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篇一: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的部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地整治、整理规划进行直观认识和掌握,认识水土流失地的整治规划措施方法;通过实例上机学习直线模型预测法、线性规划法、模糊聚类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与土地利用分区评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XX)与旧版标准(GBJ137-90)对比学习;以某城镇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等;以具体城镇为例,掌握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大纲内容。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参观并实际操作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型模拟沙盘,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及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的实施方法等。
实验室沙盘来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房塌流域。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北靠榆林市靖边县,东接子长县,南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东经108°5′44″至109°26′18″,北纬36°30′45″至37°19′3″。安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砾岩侵蚀、梁峁遍布,由南向北呈梁、峁、塌、湾、坪、川等地貌,山高、坡陡、沟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是黄土高原水流失最严重的侵蚀类型区。通过观看沙盘内模拟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所采取的一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工程名称、布局、规模等进行统计调查。
从总体布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黄土峁是外形呈穹隆状或馒头状的一种孤立的黄土丘陵。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所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梁,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梁,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黄土塬、墚、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代表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同时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形成山沟。
在沟头、沟股设立防护林、修梯田,达到固土防沙的作用。 修筑水库,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同时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
修建灌溉渠,水库建成后在土壤裸露处等处,种植经济林,如苹果林,既能保护土壤,也能增加经济效益。
修建跌水设施,使上游渠道或水域的水安全地自由跌落入下游渠道或水域的落差建筑物。用于调整引水渠道的底坡,克服过大的地面高差而引起的大量挖方或填方,以保证渠道的泄洪、排水和退水。
设置沉砂池,使泥沙等颗粒物去除避免施免受磨损和阻塞。
修建截水沟、水平沟,用于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和坡面径流泥沙。 使用节水灌溉的灌溉措施,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
(二)直线回归预测法与模糊聚类法学习
1.以河南省光山县1950-197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为例,对该地区用直线模型预测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并预测XX、XX年耕地面积。
图1,河南省光山县1950-1979年耕地面积
标准误差 RMSE=
根据上述模型预测可知,R2=,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高度显著的。在30个样本中,除1950、1951年误差超过10%以外,其余各年均在±10%以下;21年的误差均在±5%以下,占70%;最近5年更加减小。充分说明应用y=-+模型对该县的耕地进行预测可达满意的结果。
预测耕地面积:
SXX=-*51+=万亩 SXX=-*61+=万亩
1950年建国初期,国内局势渐稳,从战争转为发展,农民重拾农具恢复荒废农田耕作,所以在3、4年内耕地面积快速增加。3年自然灾害到来,受制于自然灾害,耕地面积骤减。之后又是文化大革命,忙于阶级斗争,耕地面积再减。直至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耕地面积趋于稳定。改革开放后,为了国家发展,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再减。
所以,为了改变耕地不断减少的局面,国家划定了18亿亩的耕地面积红线,旨在遏止耕地减少的速度,但随着“十二五”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离18亿亩的警戒线岌岌可危,保护耕地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以江苏如东县XX年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为例,对如东县土地利用分区进行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
表1,江苏如东县土地利用类型无量纲化表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p1- p8)
地区 掘港区 掘东区 苴镇区 丰利区 拼茶区 双甸区 岔河区 马塘区 垦区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p9- p11)
土地利用效果 (p12- p15)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利用无量纲化方法中的极值化方法,将每一系列中的变量除以该变量取值的最大值,标准化后使各变量的最大取值为1。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的数据,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改变变量在分析中的权重来解决不同度量的问题。
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上看。土地利用率p1,各地区相差不多,只有垦区稍小;垦殖指数p2,耕地开发利用程度掘东区最高,垦区最小;园地指pP3,园地开发利用程度苴镇区最高,掘港区最小;林地指数p4,林地开发利用程度垦区最高,马塘区最小,其次分别为双甸区、岔河区、掘港区都小于;牧草地指数p5,牧草地开发利用程度垦区最高,其余各区都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指数p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开发利用程度掘港区最高,掘东区最小,并与苴镇区相差不大;交通用地指数p7,交通用地开发利用程度丰利区最高,垦区最小;水域指数p8,水域开发利用程度垦区最高,马塘区最小。
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上看。人口密度p9,掘港区最大,垦区最小;人均耕地p10,垦区最大,掘港区和掘港区最小,与拼茶区相差不大;人口城镇化水平p11,掘港区最大,岔河区最小。
从土地利用效果上看。人均粮食p12,岔河区最大,垦区最小;粮食单产p13,岔河区最大,垦区最小;单位土地农村社会总产值p14,掘港区最大,并与马塘区相差不大,垦区最小;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p15,掘港区最大,垦区最小。
将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入SPSS软件,通过软件运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总方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模糊聚类分析评价,并计算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分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 - - - -
p9
- - - - -
p10
- - -
p11
-
p12
p13
p14
p15
Correlation
p1 - - - p2
- - - -
p3 - - p4 - - p5 - - p7 p9 p11 p12 p13 p14 p15
