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各种惠农政策不断发布,广大农村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乡村的目标正在落地实现。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特别是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也被提上了重要议程。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防洪目标,而是综合整治目标。但是受到农村环境以及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地区河道综合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文章重点就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农村河道;综合治理;问题;对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风貌越来越好,人们安居乐业,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受到人们日常活动以及外在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河道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河道污染以及河道阻塞等,不仅不能有效发挥河道的排洪防涝和灌溉等作用,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快步推行的过程中,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开始被提上重要日程。
1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流域水系是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部分,主要肩负着农村地区灌溉生产供水、养殖、防洪排涝、纳污净化等多种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农村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河道淤积萎缩
现阶段,我国中小河流的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河道淤积、河道萎缩等问题,导致河道功能不能充分发挥。造成河流淤积和萎缩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例如,进行采砂作业,不仅会导致河砂流失,还会诱发河流崩塌。河流的崩塌会造成大量泥沙在河流中堆积,进一步加剧河流的堵塞,直接影响河流的正常运行。此外,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人们不加控制地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排入河流,造成河流堵塞,也削弱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1.2防洪设施陈旧
防洪排涝是河流的主要功能。但是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防洪排水设施都过于陈旧,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使河流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河道的防汛排涝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较为特殊的地区,如山区和平原地区,由于淤积加剧,河道无法正常运行。此外,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或已建成的堤防不够稳固,导致农村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较低,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直接原因是防洪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防洪效果。
1.3水体污染加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各地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环保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尽管很多钱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许多企业仍然排放污水到附近的河流,从而加剧了农村地区河流污染问题。此外,一些农村居民习惯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这使得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水体异味等现象。为了有效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科学的对策,规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使水得到净化。
1.4植被覆盖率较低
农村河流多为天然土质堤岸,极易崩塌,影响植被生长。此外,在农村河流绿化建设中,部分建设者出于短期利益,减少绿化面积,或以较低的价格种植一些不健康的植物,后期忽视维护,导致河流植被覆盖率较低。这些情况导致农村河道在遭遇突发性自然灾害时,特别是在季节性洪水作用下,无法发挥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岸坡易发生突发性崩塌。
2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主要对策
2.1 农村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
针对农村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的治理原则,科学制定农村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生态修复,维持生活用水质量,完善相关机制。管理思路是根据农村河流水质、项目现状和现有污染源分析结果,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通过污水截流污染控制、河道疏浚、生态护岸、水质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等措施,从河流地形地貌改造、护岸生态重建、滨水河岸生态环境重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等方面对农村流域水环境进行生态改善,最终达到“水平、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效果。
2.2实现科学统筹与因地制宜
由于农村的情况比较复杂,河道治理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在制定相关规划时,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如河道治理规划与农村土地规划相结合等,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效率。在农村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河道功能的恢复。要明确河道泄洪、排涝等多项指标,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使河道养护更加到位。例如,对于已失去排水功能的乡村河流,可根据实际需要恢复其排水功能,防止汛期排水不及时导致作物减产。河流治理必须坚持综合分析和综合规划的原则,必须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3坚持生态治理理念
过去在一些地区进行河流治理时,主要考虑的是河流的防洪灌溉能力,而没有考虑生态要求,不符合新时期的治理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在河流治理实践中积极应用生态治理技术,将防洪与生态要求深度融合。在生态治理的理念下,尽量不改变河道原有的形态。通过保持河道曲折的形状,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流速,避免江河湖泊的严重冲刷,有助于发挥河流流量的自我调节功能。在污染水体的治理方面,目前一些河流的污染已经超过了河流的净化能力,难以独立恢复。因此,必须加强对河流污染的控制。传统的疏浚泥沙、机械除藻等方法虽然难度较小,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处理突发的水污染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化学处理方法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生物处理方法效果持久,且无污染问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其中,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水生植物净化法和微生物净化法。以微生物净化中的生物膜技术为例,主要是将微生物群附着在天然河床等天然材料或塑料纤维等合成接触材料上。这些微生物群在与污水接触后,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而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该方法操作难度小,水质净化效果好,可大力推广应用。
2.4丰富河道植物种类
在河流两岸种植多种植物,不仅可以提升河流的整体美感,还可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助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和植物的生物生态特性,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第一,注重生态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植物有不同的生态习性,所选植物应能适应河道地质条件。例如,河流附近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种植水杉、银叶柳树等耐水植物。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在河流中种植植物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如保水固土、护坡等。因此,应优先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根据河流治理的实际需要,选择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植物。若河两岸土壤不耐冲刷,可种植狗牙根、南川柳等固土护坡效果好的植物。第三,以本土植物为主。与外来植物相比,本地植物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第四,保持物种多样性。为了维持河流植物群落的稳定状态,必须种植多种植物。这样既可以创造丰富的群落景观,又可以延伸河流的生物食物链,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作用。
总之,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管理,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流功能下降和环境恶化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农村流域水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在开展河道整治时,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进一步落实绿色生态的环境保护理念,实现河道的根本治理,解决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生态环境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玉婷.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25):112-114
[2]方应梅,宋子奇,方国华,陈于,叶晓晶.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措施研究[J].江苏水利,2021(09):43-49
[3]马继.河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8):13-14
《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文档:
“河长制”河道治理实施方案(5篇)09-21
“河长制”河道治理实施方案(5篇)02-09
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度汛方案范文(通用9篇)02-11
xx年河道采砂清理整治方案04-01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通知04-01
规范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04-01
河道采砂整治活动方案04-01
河道采砂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仅供参考)04-01
河道采砂实施方案04-01
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