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语文是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无刻不在。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2
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①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注意语调。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
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五、板书设计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5
一、印度、甘地与泰戈尔
20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和经济上受着双重的压迫。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个伟人应运而生。
一个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他提倡与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另一个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1913年,他成为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亚洲作家。颁奖词这样写到:“由于他那之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悲哀的是,泰戈尔是以“成为西方思想的一部分”而获奖,而并不是以一个完全的“印度人”的身份而获奖的。
二、泰戈尔的作品
主要诗集:
《吉檀迦利》
《新月集》
《飞鸟集》
主要小说:
《摩诃摩耶》
《沉船》
《戈拉》
三、素芭——一个永恒沉默的主人公(小说倒数第二节语)
1、出生、命名、父母心田上的大石
当素芭出生的时候,她已经被规定了一个名字。而她永远没有机会向人们说明自己是谁。她是一个被父母“规定”的角色。她被“规定”必须像姐姐和常人们一样生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成为“担忧”、被“诅咒”的人、“残疾”、“奇耻大辱”、“胚胎的污点”。
她是父母心田上的大石,一个沉默的物体。
2、素芭的眼睛
素芭不能说话,她所有的言语都只能通过眼神来表达。就像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立体(立体形象或圆形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由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一面,那就是含蓄和深藏的东西,人物形象的魅力也由此而来)而丰富的的内心世界,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盲人的听觉也可以感受到常人不能具有的立体感。
3、素芭与自然
第二部分:素芭与自然的对比与类比
白天,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凸显了素芭的沉默;而夜晚的自然界“停止了一切的活动,蓦然间变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像。”“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相互类比。张力,造成美感。
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素芭的沉默是——永恒的。
第三部分:牛栏里的两头牛“比人更能理解那些话语的含义”(联系契诃夫的《苦恼》),而在第五部分中被素芭彻底和这些无言的动物等同起来“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畜生”。
第五部分:月亮的圆缺和素芭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她开始有了“自我”(儿童在镜子中找到自己,而素芭在月亮——象征了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意识。
然而就在这个自己我意识潮的时候,她的命运再次被安排。
4、素芭与的朋友
素芭的朋友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同时他也是因为素芭的沉默才愿意和她接近(有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那是再也好不过的)。
素芭希望通过他而感受到别人的承认,然而她没有成功。
5、素芭的结局
自然美的丧失殆尽(从小村子琼迪普尔到大城市加尔各答,象征着素芭离开理解她的“自然”,去到一个无限压抑她的地方。城市代表着文明,而文明的基础是语言)。
祭祀牲品——考官,素芭成为一个任人摆布捉弄的物品。而她的父母则“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四、人物形象描写的艺术
1、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
2、直接心里描写为沉默加上语言
3、一个无声和朦胧的形象为人们带来无穷的联想
4、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链接材料:
一、泰戈尔与徐志摩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原来,泰戈尔在加拿大访问不慎丢失护照;应邀去美国访问,在移民局办公室受到非礼,竟有人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否识字,诗人为此异常气愤。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国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郁闷。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妇嘘寒问暖,极为热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仿佛置身于盛开的映山红花丛之中。这首小诗中营构的反差强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尔不同的心境。
二、吉檀迦利两则
在那儿,心灵是无畏的,头是昂的高高的;
在那儿,知识是自由自在的;
在那儿,世界是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成一块快的;
在那儿,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
在那儿,不倦的努力让手臂伸向完美;
在那儿,理智的清流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凉沙漠里;
在那儿,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
我的主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进入那自由的天堂吧!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
这儿有灯,却从来没有火焰摇曳,难道这就是你的命运,我的心!
悲痛在扣你的门,她传来的消息是你的主失眠了,她叫你穿过夜的黑暗奔赴爱的幽会.
天空布满云霾,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我不知道在我心里激荡的究竟是什麽,但我无须懂得它的意义.
刹那的闪电,在我的视域里投下一道更深的幽暗,我的心摸索着道路,向黑夜的音乐呼唤我的地方走去.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雷声隆隆,大风呼啸着冲过虚空,夜,黑得象黑色岩石,别让时间在黑暗中流逝.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火点亮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6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7
《边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词语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
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