- - - - - -
- - -
- - - - - - - - - -
p6 - - - -
- - -
- - - -
p8 - -
- -
- - - - -
- - -
p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Determinant =
b This matrix is not positive definite
相关系数矩阵也叫相关矩阵,是由矩阵各列间的相关系数构成的。也就是说,相关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是原矩阵第i行和第j列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至1,一般其值大于,可以认为显著相关了;若相关系数是负的,表明随着一个变量的增加,另外一个变量总体上变小。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p1和p2、p7、p9、p13显著正相关,与p9相关性最高随;和p4、p5、p8、p10显著负相关,与p5相关性最高。
p2和p1显著正相关;和p4、p5、p8显著负相关,与p8相关性最高。 p3没有显著相关。
p4和p5、p8、p10显著正相关,与p5相关性最高;和p1、p2、p7、p9、p13显著负相关,与p1相关性最高。
p5和p4、p8、p10显著正相关,与p4相关性最高;和p1、p2、p7、p9、p13显著负相关,与p1相关性最高。
p6和p13显著正相关。
p7和p1、p9、p12、p13显著正相关,与p1相关性最高;和p4、p5、p10显著负相关,与p10相关性最高。
P8和p4、p5显著正相关,与p4相关性最高;和p1、p2、p13显著负相关,与p2相关性最高。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P9和p1、p7、p13、p15显著正相关,与p1相关性最高;和p4、p5、p10显著负相关,与p10相关性最高。
P10和p4、p5显著正相关,与p5相关性最高;和p1、p7、p9、p13显著负相关,与p9相关性最高。
P11和p14、p15显著正相关,与p15相关性最高。 土地利用效果:
P12和p7、p13显著正相关,与p13相关性最高。
P13和p1、p6、p7、p9、p12显著正相关,与p1相关性最高;和p4、p5、p8、p10显著负相关,与p4相关性最高。
P14和p11、p15显著正相关,与p15相关性最高。
P15和p9、p11、p14显著正相关,与p11相关性最高。
(注:土地利用率p1;垦殖指数p2;园地指数p3;林地指数p4;牧草地指数p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指数p6;交通用地指数p7;水域指数p8;人口密度p9;人均耕地p10;人口城镇化水平p11;人均粮食p12;粮食单产p13;单位土地农村社会总产值p14;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p15)
表3,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otal - - -4E-16
% of Cumulative % Variance - -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使用总方差的列表,对如东县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土地利用效果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当% of Variance(方差)之和大于70,即可形成主成分,同时使用该组分,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形成提供依据、及为计算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供数据。
篇二: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目的有:
1.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 2. 掌握遥感影像图的纠正、镶嵌和标准分幅影像图的制作及影像判读; 3. 掌握利用航片或卫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 4.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外业工作方法;
5.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后期内业工作内容与方法; 6. 掌握利用MAPGIS软件建立实习区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完成面积统计和制作专题图;
7. 完成调查实习区内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2. 前期准备和室内预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调查实习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速度,使调查的成果符合生产,科研的要求,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与实地保持一致性,就必须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和土地调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任何一项工作的前奏,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根据我们实习的要求,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准备、经费准备、其他生活用品准备等。
组织准备
实习是专业教学必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同学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实习的内容和土地调查的特点,特做如下安排:
1.老师安排
每班配2—3位专业老师或研究生和已经作过这项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学生野外调查的技术要求、进度安排、质量把关、以及学生思想、生活等一切事宜。
2.学生安排
为了能尽快掌握调查的技术方法,使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体安排是:每三—四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是分组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互搭配、尽量使每个组的情况基本相同。
3.总负责
每批实习学生要有一个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责任心都较强的专业老师担任实习班长,负责整个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要求。
4.技术培训
在正式开展调查实习之前,要进行技术培训,以使全体师生熟悉技术规程、外业调查工作底图、遥感解译变更图、遥感影像图或航片判读、明确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调查实习的技术精度。
资料准备(由带队老师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事先收集准备如下的资料。
1.图件资料
(1)1:10,000土地权属界线图;
(2)影像资料(航片)。
设备仪器准备
图板、钢卷尺或皮卷尺,铅笔、橡皮、小刀、绘图纸、绘图笔、各种记录手簿、权属协议书、交通工具等。
师生自备的物品
生活用品、衣物、实习指导书及相关书籍等。
遥感影像的室内预判
室内预判阶段,即以DOM为基础,参照土地详查资料,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地类界及地类属性、行政和权属界线及线状地物等要素,按规定进行矢量化和属性输入,为开展外业调绘制作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底图和外业调查记录表。
目前影像解译有两种方式,即目视判读和计算机解译。目视判读操作简单、灵活,判读精度高,但判读效率低且判读结果人为差异显著,判读的准确度较大取决于判读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判读经验。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判读的效率,但是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严重和阴影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解译的结果还不能满足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需求。目视判读和人机交互解译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并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信息提取精度相对较高。考虑到土地利用调查精度要求较高,所以此次赤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采用的人机交互、目视判读的方式进行室内预判。
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既是认识土地利用的开始,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动态监测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
