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到底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主流史书已经早有定论,很难再有新意,我主要想概括性对此进行分析。
一、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破坏与促进的双重性
1.1战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以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基本特征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
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来交换。
1.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是多方面的。
鸦片战后,在条约的特权保护下,外国资本主义立即掀起一个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但是《南京条约》签订后,通商口岸是增加了,但并未引起市场的相应扩大。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对外来商品的抵抗。
正常的贸易没能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高额利润,他们便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就被卷入了他们完全不理解的市场——国际市场。他们不得不忍受当地小商贩,中国大商人和外国商人的重重盘剥,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1.3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大量输出后,中国手工业日趋破产,中国牢固的经济体系—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列强虽然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他不能让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不能使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国家。他们只
是把中国当作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基地,输出剩余资本,办厂、开矿,利用廉价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振兴,使中国成为附庸,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2.1战前中国社会思想的层面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处在典型的农业社会,其农业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封建意识,社会的政治思想是绝对一元论,表现在世俗的权力上,就是圣人经典、皇帝金口玉言都是不容置疑、不容反驳的;在日常生活中则体现为严格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社会思维普遍形成一种单向认识结构,即无反馈特征,思维呈直线性、排它性,以致到鸦片战争前夕,晚清政府对世界的变动表现出极端的无知。
2.2鸦片战争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战争的惨败,用事实教育了沉醉于泱泱大国迷梦中的晚清统治,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力量。一部分中国人在思想上开始向近代意识靠拢,同时,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中人也开始向资产阶级转,从而首次在阶级结构上触动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2.2.1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首先提出了初步的西方式的“平等”观。尤其是在妇女平等上得到了贯彻,允许妇女放足、考科举、参军入伍,并与男人一样有权取得功名和被授予高军衔,还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状元。
2.2.2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在技术上向西方学习。“中学为体”就是指以孔孟儒学为纲常的名教是处事的根本,不可动摇,“西学为用”即仿照西方发展现代
科技。但洋务派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学习其现代精神与社会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然而西方科技在封建思想观念下是不可能发展的,因为近代科技是一种工业文明,它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社会环境,在那种等级森严的
封建体制下没有生存的土壤。
2.2.3戊戌维新”开始在思想上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先进思想,他们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认识到“体、用”是不能分开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理论上竖起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大旗,更多的人则从社会实践的角度为追求人的解放而努力——普及文化教育、文字改革、穿西服、妇女不缠足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起到了启迪民智和开思想新风的作用。但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力图从历史经典中寻找改革的依据,缺乏改革的决心和与旧势力决裂的魄力。
2.3鸦片战争对排外思潮的影响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理念中的外来民族。由于西方列强完全不同于中国过去的那些骑在马上的少数民族,这就不得不使一些中国人对外国人一改过去的文化视野而为种族视野,不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观念结构,而变成二元对立的心理结构。民间的灭洋教运动(义和团运动最为典型) 和知识界的“中国本位”观念,就都反映了这种二元对立心理。同是,因为西方侵略者不断地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还产生了民族利益的新观念。在民间的抵制洋货活动反映到思想界,就是部分人认为,对洋人的抵制要从物质领域一直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精神上要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坚决拒洋人思想文化于国门之外。
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1鸦片战争前的封建传统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清朝统治阶级尤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嘉庆道光之后,封建传统教育再难重现昔日的辉煌。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不切实用,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州县学,乃至书院,已经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儒学寝衰,教师不举其职”,均成为科举制的附庸。科举入仕成为整个封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清代科举制沿袭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取仕的标准,撰写受一定程式、一定字数限制,其立意又必须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能自由发挥。清朝统治者企图用这种死板、僵硬的取仕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将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异端学说消饵于无形之中。此外,清朝统治者还大力推行文字狱,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使读书人不得不沉湎于四书、五经、诗赋文章、做八股文,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3.2战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萌芽并不断发展
鸦片战争的失败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封建传统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才能扩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包世臣等为代表的一批“经世派”学者,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率先挣脱训话考据的束缚,掀起一股复兴“ 经世致用”,讲求“实学”的学风。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们认识到要想国家富强,抵御外国侵略,必须实行改革。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所提出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即认为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应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侧重于军事。但是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却是十分久远的。兴起于世纪年代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就是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实践,并发展其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3教会学校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尽管教会教育活动是带有明显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追求,为了发展教徒,征服中国,使西方可以自由地扩展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但是客观上还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会学校宣传西方科学,对中国传统教育予以冲击和影响。西方传教士除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进行批评外,还主张改革中国教育制度,普遍设置西学。教会学校的课程除宗教外,还涉及中文、算术、代数、几何、地理、历史、英文等广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其次,教会女子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随之在中国建立起一系列教会女校,加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攻势,西方传教士对女子教育的倡导及教会女校的建立,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扩张宗教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
此外,为了解决当时教会学校的教材问题,传教士们编译出版了许多书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地理、物理、植物、医学、历史、经济、道德、语言、风俗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
教会学校的创办和传教士的译书活动由于蕴含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和文化的某些因素,对于正在走向衰败的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冲击力量。
就此,鸦片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近170年,可是其影响至今还未消除,由于涉及强烈的民族感情,很难保证客观冷静的态度,只是身处今日之中国,有了时间的纵深,可以稍稍去除偏激的情绪,看清历史的面貌。感谢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关文档: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0-29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1-27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11-27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11-27
鸦片战争的影响11-27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11-27
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11-27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论文11-27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11-27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