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课稿范文(通用14篇)

时间:23-09-03 网友
评课稿

有关评课稿范文(通用14篇)

评课稿是指评课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评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评课稿 篇1

一、教学流程:

导入——目标展示——初步感知——形象分析——课堂练习。

二、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

1、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几句话该课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迷你的形象,学会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提货故事的深意。

就本课教学来说,基本能围绕着三个目标展开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语文学习品质。

开课伊始,通过观看动画片《白雪公主》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分析米妮的形象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口头作文,有意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默读课文,训练学生读书思考赏析能力。通过当堂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在学生展示习作时,请学生上台展示,并引导评价等,这些,不仅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方法实践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学生答问能以文为证,有理有据。

尤其是在“分析米妮形象”一环节中,学生这一表现异常突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成见解,举手答问。且学生答问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米妮是个xx的人。请大家把书翻到第xx页,跟我一起看第x行自然段第x行……”由此,学生的良好习惯可见一斑。这不仅是这堂课展示给我们的,也是教师平时训练的必然结果。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4、注重在评价。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生生评价,相互取长补短,教师评价引导深入思考探究,明确方法。这样,在评价中指导,在评价中巩固学法,在评价中提高能力。

三、商榷之处

1、教学设计方面。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应删繁就简。

本课教学容量大,内容多,步骤繁。我认为,一堂语文课,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还要依据学情。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涵盖三个维度,表述上要准确。在《2012年新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中,针对语文的各种文体的教学,都有详细的指导与示范,此处不必赘述。本文是一篇童话。关于童话教学,我想目标与重难点之一就是目标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可遗憾的是,本课教学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的另外,在目标的表述上,同样也要准确。应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如目标1中的“理解”和目标3“体会”等词语的使用要仔细斟酌;目标2中“学会”一词也不够恰当。一种方法的”学会“往往需呀时间,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仅凭一节课就“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显然不符合实际。目标展示要适时适度。既然要展示目标,就应让展示发生效力,不可蜻蜓点水,学生走马观花,还没读完,已经切换。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可一味追求大、强。或许是因了“优质课大赛”的缘故,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出彩”。所以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本课教学,在赏析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小结了正面描写与咋么描写的方法,然后出示了一组句子,要求“练一练”。

(1)从蛋壳里爬出的那些小鸭实在太丑了,到处挨打。(从描写角度分析)(2)他们老是说:“……”三组句子均为《丑小鸭》里的句子。于是,学生把课文丢掷一边,开始赏析《丑小鸭》里的这些句子。我想,此处如目标真是果非要设计练习,可就地取材,从本文中抽取几个句子赏析不好吗?课堂进程中,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人物形象赏析。在赏析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涉及到了人物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评价中归纳方法,在指导中学会方法运用,在诱导中提高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赏析人物的能力。而此时仅为练而练,反倒节外生枝,既影响了学生思维,还打乱了教学程序。更何况,在练笔之后,还有一项”找一找,读一读“的练习与之雷同。一堂课仅仅四十五分钟,容不得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耽误啊。

再次,教学步骤过于繁杂。

导入

1、观看动画片。

2、说说观后感觉。

3、说说主人公。

4、出示课题

5、简介作者。

——展示目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概括文意。

2、填空。

3、讲述故事梗概。

4、评价总结

——形象分析

1、讨论:米妮是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答问。

3、作者如何描写米妮勤劳品质的。

4、什么是描写。

5、描写的种类。

6、回忆描写的方法。

7、请一位“模特”,教师描述,学生听辨所用描写方法。)

——练一练——写一写——找一找,读一读——思一思——作业。教学环节可谓多矣。然而有些教学环节却影响了教学实效。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避免程式化的操作。

2、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

这是我每听一节课都格外关注的问题。这样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然而我个人的看法是:2002年课堂改革方案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做了明确说。十多年来,这种观点不断在强化,目的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逐渐学会正确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然而十多年来,盲目选择学习方式仍然充斥着各科教学的课堂。课堂上随处可见的是学生讨论轰轰烈烈,合作热特闹闹,不论所学内容,不顾学生个体,更无视问题性质。所以,每每听课,我都会不厌其烦地陈述我关于合作学习是看法。今天,我仍然强调,不是所以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许多合作学习必须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3、教师基本功锤炼方面: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有学科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像学生展示的知识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如,本节课中,描写的概念是否有必要强化先放在其次,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显然是描写角度而非描写种类。人物描写方法则有“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而细节描写也只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神态、容貌、衣着等则都属于肖像描写等等。

