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与写作
记得去年九月份刚开学传来台风的消息又放假。同学们返校后我布置了一篇话题为台风的随笔,本意是想让同学们写出台风过后我们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种种,即使没有亲眼目睹,新闻的滚动播出肯定让我们耳濡目染,感触颇深。没想到好多同学都觉得没啥好谈的,草草写几句就交了,有同学在随笔中写道:台风来了真好,学校放假,希望下一次台风快快来临吧。看得我愤愤不已,一切都不是在我预料之中。本学期我给同学们观看电影《雷雨》,曹禺先生的伟大剧作,戏剧揭示一个大家庭的罪恶,以三个年轻人的殒命为结局。到最后一幕有同学看到四凤冲进雷雨那一幕,就在那里很期待,说“挂了吗?挂了!”,说死不用死这个词而是用“挂了”这个词,好象给死平添些幽默的成分,看到周冲随着冲进雷雨,就很幸灾乐祸地说“也挂了也挂了”,然后周围有同学发出低低的笑声,我很气愤地白了他们一眼,可是他们浑然不觉。曾看过一则新闻,说一个人想跳楼,站在底下观看的群众有煽风点火的说有胆量就跳啊,我总认为我们学生是不会这样的,然而看电影与看真实的一幕同样是旁观,性质有什么不同呢,有些同学在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部电影时看到最后杜十娘要跳江那段就在那里嚷嚷怎么还不跳怎么还不跳?这真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群国人,围成一堆鉴赏同胞被杀的盛举,那么的麻木与冷漠!当我们在大谈国民劣性如何如何的时候,没想到我们自己也就是那群愚弱冷漠的国民!不是很讽刺吗?我想起曾经一个网友在网上大声疾呼:众生人等,多一点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吧!悲悯情怀,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不往深了说,什么人道主义或者人文精神,单就说悲天悯人,同情怜悯,应该谁都懂吧。它可大可小,大到对于整个人类,小到一花一草,一虫一蚁。它应该是情感的自发的体现,是真诚的而非虚伪的,不是那种边吃猪肉边在那里感叹猪真可怜啊,也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也不是那种一边披着貂皮大衣一边大谈保护野生动物。年轻时代的巴金曾有这样的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我想这应该是真正的悲悯情怀,在那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没有比这番话更温暖人心的了。
也许有同学会问:写文章不是要写出真情实感吗?老师们不都是这样提倡的吗?我认为刮台风好那是我的真实想法,我管别人受灾不受灾,反正灾难没降临到我头上。是的,那无疑是有些人的真情实感。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幕打人的场面,你在文章中写道打得好,打人有理,那人挨揍活该,看人挨打,真过瘾!那也确实是有些人的真实想法,因为挨打的不是你。但是我想问一句为什么你的真情实感里就没有同情怜悯呢?为什么你就只有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的漠然甚至幸灾乐祸呢?有句话叫做文如其人,做文事小,做人事大。你真情实感有了,但是你的品格出问题了。你漠视别人的苦难甚至赏鉴别人的苦难,你做人基本的良善丧失了,你孰是孰非分不清了,那就是大问题了,这不是文章的问题,而是脑子的问题。我想一篇是非的不明的文章任你怎样妙笔生花那也只是歪理、强词夺理,在高考中肯定是一篇低分作文,从功利的角度讲。为什么时下里我们国家如此大张旗鼓大肆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这个时代很多国人是荣辱不分,是非颠倒了。所以如果涉及到这类题材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了。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写作?也许大部分的同学会脱口而出:为了高考呗!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热爱写作的同学也许会说为了心灵的需要。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一种对于人类的悲悯情怀,他们不畏强权,为了真理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充满了灾难与危机的时代里,他们能用笔与行动来维护自己灵魂深处的爱与尊严。我们没有肩负作家的使命,但是任何一个对生命负责的人都不会忘记悲悯这个词。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有幸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们不要光享受着别人给我们制造的快乐而忘了去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影视杂志中有太多哗众取宠之作,我们只贪图一时的轻松愉悦,把搞笑调侃无聊当幽默,以为玩世不恭就是享受人生。作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同情为何物,那么就是铁石心肠了,与冷血动物何异?悲悯是一种看取人生的态度,悲悯是一种精神品格,悲悯是一种情怀气质。
那么怎样在相关的文章中适当地真诚地体现我们的悲悯?
