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目录
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
第三章 建筑设计
第四章 结构设计
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
第六章 强电设计
第七章 弱电设计
第八章 暖通空调设计
第九章 消防设计
第十章 环保设计
第十一章 卫生防疫
第十二章 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 节能设计
第十四章 人防设计
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沿海区域,校园南临翔安南路,北靠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鹊鸟髻,西为现状茂林村,东面隔40米规划道路与现状沙美村相望。基地总体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总用地面积约243公顷(合3645亩),总办学规模拟为全日制学生30000人,教职工5000人。
本案设计新校区前区一主四从主楼群,是新校区一期工程的主体,其设计统领未来校园总体风貌。基地位于学校中轴线上南侧位置,北侧紧临人工湖,南侧是由草坪绿化装点的开阔的入口广场,正对校区主校门,校门南侧不远处就是大海,用地北高南低,自然条件优越。
总体规划将主楼群分为三个组团,共五栋建筑,自东向西按照1-5编号。3#楼居中为图书馆。东侧1#、2#楼为公共教学楼组团,西侧4#、5#楼为公共实验楼组团。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根据地形条件和设计需要调整。
本次初步设计包括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和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楼。4栋建筑体量相当,地上建筑面积2.6-2.8万平方米,高度4-5层。
工程名称: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主楼群
子项名称: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
建设单位:厦门大学
建设地点:福建厦门
二、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
5.业主提供的测绘资料
6.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主建筑群方案设计任务书
7.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总体规划
8.建设单位对投标方案的修改意见
9.国家和福建省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
三、设计理念
本次工程是在统一规划下的单体建筑设计。
在总体布局和空间组合上,延续夏大校园一贯秉持的“一主四从”的布局模式,建筑群“依山傍海,就势而筑”,凸现主建筑群磅礴的气势和整体感,同时与老校区以及嘉庚学院取得文脉上的延续。单体设计在强调嘉庚建筑风格整体统一的基础上突出本案建筑功能内涵的独立个性,并着重在建筑设计中体现。
本案作为新校区标志性建筑,秉承“简洁、大气、典雅、厚重”的基调,通过与周边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关系突出体现本案建筑群统领校园全局的独特个性,。
通过对不同个性空间的雕琢,创造由独立思考到相互交流的一系列场所。建筑空间和形体造型既呈现出厦大校园所固有的包涵大度,吸纳开放的形态,又彰显出学术公正,厚德稳重的历史渊源。
四、设计等级
1.建筑类别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及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属于多层公共建筑,工程建筑分类为三类,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防火等级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防火等级地上二级,地下一级。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防火等级为二级。
3.抗震等级
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厦门为7度(0.15级)抗震设防城市,本案为丙类建筑,本工程按7度(0.15级)抗震设计。
4.气候区划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热工分区规定,厦门地区属于夏热冬暖地区(ⅥA)
5.人防等级
本工程内设置平战结合的核六级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人防建筑面积3956平方米。
五、建设条件
1.气候条件
厦门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日照充足,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受台风影响频繁,每年7-9月为台风季节。
2.地形地貌
从基地现状情况来看,基地内基本为农田、山林和荒地,自然环境良好。基地北部现有水库,水质较好。基地西部另有四个隆起的山包。
从现状地形来看,区内有一定的地形起伏,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高程为16.0米;最低点高程大致为11.3米,最大高差4.7米左右。
六、设计规模
校前区一主四从主楼群设计规划总用地面积13.76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96501平方米。
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967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45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17平方米,含3956平方米的平战结合甲类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建筑高度22.2米。
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地上5层,总建筑面积55634平方米,建筑高度22.2米。
图书馆(3#楼)不在本次初步设计范围内。
本次初步设计包括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和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
七、设计范围
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主楼群”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强、弱电及通风空调等专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图书馆(3#楼)的施工图设计。由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和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的施工图设计。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室内装修提出方案性的规定,其它外电源、通讯线路、城市道路、煤气、供热、市政工程设施等均由相应的专业部门承担。
八、技术经济指标
公共实验楼组团
图书馆
公共教学楼组团
合计
单位
备注
5#
4#
3#
2#
1#
总用地面积
13.76
公顷
校园道路红线内
层数
5
5
9
5
5
层
建筑面积计算不包括干挂石材幕墙,有柱架空自行车库外廊按全面积计算
建筑面积
地上
28404
27230
59204
26228
26228
167294
㎡
地下
0
11990
17217
29207
㎡
总建筑面积
55634
71194
69673
196501
㎡
容积率
1.22
覆盖率
26.35%
绿化率
校区总体平衡
建筑高度
22.2
22.2
47.8
22.2
22.2
m
占地面积
12162
12162
11930
12162
12162
36254
㎡
公共教室总座位数
22790
个
图书馆阅览座位
4100
个
地下机动车停车位
0
233
226
459
辆
地下非机动车停车位
680
880
2000
3560
辆
总计4050辆
地面非机动车停车位
490
辆
人防建筑面积
人员掩蔽所
3868
3956
7827
㎡
物资库
3969
3799
㎡
人防电站
172
172
㎡
九、生物试验安全等级