的家底和利用情况,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对各类土地规定一个准确的含义,这个准确的含义就是调查的依据和准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它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不反映土地的适宜性和未来的可能用途。为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学、合理、便于掌握,同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按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分类。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把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1989年9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将城镇土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及与旧土地分类的衔接。同时,根据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以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实施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亦已具备,普遍要求在原有的两个土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它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过渡时期土地分类按照新的《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把城乡土地统一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大类,下有10个二级类和42个三级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按照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进行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地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即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为能够更好地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衔接,本次实习土地分类体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建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判读后每一图斑地类属性的可信程度,好的解译标志能够提高判读的质量,因而解译标志的建立是整个判读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步。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为判读标志,它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
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型,位臵等。解译者可以利用直接解译标志直观识别遥感影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状况。形状描述了一个目标地物的外形与结构,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根据影像上物体特有的形态可以判断和识别目标地物。大小是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物体尺寸或面积的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有助于我们识别它们的性质。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普在影像上的表现,采用不同波段和使用不同感光胶片,其色调反映的意义是不同的。阴影是影像上阳光被地物遮挡产生的影子,阴影在影像上表现为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纹理是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来,纹理可以揭示出目标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图型结构,它是一个综合性解译标志,它由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影像特征组合而成的。位臵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目标地物的位臵与它的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识别一些目标地物或现象。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或者通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进一步弄清其它不易在影像上直接解译的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影像解译标志如下:
水田(011):指有水源保障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主要分布在河渠两旁,以及村镇附近,方块连片,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有明显的田埂,上下水渠系比较清晰。
水浇地(012):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处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渠道纵横,方块连片,纹理均匀,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
旱地(013):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形状规则,有整理痕迹,无灌溉水源,多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
果园(02):指种植果树的园地。有规则排列的明显或不明显的浅色(未成林)或绿色颗粒状,排列成行。
有林地(031):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绿色、通常树冠轮廓明显,有明显阴影。
灌木林地(032):只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绿色、纹理结构较粗糙,图斑形状多不规则。
其他林地(033):指树木郁闭度≥10%但 天然牧草地(041):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绿色、色彩较均匀,阴影不明显。
农村道路(104):指农村南方宽≥米,北方≥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浅白色条带,多处于村庄周围或耕地之间。
建制镇(202):指设建制镇的居民点。各种建设和交通的集合体,房屋密集排列规则,交通发达,有高大建筑,规模比较大。
村庄(203):指镇以下的居民点。影像轮廓不规则,内部呈现密集排列的小方块,一般有多条道路与村相连,规模较小。
才矿用地(204):一般呈现方形、长方形等,可以区分出厂房和烟囱,多靠近大的道路。
公路用地(102):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他附属设施用地。条带状,两边可以看到护路林。
水库水面(113):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面积。黑色均匀,一侧有明显大坝。
裸地(127):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河流水面(111):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条带状,黑色。
内陆滩涂(116):河流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河流两侧,呈品红色。 3. 外业调绘
确定调查路线
在读片之后,可按照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解译顺序,划分调查区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大区和亚区,选择野外调查路线。此路线要求穿所有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大区和亚区。其路线长度不得小于调查区长、宽尺寸最大幅度的2倍。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复杂,景观分区较多,其路线调查长度还要增加,并根据地貌的复杂程度增加若干路线,以保证调查路线的代表性。