曾经看过央视社会记录一期“女子车祸成植物人 男友补偿5万打胎分手”的节目,女孩子叫陈慧,男的叫小戴,恋爱半年多打算谈婚论嫁了,但是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考驾照结果发生了车祸,陈慧成植物人了,医生在抢救的过程中还发现她已经怀孕了。小戴说他不是什么圣人他不可能对陈慧负责了,只是希望尽快把孩子打掉,而陈慧的父母大骂小戴没良心要小戴拿出补偿金才肯给女儿打胎,双方就僵持了差不多五个月,陈慧腹内的胎儿也一天天长大,陈慧父母支付着巨额医疗费,不肯放弃女儿的生命。其间又发生小戴把陈慧车祸的补偿金扣在自己手里而不给陈慧的父母这样的事情。他们双方已全无仁义,只好对簿公堂,法院判下来小戴补偿陈慧五万元,陈慧即日打胎,事情这样解决了。小戴在赔偿之后再没有去医院看过陈慧,陈慧也再没有醒来,她对所发生的一切当然是浑然不觉。主持人阿丘在节目最后说了这样一番话:“一场天降横祸,不但葬送了花季少女陈慧的人生,也让原本应该成为亲人的陈戴两家反目成仇,人生的无常,世事的无情,在今天晚上显得如此地残酷!面对这样的难题,法律是冰冷的,道德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不知道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在这困境中,至少可以相互温暖。但我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努力做到。” 《社会记录》是一个讲故事的栏目,一个客观描述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的栏目。但故事讲到最后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叙述者的悲悯以及他对人世温情的召唤,那样的结语是非常有感染力的,所以我看过后就记住了。同样是关于台风的随笔,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受灾的情况,去看看那些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农民,去看看那些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捶胸顿足的私营企业者,去看看那些流离失所、衣不蔽体失去依靠的灾民,去看看那些被无情天灾夺去亲人的痛不欲生的人们,你还能写出台风来了真好这样的文字来吗?我们没有尝过切肤之痛,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说风凉话吗?即使没有能力伸出援助之手,至少也应该本着一种悲悯的情怀看待这一切,用温情浸润你的笔,让经历苦难与没有经历苦难的人都看到这个世界的亮色。
我们只要真正用心去体会关注社会疾苦,关注他人的苦难,自然会写出体现悲悯的文字来。因为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只是很多时候这个时代的喧嚣与浮躁让我们的心灵钝化了,忘记了去同情。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笔者在年三十的晚上搭火车从南方回家,车上遇到一个父亲带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患了绝症所剩时日不多了,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想看看真正的雪,因为他的家在广东某个乡下村子,那里从没下过一场雪,孩子的父亲很穷,为了医治孩子已经负债累累苍老不堪了,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特地借钱买了两张坐票带孩子坐火车,从南方到北方去看雪。大致就记得这些,但是想起这篇文章还是忍不住的心酸。一个可怜孩子的卑微的也是最美好的愿望,一个家庭的苦难。打开电视,你会发现关于孩子关于绝症的故事有很多,新闻制作者也许都很懂得煽情,但我们看到那些真实的故事后,会无比真诚的感动与同情着。
2002年的中秋节,我记得刚好是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后一周年零几天,我在深夜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月圆。人寂。今宵有酒,唤下嫦娥共饮。
看。李白舞乱了影子。兜一袖的凉风,冰着肚里的酒。又被血暖。斜握一柄剑,摆一个酷的造型,寒光凛凛。
今夜的峨嵋山顶,该是手可触月。细腻,凝脂,宛如唐代女子的皓腕。千里之外的苏轼,老眼望断,却只是孤轮清辉。此地,彼处?兄弟啊,思念盈满终究溢作清泪。
公元2002年了。
月啊 你还能奔向多久远的年代?
嫦娥也老了,醉得忘了飞回。只徒添人世诸多眷恋。
还有 谁共谁在把酒?言欢抑或是话凄凉。多少人仰头?
站在古长安看你。
站在玉门关看你。
站在西湖边的小山顶看你。
站在美国的摩天大楼上看你。
直到天地混沌。你是否也会炸成碎片?