本次初步设计中涉及生物试验用房,根据使用单位对生物试验用房的工艺流程、洁净标准、污水污物处理、噪音防护、辐射防护、生物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本次初步设计将生物试验安全等级定为Ⅰ级防护。详见第十一章卫生防疫篇
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GJJ75-97】
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0289-98】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0016-2006】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
7.国家及福建省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
二、地块环境
拟建场地位于校前区南北向主轴线上,距离主校门约200米。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3.76公顷(周边校园道路红线)。地势平坦,用地现状农田。从现状地形来看,基地以西北部香山山体为界,向南侧海域逐渐降低,区内有一定的地形起伏,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最高点位于西部的山头,高程为59.7米;最低点位于翔安南路东段,高程大致为7.9米,最大高差52米左右。另外,校园中西部靠近翔安南路的位置还有另一处地势较低的地段,高程大致为8.8米。
三、总体布局
本案设计在总体布局和空间组合上,延续校园总体规划“一主四从”的布局模式,凸现主建筑群磅礴的气势和整体感,同时与老校区以及嘉庚学院取得文脉上的延续。
本案建筑群沿城市道路展开,背山面海。五栋建筑呈弧线形,总长近600米,距离校门200米。校前区空间适度,整体建筑群气势宏大,同时以其环抱的姿态迎接师生来校。
图书馆高九层,居中而坐,正对主校门。作为“一主”,形态敦厚的图书馆处于整体布局最核心的部位,起到统领整个校园的作用。教学楼和实验楼左右分立,每组以四条五层的建筑相互串联成组,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不仅在竖向上营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而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韵律感极强的凹凸关系,整体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从校园总体规划分析,主校门场地标高11.00米,本案建筑场地标高16.00米,之间有5.0米的高差。设计上充分利用场地的变化,使得来访者由校门处北望,建筑群居于一个高大的基座上,更加突出了主楼群的庞大气势。通过大台阶、坡道、草坡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建筑,场地和环境完美融合。
从场地现状标高分析,西高东低,东侧部分现状标高在11m-12m,而建筑入口设计标高基本一致,为15m-16m。因此,在东侧公共教学楼组团下设计一层地下室,以减少土方回填。此地下室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自行车停放的难题。
四、建筑红线退界控制
5#楼距西侧经一路人行道28.11米,1#楼距离东侧支四路人行道27.44米,3#楼与东西两侧2#及4#楼建筑间距最小处为38.85米。两组团建筑北距纬二路1-5米,南距支一路4-8米。
组团内建筑分四段自南向北,形成三个内院,其中南北绿化内院教室(实验室)之间外墙间距24.3米。中间学生活动内院走廊间距15.6米。
五、交通组织
本案尊重并优化了总体规划的交通设计。
遵循安全性、舒适性、简洁易达的原则进行区内道路系统的规划。建筑北侧纬二路12米宽,南侧纬一路15米宽,东西两侧道路为12米宽,3#楼东西两侧有消防车道环通,道路宽度8米,整体形成消防环路与校园联通,并联系各个出入口与建筑的内部庭院。
车行交通——图书馆前两侧支六路和支七路为联系校门和图书馆的主要车行道,车行道宽16米,两侧各有3米人行道。车辆可由图书馆大台阶下的坡道直接进入地下室。公共教学楼及实验楼建筑群周边设计12-16米宽的车行道,车道环通。南侧支一路设计为铺装道路,平时为步行,礼仪车辆,货运车辆,消防车辆可以临时使用。东侧支四路上设有联系地下车库的坡道。
步行交通——结合建筑布局,本案设计了一组弧形加放射状的步行系统。入口主轴线是主要步行通道,自主校门随着场地标高逐级上升,到达图书馆前广场。图书馆底层一圈为骑楼,将南北人流集散广场联系起来。两侧教学楼(实验楼)两两成组,之间为步行通道,过街楼的设计更为强化了这一方面。此外,建筑群南北各有一条平行的步行道。而建筑中部通过底层架空将东西两侧建筑内院联系起来,建筑入口对应。
静态交通——本案利用图书馆人防工程设计机动车库,共可以提供233个机动车位,此外利用南北两个大台阶下方可提供880个自行车位。在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利用场地标高的特点,设置半地下的停车库,一部分作为学生的自行车库,共可以停放约2000自行车。另一部分作为机动车库,可以提供226个机动车位。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利用底层架空层设计自行车库,可停放约680辆。5#楼西侧设置地面自行车位490辆,本案设计共有机动车停车459个,非机动车停车4050个。
五、绿化景观设计
从校园总体规划看,本案用地南面入口景观广场,北临校园中心水体景观。区位条件优越。
本案充分利用校园基地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精心组织绿化环境、以营造优美、自然、清新宜人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构筑多层次的网络状绿化体系,景观轴线以入口雕塑广场为核心,伴随校园整体绿化格局展开。以广场前区绿化环境为面,以步行景观通道为线,以建筑组团间的庭院绿化为点,构成校前区绿化体系的整体构架。
设计上着重处理好建筑组群之间的空间节点,形成主题分明,富有特色的半开放主体园。建筑内部庭院与室内绿化环境相融合,创造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公共教学楼组团地下室通过下沉式内院的手法,将采光,通风和绿化景观引入地下层,学生通过逐级跌落的绿化平台联系入口层和地下车库,实现了功能、空间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在用料上强调地方性特征。广场采用当地50厚花岗岩石材,通过材质,色调,加工方式的变化,体现不同空间的个性。临近建筑南侧的支一路和放射型的支六路,支七路均采用透水砖铺装路面。
第三章 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0016-2006】
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6.国家及福建省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
二、设计指导思想
1.建筑风格和造型传承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建筑特色,体现地域和时代特色,在充分反应嘉庚风格建筑特征基础上,注重“坡顶建筑、山水校园”的形态特征和文化理念。
2.建筑功能布局要合理,各种流线清晰,联系便捷,既要能满足校区公共教学实验的要求,还要兼顾近期多功能使用的可能。
3.空间形态注重校园场所感的塑造,营造出丰富的室内外空间,构建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氛围。
4.设计注重节能与环保,注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充分考虑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要求
1.公共教室长宽比设计合理,采用大进深设计(11-12米),满足板书和多媒体投影等教学的可视性、清晰性要求。
2.合理组织各类试验室,对有毒污水和废气的生物化学类实验室用房要按照规定统一处理排放,做到相对集中,方便使用,分类管理,安全高效。
3.实验室空间简洁规整,各交通流线组织便捷、合理。
4.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和使用要求,注重自然通风,采用合理的遮阳措施。教学楼(实验楼)采用单外廊,尽量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提供舒适的室内气候;庭院绿化的引入,可改善建筑局部小气候。
5.设计充分利用空间,注重教学功能的要求,兼顾休息和交流等开放性公共空间的创造,力求使建筑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场所,同时更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四、平面功能布局
