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最基层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直接肩负着选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中,人大代表更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投身科学发展建设大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不仅影响了人大机关的权威性和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势必导致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的弱化,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基层人大代表履职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基层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客观效果与代表法定的职责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一)具有光荣感,缺乏使命感,履职意识不强。有的代表觉得自己是经选名差额选举选出来的,当上代表不容易,感到很光荣;却忘记肩负人民的期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参与管理乡级国家事务。因此,把参加人代会和代表活动看作是“例行公事”,而不是责任,不注意联系选民,不及时反映民意,认为“人微言轻”,决策大事是领导干部的事,不敢对本基层重大事项的决策提出意见;只顾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参政议政缺乏政治热情,成了“荣誉代表”;一年到头就是开开会、举举手、投投票,成了“会议代表”、“举手代表”;一届到头没在审议讨论会上发过言、没有向大会提交过一份较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甘当“哑巴代表”、“无为代表”;有的一年四季没有走访联系过选民,从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反映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也没有参加过代表小组活动或视察、评议、执法检查等活动,成了“挂名代表”。
(二)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差,履职“底气”不足。近年来基层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从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要求看,不少代表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不强。加之,任职后学习培训不够,因而,履行职责的“底气”不足,开会讨论问题时东扯西拉,说不到点子上,抓不到要害处,有的怕讲错话,干脆不开口,一届人代会上不发言的并非个别现象;有的也想尽些代表义务,但不知如何履行职务。有的代表思想上有顾虑,不敢大胆行使职权,审议发言只说好话、中听话,反面意见基本不提,或者审议发言时左顾右盼、人云亦云,议政随声附和,缺乏独到见解和理性分析。
(三)囿于办实事,“建议”带私事,忽视全局大事。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对为民办实事是很热心的,但由于工作、生产、生活范围的局限,往往把代表的职责理解为就是这一层面的工作。对基层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对事关全基层的重大问题知之不多,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深,不知道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参与行使权力应该怀全局、抓重点、议大事,他们的会议发言和建议、批评、意见,往往表现为本村(组)、本家族的具体的、细微的利益上,甚至带有个人的“私事”色彩和情绪。
(四)是人云己亦云,随波逐大流,主动作为不够。有的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是“奉命行事”,对参加会议“不感兴趣”;有的人大代表对主席团组织的视察、检查、调研、评议等活动,是被动应付;有的人大代表讨论发言是人云亦云,看着“干部代表”脸色而附和;会议表决是环顾左右而行事,没有主见。平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不够主动,更谈不上个人持证视察了。
二、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几点思考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如何进一步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代表履职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代表作用。
(一)加大舆论导向力度,树立代表良好形象,营造宽松氛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对基层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基层人大代表的职责、民主权利、应尽义务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基层人大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依托各种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人大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为民办实事、接受选民监督的先进事迹;宣传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努力改进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典型事例,以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对于提高基层人大法律地位,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历史使命感,增强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重要。
(二)注重代表素质,提高履职能力
新时期,基层人大代表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必须要有较高的政策、法律、法规水平,较强的驾驭市场能力,科技致富之“才”,体察群众疾苦之“心”,廉洁奉公之“德”,扶正祛邪之“威”。
第一,严把“入口关”,优化代表结构,确保当选代表质量。实践表明,代表素质的高低,与代表履职能力息息相关。因此,要从选任代表一开始就要把好“关口”,严格审核,确保选出觉悟高、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双高双强”代表,坚决将“带病代表”拒之门外。一是严把政治关,优化代表职业结构。在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时,注意推荐那些忠于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人,真正让那些政治素质过硬、立场坚定、觉悟高的人成为人大代表。并且,增加工农生产战线和新的社会阶层代表的比例。二是严把能力关,优化代表知识结构。要注意推荐那些在本行业、本单位兢兢业业、创新工作、起模范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能积极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的人,注重推荐那些具有较强履行代表职务责任感和议政能力的人,并且增加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专业人才在代表中的比例。三是严把健康关,优化代表年龄结构。要将身体健康情况列入对代表候选人的审核标准,严格把握代表候选人年龄结构比例,同时注意吸收那些素质高、能力强、为地方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干部、老同志进入代表队伍,发挥他们的余热。代表队伍中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要吸收热爱人大工作、年富力强的年轻同志,保留一定比例素质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上届代表,使代表队伍形成梯次,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要加强代表培训,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意识、明确代表权利义务、熟悉履职程序、提高履职能力及进一步树立代表的全局意识,增强代表撰写议案、讨论议案的水平和能力等,应是代表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对于代表学习培训内容,还应当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不同的对象来确定。一是高度重视新任代表的培训,为新代表上好“第一堂课”。