野外调绘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采用综合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是内业解释、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综合调绘法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室内解译前可广泛收集与调查区域有关资料,如以往土地调查图件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库,自然地理状况,最新的交通图、水利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地名图等,作为室内判读的参考资料。
第二步,室内预判解译。在室内对影像进行预判解译,可采用直接目视判读解译,也可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调查底图(DOM)套合,参考原来调查数据进行解译,并在计算机中依据影像将预判解译的界线、图斑、地类等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直接进行矢量化)。通过室内解译,将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够确认的地类或界线,分别用不同的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对影像不够清晰或室内无法判读解译得地、地类或界线,以及线状地物宽度,应由野外补充调查确定。
第三步,外业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利用DOM或经过室内预判后打印出来的纸质影像图进行外业实地调查。外业调查应到实地对内业标绘的地类、界线等内容逐一进行核实、修正
篇三:农村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篇一: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农村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实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
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习,
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
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
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目的有:
1. 掌握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 2. 掌握遥感影像图的纠正、镶嵌
和标准分幅影像图的制作及影像判读; 3. 掌握利用航片或卫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
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 4.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外业工作方法;
5. 掌握土地利用
现状、更新、变更调查后期内业工作内容与方法; 6. 掌握利用mapgis软件建立实习区土地
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完成面积统计和制作专题图;
7. 完成调查实习
区内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2. 前期准备和室
内预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调查实习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速度,
使调查的成果符合生产,科研的要求,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与实地保持一致性,就必须遵循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和土地调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任何一
项工作的前奏,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根据我们实习的要求,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准备、经费准备、其他生活用品准备等。
组织准备
实习是专业教学必
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同学对专业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实习的内容和土地调查的特点,特做如下安排:
1.老师安排
每班配2—3位专
业老师或研究生和已经作过这项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学生野外调查的技术要求、进度安排、
质量把关、以及学生思想、生活等一切事宜。
2.学生安排
为了能尽快掌握调查的技术方法,使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
小组,具体安排是:每三—四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是分组时必须要
考虑的问题。即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互搭配、尽量使每个组的情况基本相同。
3.总负责
每批实习学生要有
一个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责任心都较强的专业老师担任实习班长,负责整个实习的具体安排
和要求。
4.技术培训
在正式开展调查实
习之前,要进行技术培训,以使全体师生熟悉技术规程、外业调查工作底图、遥感解译变更
图、遥感影像图或航片判读、明确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调查实习的技术精度。
资料准备
(由带队老师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要事先收集准备如下的资料。
1.图件资料
(1)1:10,000土
地权属界线图;
(2)影像资料(航
片)。
设备仪器准
备
图板、钢卷尺或皮
卷尺,铅笔、橡皮、小刀、绘图纸、绘图笔、各种记录手簿、权属协议书、交通工具等。
师生自备的
物品
生活用品、衣物、
实习指导书及相关书籍等。
遥感影像的室
内预判
室内预判阶段,即
以dom为基础,参照土地详查资料,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地类界及
地类属性、行政和权属界线及线状地物等要素,按规定进行矢量化和属性输入,为开展外业
调绘制作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底图和外业调查记录表。
目前影像解译有两
种方式,即目视判读和计算机解译。目视判读操作简单、灵活,判读精度高,但判读效率低
且判读结果人为差异显著,判读的准确度较大取决于判读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判读经验。
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判读的效率,
但是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严重和阴影等因素的影响,计算
机解译的结果还不能满足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需求。目视判读和人机交互解译的最大优点是
灵活,并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信息提取精度相对较高。考虑到土地利用调查精
度要求较高,所以此次赤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采用的人机交互、目视判读的方式进行室内预
判。
确定土地利用
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既是
认识土地利用的开始,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动
态监测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
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
的家底和利用情况,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对各类土地规定一个准确
的含义,这个准确的含义就是调查的依据和准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它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不
反映土地的适宜性和未来的可能用途。为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学、合理、便于掌握,同时
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按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分类。1984年,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
含义”,把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1989年9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