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
公共教学楼组团利用基地现状标高设有地下室,平时作为机动车库和自行车库。战时作为人防使用。
1#,2#以及4#楼的中区、南区主要布置公共教室。建筑底层外廊环通,体量大体分三个部分,其中前区与后区直接对外,可作为学生晚间自修室。中区设计门厅和开放式中庭,便于管理。教学楼设计不同人数的教室,包括280人,200人,150人,110人,60人。总计座位数22790个。结合厦门地区的气候条件,教室部分均为南北向单廊式布局,从而使得每个教室均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有利的通风条件。教学楼每层均设置有教师休息室且布置均匀。
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
4#楼的北楼安排公共计算机类、公共电子类、数字语言类教室。三层设计主机房和交换机房,布线经济。
5#楼为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科学实验室。建筑位于基地的西侧,顺应当地主导风向。
考虑到有毒污水和废气的影响,在功能布局中将化学基础类安排在建筑的北楼,其中1-2层布置无机化学,3-4层布置有机化学;将生命科学基础类安排在建筑的中部,其中主体实验室管井上下对应;物理基础类安排在建筑的南楼底层,上部各层作为预留实验用房。
实验楼利用坡屋顶的空间设计通风设备夹层,坡屋顶朝向内院一层开孔,保证通风。
五、剖面设计
1#及5#楼±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5.40米,2#及4#楼±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5.00米,室内外高差0.1-0.6米。
层数: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地上4-5层,地下1层。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地上4-5层。
层高:底层4.5米;2-5层4.2米;地下室层高4.0-4.2米,人防区域3.9米。
建筑高度:22.2米
坡屋面坡度:22-25°
六、垂直交通
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和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内以封闭式楼梯间为竖向交通方式。1#,2#,4#楼学生人数较多,各设置8部楼梯。5#楼以实验室为主,学生人数较少,设置6部楼梯。总疏散宽度满足使用及消防设计要求。此外在每幢楼中部设计1部1.35吨电梯,主要供搬运物品使用。
位置
单位
载重量
井道尺寸
基坑深度
最大停靠
速度
装修
无障碍
备注
吨
mm*mm
m
站
m/s
1#楼
DT1
1.35
2600*2200
1.5
5
1.6
普通
有
无机房或小机房
2#楼
DT2
4#楼
DT3
5#楼
DT4
七、造型设计
通过对传统建筑分析,追溯嘉庚建筑风格的本源——借助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的外衣,行弘扬民族气节的实质。
因此在本次方案修改中,打破厦大校园传统建筑的桎梏,从东西方建筑的本源汲取灵感。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空间设计手法完美结合。全新演绎嘉庚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讲究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设计通过空间的收放,大小、虚实的对比,不同的围合感,开放性与私密性等处理手法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图书馆,教学楼的功能需求相契合。中区的轴线序列,两侧的院落围合,公共性空间的共享,休息与交流空间等等在设计中都给与了充分的考虑。
嘉庚建筑风格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的强烈历史感,形式上的特征强化了建筑的雄浑大气,有利于形成整体的建筑氛围。其设计难点在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很难与现在建筑空间、功能相契合。尤其是图书馆,随着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其空间布局和功能需求要求建筑具有集中性、共享性、开放性的特征。
本次造型设计的重点是分析和解剖传统建筑的形制,提炼其中所具有的典型标志性特征要素,如中式屋顶,其中的脊、吻、山花藻井等要素是可以抽象简化的,而屋顶的组合形制,是采用硬山还是歇山,哪里可以采用重檐则是应当继承和考虑的重点。再如欧式建筑的立面,其具有表现力的要素是柱廊、山花、腰线等,但是其根本的设计要素则是三段式的立面形制,立面竖向收分,材质的粗细变化。
八、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中表5.1.1所列的无障碍设计的范围,本工程的无障碍设计内容包括:
建筑物入口:坡度不大于2%。
通道:考虑到轮椅通行的宽度,建筑公共走道的宽度均大于1800,通道地面平整、防滑、不松动、不积水,以方便坐轮椅人士;不同材料铺装的地面相互取平,走道与卫生间、室外平台的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
楼梯:楼梯底部及顶部平台设有可触觉的警告条。
厕所:设有无障碍专用厕所,厕所的大小、入口门扇、便器的高度、扶手以及按钮的设置均按照规范进行设计。
电梯:建筑设有无障碍电梯。
无障碍通路、建筑入口、残疾人厕所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及走向,均设置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牌。
九、分层面积表
公共教学楼组团
楼层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功能
层高
(米)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1-2#
地下一层
17217
自行车库、机动车库
4.0-4.2
17217
1#
一层
6367
普通教室
4.5
26228
二层
6103
普通教室
4.2
三层
5433
普通教室
4.2
四层
5885
普通教室
4.2
五层
2440
普通教室
4.2
2#
一层
6367
普通教室
4.5
26228
二层
6103
普通教室
4.2
三层
5433
普通教室
4.2
四层
5885
普通教室
4.2
五层
2440
普通教室
4.2
公共实验楼组团
楼层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功能
层高
(米)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4#
一层
7143
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
4.5
27230
二层
6103
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
4.2
三层
5659
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
4.2
四层
5885
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
4.2
五层
2440
普通教室
4.2
5#
一层
7820
公共实验室
4.5
28404
二层
6168
公共实验室
4.2
三层
5953
公共实验室
4.2
四层
5953
公共实验室
4.2
五层
2510
公共实验室
4.2
备注:建筑面积计算不包括干挂石材幕墙,有柱架空自行车库外廊按全面积计算
十、建筑主要特征表
公共教学楼
组团(1-2#)
公共实验楼
组团(4-5#)
1#
2#
4#
5#
建筑类型
多层公共建筑
耐火等级
地上部分二级、地下部分一级
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
7度(0.15级)
主要结构选型
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
地上5层、地下1层
地上5层
建筑基底面积
12162㎡
12162㎡
12162㎡
12162㎡
地上建筑面积
26228㎡
26228㎡
27230㎡
28404㎡
地下建筑面积
17217㎡
-
建筑构造装修
墙体
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墙体采用200厚封底多排孔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内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楼地面
水磨石地面、花岗岩地面、玻化砖地面、
防静电架空地板、防滑地砖地面、耐磨漆地面
屋面