包括人大制度基本知识、人大代表履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起草议案和建议意见等内容的学习培训;使新任代表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对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有更为全面的把握,为今后更好的履行职务、发挥代表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好会前培训。在每次人代会召开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代表进行有关政策、法律知识和履行职责的学习,实现代表学习培训工作的“与时俱进”。三是抓好视察学法。在组织代表进行专题调研、视察检查活动前,要组织代表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代表能够有的放矢的搞好调研和视察检查,提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抓好代表小组学习。深入了解本地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的情况,注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经济及农村工作法律法规的辅导,及时让代表了解新形势、把握新政策、领会新精神,为代表更好的履职提供了保障。五是注重代表工作履职方法培训,使代表掌握基本履职技巧,最终形成代表自己肩上有担子、给群众宣传有底子、参加议政有点子基本模式,不断提高代表履职水平。
(三)多措并举,促使代表履职
第一是会议期间要正确引导代表踊跃参政议政。人大代表肩负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重托,参加人代会,听取审议工作报告,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参与决定地方大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是,在很多地方的人代会上,往往是领导代表发言一大篇、基层代表发言少可怜,甚至有的代表一言不发,成了“哑巴代表”;有的把领导代表当成了重要指示,其他代表再发言时往往一句“领导都讲了,没啥说的了”就代替了自己的意志。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在此建议:一是要注意加强引导,增强代表对参加会议重要性的认识,让广大基层代表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参加人代会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着广大基层群众的意志和意愿。二是要鼓励代表大胆发言,让广大基层代表站在前排,率先发言,鼓励代表敢于“抢话筒”、讲真言、说灼见,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各级领导一定要按时到代表团参加活动,即使自己没有时间也要派出工作人员列席会议,认真听取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是闭会期间要搭建增强代表工作活力的平台。代表闭会期间活动既是为代表参加人代会依法行使职权作准备,也是会中行权的延伸。基层人大主席团要重视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组织工作,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提出安排意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为代表更好的参政议政提供便利。一是科学编组,定期组织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要结合代表居住区域,合理的编排好代表小组,指导代表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各种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为代表创造更多的参政议政、履行职责的条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代表监督作用,扎实开展评议政府活动,监督政府及组成部门加大整改力度。要通过开展闭会期间活动,为代表参政议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更好的发挥代表监督作用,使代表不再成为“开会忙一阵,散会就完事”的“开会代表”,继续保持代表参政议政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是强化代表监督管理,促使代表更好履行职责。
建立健全对代表履行职务的监督机制是增强代表履行职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坚持并推广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和接受评议制度。可以以选区为单位,每年都确定一部分人大代表开展向选民述职活动,组织选民对代表述职进行书面评议或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议,使广大人大代表更直接的出于选民的监督之下。二是要不断完善代表履职档案的建设,对代表出席会议、参加活动和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结合代表履职情况开展评选优秀人大代表活动。三是要建立健全代表退出机制,对长期不履职的代表要加大问责力度,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加大督办力度,增强履职热情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履行代表职务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检验代表履职情况的最佳方法之一。人大代表提好、基层人大主席团督办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办理好代表议案、建议,是激发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一是高度重视会前视察,确保代表意见建议提出质量。建议意见质量的到位,是办好代表建议意见的前提,直接影响建议意见的办理和落实效果。只有保证质量的意见建议才能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人大代表在会议召开前,要认真进行会前视察,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与群众面对面对话、心贴心交谈,真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愿望;要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开展调查、视察活动,做到认真反映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竭诚集中民智,及时形成有价值的视察、调查报告,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会前视察的成果充实到会议议案及意见建议中去,督促政府整改落实。
第二是基层人大主席团要正确引导代表提议案建议。代表所提议案、建议在精不在多。在代表提出建议之前,要了解、分析、甄别建议、意见所反映的问题是否有条件能够解决落实。引导代表不要提那些人大和政府无法解决或不属于同级人大和政府权限的建议。组织搞好代表培训学习,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好建议,突出涉及本地区、本区域的大事和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对属于本部门、本单位或一小部分群众,或者涉及本人和亲属的一些事情尽量少提。从而保证代表所提建议质量,为提高代表建议的办结率和满意率,激发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创造条件。
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交办、督办、查办制度,激发代表参政议政积极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基层人大主席团要高度重视代表意见建议的办理工作,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使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提出质量不断提高,办理的效果越来越好。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处理相关意见,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得到认真办理。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引导代表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吃透政策法规精神、严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要建立代表议案及意见建议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好议案”、“好建议”。三是要建立严格的办理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执行有关处理程序,及时交办,并协同有关部门深入承办单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四是人大主席团要定期听取政府有关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和落实情况汇报,并就落实好代表意见建议提出具体要求。五是要建立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激励机制,对办理代表意见建议工作,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代表和群众满意的先进单位,给予隆重表彰,既要调动广大代表提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的积极性,也要调动部门办理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的积极性。