另外,本节课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就”学生模特“进行肖像描写的口头作文。但仔细分析,教师的口头作文中,对于人物肖像描写的顺序却有些混乱,没有按照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等写作顺序进行。

以上均为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执教者海涵。

评课稿 篇2

《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品读人生,感悟亲情的作品。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诗人牛汉儿时的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生历程。教学本文应立足于品读作者对他的第一本书的永志不忘之情,这是作者终身受用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感化其精神世界。以下我就刘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仅我个人的看法:

1.温二外的老师的这节课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3.教学过程从导入到复述课文、研读讨论、学生质疑、到畅所欲言,每个环节都衔接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刘老师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和求知动力。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向全体,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

4.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整合学科教学。

5.教师语言准确简洁,示范规范,值得得法。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清晰,质朴,结构合理的常规阅读教学课。当然,在这么多值得肯定之余,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存在有以下的遗憾之处:

这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叙事性抒情之作,应让学生充分进行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要让学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好的办法是放手让他们多读,“书读百遍,其义字见”。刘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读文本的机会较少。其实,文章的情节是比较简单的,我觉得让学生反复复述情节,倒不如在整体感知文本后,让他们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语段,效果更佳。

评课稿 篇3

一、成功的导入语

陈顺甜老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而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陈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非常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陈老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后,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陈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评课稿 篇4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今天章老师为我们大家演绎了一堂充满生命灵动的课,课堂上章老师和学生上一起按三个环节学习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阅读环节上,章老师的课给人至深的印象是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由于《白鹅》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们学起来兴趣高涨。章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猜谜。“身披白袍向天歌,看门守像管家,走路行动像将军,吃饭喝水像老爷。”当学生猜出是白鹅时,章老师问同学们想不想把它领回家,那就呼唤它一声,学生一起读课题,如此巧妙地引出课题,使得学生很想知道丰爷爷笔下白鹅是怎样的?显然一读为快吗,就赶快去读读吧!这样巧妙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奠定了快乐轻松的基调,从而实现了让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

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堂课,章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丰爷爷对它的喜欢。章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感受。

当上到拓展环节时,章老师提出问题:它又会怎样责备丰老爷呢?孩子们开始快乐地进行想象,他们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课堂气氛顿时进入高潮。章老师及时收住,欣喜地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神情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朗读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朗读因读懂了文本而精彩,文本因朗读而更美丽。

语文是诗意的展呈,是智慧、是情感的展呈。语文教学也应是诗意,智慧,情感的延续。以上只是我对新教材的一种理解,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期盼,一种努力。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让我们把握好基础与创新,把握好传统与时尚;让我们追求落叶飘飞的浪漫,黄花满地的诗情,让我们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让用我们自己的诗情、才情铸造一道道浪漫的语文风景线,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淌洋于我们的语文课堂。

评课稿 篇5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好的课总是下一节。下面我谈谈三堂课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1、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回归本色的语文课。三堂课中学生的朗读都还不够。朗读花的时间不多,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占去了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微乎其微。

2、问题不精。老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过于繁琐,课堂从头到位都是用问题串联下去的。有些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有些问题是填空式的问题,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因为问题不精练,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显得啰嗦,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被占去了。教学要抓中心问题,要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要一问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没有注重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老师挖掘不够,学生感悟不深,许多地方如果老师顺水而行,会有巧妙的课堂生成,但老师都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

4、激情不足。课堂上老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不但要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还要做一个会煽情的人,只有老师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师中杨正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其他两位老师有所欠缺。

5、训练不实。语文课是学文习字的课。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放在首位。老师们没有很好地抓住语文训练的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重点句子读得不够,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地理解。重点段落没有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体会。课堂如过眼云烟,学生一下课就忘记了,我们的课以后一定要上得扎实,朴实。让学生每一堂课有所收获。

评课稿 篇6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华教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华教师的课中,运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段进行交流学习”这一教学手段,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当然,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师充分的钻研教材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片断如下:

生: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读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从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

师:“冒“字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学生说出了“长、钻、冲、露、伸”等字)

师: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可以叫“冒”,作者为什么用“冒”?