保温坡屋面,不上人保温平屋面
屋面防水等级为II级,耐久年限十五年。卷材防水。
门
硬木夹板门、木质防火门、金属玻璃门、无框玻璃弹簧门
窗
氟碳喷涂彩色铝合金窗,6 +12A+ 6 热反射中空玻璃
幕墙采用半隐框玻璃幕墙,6 +12A+ 6 热反射中空玻璃
顶棚
防霉防潮涂料平顶、普通涂料平顶、高级乳胶漆平顶、
穿孔铝板吊顶、声学吊顶
内墙面
防霉防潮涂料内墙面、普通涂料内墙面、高级乳胶漆内墙面、
面砖内墙面、石材内墙面、吸声内墙面
外墙面
干挂石材墙面、面砖墙面
十、建筑装修设计
1.外墙面:建筑外墙面主要是干挂花岗岩石材幕墙,走廊内侧外墙为暗红色面砖墙面。
2.内墙面、楼地面、平顶见室内用料表及各房间装修做法表。
3.主要屋面
(1) 不上人平屋面
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Ф4钢筋网片)
25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1.5厚三元乙丙防水卷材两道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1:8水泥膨胀珍珠岩找坡,最薄处30,坡度2%
钢筋混凝土楼板
(2) 坡屋面
暗红色陶瓦(挂瓦条、顺水条按规格设计)
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Ф4钢筋网片)
25厚挤塑板保温隔热层
1.5厚三元乙丙防水卷材两道。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钢筋混凝土坡屋面板
4.门
防火分区连通口、设备用房、设备管井等采用木质防火门(甲级、乙级);
有噪音的设备机房采用木质防火隔声门。
教室及教师办公室门采用硬木夹板门,局部公共房间采用金属玻璃门。
室内外入口采用无框玻璃弹簧门。
5.窗
外窗采用氟碳喷涂彩色铝合金窗,6 +12A +6热反射中空玻璃
幕墙采用半隐框玻璃幕墙,6 +12A +6热反射中空玻璃
6.室外场地
广场:50厚烧毛花岗岩板
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
入口台阶、坡道等均采用30厚烧毛花岗石板材料饰面。
7.落水与排水:采用UPVC内落水管,经过室内空间作包覆隔声处理,建筑四周设明沟。
十一、室内装修用料表
1.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
房间
地面
踢脚/墙群
墙面
平顶
备注
地下层
机动车库
细石混凝土
水泥踢脚
防霉防潮涂料
防霉防潮
涂料平顶
防撞条
自行车库
细石混凝土
水泥踢脚
防霉防潮涂料
防霉防潮
涂料平顶
防撞条
进风机房、防化值班、滤毒室、密闭通道
细石混凝土
水泥踢脚
防霉防潮涂料
防霉防潮
涂料平顶
楼梯间、前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学生活动场地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一层
门厅
抛光花岗岩
石材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外走廊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公共教室
水磨石
耐磨漆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教师办公室,休息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280人教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声学吊顶
变电所、配电间、弱电进线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楼梯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卫生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穿孔铝板吊顶
强弱电间
细石混凝土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二-五层
外走廊、电梯厅、学生休息厅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公共教室
水磨石
耐磨漆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教师办公室,休息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楼梯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卫生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穿孔铝板吊顶
强弱电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2.公共实验楼组团(4#楼)
房间
地面
踢脚/墙群
墙面
平顶
备注
一层
门厅
抛光花岗岩
石材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外走廊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公共教室
水磨石
耐磨漆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教师办公室,休息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数字终端语言实验室
防静电架
空地板楼面
Pvc踢脚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280人教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声学吊顶
变电所、配电间、弱电进线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楼梯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卫生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穿孔铝板吊顶
强弱电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二-五层
外走廊、电梯厅、学生休息厅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公共教室
水磨石
耐磨漆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教师办公室,休息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数字终端语言实验室、电脑网络语言实验室、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及其附房
防静电架
空地板楼面
Pvc踢脚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楼梯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卫生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穿孔铝板吊顶
强弱电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3.公共实验楼组团(5#楼)
房间
地面
踢脚/墙群
墙面
平顶
备注
一-五层
门厅
抛光花岗岩
石材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外走廊、电梯厅、学生休息厅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铝合金垂片吊顶
物理实验室及其准备室
环氧自流平
面砖墙面
乳胶漆平顶
化学实验室及其准备室
防滑玻化砖
(防腐)
面砖墙面
乳胶漆平顶
生命科学实验室及其准备室
环氧自流平
面砖墙面
乳胶漆平顶
预留实验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乳胶漆平顶
教师办公室、休息室、档案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乳胶漆墙面
乳胶漆平顶
废弃物收集间
耐磨漆
面砖墙面
普通涂料平顶
变电所、配电间、弱电进线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楼梯间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裙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卫生间、水房、制冰室
防滑玻化砖
面砖墙面
穿孔铝板吊顶
强弱电间
耐磨漆
水泥踢脚
普通涂料
普通涂料平顶
