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江苏省昆山市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之路(其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被外界称为“昆山之路”),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名列前茅。近日,我们赴昆山市进行调研,重点考察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昆山市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的感受是: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是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外资。因为利用外资,使昆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找准了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口,从而使昆山的县域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为利用外资,为昆山现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积累了经验,从而为昆山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创了机遇;同时也因为利用外资,为昆山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了动力,从而为昆山市今后的发展积聚了能量。
一、昆山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利用外资
昆山为苏州市辖的县级市,面积约92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59.5万。2001年,昆山市GDP总量为232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进出口总额为50亿美元,人均GDP达467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00元。“九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5.7:59.3:35。在1985年开发区建立之前,昆山在苏州的六个县(市)中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六。而目前昆山市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在苏州六个县级市中名列第一,并且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据昆山的同志介绍,昆山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利用外资,而利用外资的载体——开发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昆山的利用外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利用外资,实现了昆山市经济发展的三次跨越。从1984年至今,昆山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是1984年至1991年,自从1985年昆山自费建立了开发区以后,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利用外资发展了工业,从而使昆山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1992年至1997年,随着利用外资的数量的不断扩大,进而带动外贸出口额的不断增多,昆山的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从而实现了昆山经济由内向外的跨越;1998以后,昆山引资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超过了一般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专业园区、配套园区为组团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的新格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以上,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跨越。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目前全市IT产业共有400家,总投资在40亿美元以上,仅2001年一年,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中就有70%属于IT产业。而在这三次跨越中,开发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开发区的销售收入、GDP、财政收入、合同利用外资和到帐外资均占全市的45%左右。昆山市开发区的以上几项指标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均名列前5位。仅200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财政收入18亿元。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791个,投资总额65.5亿美元,合同利用62亿美元,实际到帐资金29.6亿美元。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80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92个,高新技术项目占总数的40%。
第二,通过利用外资,塑造了昆山市开放型经济格局。目前,昆山全市累计批准来自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项目2300个,合同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超过50亿美元。昆山已成为外商投资密集区和投资高回报区。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一是投资规模大。合同利用外资接近或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20个,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12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家在昆山投资:二是台商投资多。累计合同台商投资为55亿美元,到帐台资27亿美元,约占江苏省的1/4,全国的1/10。三是招商领域宽。除工业项目外,农业和功能性、服务性项目不断增多,农业合同利用外资超过4亿美元。四是产出效益好。全市开工投产的外资企业达1200多家,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的56%、“两税”中的67%、工业销售额的72%、工业投资的85%、出口额的97%来自外资企业。这种开放型经济的格局,为昆山迎接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商机,承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新一轮大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辐射,创造了新的机遇。
第三,通过利用外资,推动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昆山还着力做好利用外资的文章。目前全市有300多家中小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有效地推动了产品升级和管理升级。同时,昆山还利用外资的嫁接成功地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转换。由于昆山在改革开放之初,与周边的常熟、张家港相比曾经丢失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选择了利用其靠近上海的独特的区位优势,走通过利用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从而为昆山的县域经济发展找到了突破口。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乡镇企业不强、不大,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在近几年里,当苏南许多县市为乡镇企业产权不清而支付大量的产权改革成本时,昆山却可以一心一意地走自己的外向型经济之路,在集体企业改制上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
第四,通过利用外资,进一步优化了环境,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昆山的利用外资与环境建设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引进外资工作推动了昆山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由于外资的进入培植了税源,增加了财力,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多。随着政府可支配资金的增多,用于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投入近几年也迅速提高。另外,昆山市政府近几年来,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多元筹资,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中心城区建设和中心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造硬环境的同时,政府更致力于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构建了昆山独特的竞争新优势。“九五”期间,昆山市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称号,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仅为县级市的昆山,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1998年10月5日和2001年6月8日,江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昆山,称赞“昆山发展很快”、“昆山城市很海派”、“昆山市民很文明”。