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将城镇土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
二级类。
随着新的《土地管
理法》的颁布实施,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
及与旧土地分类的衔接。同时,根据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其是
土地有偿使用以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并且,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实施
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亦已具备,普遍要求在原有的两个土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它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
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
国土资源部《关于
印发试行的通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
含义”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过渡时期土地分类按照新
的《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把城乡土地统一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大类,下有
10个二级类和42个三级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国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
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
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按照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进行分
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
统一的二级地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
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
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即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为能够更好地与第二次全国土
地调查工作衔接,本次实习土地分类体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建立的准
确与否,直接影响判读后每一图斑地类属性的可信程度,好的解译标志能够提高判读的质量,
因而解译标志的建立是整个判读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步。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为判读标
志,它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
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
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
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型,位臵等。
解译者可以利用直接解译标志直观识别遥感影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状况。
形状描述了一个目标地物的外形与结构,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根据影像上物体特
有的形态可以判断和识别目标地物。大小是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物体尺寸或面积的测量,比
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有助于我们识别它们的性质。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普在影像上的表现,
采用不同波段和使用不同感光胶片,其色调反映的意义是不同的。阴影是影像上阳光被地物
遮挡产生的影子,阴影在影像上表现为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纹理是通过色
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
一定的规律重复出来,纹理可以揭示出目标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图型是目标
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图型结构,它是一个综合性解译标志,它由形状、大小、色调、
纹理等影像特征组合而成的。位臵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目标地物的位臵与它的环
境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识别一些目标地物或现象。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
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或者通
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进一步弄清其它不易在影像上直接解
译的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影像解译标志如下:
水田(011):指有
水源保障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
轮作地。主要分布在河渠两旁,以及村镇附近,方块连片,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
有明显的田埂,上下水渠系比较清晰。
水浇地(012):指
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处于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渠道纵横,方块连片,纹理均匀,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
旱地(013):指无
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形状
规则,有整理痕迹,无灌溉水源,多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
果园(02):指种植
果树的园地。有规则排列的明显或不明显的浅色(未成林)或绿色颗粒状,排列成行。
有林地(031):指
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绿色、通常树冠轮廓明显,有明显阴影。
灌木林地(032):
只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绿色、纹理结构较粗糙,图斑形状多不规则。
其他林地(033):
指树木郁闭度≥10%但 天然牧草地(041):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
地。绿色、色彩较均匀,阴影不明显。
农村道路(104):
指农村南方宽≥米,北方≥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浅白色条带,多处于
村庄周围或耕地之间。
建制镇(202):指
设建制镇的居民点。各种建设和交通的集合体,房屋密集排列规则,交通发达,有高大建筑,
规模比较大。
村庄(203):指镇以下的居民点。影像轮廓不规则,内部呈现密集排列的小方块,一般有多
条道路与村相连,规模较小。
才矿用地(204):
一般呈现方形、长方形等,可以区分出厂房和烟囱,多靠近大的道路。
公路用地(102):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他附属设施用地。条
带状,两边可以看到护路林。
水库水面(113):
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面积。黑色均匀,一侧有明显大坝。
裸地(127):指表
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河流水面(111):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条带状,黑色。
内陆滩涂(116):
河流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河流两侧,呈品红色。 3. 外业调绘
确定调查路线
在读片之后,可按
照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解译顺序,划分调查区的“地理景观——土地利
用类型”大区和亚区,选择野外调查路线。此路线要求穿所有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