第四章 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公共教学组团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沿海区域的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967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45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17平方米,含3956平方米的平战结合甲类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建筑高度22.2米,地下室层高4.0~4.2word/media/image1_1.png、底层层高4.5word/media/image1_1.png,2~5层高4.2~5.3word/media/image1_1.png,6层夹层(无楼板,仅用框架梁拉结)。基础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
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地上5层,总建筑面积55634平方米,建筑高度22.2米,底层层高4.5word/media/image1_1.png,2~5层高4.2~5.3word/media/image1_1.png,6层夹层(除5#外其他楼均无楼板,仅用框架梁拉结)。
1、2、4、5号楼结构地上部分用防震缝分开,基础(包括地下室)部分连为一体。各栋楼建筑平面整体呈正方形,东西边长128word/media/image1_1.png,南北边长178word/media/image1_1.png。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二、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乙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建筑物耐火等级
二级(地下室一级)
三、自然条件
(一)风雪荷载
类别
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
基本雪压
取值
a7bf3218868e82c75ccc06f8cd102953.png
B类
-
备注
50年重现期
-
-
(二)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地震分组
建筑场地类别
场地特征周期
7度
e4a0f89f5ed28388223609db6613a9a3.png
第一组
Ⅱ类
143af9acda1a66d2b3d199741828d391.png
(三)标准冻深:无
(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8-099)进行结构初步设计。
1、场地和地形:本工程场地内原始地貌主要由低丘山地、剥蚀台地和堆积地貌组成,地形起伏较大,总体由北向南缓缓倾斜,其中堆积地貌地面高程为10~39m。
2、地层土质分布:
土层
层号
土层名称
土层厚度(m)
湿度
状态
力学强度
word/media/image5.png
素填土
0.30~4.60
②
耕植土
0.30~1.90
word/media/image6.png
粉质粘土
1.00~2.10
很湿~饱和
可塑~硬塑
一般
④
粉质粘土
1.60~18.10
饱和
可塑~硬塑
一般~较高
⑤
中砂
0.60~14.50
一般~较高
⑥
粉质粘土
0.50~13.10
很湿
可塑~硬塑
一般~较高
⑦
中砂
0.50~11.40
较高
⑧
粉质粘土
1.00~18.10
可塑~硬塑
一般~较高
⑨
残积土
0.50~19.90
很湿
可塑~硬塑
一般~较高
⑩
全风化花岗岩
1.10~16.10
较高
⑾
沙砾状强风化花岗岩
0.60~26.25
较高
⑿
中风化花岗岩
0.50~10.90
高
⒀
微风化花岗岩
2.40~8.80
很高
3、地下水情况:
本工程场地地下水类型有赋存于中砂层中的承压水和赋存于残积土和全~微风化岩的潜水~微承压水。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及地表水体影响,变化较大。勘察期间(平水期)测得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30~8.5m。地下水年变化幅度在冲洪积一级阶地约1.0~1.5m,二级阶地约2.0~3.0m。基础设计时地下水位埋深可按年均常水位埋深0.5m考虑。承压水对本工程没有影响。
据区域地下水质资料,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在地下水位干湿交替带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另据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和地区工程经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对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4、地基土承载力情况:
土层层号
土层名称
天然地基
冲孔灌注桩
6cbf4aede902a2877037c10dd22b7a68.png
9eb30f534344ffd9e74b969a2b633157.png
9ba5e59cc66710d5894897471b40860c.png
word/media/image10.png
素填土
②
耕植土
word/media/image11.png
粉质粘土
160~180
30~35
④
粉质粘土
180~220
40~45
⑤
中砂
200~220
50~60
⑥
粉质粘土
200~220
45~50
⑦
中砂
200~220
50~60
⑧
粉质粘土
200~230
45~50
⑨a
残积土
200~250
50~55
⑨b
残积土
180~220
40~45
⑩
全风化花岗岩
300~350
70~80
1500~2000
⑾
沙砾状强风化花岗岩
500~550
80~100
2500~3000
⑿
中风化花岗岩
2000~2500
200~250
8000~10000
⒀
微风化花岗岩
4500~5500
400~450
16000~18000
5、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勘察结果表明,砂质粉土⑧层为中等压缩性土,力学强度及工程性质一般,可选择作为一般低层或多层建筑物的持力层。
根据建筑物性质及场地地层组合特点综合分析,本工程桩型选择天然柱下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
(五)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5.0m,室内外高差0.3m。
四、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一)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定及规程
序号
名称
代号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
GB50011-2001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6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10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02版
12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 50105-2001
1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建质【2008】216号
14
国家和福建省其他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规定
(二)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包括设计任务书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批文和文件(详见建筑设计说明)。
五、荷载
(一)屋面及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类别
标准值(ec3ff1e4718c786fe2c66ccefa9664b6.png)
屋
面
上人屋面
2.0
不上人屋面
0.5
屋顶花园
3.0
楼
面
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教师休息室
2.0
普通试验室
2.0
语音、计算机教室
3.0
普通教室
2.0
阶梯教室
3.0
学生休息空间
3.0
卫生间
4.0
走道、门厅、消防疏散楼梯
3.5
自行车库
3.0
汽车库
4.0
变电所
10.0
风机房
7.0
电梯机房
7.0
强弱电间
4.0
注:(1)水箱、设备等特殊用房按实际荷载计算;
(2)室外地面的活荷载标准值按10.0ec3ff1e4718c786fe2c66ccefa9664b6.png考虑;
