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 华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7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7.57
付 华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作者简介:付华(1977- ),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
摘 要 我国的数字鸿沟体现在城乡、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贵州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既面临着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巨大“数字落差”,同时省内也存在严重的城乡数字鸿沟。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贵州的实践为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乡村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数字鸿沟;贵州;乡村振兴;数字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7-119-02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与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启动数字经济新引擎,全面建设数字中国,不能没有广大农村的参与。数字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2019年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数字乡村”的目标,部署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各阶段目标。
建设数字乡村,需要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为乡村赋能。但客观上,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式的发展结构,使得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普遍落后于城市。在大城市,5G已经开始投入商用,但在某些边远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还未完全覆盖。弥合城乡之间巨大的信息技术落差,即数字鸿沟,是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贵州作为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省份,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地理、经济、人口结构等因素使得贵州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倒数地位。贵州既面临着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巨大“数字落差”,省内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数字鸿沟。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把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石,2020年全省3.99 万个自然村寨100%实现4G畅通,学会上网的农民正在利用互联网拓展致富门路。同时,贵州近年积极投身于数字化浪潮,利用自身在能源、气候、地质、地理区位方面的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和农业融合。智慧农业正在深刻改变贵州的农业、农村和农民[1]。
1 数字鸿沟的起源
“数字鸿沟”一词始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的美国,此时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浪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方兴未艾。90年代,互联网从美国开始,并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式增长。以ICT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普遍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数字分化。数字鸿沟通常被定义为能够使用和不能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人之间的差异,其本质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2]。这种不平衡普遍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阶层、行业和群体之间。
早期人们认为弥合数字鸿沟可通过提高ICT接入来解决。如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互联网接入数量,降低资费成本,让更多人有机会使用互联网。随着ICT技术升级,互联网接入的沟壑逐渐被填平,所谓的“接入沟”已经逐渐被缩小。但人们又逐渐认识到接入给不同人群带来的发展机会的差别,不同群体之间由于经济、教育、所处环境以及先天禀赋的差别,使其在应用层次上存在能力差异,形成所谓的“应用沟”。通常也将“接入沟”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将“应用沟”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
2 中国的数字鸿沟及现状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不均衡问题很快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笔者以“数字鸿沟”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 064 篇,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从2001年到2020年,2001年文献数仅为14 篇,2004年就达到峰值137 篇,后续年份文献数量略有回落,但均维持在100 篇左右,说明数字鸿沟问题始终得到了较高的关注。
从文献内容来看,早期文献主要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背景出发,研究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我国幅员辽阔,历史、地理原因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此外长期城乡二元式的发展结构,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CNNIC数据显示,1997年36 %的上网用户集中在北京,北上广的用户占全国网民总数的50 %,而西部边远省份比如贵州只占0.4%,地区、城乡差异明显。
因此早期的文献也较多地涉及我国地区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并从数字鸿沟的测度、社会治理、普遍服务等角度展开深入的研究。随着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不断深入,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数字鸿沟的研究也从早期的“接入沟”过渡到了“应用沟”,在线教育、智慧医疗、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等领域应用差距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3 贵州弥合数字鸿沟的举措
3.1 缩减农村地区的“接入沟”
贵州地理条件复杂,崇山峻岭、急流深谷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61.9%,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困难。2004年,贵州“村村通”工程开始时,行政村通电话仅占6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不足10%,网络基础设施成为限制农村人口接入互联网的最大瓶颈。加之贵州一直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无论是设备费用还是流量宽带资费,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相较于城市,农村人口的网络接入动机和意愿普遍较低。