生:(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进行了回答)

师:(据学生回答,强调是使劲地、生机勃勃地生长)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生:(练习并朗读)

下面再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1、对文章第5自然段省略号的教学可改为:

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只有蜻蜓、小鱼过来了吗?

(意在引导学生为文中省略号进行补白,同时应强调让学生依照文中句子进行仿说,不能只让学生说小动物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

2、对“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赞美荷花”这一环节,可否运用课堂开始时的课件,让学生在低低的配乐及荷塘景色中身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语言。另外应强调语言的质量,不能以一个“美”字概括。

评课稿 篇7

课题: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型:展示课+反馈课

授课人:高丽

地点:乔集中学八(7)班教室

过程简介:

课前每组把本组要处理的知识或题目提前写在各自黑板上,先由四个小组处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其中一个小组陈述课题,两个小组通过描点、连线、画图,画出两个不同类型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后一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图像得出了结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二阶段是由两个小组应用所得结论,处理课本上的两个练习题

第三阶段是五个小组分别用一个题目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运用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是一个小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

优点:

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

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

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

建议:

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

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

借鉴:

把展示课与反馈合二为一,不同组分领不同类型的任务。

评课稿 篇8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

(1)珍惜别人的掌声。

(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评课稿 篇9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评课稿 篇10

20XX年6月15日在xx区第一小学聆听了xx教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料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构成。

苑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

这节课,教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丰富课文资料,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进取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欢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苑教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适宜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进取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教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资料,找出描述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教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总之苑教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课。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评课稿 篇11

一、前置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个方位正好对应这三维空间的的3个方向,所以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准确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在学生方面,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三、环节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板书:有趣的游戏)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这个小游戏需要这对好朋友来帮忙,那么游戏到底怎么玩呢?

师:老师需要一位同学来帮老师一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游戏演示给同学看,谁愿意?

师:(师边说口令边摇手,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想玩吗?同位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输的一方跟学。(同位一起玩这个小游戏)

师:停!现在老师来说口令,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你有赢得信心吗?(师说口令,生跟老师口令做动作)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做游戏时,上下,前后(板书)做的都没有问题,只有老师说左右时,有的同学就出现错误啦,看来左右还分不清,不过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肯定就能分清左右啦。那么现在咱们来学新知识吧?

点评: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1、身体中的左和右

师:左手和右手这对好朋友不仅能帮我们做游戏,它们还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呢?

生:写字,举手……

师:用左手做什么呢?

师:你看,左手和右手的作用可真不小,同学们再看看你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

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

师:我们身体中藏着这么多对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们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2、教室中的左和右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分清我们身体中的左和右啦。接下来,老师详情善于观察的同学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生:上下楼梯靠右走,行人汽车右行,汽车方向盘在左面。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左和右,我们的眼睛,耳朵,腿也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来一起看,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吗?

生: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师:有的同学说小明在左面,对吗?(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描述一下我们班里的同学的位置。(选两名学生,让同学描述)

师:说的真棒。老师要换个问题,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左面和右面的同学吗?谁能把你前后左右四名同学介绍给大家?(我左面的同学叫……我右面的同学叫……)

点评: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后,先让学生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教室里的左右”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师:这些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你们太聪明啦。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老师这里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答呢,你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师:现在我需要用到数学书,练习本,橡皮,铅笔,文具盒。把数学书摆在你的正中间,橡皮放在书的左面,铅笔放在书的右面,练习本摆在书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摆的对不对。生听老师口令,摆学具。

师:摆在最左面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练习本的位置在哪里?生:回答问题,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为什么是同一本练习本,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上,还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下呢?