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文档,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构建乡镇和谐交通管理执法环境心得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滥用职权的惩戒,为整个社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然而,自2004年5月1日实施以来,在实际贯彻过程中,不少基层的民警却反映由于新法处罚幅度的提升,受处罚违法行为人意见较大,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农村道路,执法难度更大,执法民警与违法行为人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问题日益突出。 我队在经历了几次的群众对抗执法冲突后,围绕构建一个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在认真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台帐,全面分析原因;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群众的敌对情绪;调动群众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延伸各种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到基层,进一步便民利民;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开辟出一条有效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办法。 一、充分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 要建立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首先要摸清辖区的交通情况及其特点,充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所要掌握的辖区交通情况包括:辖区人口数,辖区总面积,道路总长度(包括等级道路及非等级道路)、名称和等级,行政村及自然村数量,各种车辆型号、数量,专业驾驶员人数,分布规律(即每个村有多少部车辆及驾驶员),这些车辆主要从事何种营运,其运输时间、路线呈何规律,该辖区的客流、物流有何特点等等,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后进行整理,制订详尽的台帐,掌握了这些材料将为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为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高低、是否理解并支持决定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而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大部分是取决于自身文化素质,但是也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我队非常重视乡镇交通安全宣传,废除以往形式单一老一套做法,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教育。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队总结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 (一)自身执法宣传。交警的执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一个有着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化的执法程序的执勤民警队伍本身就是很好的“交通安全宣传牌”,在执法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喝斥违法行为人等等行为,这样就会令群众对公安交通部门产生排斥感,自然就“敬而远之”了。我队特别注重执法解释工作,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时先进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指出违法行为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及其所存在安全隐患,对自身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哪些危害,违反了交通法规具体条款等等,让违法群众心服口服,自觉自愿接受处罚,交通管理工作自然顺利展开。 (二)新闻媒体宣传。新闻媒体具备了群众接受率高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民警经常抱怨工作又累,群众又不支持,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吃力不讨好”等等,这与新闻媒体利用率少,缺乏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分不开。我队充分利用抚松电视台遍布各乡镇、农村,收视率高的特点,在抚松电视台警务报道专题节目中开辟专栏,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交通案例及经验教训、民警在开展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苦与累镜头分类系列播出。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拉进民警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了解交通安全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民群众了解参与交通活动时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如何避免不安全的因素造成的危害;……久而久之,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 (三)开展交通安全共建活动。我队结合创平安大道中交通安全共建活动,经常组织民警深入设在事故高发路段或重点道路边上的村庄、企业、学校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碟片、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栏等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坚持把交通安全知识送进村、厂、校。通过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提高了这些地区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交通违法行为人之所以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懂其行为违反了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或者虽然知道交通违法了但心存侥幸心理,不懂其行为会造成相应的危害。我队在各中队设立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悬挂交通安全知识、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挂图,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光碟。在查获每起交通违法行为,准备对其进行处罚前首先要求违法人接受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违法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危害性,自觉接受处罚,且促进其在今后参与交通活动时会更注意交通安全了,这比起“重处罚轻教育”的效果要好很多。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寓交通安全教育于娱乐中,大、中队经常组织娱乐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在交通安全共建村、厂、校,提前数天发给参与人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资料让他们学习,数天后,在这些共建单位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就资料里的内容问答,答对的参与者奖励一些小奖品,这种活动容易提高群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又比如赠送安全头盔。