二、昆山利用外资的载体——开发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言以蔽之,昆山开发区建设的核心经验为:上下一心,思路明确。紧紧围绕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大胆尝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独特做法,可以归纳为:
一是自费建立开发区。上世纪60至70年代,昆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人少地多,经济略感富足,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但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昆山人发现其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短短的几年中,其经济水平已排在苏州6个县市的最末位。面对这一局势,昆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于1985年提出了在县级市兴办开发区的设想。正如昆山市领导所说,当时只有国家批准的14个沿海城市才可以建立开发区,才可以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但作为一个县级市,要“偷偷”建立开发区必然要冒着一定政治风险。事实证明,昆山市开发区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不管东西南北风,抓住发展不放松”这一指导思想。昆山经济的背后是创造性经济,创造性经济是有风险性的经济。至1992年,昆山已正式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国家级开发区,并于2000年再次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的试点之一和中国首家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
二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发区建设之初,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昆山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面对开发区建设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境,昆山市自我解放,大胆实践,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口号,确立了“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的“经营城市”发展思路。
没有政策优势,就“偷偷”模仿执行沿海“国批”级开发区开放的优惠政策;没有启动资金,就率先采取批租2万亩土地换得2亿元资金作为开发区启动经费,进行前期开发;没有技术项目,便主动出击,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派人常住上海,及时招商引资;没有专家、技术人才,高价从上海聘请、引进。据说,当时昆山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从上海请来的专家、师傅。正如昆山市领导所说,此举带动了昆山人力资源再开发,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昆山比较短缺的工业经济补上了一课。
通过抓横向经济联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山很快搭上了上海这辆经济快车,较好地抓住了两大机遇。第一次机遇,是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上海城市工业开始向外释放能量,正在寻找出路,内地“三线”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生产,也在寻找向沿海地区发展。基于这种分析,昆山主动到上海寻找联营伙伴。入住开发区的第一家企业就是生产金星牌电视机的上海电视机一厂昆山分厂。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昆山开发区很快就成为上海产品的扩散地和“三线”军工企业的聚集点。第二次机遇是在1992年以后,当时,上海浦东开发的强劲势头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而此时的昆山开发区已建立了七八年之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投资环境都已经具备了承受上海经济辐射的能力。
三是定位准确。面对以农业为主的现状,在开发区起步阶段,昆山提出了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明确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较好地解决了“农转工”;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达到一定规模,面对周边地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竞争相对严峻的现实,昆山市及时调整思路,进行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由以往单纯的一般加工业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转变,拓宽国外市场,成功地解决了“内转外”的战略性转移;在开发区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时,再次提出了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移,成功地解决了“低转高”。通过这种产业的“三级跳”,自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到昆山投资以来,在短短的十六年中,昆山引资成果确实令人赞叹,一个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形成。
四是项目核心。能否招到商、引到资,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昆山自始至终把利用外资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视项目开发为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为尽快引进外资,在开发区建设之初,昆山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上海办事处,选派大批业务员常住上海,这些业务员专门负责收集和了解外商与上海企业谈判进展情况,待双方没有谈成或外商处于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及时跟进,向外商发出邀请,组织外商到昆山实地考察,宣传昆山投资的优势,转而邀请外商到昆山投资。
五是以商引商。大胆鼓励外商来昆山经商赚钱。起初,昆山就提出“没有上海赚大头、就没有昆山得零头”的理念,使来此技术指导、投资建厂的上海人“赚的满意、投的情愿”。虽然昆山也为此付出较为昂贵的代价,但昆山人觉得这样做很值得。也正因如此,昆山的投资环境在台湾“口碑特佳”,很多台商在台湾自愿担当昆山利用外资的广告员,主动宣传昆山的投资环境,从而引来了更多的外商来此投资办厂。
六是服务周到。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昆山市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自开发区建设以来,昆山市政府十分重视投资环境建设,昆山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叫“马上办”,及时为外商服务,实行了“首问负责、两问终结制”,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外商的咨询和投诉。并且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口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即将出台土地审批冻结政策,为保证外商在开发建厂时不因政策所限,能够及时得到土地,市政府赶在政策出台前三天,及时向外商发出通知,通知外商尽快申报后两年所需的土地。仅此一项,外商来此投资建厂或扩大规模的企业大增。在台湾,流传着一种说法,昆山的县长愿为台商擦鞋。1987年昆山市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口号,1997年又提出“亲商意识、对外商不能讲‘不’、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2001年又进一步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指导思想。正是一系列完善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外商来此投资、发展。
