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3-11-09 网友

教学目标:

1. 感知诗歌的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 通过赏析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感知诗歌的美。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

新诗的鉴赏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作者、康桥及背景简介

补充: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三、读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自由读、齐读(注意:读音、节奏、语气语调及诗歌情感)。

2.正字音、诵读指导(每行基本二至三个节拍、应读得轻柔低缓)。

四、整体感知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我们学过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看第一节: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师讲: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五、合作探究:

(一)《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认为此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音乐美:

1.节奏鲜明、回环往复: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节拍构成,富有节奏感。)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押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押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总结: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节拍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总结: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

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总结:诗人很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副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二)你能发挥想象,把第二节描绘成一幅画吗?(注意从色彩和动感上)

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三)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语意上,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结构上,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布置作业

1.你喜欢哪一种意象?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从色彩和动感上)

2.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学二年级语文《南辕北辙》原文、教案及说课稿新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