大区和亚区。其路线长度不得小于调查区长、宽尺寸最大幅度的2倍。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复
杂,景观分区较多,其路线调查长度还要增加,并根据地貌的复杂程度增加若干路线,以保
证调查路线的代表性。
野外调绘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采用综合
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是内业
解释、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综合调绘法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相关
资料。室内解译前可广泛收集与调查区域有关资料,如以往土地调查图件资料、土地利用数
据库,自然地理状况,最新的交通图、水利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地名图等,作为室内判读
的参考资料。
第二步,室内预判
解译。在室内对影像进行预判解译,可采用直接目视判读解译,也可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
篇四: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提交时间:XX-6-26
实习简介:
实习时间为:6月20日到6月24日,共为期5天。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室内研究和室外调查两个部分:
室内研究,榆阳区1997-XX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野外调查,参观晋宁县大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园。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与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垦殖系数低,林地面积极少,农业用地质量下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等,所以,进行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的意义:1、学习完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理论知识后还要通过实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2、通过实习还能让我们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兴趣。3、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习能让我们了解到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摘要:
土地利用的变化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结合榆阳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榆林市榆阳区1996年到XX年八类用地面积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得到该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此期间,榆阳区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区用地增加,进一步反映了榆阳区积极的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并取得显著效果,以及这期间,榆阳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沙漠化 垦殖系数耕地土地利用变化 退耕还林
前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垦殖系数低,林地面积极少,农业用地质量下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等,所以,进行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榆阳区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从宏观上整体评价土地的利用情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榆阳区的概况
榆阳区自然概况
榆阳区位于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 东西宽128 km, 南北长124 km, 总面积为7053 km2。 境内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北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草滩交错分布,约占总面积的% ; 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约占总面积的% ; 全境地势东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 m( 位于麻黄梁乡),最低海拔870 m( 位于镇川镇)。该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均,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 , 最低气温- ℃; 区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405mm,最大为 mm,最小为 mm。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
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榆林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区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榆阳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平均气温℃。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因极地大陆性气团消退,东南暖湿气流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渐增,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气,春旱频繁发生。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明显加强,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多阵性降水,雨量分布不均。秋季因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交替出现,辐射减弱,低空温度迅速下降,大气层结构稳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榆阳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在400毫米降水线附近,榆阳区境内的榆溪河为其主要用水水系,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汇入无定河,最后流入黄河,榆溪河的存在使得榆阳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全区水资源分布受地质、地貌、水文地质、补给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各区域水资源贮量差异悬殊。区内农业灌溉基本依靠榆溪河水系。
榆阳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开采发展矿产资源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榆阳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榆阳区的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一个由乔灌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只;大扁杏种植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
篇五: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姓 名:_何帆
学 号:XX0273
学 院: 林学院
专业班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
论文标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 任课老师:
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一章 实习准备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联系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联系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联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联系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联系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 实习时间:——,其中外业三天,内业七天。2、 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三、实习过程内容与安排