七是“经营城市”。昆山大胆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出租、拍卖土地等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积累资本,开始“起飞”。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了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等“四网”建设以及一批重点工程。1998年以来,全市用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投资达20多亿元,城乡面貌已焕然一新。在功能性设施方面,提升了海关、国检的机构功能。在城乡环境整治改造方面,实施城市主干道街景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在改造硬环境的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效能,致力于营造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打响服务品牌,构建昆山独特的竞争新优势。
三、昆山县域经济发展及开发区建设的启示
第一,县域经济发展要找准突破口。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自费建立了开发区,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昆山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也曾经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徘徊过、迟疑过。当时,邻近的张家港、常熟在乡镇企业上已经小有成就,如果当时昆山也紧随其后,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所以,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提出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的理念,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自费设立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建立后,凭借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了“三线转移”和浦东开发的两大机遇,使引进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确定后,昆山市多年来始终围绕这一战略不动摇,在执行这一战略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试、敢于闯的精神。16年来,昆山先后更换了7任市(县)长、7任书记,但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宗旨,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始终没有变。昆山人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就全国而言的,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宗旨,在不违背中央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法无禁止即允许”,实现中央政策地方化,适当打“擦边球”。昆山人常说,中央文件讲原则,地方贯彻要灵活;中央意见是指导方针,地方办事要讲实效;中央注重总体战略,地方执行要讲战术。昆山人还常说:“没有财政收入、没有税收,一切都是空的”,再好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当前就安徽省的一些县(市)来说,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摸清自己的县情,选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只有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排除一切干扰,敢做敢为,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能突破原有的樊篱,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就目前而言,对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而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激活存量。即加大县域内的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县域范围内真正做到“国退民进”,从而激活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扩张增量。即加大资金的投入。在目前我国金融、财政体制并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千方百计地吸引外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昆山的经验来看,正是通过利用外资,打破了县域经济的低水平均衡,找到了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充分吸引、利用外资是摆脱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不足的劣势,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作为临东近西的中部地区,安徽省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海地区的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转移,我们面临着承接经济辐射、吸引境外资金的好时机,因此,要把进一步做好吸引外资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营造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利润最大化。一般说来,资本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高回报,就引不来高投资。昆山利用外资,重点是突出项目开发这一生命线,让外商在高投资的同时获得高回报。昆山在起步之初引进上海企业时,曾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联营企业的厂长、会计由上海人担任,大部分利润也让给上海企业。但昆山正是在这样不断鼓励外商投资、不断给予外商高回报的基础上,吸引了大批外商的投资、入住。
利用外资是一项综合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或达到某种水平的。政府要大力抓好经济环境建设,为外资的入住、生产创造好的环境。今年安徽省要实现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5.5亿美元的目标,不妨借鉴昆山经验,大力开展利用外资,突出项目开发这一生命线,舍得把好的项目、大的项目拿出来,引导和鼓励外商在来皖投资的同时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调动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第四,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是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观昆山16年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坚持“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的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昆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城市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以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产,不断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探索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昆山自1985年出租第一块土地筹集资金以来,随着开发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的不断美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昆山土地出让价格也逐年迅速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昆山市累计筹集土地出让金达60多亿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城市土地的不断升值,昆山有限的城市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前安徽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大胆学习和借鉴昆山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学习、了解和掌握“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外资,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走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经验》相关文档:
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经验05-20
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