(3)其他未列项见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程。
(二)建筑隔墙恒荷载标准值(包括墙体双面抹灰各c7269c7125c690bb56ef43a7caae36a6.png)
墙体部位
墙厚
墙体材料
标准值(ec3ff1e4718c786fe2c66ccefa9664b6.png)
备注
±0.000以上
190mm隔墙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4.0
干挂石材墙面
190mm隔墙
加气混凝土砌块
2.68
100mm隔墙
加气混凝土砌块
1.68
±0.000以下
190mm隔墙
混凝土小型实心砌块
5.5
六、地基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1-2号楼为地上4~5层,大底盘一层地下室结构。在1号楼范围内局部地下室为人防地下室(核6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基础为梁板式筏板基础,埋深为-4.5米,基础持力层为5层中砂层,地基承载力为230Kpa(修正后)。地下室底板厚度450~600mm,基础梁高度为1400~900mm,顶板厚度160mm(有人防区域为250mm),地下室外墙厚度300mm(人防区域地下室外墙厚度400mm)。
本工程4号楼和5号楼为地上4~5层,无地下室结构,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为5层中砂层,地基承载力为220Kpa(修正后),基础埋深为-1.6米。
七、上部结构设计
(一)结构选型与布置
本结构属于多层框架结构。根据计算分析,框架柱按不同部位、不同分层采用600mm,500mm,和450mm。柱网尺寸:X向以6.7m为主,Y向以12.6m为主。
(二)结构楼盖体系
考虑本工程柱网、建筑层高、平面功能布局等,采用普通梁板式钢筋混凝土楼盖。一般板厚为110,架空连廊楼板及与相邻主体结构部分楼层楼板加厚为120mm,首层楼面板为130mm~180mm。
(三)具体结构构件截面尺寸详见各层平面图。
(四)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局部修订本)》规定,本建筑物为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五)结构超长的措施
建筑物的平面体型超长,为减小混凝土收缩、温度以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不利影响,在结构构造上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适当距离设置施工后浇带,并加强养护。
砼材料中适当增添减水剂,减小水灰比。
注意楼屋面的普通钢筋的配筋率,抵抗温度应力产生的拉力。
加强屋面保温措施。
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差。
八、主要建筑材料材质和强度等级
(一)混凝土
构件部位
混凝土强度等级
备注
梁、板、柱、楼梯、坡道
C30
地下室底板外墙采用抗渗等级大于S6防水密实混凝土
基础垫层
C15
承台、基础底板
C30
构造柱、圈梁、现浇过梁
C20
后浇带:采用比相应构件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
标准构件:按标准图集的要求
(二)钢筋
直径≤6,19949a6eeaf18bfe1df5c91355bc2274.png钢;直径>6,f55be8fe557b6ea21999a8cde3031221.pngE钢或db7163000c367f3936baaba309aaa05a.pngE钢。
(三)非承重砌体(用作填充墙与隔墙)
首层地面以下采用240或200厚 MU10实心混凝土砌块,Mb10级水泥砂浆;
首层地面以上外墙采用200厚 MU7.5封底混凝土空心砌块,Mb7.5级混合砂浆;内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d871caac112fc0a2039d49b61a782304.pngMb5.0级混合砂浆。
九、结构计算与分析结果
(一) 计算软件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高层空间有限元分析程序SATWE进行整体结构分析与验算。分析计算目的:结构杆件应基本无超应力、超筋、超轴压比,超变形以及其它超越本地区及全国规范有关限值要求的现象,结构可安全经济地正常工作。
(二) 主要计算参数
1、结构分析模型层数:取地下一层底板处作为嵌固端,连同顶部夹层共7层。
2、抗震设防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特征周期为143af9acda1a66d2b3d199741828d391.png,阻尼比5%,周期折减系数0.8。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振型组合采用CQC方法,计算振型数18个,振型参与质量比>90%。
4、构件内力设计时,采用弹性楼板模型,采用总刚分析方法,以考虑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对水平力分配的影响。
(三) 主要分析计算结果
结构分析计算结果详见表9.1至9.2,结构构件基本无超应力,超筋、 超变形以及其它超越规范有关限值要求的现象,结构可经济、安全地正常工作。
表9.1 分区1的SATWE主要计算分析结果
楼屋盖假定
弹性板
是否考虑扭转耦联
是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否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是
结构自振周期
各周期值(s)
X向平动系数
Y向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T1
1.2101
0.00
0.99
0.01
T2
1.1699
1.00
0.00
0.00
T3
1.1378
0.00
0.01
0.99
T4
0.4563
0.00
0.89
0.11
T5
0.4350
1.00
0.00
0.00
T6
0.4315
0.00
0.98
0. 02
作用方向
X向
Y向
Δmax/h
1/ 724
1/ 645
Δmax/Δave(刚性板假定)
1.01
1.08
Δwmax/h
1/3551
1/1924
λ
4.61%
4.45%
注: Δmax/h—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值;
Δmax/Δave—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Δwmax/h—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值;
λ—基底剪重比;
表9.2 分区2的SATWE主要计算分析结果
楼屋盖假定
弹性板
是否考虑扭转耦联
是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否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是
结构自振周期
各周期值(s)
X向平动系数
Y向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T1
1.1563
0.00
1.00
0.00
T2
1.0992
0.97
0.00
0.03
T3
1.0842
0.03
0.00
0.97
T4
0.3954
0.00
0.99
0.01
T5
0.3750
0.20
0.01
0.80
T6
0.3707
0.80
0.01
0.20
作用方向
X向
Y向
Δmax/h
1/ 640
1/ 600
Δmax/Δave(刚性板假定)
1.01
1.04
Δwmax/h
1/3301
1/1232
λ
5.04%
4.81%
注: Δmax/h—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值;
Δmax/Δave—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Δwmax/h—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值;
λ—基底剪重比;
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图。
2.甲方提供单体设计任务书。
3.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周边配套市政设施近期实施规划。
4.校区的规划设计图。
5.现行设计规范: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 【JGJ91-9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