1、外业工作
(1)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进行地类调查,查清区内各行政区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的面积。
(2)查清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的建议。2、内业工作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产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完成宁乡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第二章 实习过程
一、宁乡县背景介绍
宁乡,地处湘中东北部、湖南“五区一廊”金三角地带,是长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冲,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处于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武陵源、洞庭湖三大旅游圈连接地带,东连古城长沙,西屏张家界国
家森林公园,南接韶山名人故里,北望浩淼八百里洞庭。交通发达,县城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60公里,石长铁 路、长常高速公路、319国道横贯东西,洛湛铁路连通南北,S206、S208、S209和S311四条省道贯穿县境,金洲大道、枫林西路直通省会长沙市,构成了宁乡四通八达的交通络,是湖南省内唯一与五个地级市市区相邻的县。宁乡距长沙市中心36公里,是长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冲,沟通湘西北的咽喉要地,两个小时车程可以辐射湘鄂赣11个地级市4000万人口。宁乡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二、宁乡县土地利用现状
1、六组汇总情况展示
(1) 现状图示,利用arcgis 软件对各小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汇总并通过不同的字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地类名称、地类编号、临时图斑号、权属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和线状地物的名称、长度、宽度、面积或者零星地类的名称、符号、权属、和面积,除此之外在备注字段栏对一些建筑物、路段、地物地类进行简单的标记,便于后期内业的资料统计和汇总。对各个小斑进行属性修改标记之后,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各个地类的面积汇总,同时对临时图斑号进行整体性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重新编号。最后,在符号系统中选择唯一值——即地类名称,添加所有值后,得到如下所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1) (2) 面积及比例分布
在arcgis软件中,打开土地利用数据库,添加后通过属性表中的汇总将面积字段导出到excl表中,得到下面的表。(表1) 表1 面积及比例分布
(3)饼状图分析
打开上图导出的excl表后,在插入栏中选择图标,然后选择不同的样式图例,作出如下的饼状分析图,可以直接、一目了然的将个地类所占比例分析出来。便于后期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报告。(图2)
图2 饼状图分析
2、小组内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汇总分析(1)小组区域现状图
同样,利用arcgis 软件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负责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整理,编号,登记,修理,讨论等过程得到小组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然后同理导出下面小组图。(附图2)( 2)面积汇总
添加小组土地利用数据库后,打开属性表后,在编辑状态下可以对面积一栏进行汇总计算,得到下面图例。(图4) 图 4 面积汇总情况
(3)面积分布
同样可以通过excl表对各个地类名称的面积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表2)。 表2 小组地类面积分布
(4) 饼状图比例分析 同理得到如下(图5)。
图5 小组地类面积比例
篇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学校:成都理工大学
学院: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 XX年10月7 时间日
一、实习时间:
XX年9月3日----XX年10月8日
二、实习目的:
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结合最新的XX年QuickBird卫星影像,使我们对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分析北湖地区近10年来(XX-XX)QuickBird卫星影像,使我们对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有一个感性认识;
3.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土地调查的内容(各类土地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 通过对arcGIS软件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技巧;
5. 通过作业,我们需要从QuickBird卫星影像解译出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作对比分析,并能结合自己的资料收集和思考来初步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三、实习区域的地理概况
北湖地区属于成都市成华区,地处于成都平原,成都市的东北部,东经104°55′18″,北纬30°14′57″;土地种面积109平方公里,西邻东三环外延,北接成都城北出口高速路,东隔马鞍山与龙潭寺区域相望;近年来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同乐社区位于龙潭寺场镇以北,东与本街道桂林社区相邻,南至成渝铁路,西与保平、秀水和成社区接壤,北邻新都区木兰乡。全社区辖13个居民小组,共1665户,人口4565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四、实习安排:
这次实习我们组成员有:唐军(组长)、朱波、杨济宇、杨浩、李敏杰、丁书奇、刘素、倪维。我们调查的范围是由龙青路、熊猫大道和同乐小区的一条公路所围成的区域,处于北湖客运中心附近,交通比较方便,我们小组决定一起乘86路公交前往。根据老师的安排是:9月10号我们去实地调查,实地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与Google地球上的照片是否有变动的地方,同时标注在Google地球上看不清利用类型的地块;9月15号—10月8号我们做内业,包括查找资料、学习安装arcgis软件及arcgis制图和写实验报告。
五、实习内容及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在9月10号之前对土地利用分类的两套标准进行比较认识,包括《土地管理法》的三类土地分类标准和XX年颁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十二了土地分类标准;初步了解了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同事打印了调查区域的XX年Google地球的图片。
2、外业调绘阶段:
我们组这次调查的区域是由龙青路、熊猫大道和同乐小区的一条公路所围成的区域,面积不是很大,我们组就没有分小块区调查,而是大家一起调查所有区域。我们是9月10号中午12点从学校附近的十里店公交站乘坐86路公交到北湖公交站下车,下车后我们集体去了北湖客运中心等韩冬老师(我们组的指导老师)。韩老师到后先给我们说了下外调注意事项和交代了这次外调的任务及调查的路线,然后带领我们去了调查区域。韩老师先是带着我们去了同乐社区中心,在哪里我们了解了同乐社区的分布图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征地公告(关于同乐社区一组的征地公告);虽然我们没有进去里面问相关的工作人员关于同乐社区的商品房的权属是谁,但是我们从成都市人民政府征地公告上可以知道同乐社区的地的权属属于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弄清楚同乐社区分布图和地的权属关系后我们进入了社区里面,在社区里面我们看到在建筑用地附近的很大一部分的绿地用于停车(车子停在树的下面的空地上),虽然在同乐社区里有停车场,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车子停在外面具体原因不清澈,我认为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吧!出了同乐社区我们去了同乐社区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旁边还有酒楼和一些厂棚搭建的商铺。出了农贸市场我们沿着龙青路去了在熊猫大道旁的一个停火车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看到在未施工的地块上停放了好多的货车;在去那里之前我们通过Google地球上的照片把那里误认为是木材市场。在图上标注出来之后我们沿着熊猫大道来到了同乐社区旁的龙潭客家人口文化公园。最后回到北湖公交站乘车回学校。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的麻烦,在同乐社区的门口时我们被里面的保安给拦住了,他问了我们去里面干嘛,我们给他说了我们的身份和到里面是为了外调实习后他们看了我们的学生卡才放行。 在我们前面误认为是木材市场的地方,门卫说是为了安全没让我们去里面调查(里面有货车在走动),我们没办法只能在门口看了下里面的大致情况。