农村地区无法像城市一样进行密集的地毯式网络覆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我国在建设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时,一直采用普遍服务政策。过去近二十年,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成绩斐然,“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加大了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基站建设的投入。2019年我国行政村的光纤和4G的覆盖率都已超过98%,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条件在不断改善。
贵州不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将农村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对接。近年来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电信普遍服务三批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全部竣工。2017年年底,在实现村村通4G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村村通光纤。2020年,在村村通光纤的基础上,又实现了“组组通”,全省3.99 万个自然村寨100 %实现4G畅通。
在完善农村地区宽带和移动通信覆盖的基础上,持续降低资费水平。在贫困县、贫困村实施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按照“提速不提价”原则,开展光纤宽带网络提速行动,让农村贫困用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缩减的“接入沟”直接增加了贵州农村网民数量,根据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发布的《2018年贵州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年贵州网民总数为1 958 万人,农村地区网民占比为3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3]。
3.2 多渠道弥合农村地区“应用沟”
近年来贵州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革命,培育农村新业态等多渠道弥合农村地区的“应用沟”。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村寨,在对口帮扶人员的指导下,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已经开始使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实现“网络带货”,将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通过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在贵州农村涌现了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组织,既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组成形式,也催生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使用需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
贵州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产业扶贫和“黔货出山”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正在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蔬菜、杂粮、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畜牧业、渔业等特色产业。同时,贵州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赋予了农产品较高的生态溢价。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促进全省特色农产品订得早、销得畅、卖得出。目前,贵州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趋于完善,省级农村电商公共平台实现县域服务全覆盖,电商运营中心和快递物流中心实现贫困县全覆盖,电商服务站点和物流站点实现乡镇全覆盖,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8%以上。
贵州受山地地形限制,农业规模化程度一直较低,传统独家独户的种植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打造坝区农业,目前全省共有1 000 多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 000 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万多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和近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社会组织吸纳了就业人口,改变了农村长期老人+留守儿童的人口结构,为弥合“应用沟”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新业态层出不穷,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催生了共享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农村地区互联网应用开展得风生水起。
3.3 大数据助力“智慧农业”
互联网打开了农产品的销售门路,同时也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需求和应用水平。贵州还积极探索大数据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能力。
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精细化生产。2018年建成全省500 亩以上坝区农业大数据平台,坝区农业是贵州推动农业产业革命,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主要载体,建成的坝区大数据平台可提供施肥、灌溉、土壤、气象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农业精确化统计,确保农业发展“底数清”和“情况明”,有利于指导以销定产,避免农业产能过剩。利用大数据推动农业精致化管理,已经建成贵州省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4]。目前,该平台已纳入茶叶、蔬菜、水果、禽蛋等特色产业和食用农产品等共834 个品类。
大数据与贵州特色农产品融合的现实案例不断涌现,修文县猕猴桃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让每个修文猕猴桃有了一张“身份证”,贵州罗甸县郎当合作社大数据项目探索了应对灾害天气的机制。越来越多贵州的特色农产品,如茶叶、特色水果、蔬菜正在植入大数据“基因”,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与科技无缘的原始农业,农村地区正成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新高地。
4 小结
数字鸿沟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技术而起,而又远远超过了技术问题本身。它涉及技术、经济、政策、文化等诸多因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5]。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重要且迫切,贵州的实践为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乡村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豆文君.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全国第一[J].当代贵州,2019(28):22-23.
[2]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2002(3):34-48;2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贵州省互联网发展报告[R].2019.
[4]贵州:围绕大数据应用发展智慧农业[OL].2019-3-8,http://www.guizhou.gov.cn/xwdt/gzyw/201903/t20190308_2298768.html.
[5]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2):41-46.
《数字乡村背景下弥合农村数字鸿沟的实践——以贵州为例》相关文档:
贵州大学校长的讲话稿09-02
贵州赫章阿西里西大草原导游词09-26
贵州茅台分析报告10-22
浅析贵州茅台企业文化建设10-22
结课论文之贵州茅台10-22
贵州某煤矿托管协议(煤矿承包合同)01-31
贵州茅台镇旅游文案朋友圈02-10
贵州老乡会主持稿04-16
2024年贵州师范学院招生招生简章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