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导语】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无能。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失望中也能寻觅到期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作者高一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期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活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固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门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核。但近三年来天津卷触及较少。从考核情势上看,既有挑选题也有非挑选题。常常触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活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运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活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门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以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活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知道能量活动的特点
(3)运用食品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视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活动的进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活动相干知识的运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环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早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取启示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干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能的讲授,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控。
2.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控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干脆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现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暂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当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色彩变化作对照,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平均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XX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刻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以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色彩变化进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类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色彩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挑选。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蕴藏在叶子内,因此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色彩较深,对于鉴定时的色彩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色彩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实验比较,色彩反应的明显程度顺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挑选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早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太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形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色彩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色彩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样为1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早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取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成效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暂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刻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溶于50mL丙XX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3.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能够知道和运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2、使学生能够知道和运用食品链和食品网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酷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课时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品链和食品网
课时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
2、食品链的写法
教学分析
从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引入本课主题。
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实例,介绍生态功能类似的生物类群,推诞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概念。再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知道和运用。
食品链的书写并不简单,需要提示学生注意相干问题,加以练习。然后由食品链的相互联系来说明食品网的构成。
教学进程
[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种类型生态系统。(附图片观赏)
[导入]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具有共性。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正文]
我们知道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成分,各成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须揭示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品链和食品网。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附图介绍)
问题:池塘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有哪些?
通常人们是从分类学角度来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但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划分必须依照生态学原理进行。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四种: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池塘中有水,水中溶解有空气和养料。池底有污泥,泥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
非生物的能量——阳光、热能等。
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2、生产者
池塘中有大量藻类,如硅藻、栅藻、团藻等。还有浮萍、芦苇等高等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造成有机物。
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例如绿色植物。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数量庞大,并且可以制造有机物,所以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讨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形状结构差别很大。它是不是生产者?为何?
3、消费者
池塘中有许多动物,如水蚤、昆虫、鱼虾等。这些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坚持生命,也就是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例如常见的动物。
根据消费者的食品来源可以分为:低级消费者如植食性动物,水蚤和草鱼等;次级消费者如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鳙鱼等。三级消费者如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鳜鱼、乌鳢等。
讨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你认为在生态学中人是什么成分?为何?
4、分解者
池塘的水和污泥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它们将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获取能量,同时把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绿色植物利用。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例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
讨论:蘑菇像一把小伞,常常生活在腐烂的木头上。你认为在生态学中蘑菇是什么成分?为何?
从上述生态系统成方的划分可以发觉,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产生的遗体,否则会尸积如如山(附图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发觉,小鸟吃植物的果实,同时会传播种子;蜜蜂采蜜,同时会传播花粉(附图说明)。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联系就是是食品。
二、食品链和食品网
1、食品链
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就是一条简单的食品链。食品链写成:草兔狐。草为第一营养级,兔为第二营养级,狐为第三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品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品链。
食品链的书写要注意:
①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没有食品来源。
②“”必须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它代表食品的供应方向。
③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必须符合现实。比如兔吃狐就根本不存在。
讨论:中国的成语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请据此写一条食品链。
(2)说出每种生物的营养级级别。
(3)指出其中消费者的等级。
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食品链中可以不同。比如黄雀吃螳螂时,它是第四营养级,如果黄雀直接吃蝉时,它就是第三营养级。
2、食品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很多,个体数量庞大。一种生物可能吃多种生物,一种生物又可能被多种生物所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食品链常常彼此交错,形成网状。
例如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品网。附图。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品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叫做食品网。
讨论: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品网中有多少条食品链?
食品链和食品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
[小结]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2、生产者
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
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
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
二、食品链和食品网
1、食品链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品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草兔狐
2、食品网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品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
[练习]
[作业]
练习册完成(挑选题6和填空题2不做)
4.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写遗传信息的转录进程。知道并掌控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进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视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定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进程。
(二)难点
知道转录的进程。
三、教学进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现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摸索: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类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摸索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类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样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进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当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假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现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浏览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照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散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分。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现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全的转录进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进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视察每个进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转录的进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进程:
①DNA双螺旋掀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开释,而后,DNA双链复原。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进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摸索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固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5.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现图片和实物视察,引导学生说诞生物的特点,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培养学生视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视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酷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酷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视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诞生物的基本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别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进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视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形图片,启示学生找诞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示学生归纳诞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分。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捉食品的生命活动幻灯。启示学生归纳生物的特点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示学生归纳生物的特点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示学生归纳生物的特点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安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示学生归纳生物的特点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示学生归纳生物的特点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育。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点。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点。
10、课堂练习。
《高三年级生物教案优秀范文》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