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业融合试点总结报告
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绿色园区、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园区,“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试点示范区核心载体,地处于郑许一体化纵向发展轴关键节点,许港产业带核心地带,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长葛经开区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优势,聚焦高端研发,着力生产智造,优化产品服务,开辟共享物流,打造互联生态,培育黄河旋风、森源电气、裕同印刷等一批“装备制造+增值服务”标杆企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纵向一体化融合生态的“长葛路径”。2021年园区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8亿元,其中服务业收入占比达24%。两业融合发展工作报告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一)高标准规划,搭建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自成立以来,长葛经开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统筹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沿区域核心魏武大道两侧,布局“装备制造业创新服务长廊”,聚焦全球装备制造资源整合汇聚,重点赋能本地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沿着魏武大道两侧规划建设了“五个廊站综合体”:
一是规划建设了占地24亩的协同创新专业服务综合体(创新大厦),为园区企业提供数字转型、研发设计、试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专业服务;二是规划建设了占地10亩的双创大厦(公共服务综合体),为企业提供金融、财税筹划、管理咨询、企业孵化服务;三是规划建设了占地300亩的商贸服务综合体(企业总部基地),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展会、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四是规划建设了占地75亩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创新综合体(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园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五是规划建设了占地2.2平方公里的生活服务综合体(特色商业区),建成幼儿园、中小学、体育馆、星级酒店、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标准化农贸市场、汽车东站以及10栋商务写字楼、18个商住小区200多栋多层高层住宅,社区卫生网点配套齐全,围绕园区企业基本形成了“8分钟购物圈”、“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疗服务圈”。
环绕科技创新长廊,电力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超硬材料成套装备等七大产业园区错落其间,形成“一廊七园”的两业融合空间格局。
依托创新大厦、双创大厦等一批公共服务载体,搭建了园区智能制造、企业服务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华为创新中心、863软件等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出远景企业服务、亿立方科技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帮助100多家企业完成三大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目前,园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等技术含量高、业态领域新的服务行业发展迅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进一步增强,“两业”之间正呈现出协同互动的良好格局。
(二)大力度引导,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围绕主导产业,长葛经开区先后清理一批制约两业融合发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建立适应跨界融合需求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长葛市经开区建设提升推进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实施了M0用地和标准地供应管理办法,逐步消除“两业”在土地、税收、产业发展等要素配置方面的政策差异。同时依托园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咨询服务工作,加大“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宣传力度,并通过平台经济运行系统进行企业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实况实时监测,建立转型监测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市场服务,加速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进程,在装备制造产业上下两端探索实现了5个方面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1、装备制造产业与互联网融合。
(1)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实现数据跨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引进华为创新中心、树根互联、用友软件、徐工信息等专业服务机构及专家团队,开展智能化诊断、专题培训、数字化应用对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整体解决方案,引导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推进裕同印刷5G+MEC智慧工厂、鸿昌电子半导体制冷器件智能车间、万顺包装复合纸智能生产车间、宝润达节能建筑板材智能化生产车间建设。
(2)推广柔性化定制。支持企业通过体验互动、在线设计等方式,增强定制设计能力,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重点推进了包装印刷、磨具等行业以及金宏印业、宝润达、葛天中原模具、中鼎豪瑞、佳兆光电等企业的定制化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3)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引导森源电气、黄河旋风、驰诚电气加快构建标识解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骨干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软件企业合作,依托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建设一批集生产设计协同、生产管理优化、过程实时监测、质量控制以及节能减排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推进驰诚电气“油烟浓度在线监测平台”平台优化升级,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紧抓巨霸机械“建筑成套设备远程运行监控平台”、森源电气“5G智慧灯杆运营管控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建设。同时积极落实激励奖励政策,对被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落实各级支持政策给予资金补贴奖励。
目前区内已认定省级智能车间/工厂8个,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及应用示范项目10个、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8个。5G宽带接入率达100%,信息化技术应用覆盖率达100%。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100%,设备数控率达85%以上。
涌现出的代表企业有森源电气、裕同印刷等。其中:
“森源智造模式”:森源电气以电力装备综合供应商和服务商战略为牵引,大力推进“六化一体的电力装备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了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营、服务全面智能化,推动产业向智能装备研发设计、协同制造和智慧运维服务拓展延伸,形成了龙头企业打造两业融合新样板的“森源智造模式”。
