秸秆、动物粪便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利用沼气取暖供热,推广临朐、安丘、寿光、高密等地大型沼气利用的成功经验,发挥各县市区优势,建设示范工程。
在秸秆等农作物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广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建立秸秆等生物质收集、加工、销售体系,配套推广生物质专用炉具,实现冬季生物质供暖,同时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配套推广节能环保炉具,替代居民家中采暖、炊事用落后炉具。到2017年底,全市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炉具使用试点镇街,到2018年底,镇街驻地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全部使用节能环保炉具,其他农村地区节能环保炉具使用率达到60%,到2019年,基本普及使用节能环保炉具。
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逐步减少使用散煤,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农村居民取暖和生活燃煤,优先使用洁净型煤、兰炭。到2017年底,镇街驻地及农村集中居住区,全部推广使用清洁型煤、兰炭。到2019年底,农村地区全部推广使用清洁型煤、兰炭。
5、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推动太阳能高效利用,开展屋顶光伏资源摸底调查,在工业园区、学校、工商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场所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结合太阳能光伏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宅新建翻建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供暖系统和光伏系统。在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进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生物质炭气联产、秸秆沼气等技术示范,充分发挥生物质作为物质型新能源的特点,实现高值化综合应用。因地制宜推进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6、电机系统能效提升工程依据中小型低压电机能效标准(GB18613-2012)及高压电机相关规范,调整高效电机推广范围,加快高压高效三相异步电机、稀土永磁高效同步电机和磁悬浮等高效电机推广应用。制定在用低效电机淘汰路线图,鼓励企业主动淘汰服役时间超过20年(或总运行时间超过6万小时)的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机,对列入淘汰范围的电机,明确淘汰时间和措施,抓好组织实施。鼓励高效电机应用和电机系统优化同步实施,降低电机系统能耗;鼓励采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电机能效提升工程顺利进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推广机制,提高配电变压器能效水平,提升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
7、电蓄能推广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峰谷电价政策,建设电蓄能装置和设备,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推广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鼓励企业安装电池储能装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建设电池储能电站,使其成为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促进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储电装置技术开发,实现电池梯次利用。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社会用能效率。加快推进潍坊(临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实现电力规模化储存。
8、铸造产业提升工程淘汰高能耗的落后铸造工艺,兼并重组全市小型铸造及生铁生产企业,实现潍坊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规划铸造产业园,逐步实现铸造企业退城进园。加大铸造领域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应用,推进铸造企业将绿色铸造理念贯彻于铸件生产全过程。推广短流程铸造等先进铸造技术,促进铸造产业节能降耗。到2020年,吨铸件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10%,推进铸造行业走向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绿色铸造发展道路。
9、余热利用工程鼓励企业工艺余热内部充分消纳,多余热能就近应用。根据不同工业园区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工业园区余热集中回收利用体系,按照能源梯级利用原理实现低品位余热资源的高效采集及利用,利用高效换热器、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减少热损,鼓励对供热终端进行节能和计量改造,提高整个余热利用系统能源效率。推广应用有机工质循环(ORC)低温余热发电和低温余热用于卤(海)水淡化等技术,实现余热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节能组织领导巩固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完善以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作用,密切部门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节能管理队伍建设,理顺和完善节能管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任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深化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节能咨询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促进节能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全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落实资金保障措施制定相应财政补贴政策并设立市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并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采用BOT、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建设企业融资平台,成立产业基金,通过参股投资、帮助参股企业进行市场并购、资源整合以及培育上市等途径,实现对当地优秀企业的扶持。推动产业基金招商。借助产业基金专业运作模式和资源,创造招商引资新模式,吸引国内外产业基金入驻潍坊,吸引各类资本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潍坊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相关文档:
【计划】潍坊到泰山曲阜游玩计划12-01
潍坊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02-10
初中骨干教师潍坊学习培训心得体会02-14
潍坊风筝广场作文4篇06-02
潍坊作文300字06-02
美丽的潍坊作文06-02
关于潍坊风筝的作文06-02
潍坊作文400字06-02
潍坊作文600字10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