(6)《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50336-2002】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10)《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2009】
二.设计概况:
本次初步设计包括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和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楼,位于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内。4栋建筑体量相当,均为体积大于五万立方米的多层公共建筑。
公共教学楼组团(1-2#楼)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967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45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17平方米,含3956平方米的平战结合甲类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建筑高度22.2米。
公共实验楼组团(4-5#楼)地上5层,总建筑面积55634平方米,建筑高度22.2米。
三.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单体室内外给排水、水消防系统及灭火器设计。
四.给水系统设计:
1.给水水源:接自校园内市政压力给水管网。校区建设初期市政保证一路供水,远期规划从翔安南路市政给水环网上引二根DN400给水管作为本工程生活、消防给水水源。八一公路与翔安南路交叉口处市政供水压力为26.57米(总水头41.57米)。
2.给水用水量
用水量标准
人数
日用水量
用水时间
时变化系数
最高时用水量
m3/d
h
Kd
m3/h
学生用水
50升/人.日×40%
20000
400
8
1.5
75
教师办公
50升/人.日×40%
1000
20
8
1.5
3.8
实验用水
300
8
1.5
56.3
未预见水量
10%
72
13.5
总计
792
148.6
道路及绿化浇洒、景观补水、冲厕采用中水,不计入水量。
3. 给水泵房及给水系统:
(1)一至三层采用校区市政压力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四层及以上采用变频供水。3#校图书馆的地下室设置供水泵房,内设置不锈钢水箱和变频泵组。内设170m3不锈钢生活水箱及变频给水设备,配三用一备给水泵,单台水泵供水流量为Q=40m3/h,压力H=60m,加压后供教学区四层及以上生活给水。本工程入户处压力不小于0.45MPa。
(2)计量:在进户管上设水表(室外水表井内)计量。
4.饮水:
设全自动净化电开水器供学生、教师饮水。
5.纯水:
5#实验楼的部分生科实验室设置纯水系统,纯水机组设于四层,供应二~五层部分实验室,该系统给水采用校区变频管网供水。该系统设计设备供应商供应,设计院认可。
五.中水系统设计:
1.中水水源:接自校园内中水给水管网,引入处供水压力为0.3MPa。
2.中水用水量:
用水量标准
数量
日用水量
用水时间
最高时用水量
m3/d
h
m3/h
冲厕
30升/人.日
21000人
630
8
118.1
未预见水量
10%
63
11.8
总计
693
129.9
六.污废水系统设计:
1. 室内卫生间污、废水合流,实验室废水单独排放,室外雨污分流。
(1)生活污废水系统: 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1350m3/d,
最大时生活污水量为253.2m3/h。
(2)卫生间设置单立管系统,并设伸顶通气,部分设置环形通气管。
(3)室内生活污废水汇合后,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学校污水管网。
(4)实验室排水经预处理后排入学校污水管网。
(5)校区内生活污水管网,经收集后至中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道路及绿化浇洒、景观补水、教学实验区域的冲厕用水。
七.雨水系统设计:
1.室外雨污分流。
2.单体屋面雨水量
(1). 采用厦门地区暴雨强度公式:
q= 850(1+0.745lgP)/t 0.514 (mm/min.ha)
(2).室内设计重现期P=3a
(3) 5分钟降雨强度为552 l/s.ha
3.室外雨水量
(1). 采用厦门地区暴雨强度公式:
q= 850(1+0.745lgP)/t 0.514 (mm/min.ha)
(2)室外设计重现期:P=2a,
(3)设计降雨历时:t=t1+mt2 ,m=2
(4)地面集水时间:t1=15min
(5)地面综合径流系数:取Ψ=0.65
4.下沉内院雨水压力排至室外雨水井,设计重现期按100年考虑。
5.本单体采用室内外排水相结合雨水排水系统。
6.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就近排入校区内的水体。最终排入市2号涵洞。
八.消防系统设计:
详见第九章——消防设计
九.管材及保温:
1.室内生活给水、中水管干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内覆PE,DN<100丝扣连接; DN>=100,沟槽式连接;室内生活给水、中水支管采用PP-R给水管,热熔连接。
2.室内DN<100消防管均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室内DN>=100消防管采用热镀锌钢管,沟槽式连接。
3.室外给水管、中水管采用PE管,热熔连接;室外压力消防管管材同室内管材,但须做防腐处理。
4.室内排水管采用PVC-U排水管,承插粘接。实验室排水采用耐腐蚀的增强聚丙烯(FRPP)管焊丝熔接连接。室外埋地排水管采用埋地塑料排水管。
第六章 强电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由1#、2#公共教学组团和4#、5#公共实验楼组团组成。公共教学楼组团和公共实验楼组团均属多层公共建筑,高度均为22.2m。其中公共教学楼组团地上5层,地下1层,地上建筑面积5245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17平方米,公共实验楼组团地上5层,总建筑面积55634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2)《建筑照明设计规范》 【GB50034—2004】
(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年版)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2009】
(1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2.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和《详规》
三、设计范围及内容
1.各单体结合《详规》的要求,在单体底层设置10KV变电所。分别为1#公共教学楼变电所、2#公共教学楼变电所和5#公共实验楼变电所,10KV高压电源由图书馆高压总配电室引来。
2.总体设计与单体设计分界点为各单体变电所高压电源进线的电缆头,电缆头前端(包括电缆头)由总体设计负责,电缆头后端至单体内各用电负荷的线路由单体设计负责。
3.10KV/0.4KV变配电系统和220V/380V配电系统
4.照明及配电系统
5.动力配电及控制系统
6.防雷与接地系统
7.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
8.凡属于二次装修设计的部分,本次设计仅根据装修功能要求预留电源
四、负荷等级与供电电源
1.公共教学楼单体中变电所电力和照明、应急照明、消控安保电力、消防类设备电力、客梯电力、通信等弱电系统电力、公共照明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一般照明、普通教室用电负荷和空调用电负荷按三级负荷要求供电。1#教学楼变电所二级负荷容量约为540Kw,三级负荷容量约为590Kw。2#教学楼变电所二级负荷容量约为540Kw,三级负荷容量约为590Kw。
2.5#公共实验楼单体中变电所电力和照明、应急照明、消防类设备电力、通信等弱电系统电力、客梯电力、公共照明用电负荷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一般照明和和空调水泵用电负荷按三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级负荷容量约为312Kw,三级负荷容量约为3538Kw。
3.上述变电所二级负荷中的应急疏散备用照明由灯具自带蓄电池供电,其连续工作时间疏散照明不小于30分钟,备用照明不小于180分钟。
4.各变电所供电范围:
1#教学楼变电所包括1#公共教学楼用电负荷;
2#教学楼变电所包括2#公共教学楼用电负荷;
5#公共实验楼变电所包括4#、5#公共实验楼用电负荷;
