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城第二小学 王丽珍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 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 的广阔胸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味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的意境。
教学方法 : 以读促悟,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理解、交流 导入1.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的“川”指什么?猜一猜,山川、河
川。
2. 你能背背你积累的描写黄河的有关诗歌吗?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黄河的源头之远。
(教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是有逻辑的,每一课的新知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设立 的。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发起对新知的求知欲。这样既有利于 学生知识的重温和累积,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更加专注地开始新的学习。尤其是每次课 前短暂的个体学习交流,对于大班额中的教学和管理很有意义,学生的表现欲强,个体竞争 意识在加强,对学生的整体向上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
二、紧抓契机、学习首句师:这儿也有一句诗是描写黄河的。出示:黄河远上白云间,
1.谁原意来读一读,请 3-5 名学生读,齐读,读准字音。
2.理解意思。从字面上看,抓住“远”字,想象远眺黄河的画面。理解诗意: 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一般。 3.指导朗读。
三、揭示诗题,简介作者1.过渡:你们读得非常好,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你知道吗? 师相机板书:凉州词 并范读。
2.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的有关情况吗?说一说。
师板书:——(唐)王之涣,相机补充介绍,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豪放
不羁,常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与高适、王 昌龄一起被评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四、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放开声音小组内自由地读一读,多读几遍,把字读准确,把诗读流利。组内 相互正音,比赛朗读。
(教学分析: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培养了学 生的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知识掌 握的程度,得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弥补大班额教学的局限性。 )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 3-4 读,全班读。
五、分组品读,探究意境1.独立学习,静下心来默读全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 ?
2.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讨论讨论。
教学分析: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惑,在小组交流中初步得到了解答。体现了学生自
主学习的行为能力。)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 教师相机引导解决以下难点:
1理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也就是两三米。 “万仞山”
说明山多。那你觉得“一片”是用来形容孤城还是形容万仞山? 孤城:孤,孤独,孤单。孤城也可理解为城孤。城为何孤?城中人孤。城中何 人?戍边的战士。
师相机补充:当时的背景。 指导朗读 1、2 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抓住“何须怨”,何必,没必要怨,怨也没有用。但是,到 底有没有“怨”?有!怎样“怨”?“怨”什么?
3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那里多是荒漠, 风沙弥漫,环境非常的恶劣。 “春风不度”这说明什么 ?环境的荒凉、恶劣,没 有春意,也没有杨柳可折。
指导朗读
4拓展:唐代诗人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教学分析:生生交流学习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评,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既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
1.再读,读出凄凉,悲壮的意境。 (配乐) 2.同桌比赛读一读,背一背。
3.指名读,全班读。
(教学分析:分层教学,能当堂背诵的学生要求当堂背诵,不能背诵的学生可以朗诵, 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存在差距。 )
七、质疑诗题,拓展提升1.为什么叫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唐 朝很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词,写下了《凉州词》 。 2.比如,唐朝王翰也写了一首《凉州词》 ,大家也可以读一读。
出示: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3.学生可以尝试背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创造一首《凉州词》 。 (教学分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诗歌的创作能力,有学生的诗歌写得非常精彩, 出人意料。)
八、板书设计: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怨
古诗《凉州词》教学点评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它是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需要我们回溯到当时的情境中,才能准确地体会诗歌的 意境和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就要有别于一般的课文教学。在《凉州词》这首 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尝试着采取了分别学习、分组学习、分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对古诗的 学习和理解感悟能力的“三分一提升”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 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具体点评如下:
一、 分别学习,以诗引诗,以诗解诗,体现浓浓的古诗味,拓宽课堂信息量。
以经典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入手,让学生进行分别学习,回顾自己积累 的一系列描写黄河的古诗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等,学习的
表现欲很强,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信心十足。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新诗《凉州词》 第一行,同是描写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前有的基础上再学习和理解这句诗,学生非 常有自信,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再如,在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行诗时,利用唐 代诗人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促悟,体会戍边战士们为保卫祖 国边疆,矢志不渝,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勇气,哀怨、凄凉、悲但不失其壮的情感便自然地升 腾起来了。最后在回归课题解题时,点明“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 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拓展唐朝王昌龄写的另一首《凉州词》。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的不 仅仅是一首诗,而是许多的相关的古诗名句,课堂的容量自然增大,体现出浓浓的古诗味, 也让学生感悟到我国唐代古诗的繁荣和鼎盛,涌现出的大量诗人与优秀作品。
二、 诗眼切入,分组学习,质疑探究,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意境。
《凉州词》这首古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怨”字。抓住“何须怨”,有没有“怨”?怎样“怨”?
“怨”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便能准确地把握,哀怨、凄凉、悲壮。再如,每行诗中也有关 键字,如“远”,“孤”,紧扣诗歌中的关键字,进行质疑探究,诗歌的意境便不难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古诗的质疑和探究比较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此时通过分组 学习,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许多问题经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激烈讨论, 探究,迎刃而解。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难点问题提出来,适时补 充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种分组学习产生的最佳效果,就是人人参与,每个 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表达沟通和分享、尊重他人、主动探索以及独立思考、自 主质疑和合作学习,进而一步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以读为主,潜心读诗,提升学习读悟古诗的能力。
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读悟结 合,悟后再读,定能读得深刻,读得透彻,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古诗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兴致浓厚,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 会要完完全全地深入进去,潜下心来品读诗歌不能流于形式化。一定要走进诗歌,静下心来, 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换位思考,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歌。在感悟理解之后读出诗歌的韵味 和情感,不要急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切忌朗读技巧,节奏停顿等的牵强指导。而是要提升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点评》相关文档:
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教学设计09-04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09-05
幼儿园中班教案《排排队》教学设计09-12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学校》09-13
西湖教学设计和反思09-14
《西湖》教学设计15篇09-14
202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集锦7篇)09-15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优秀4篇)09-15
《古对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