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南十三公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称“伊阙”。隋炀帝都洛城,因宫城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一九六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1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两千三百余个,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两千八百余块,造像近十一万尊。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阳洞《1443号窟》,宾阳中洞《140号窟》,莲花洞《712号窟》,魏字洞《1181号窟》,皇普公窟《1609号窟》等,其中古阳洞开鋻最早。造像内容最丰富,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
龙门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号窟》,潜溪寺《20号窟》,万佛洞《543号窟》,极南洞《1955号窟》,大万五佛洞(2055号窟),高平郡王洞(2144号窟),看经寺(2194号窟)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多为中国诸石窟之冠,它们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真迹,从中精选出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碑体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原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艺术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艺术造像,是中国古代富有才华的雕刻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出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
龙门石窟开鋻一千五百多年来,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精美的造像损坏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龙门石窟高度重视,使龙门石窟得到了妥善保护,合理利用。龙门石窟包蕴广博的内涵,丰富精湛的雕刻使我们乃至后世子孙从中可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龙门石窟介绍》相关文档:
龙门石窟讲解12-08
龙门石窟介绍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