5.各变电所均由图书馆高压总配电室直接埋地引入两路10KV高压电源。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型,高压侧不设母联开关;两路电源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当一路电源或一侧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和另一侧线路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低压主接线采取单母线分段型,中间设母联,母联开关采用手动联络方式。低压侧主开关和母联开关采用电气加机械的联锁方式,平时各段分列运行,变压器日常负载率为75%左右,当一侧电源和变电设备检修或故障时,另一侧电源和变电设备可带全部一二级负荷。10/0.4Kv主变采用 Dyn11结线,Ud=6%。二级用电负荷采用双电源供电,分别接驳两台主变。两台主变均为常用,互为备用。
五、变配电系统
1.变配电所
(1)各变电所内设有高压开关柜、变压器柜、低压配电柜等。1#、2#教学楼变电所均布置一台800KVA主变;5#公共实验楼变电所布置两台1250KVA主变;
(2)各变配电所净高不低于3.6米(不含电缆沟)。
(3)变电所内设有机械进、排风设备。
(4)变配电所为防止受潮、受淹,变配电所地坪抬高150mm。变配电所下方设有电缆沟,均设置1米深电缆沟。
2.变配电系统主接线
图书馆高压总配电室统一设置电业计量,各变电所中10KV高压侧进线线部分不再设置电业计量。各变电所平时正常运行时,两侧低压母线段可带全部常用负荷。当上级任一路高压电源断电时,总有一侧可带常用负荷的50%,以保证全部二级负荷和部分三级负荷的供电。
3.保护装置的设置:
(1)10KV开关柜继电保护由上级高压总配电室完成。拟采用微电脑式多功能继电保护器来进行继电保护,能提供实时进行系统电力参数数据采集的接口;
(2)变压器低压侧主开关拟采用长延时、短路短延时保护。
4.功率因数补偿方式
变压器低压侧设置成套静电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以集中补偿形式使高压侧功率因数提高到0.9以上。补偿柜采用带有消除谐波的电抗器。
5.电费计量:由图书馆高压总配电室在高压电源进线侧设置电业计量,各所在变压器低压侧主断路器侧和楼层低压侧设置内部低压计量,以满足学校对低压用电负荷的内部考量。
6.变配电所设备运输通道利用走道运输。
7.变配电所设备选型
ⅰ.高压开关柜拟选用拟采用SM6负荷开关柜,分断能力为25KA。
ⅱ.变压器拟选用:环氧树脂浇注低噪声干式变压器SCB10/10KV/0.4-0.23KV,Dyn11,Ud=6%,F级绝缘。
ⅲ.低压配电柜拟选用:MNS型抽屉式低压开关柜。
六、低压配电及线路敷设方式
1.变电所内高压柜引至变压器柜的10KV线路选用ZC-YJV-10KV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沿电缆沟敷设。。
2.变电所内低压配电线路均采用沿电缆沟敷设方式,楼内引出变电所处采用电缆桥架敷设。
3.楼内一般设备的低压馈电干线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C级阻燃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其中引至消防设备的低压馈电干线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C级阻燃耐火电缆。一般照明和电力配电支线采用辐照型交联聚乙烯绝缘C级阻燃铜芯线穿金属管在墙、楼板或吊顶内敷设。其中,引至消防设备的低压配电支线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C级阻燃耐火铜芯线。
4.消防设备配干线沿专用电缆桥架敷设时,双电源供电的两路电缆中间加分隔板。消防设备配电支线穿金属管暗敷的保护层大于30mm。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5.重要设备的低压配电线路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一般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与树干混合方式配电或链式配电。
6.每层按区域设置多处电气垂直竖井,分别负责各区域内的供电。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缆桥架。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7.二级负荷供电端均设置双电源自动切换设备,选用质量可靠的ATS切换开关,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七、照明系统
1.照度标准:各部位按下列照度标准设计:
房间或场所
参考平面
及其高度
照明标准值(lx)
UGR
Ra
教学楼、实验楼
教室休息室
地面
200
22
80
计算机教室
0.75m水平面
300
19
90
教室、实验室
课桌面
300
19
80
教室黑板
黑板面
500
-
80
办公室
工作面
300
19
80
会议室
工作面
300
19
80
公共场所
变配电所
0.75m水平面
200
-
60
消控安保、弱电主机房
0.75m水平面
500
19
60
空调机房
地面
100
-
60
一般控制室
0.75m水平面
300
19
80
强电和弱电小室
0.75m水平面
200
19
80
楼梯间
地面
75
-
80
卫生间
地面
150
-
80
门 厅
地面
200
-
80
电梯前厅
地面
150
-
80
走 廊
地面
100
-
80
1.教室采用蝙蝠翼配光曲线的高光效荧光灯。
2.办公室采用嵌入式高光效荧光灯,阅览室采用吊装式高光效荧光灯。
3.变电所采用管吊型槽式荧光灯。弱电进线间、强电和弱电小室等场所均采用高光效紧凑型荧光灯。空调机房等场所采用壁装式荧光灯;消控安保机房和弱电主机房采用防尘型高光效荧光灯。
4.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安全照明,疏散照明。具体设置方式:
(1)一般平面疏散区域设置疏散应急照明,其照度不低于0.5Lx,断电后持续工作时间不小于30分钟。
(2)人员密集流动疏散区域设置疏散应急照明,其照度不低于1Lx;竖向疏散区域其照度不低于5Lx、断电后持续工作时间不小于30分钟。
(3)消防工作区域设置备用应急照明,其照度为原照度的100%,断电后持续工作时间不小于180分钟。
5.变电所设置备用照明,备用照明的照度应达到正常照明的100%;并且,当正常照明断电后,保证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180分钟。
6.疏散走道及疏散楼梯设置疏散用应急照明灯具;正常照明断电后,保证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
7.设计中所选用荧光灯具均采用高品质、节能型、高显色T8荧光灯管,并配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各类气体放电灯均需带功率因数补偿。
8.照明控制方式:
(1)楼梯间内一般照明灯具采用就地控制,楼梯间内应急照明灯具采用消防(FAS)强制点亮;
(2)阅览室和疏散走道内一般照明灯具采用集中控制,平时兼做一般照明灯具使用的应急照明灯具采用集中+FAS联合控制,应急时FAS优先控制。
(3) 疏散指示和安全出口标志用的应急照明灯具采用常亮型(采用LED发光体)。
(4) 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和工作室等场所采用房内就地开关控制;
10. 室外照明由业主另行委托专业单位设计。
八、保安与接地措施
1.各单体中设置变电所的单体内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仅设置低压配电间的单体的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由变电所外引出的电缆中的零线与相线同截面,接地线(PE)专放。
2.各单体均设置总等电位联结,各插座回路均设置漏电保护开关。
3.每层电气竖井内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各层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器件(包括电气设备外壳、风管、水管等)均须与等电位联结端子可靠联结。
4.各单体均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利用大楼基础桩基及承台内主钢筋作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变压器中性点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及弱电设备等功能性接地、计算机设备的防静电接地合用同一接地体。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主楼群(1245#楼)初步设计文件汇总 01建筑方案设计说明2》相关文档:
校园主楼展示命名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