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 篇一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 篇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本场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向心加速度》。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见解。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向心加速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推导公式。学生在前面以及学习了《圆周运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向心力以及一些复杂的圆周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在认知等方面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活动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指出匀速指的是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速运动,进而提出问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那匀速圆周的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该如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提出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还能通过认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欲,保持良好学习状态进而进入学习。】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光滑平面上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的匀速圆周运动,要求同学们分析受力情况。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以上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出抽象的概念,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我这么做的意图在于,将问题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单纯知识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探讨,不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我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鼓励积极思考的同学,之后带领全班共同总结推导出公式,而我会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之上。
然后进入巩固环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有加速度,必然有力,思考向心加速度是什么力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让我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方便及时调节。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把物理问题带到课下,带到生活,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 .chayi5 “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
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
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物理说课稿 篇六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 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 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 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二、 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 )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 ) A电功 B电压 C电流 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
3. 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 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高中物理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学生研究复杂运动提供思路。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学生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下:
⑴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从实验得出规律的能力。
⑶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容易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准确的定量研究所造成的。为此,我把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学重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说学生
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是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的关键,而作为授课的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去传授新课。从本节课来说,学生虽然已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但毕竟是初步的,且“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学完,还未能充分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本节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另外,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本节还要借助《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引入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理解难点、掌握重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借助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教具和操作电脑,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探索证实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掌握及定理的推导和运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教必有法。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决定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探索、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还通过堂上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一环靠一环的教学过程,加上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另外,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决定出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过程
1、复习旧知识
主要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强调速度、位移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并提出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简单运动的指导思想。
2、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播放飞机投弹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炸弹的运动轨迹。多媒体的声、光、画面的强烈刺激,会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研究探索的思想准备后,才引入新课:平抛物体的运动。
3、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⑴ 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软件的定性研究
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要学生明白,该实验装置是让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一个是作平抛运动,另一个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要求学生耳静听两球落地时碰撞地面时的声音,同时用眼细心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改变两球离地的高度,重复做此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则可定性说明:平抛运动在垂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用数码摄像机三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始运动,其中一个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用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一个作平抛运动,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合成,播放时逐格播放,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小球的瞬时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到任一时刻,作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垂直方向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在水平方向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同一位移。利用软件进行重复,使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⑵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没有加速度,所以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只受重力的作用,所以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不难得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指导学生推导出平抛物体的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4、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本节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练习和自编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加强解释,再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能把本节的知识记牢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直观、确切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物理说课稿 篇八
各位老师: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自感与互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作为电磁感应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磁感应的实验现象,它是前四节内容的延续,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将正式接触到在实际电路中的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分析,可以为后面的交变电流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还有特别多的电路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的习惯,也为以后的电磁学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第二是学生分析:对于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物理的高中生而言,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从小小的实验现象引入概念,能够更为有效的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同时,高中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真正融入到整堂课的学习互动当中。此外,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等相关知识,对自感与互感可能存在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严密的科学认识,同时不容易接受“自感”这一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互感与自感现象;
理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
掌握互感与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能够解释互感与自感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感与互感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是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体会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感互感现象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生活出发,使学生认识认识自感与互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分析自感与互感现象的本质;
教学难点:
自感与互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释生活中其他的自感与互感现象;
下面进入本次说课的重点——设计思想。
本节课强调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的教学特色,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演示小灯泡的“闪亮”现象的同时,一起分析探究产生小灯泡闪亮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突破了本节知识的难点。在“闪亮”现象演示实验中,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及问题讨论,及时解决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疑问,减轻学生负担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作业几道实验现象分析题,摒弃题海战术,启发学生思维,既熟悉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真正实现本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最后,板书设计,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用简洁、清晰地展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很好的互补。
物理说课稿 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温度计》。下而,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温度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因此,教材通过图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过实验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温度计是学生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我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学会使用体温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内容和现在甲流感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我拟订本课的重难点为:
1、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和学会使用体温计
2、难点:摄氏温度的理解和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觉水温的高低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中我用实验法,在自制温度计中用到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三、学法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首先来我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教科书章首图——雾凇,从这幅自然景观,引入学生面对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别的的地方没有这种景观?树上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再举例子:冬天从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边会变成冰,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也说明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几种状态之间转化。
要想弄清楚刚才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物质有几种状态,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所以就导入探究的主题第四章:物态变化。由刚才所提出的雾凇,水变成冰的原因是什么呢?都与温度有关,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学生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
(二)、探索新知
1、温度
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从例子中分析温度高的是我们感觉它热,温度低的物体是我们感觉它冷。从而可以看出用温度可以表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我再让学生能否举出某个物体具体的温度,比如某个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温度。然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他所举的例子并读出来。从学生写的某物体的温度中分析数值和单位引入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过举例早晨看到固原日报中说今天最低气温—8℃,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如何读这个温度。说明有比0℃低的温度,所以就读作零下××℃。再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自然界千差万别的物体的温度。
从这个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种物体的温度,可是这是怎样得到呢?难到是只凭感觉判断的吗?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与准确吗。询问学生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铁块与木块感觉一样冷吗?学生有一点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发烧到多少度吗?并且现场叫学生体验课本中4.1—1实验说明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理的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工作原理
从我和学生一起设计的温度计开始,先用它比较两个烧杯水温的不同,能比较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但是我们还不能满意,如何改进能测出水温的值?细管上加刻度,关键是怎么加刻度,结合前面摄氏温度的规定,在这儿得到了应用,并讲述分度值和量程。
4、温度计结构与种类
从我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现实物各种温度计观察,并结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5、温度计的使用
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课本的两个想想议议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
6、体温计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学生对体温计也有一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温计,更加深刻地了解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基本性能和使用须知,并比较体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的异同,让学生学会使用体温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最后从小资料中知道有些物体的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那么可以用这些温度计测出来吗?不行,今天所学的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为了测量它们,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其它的一些温度计,让学生下去阅读科学世界进行了解。
(四)、布置作业
为了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必须设计相应的作业。因此,我设计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及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相关文档:
物理科普书读后感(精选31篇)09-05
2023年物理组工作计划三篇09-12
初中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11篇09-12
2023初二物理教师工作总结 10篇09-17
物理优生辅导工作计划(最新)09-21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10-01
高考物理心得体会及反思5篇10-01
2023年高二物理教师工作总结10-02
初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15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