2、装备制造产业与服务业融合
注重产品与服务环节的整合,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系统解决方案。鼓励引导森源电气、裕同印刷、宝润达新材、巨霸机械、森源环境科技、森源重工、住工机械、建科百合、森源光伏构件、佳程电气等19家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实施了“光伏风电EPC总承包”、“宝润达外墙保温工程总承包”、“巨霸工程钢筋加工总揽包”、“森源环卫服务总承包”、“森源混凝土第三方服务总承包”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通过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增值服务”标杆企业,形成集信息采集设备、新一代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该领域涌现出“重工云”、“巨霸钢筋加工总揽包”等新模式、新业态。其中:
“重工云”:森源重工等汽车制造企业加快由提供产业向提供“产品+技术+服务”转变。建立“汽车云”、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等,发展“汽车+”跨界融合生态体系,提供车辆智能化、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站式后市场服务。
3、装备制造产业与现代物流融合。
引导裕同印刷、长海不锈钢建立专业化物流公司,支持鲜易物流、黄河汇丰在服务集团公司的同时,拓展业务,扩大规模;支持顺丰智能分拨中心和智能云仓建设,发展零库存管理;以豫储物流园为平台载体,引入大中型专业物流企业,与企业配套。目前入驻工业物流公司50多家,建成海关监管库1个,拥有冷链物流仓库6万多平方米,整合冷链物流车辆和配送车辆5万多台,建成集冷链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现代化、生态化、信息化物流系统,涌现出“森源智慧环卫”、“鲜易模式”新业态、新模式。其中:
“森源智慧环卫”:森源重工发挥车辆板块制造优势,建成了集环卫车辆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运维管理为一体的智慧环卫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1万多名环卫工人和所有环卫车辆、作业、设施的指挥调度,业务覆盖整个许昌地区和郑州部分区域800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2000多万人。
4、装备制造产业与研发设计服务融合。
引导森源、黄河、裕同等骨干企业的研发设计中心与行业内中小企业开展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鼓励新天地、裕同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园区产业创新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支持企业申建科技创新平台87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44家。与国内外近80所高校合作建成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规上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2021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3.75%,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2.73件/万人,发明专利位居河南省经开区前列。
代表企业有:
“黄河共享检测”:黄河旋风聚焦于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创新,利用全球领先的“六室一站一中心”研发实力和先进的试验检测设施基础,打造“共享检测中心”及“联合应用实验室”,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研发难,检测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形成了龙头企业打造两业融合新样板的“共享检测”。
5、装备制造产业与新能源生产使用融合。
在园区全面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对园区部分企业用能情况进行排查诊断,优化设计,降低能耗;鼓励具备条件、尚未实施光伏发电的企业,积极建设屋顶光伏发电;支持丰祥制氧制氢等企业完善氢能制备、储运等设施和服务;大力推动黄河力旋新能源储能电池和森源光伏储能、风电发展,推进新能源生产服务与设备制造协同发展。
目前,森源核电装备应用到了山东海阳核电站、福建霞浦核电站等国家重大项目,与金风科技合作实施多个风电项目,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电力系统集成供应商和光伏、风电电站EPC总承包商。
光伏发电在园区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年发电量达到XXX兆瓦,节余用电XXX兆瓦。
三、超常规支持,强化链主引领作用
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环保指标等要素资源,向黄河旋风、德佰特等行业骨干和高成长性企业倾斜,发挥其产业链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1、创新土地保障机制。依托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的土地收储办公室,将征地关口前移,加快土地供应速度、提升用地保障能力。一是预先做好征地之前的农民思想工作,确保项目入驻有地可用,避免出现项目等地现象;二是提前做好预征土地的测绘及附属物清点工作,为拆迁、补偿“打好提前量”,确保项目落地后,及时开工建设。三是紧盯大企业、大项目用地意向,积极向上级国土部门反馈,争取用地指标向开发区倾斜,保证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四是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对项目所在地镇、村细化任务,确保土地收储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五是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全面排查园区闲置资产资源,对已征未用、已圈未用土地全面清理,重点盘活闲置厂房土地,保障两业融合重点项目建设。累计保障项目用地1万多亩,促成总投资近600亿元的森源电气产业基地、森源重工、黄河工业园、黄河科技园等18个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建设,创造了从土地保障到项目建成投产的“长葛速度”。
2、全方位解决好资金保障。一是围绕主导产业,联合金财、城建融资公司成立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5亿元中德产业基金、3亿元北大产业基金,对应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累计兑付50亿元专项资金,加快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二是以园区汇业发展公司为载体,引入供应链金融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鼓励向两业融合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金融服务;三是积极向上“投篮”,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市计划盘子;四是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长葛支行、建设银行等金融部门,开展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培优行动、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金融支持市场主体特别帮扶行动,组织银行、基金公司、投资机构到重点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为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搭建资源共享互通的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助力企业“爬坡过坎”。