对一些不戴安全头盔的违法人在查获之后,赠与安全头盔,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仅没受到处罚,还意外获赠,那还有什么“理由”不戴头盔呢?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经常开展,让辖区群众受到经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久而久之,安全意识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在一些人流聚集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播放交通安全教育碟片、散发交通安全传单等等活动也能收到很好宣传教育效果。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 在不少群众眼里,交通民警就等同于“罚款的警察”,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除了大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极力提高辖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强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措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遏制交通事故。安全是“目的”,“手段”未必要罚款。 为改变以往在群众眼里公安交警“以罚为主”的交通管理方式,大、中队经常性的开展交通安全劝导活动,对驾驶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车辆违法停放、闯禁行路线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在被查获后不再进行罚款,而是让交通违法人参与交通执勤劝勉其他人遵守交通法规、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来代替处罚,这既扩大了交通管理人员队伍,也改变了以往在群众眼中以罚为主的公安交警形象,既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又能够适应农村经济落后的民情,也能增强对交通违法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以教育代罚款,达到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交通秩序的目的。 四、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 (一)成立各类型车辆“协会”自治。我队分片划区在农村基层鼓励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人员成立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管理。目前,抚松全市按乡镇划分成立了客运车队、货运车队、农用车队等13个,在协会的内部再根据区域(我们管辖的区域——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划分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即“分会”),层层而下,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管理机构,这些协会的“管理者”直接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负责签订安全责任状、定期组织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协会的管理章程里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严禁非法载客上路,严禁未无证驾驶无牌车辆等等,他们拥有了充分“自治权”,并相互监管。不仅节省了警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这些驾驶人员有了“自治”的感觉,调动其参与交通管理的工作积极性。 (二)组织交通安全义务巡逻队。各中队与辖区团组织联合召集优秀青年组成道路交通义务巡逻队,负责各辖区的交通安全工作,开展对占道晒粮、路边堆放砂石建筑材料、乱摆摊设点、非法载客等行为进行劝导,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创造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 (三)组织联勤执法队、各部门齐抓共管。交通管理工作并非仅仅交警部门的“独角戏”,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在乡镇基层,警力少、管理线路长,单靠交警一部门只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的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争取当地政府、党委的支持,联合各职能部门组建一个联勤执法队,齐抓共管交通安全工作,开展社会化交通管理,不仅可以相应解决乡镇基层中队警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弥补职能的欠缺,效果尤佳。 五、延伸各种业务到基层,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农村基层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无牌无证车辆,很大原因上是因为地处边远,进城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不方便,所以虽然很多乡镇基层中队大力强强整治,但是仍然治标不治本,很多车辆还是在被处罚后不及时参加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而交通管理工作也很容易陷入一种僵局——整治力度大却收获小,辖区的交通违法率仍居高不下。抚松交警我队自2003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交警怎么办”大讨论以来,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延伸车管、驾管业务到基层,组建流动车管站、驾驶证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为边远地区群众挂牌、年检、培训驾驶证让正规购买的车辆方便挂牌,让愿意参加驾驶证培训的驾驶人员方便培训,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辖区的无牌证车辆大大减少,不仅赢得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便民利民措施的肯定,促进和谐交通管理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降低辖区的交通违法率。 六、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 近年来,我们大、中队积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管理对象等在人民群众中带有号召力的人士为廉政监督员,经常性召开通报会议,向监督员传达新的法律、法规和通报部署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并充当警民沟通的共同桥梁。群众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代表向我们反映,而我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一些专项活动的精神也通过这些代表公布。在执法工作展开时,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的责问时,这些代表便会发挥作用,对这些群众解释我们的工作目的等等,消除误会,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与群众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建立廉政监督机制、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等有利于强化警民关系的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警民的沟通,更关键的是也给自己树立一面“镜子”,通过廉政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工作开展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即使改正或补救,以利于和谐执法环境的构建。
《关于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文档:
人大代表培训学习心得09-08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09-08
人大代表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9-08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全文)09-08
参加人大代表培训心得5篇09-08
人大代表参加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09-08
[专题范文]人大代表议案范文5篇10-09
人大提案范文人大代表提案范文精选10-09
(完整版)人大代表建议范文10-09
人大代表的建议范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