生:应该说练习本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所以当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时,教师一定要把数学放归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区分身体和周围的左右了,然后老师接着又设计了一个摆文具的练习题,充分加深了了左右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师:看,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啦,小动物非常高兴,正在排队报名呢。几只小动物在排队的时候也没闲着,他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四、总评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教师注重了三多:活动多、表述多、体验多,三小:小步子、小活动、小体验,充分尊重了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三多、三少中,小步子认知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正迁移,小活动中充分观察、分析,小体验中充分表述交流,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有对小组、个人的即时性评价记录,有对小组、个人的阶段性评价记录,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示的小组及时性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活动的课堂更精彩。”

评课稿 篇12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凭借,也是推送教学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文本。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已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品质,从而提升自已语文课堂的品质。

现以肖培东教师执教《孔乙已》课例为例,谈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哪些特质,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具体的细节的点评见实录,不再赞述。

从培东执教《孔乙已》的课堂实录来看,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这样一些特质:

首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平实易懂、一清如水的。课堂,不是教师炫耀文采和口才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服务的。如果学生在理解教师的语言信息时,还需要二次加工才能听得懂,这无疑是在加重负担。培东在课堂上,跟学生交流如话家常,气氛简便。不搞噱头,亲切自然。这节课,我是在现场听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晰,简明,顺畅,不绕弯子,不故意设置障碍,以单句和一个层次的复句居多,尽量少用或不用句群。如此,不但能保证最迅捷地进行课堂评价,并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和处理。平实,不是简单。平实,更不是肤浅。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尊重,一种效率,一种智慧,一种品质。培东他自己对文字曾有过这样的理解: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也一样。他用最清澈纯净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在文本里反复进出,读懂了孔乙己这个人,也读懂了《孔乙已》这篇文。

其次,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前呼后应、连贯递进的。我们在课堂实录中随便抽取一句话,都能找到这句话的前言与后语。你会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抽离的、孤立的。它们,存在于一个浑然的整体之中。究其原因,奥秘全在于一个记字上。能够说,一个记字,轻简便松撬动了了一堂课。谢你们王教师记得我的生日,课堂伊始,用记字切入文本,亲和自然;同学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孔乙已这一文学形象的‘记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已以外的人对孔乙已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课堂中间,用记字过渡和衔接,深入走进文本,剖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话教师就再想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真的是是记住孔乙已了吗课堂高潮,用记字转折和提升,点化学生,柳暗花明;课堂尾声,用记字作结,耐人寻味,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课堂语言的呼应和递进,从教学层次的安排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课堂线索分明,走势顺畅,首尾圆合。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递升要求来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凝滞走向贯通,让学生的思想从肤浅走向深刻,让学生的理解从平面走向立体。

最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的。有些教学语言是能够预设的,如主问题,如小结与过渡。而有些教学语言,是必须现场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捕捉到教学语言的生长点,并能迅速组织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回应。这个回应的资料,又激发起执教者更上一个层次的教学评价....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我们看培东的这节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学语言,属于现场生成,这是十分可贵的。尤其是他与学生的对话,时时闪现出智慧碰撞的火花,时时结出共生的果子,这就更为难得。当学生说孔乙已是个孤儿时,他顺势点拨,得出结论孔乙已是个孤独的人;当学生说孔乙已落魄时,他立即追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了孔乙已落魄的原因...经过他不断的点拨、启发、追问、补充和小结,学生的回答愈见精彩和丰富。就这样,他的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可谓风生水起,魅力无穷。

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因为经过了沉淀,它显得简单而平静;因为经过了淘洗,它显得晶堂而饱满。品质二字的内涵,即在于此。

评课稿 篇1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机会多了、效果好了。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数学铜匠一节课的内容是《位置》,课题一出示,学生就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天天都跟位置打交道,太熟悉了。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及其他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兴致就更高了:于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描述方法,学生的描述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显示出来,怎么办呢?数学知识对于位置的描述有统一的规定……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也始终是围绕班级座位为研究中心而展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较轻松地认识和理解了关于位置的描述中列与行的规定。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练习题所编排的内容也都是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所摆放的位置;动物园示意图;城市的地图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数学中所介绍的围棋棋盘横线和纵线的划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识。解答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新课引入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从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练习设计中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也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3、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4、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练,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在整节课中教师无论从语言和肢体表现上始终充满激情,从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评课稿 篇14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有关评课稿范文(通用14篇)》相关文档:

如何听课评课和进行教学反思09-01

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09-13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通用5篇)10-09

生命生命评课稿(共7篇)10-19

高杆抛绣球评课10-27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精选10篇)10-29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10篇范文10-29

数学听课评课心得体会(通用7篇)10-29

听课评课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2篇10-29

关于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精选6篇)10-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