3、强化人才支撑。一是着重人才引进工作。在落实《许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的意见》激励政策的同时,我们制定了《长葛市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在租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职称评定、成功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人才引进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激励等措施,吸引国内国际高层次人才,对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或项目团队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撑两业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员工达65000人,其中本科12219人、硕士1596人、博士368人、行业顶尖人才21人。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2020年以来,园区职教集团与许昌学院合作创办了高职教育,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创办了“中德机电职业学校”,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数控加工中心、印刷包装材料、肉食品分割储存等方面的人才培训,累计培养技术工人2万多人次。(3)在用工保障方面。建立两业融合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用工及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月开展一次上门服务,帮助企业破解人事管理方面的难题。
截止目前,园区已形成超硬材料、电力装备、车辆制造完整的产业链。以上市公司森源电气为龙头,集聚关联企业7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发、输、变、配、用电等电力装备产业链;二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森源汽车为龙头,集聚关联企业62家,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生产、整车装配、运维等完整的产业链;三是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以上市公司黄河旋风为龙头,集聚关联企业15家,形成从金刚石合成到超硬材料制品加工再到钻石饰品、石墨烯生产的产业链。
通过纵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内已培育出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8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培育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17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瞪羚企业4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12项。龙头企业黄河集团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在人造金刚石领域完成了从微粉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跨越,带动1千多家压机制造、金刚石加工、制品应用企业同步升级,每年50%的人工培育钻石、35%的工业金刚石从这里销往全球。
四、试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
1、两业融合发展所需人才与基础薄弱
长葛经开区以制造业为主导,试点工作开展以前服务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两业融合发展涉及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人才,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技术人才作支撑。而当前园区内技术技能人才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服务业转型融合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欠缺,尤其是“数字人才”缺乏。加之传统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层对数字经济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仍缺乏基于“数字理念”对企业融合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等进行重构与再造的战略性眼光与企业家精神,导致两业融合的价值性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两业融合工作开展以来,产业集聚区围绕市县各级政府宣传落实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但总体仍然缺乏具体的金融政策支持,未形成自上而下的两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对已认定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也没有资金政策支持,企业实施两业融合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导致两业融合发展“供血不足”。建议省主管部门牵头出台面向两业融合重点项目更具体的指导性政策,为新建的两业融合项目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和激励,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两业融合标准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两业融合发展成果衡量标准尚不清晰,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评价与认定层面,目前仍以服务收入金额为主要评判标准。而企业在两业融合转型过程中,其成效不仅体现在服务收入层面,在优化制造环节、促进产品附加值提升、增强企业市场主导力等方面也有显著意义,因此适应服务型制造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动态监测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主管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保障和标准引导。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开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委提出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围绕重点打造的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作要求,结合两业融合发展各项指导政策,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工厂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载体,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培育一批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企业和平台经济运营商,通过科技咨询、商务咨询、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带动区内企业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改造,逐步开展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二是以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契机集聚一批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研发检测、数字转型、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入驻,提供全流程本地化服务,鼓励引导企业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等机构从主体剥离出来,成立科技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中小企业现代化服务体系。三是严格落实试点方案中筹划的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平台的建设推进,各试点单位结合试点任务,重点围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等方面进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快“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加强“两业融合”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和完善。
《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总结》相关文档:
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总结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