2003年的美伊战争,我们虽非亲眼目睹,但隔了群山,隔了重洋,依稀还是能闻到些硝烟的味道。我在大学班级的同学录里写了这样一段留言:灾难总是从天而降,只是灾难没有从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落下。毁灭无处不在,只是这种毁灭也许是违背上帝的意旨,由我们人类自己控制。如果存在即合理,那么谁来解救受苦的人群,如果存在是荒谬,那么毁灭即在预料之中了?用莎士比亚的话来问一句:to be or not to be?无论结局如何,我们要相信哭泣是无用的。因为生存还是毁灭有时侯无法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苍白生命。当电视镜头切到那一个受伤孩童无辜惊恐又澄澈的大眼睛时,我们唯有强忍着泪水在心里祈祷和平啊和平。
以上的文字是我不经意间写下的,没有人要求我写,我也不是为了什么而写,我又不是什么作家,只是在当时我有种想写的冲动,因为抬头看到中秋的圆月,因为在电视里看到那个伊拉克小女孩的眼睛,我觉得心里象什么东西堵住似的,要一吐为快。有些时候悲悯就这样产生了,因为苦难总是无处不在,用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这一切,生命中多少无言的伤痛在蔓延,然而经过分担它就会变得轻了。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躲在青春的象牙塔里,衣食无忧,远离人世的风风雨雨。年少的烦恼,为赋新词强说愁。谁又能真正识得愁滋味?谁又去正视过人间的疾苦?为了一次朋友的争吵,为了一次考试的失败,为了一次父母的责骂,为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早恋,我们会郁闷伤心痛苦,我们会在心里呼天抢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还有饥饿、贫困、疾病、天灾、流血、战争这些词存在,尽管好象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它们一刻都没有消失过。印尼又地震了,伊拉克是接连不断的爆炸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就在顷刻间象轻烟一样飘散了,我们会作何感想呢?跟这些比起来我们的痛苦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呢。拿起笔来去记下这个时代发生的种种,让丰富的生命体验诉诸笔端,让文章远离幼稚和空洞和无病呻吟吧。
当然做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无疑会痛苦,但是只有痛苦会让人成长,让人深刻。
因为悲悯,我们会更懂得关怀他人,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因为悲悯,我们会更加理解苦难的含义,也更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因为悲悯,我们会拥有更宽阔的胸襟,也能成就更丰富深刻的人生。
不仅现实生活教会我们怎样去同情,去文学的世界里也会找到悲悯的根源。
白先勇曾说:“文学不能带给社会工业的进步或是商业的繁荣,可是文学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同情。” 读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份悲悯情怀会穿越历史,让我们直面现今社会的疾苦。读《史记》,我们会跟司马迁一起为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惋惜、痛苦。那是一种大悲悯,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读杜甫,我们惊叹,一介寒儒何以成千古诗圣?我们不妨去读读《兵车行》里的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白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在这里一览无余。去读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们就会明白一个儒者的博大的胸襟,悲悯的情怀,纵然是自身不保,想的依然是天下苍生。《红楼梦》,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悲金悼玉,令人肝肠寸断。纵然是历史风云变幻,但悲悯却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这是我们祖先的遗训,诸多的文学作品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这一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切真纯的爱都是同情。一段饱含悲悯情怀的文字会让人温暖,因为它传递的信息是爱,一种广博的爱。文学报上曾经发表一篇题为《青春文学写作呼唤温情》的文章,文章指出孤独、失落、忧伤、自杀以及“痞子腔”的叙述口吻,使得近年来的青春文学渐入“残酷”的泥潭,成长不是对美好的怀疑和失落,而是向真、善、美更加趋近的过程;除了躁动与张扬,青春文学还应该有一种温暖、沉静的东西。我想这与悲悯情怀是不想违背的,真正的悲悯不是让你去张扬人性的残酷,文章在同情苦难关注疾苦的同时是爱与温情的回归。
诚如当代作家韩少功在他的散文《生命》里写到的那样:“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荫;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悲悯是相互的,它传递着人世的温情,不只在人与人,还在于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乃至人与万物之间。用温情营造的世界应该是和谐而美丽的。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你的文字就会从你的笔端温暖地流淌而出。晚年的巴金说:“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海子在诗里写道: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那我们将在自己日记本的扉页写上什么呢?
《悲悯情怀与写作》相关文档:
教师情怀的演讲稿5篇09-07
悲悯情怀与写作09-15
以悲悯情怀为话题的作文素材09-15
爱国情怀的作文(通用17篇)09-24
爱国情怀的作文(精选10篇)10-29
家国情怀刘哲昕读后感01-14
家国情怀读书心得范文(6篇)01-14
关于家国情怀的读书心得(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