3、内业处理工作:
最后是内业工作,我们的内业工作分为两部分,用argis制作XX年和XX年的调查区域的现状图和比较两图的差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1、在用argis制图前我们先学习了怎样安装软件并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好了软件。后续学习软件和使软件制作XX和XX年调查区域的现状图就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在刚开始使用arcgis软件时,我不会用它制图,再看完上教程视频和请教同学后完成的。
2、通过XX年和XX年调查区域的现状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变化:在XX年调查区域里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居住地占的比例比不是很大,也就是在主干道的附近有一些土地用于建筑用地,而在XX年的现状图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多了,有建筑用地、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绿地,而且建筑用地的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也就导致了农用地面积要减少了。除了土地利用类型增多了外还有土地利用规划跟XX年的也有很大的变化,XX年的现状图中建筑用地主要是分布在XX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熊猫大道附近,而XX年的土
地利用现状图中建筑用地集中在同乐社区,也就是XX年的现状图中的农用地偏下方的那一片土地上。在两幅现状图中变化最小的就要属主干道了,XX年的主干道除了扩建了外就路线比XX年的道路要直一点,在那个十字路口很明显(XX年是弯道到XX年变为直道)。新增的土地利用类型除了龙潭客家人口文化公园占了部分建筑用地外,其他新增土地利用类型都是占用以前的农用地。变化的原因:在XX年调查区域属于郊区,但在XX年调查区域土地已经属于成都市市区用地(XX年调查区域在成都市绕城高速的里面而XX年没绕城高速调查区域在成都市三环外面),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土地利用类型增多是由于成都市扩建的结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跟在同乐社区附近建了北湖公园有关,相对来说在北湖公园附近基础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东靠近绕城高速西接三环路,交通便利,这也是投资商在那里投资建房的原因。在规划过程中主干道路位置基本上没变是为了设计和施工方便,主干道部分弯度较大的弯道变直是处于行车安全考虑;新增的商服用地和公共用地是为了能满足在同乐社区的居民在生活上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六、实习成果总结:
以下是XX年调查区域土地利用分类表、百分比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格 1 XX年北湖土地利用分类饼状图
篇七:土地利用科岗位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科
岗位实习报告
部门:
实习岗位:土地利用科
姓名:×××
指导教师: 杜青道
完成时间: 201×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土地利用科相关岗位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后,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正文内容根据自己需要修改。
目 录
一、实习目的 ............................................................................. 2
二、实习时间 ............................................................................. 2
三、实习地点 ............................................................................. 2
四、实习单位 ............................................................................. 3
五、实习主要内容 ..................................................................... 3
六、实习总结 ............................................................................. 4
(1)实习体会 ...................................................................... 4
(2)实习心得 ...................................................................... 5
(3)实习反思 ...................................................................... 6
七、致谢 ...................................................................................... 8
一、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是,通过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使我了解以后再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工作的特点、性质,学习体验土地利用科相关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与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真正走上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做好岗前准备。
同时通过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的实习,熟悉实际工作过程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自己所学土地利用科工作岗位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土地利用科工作岗位业务能力和社会交际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的新知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升,以指导未来在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实习时间
201×年03月01日~201×年06月15日
(修改成自己土地利用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苏州市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土地利用科工作岗位实习地点)
篇八:土地资源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
姓 名:XXX班 号:XXXXXXXX 学 号:XXXXXXXXX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
实习时间:
1. 目录
1. 2.
目录........................................................................................................................................... 2 实习简介 ................................................................................................................................... 3 实习时间 ....................................................................................................................... 3 实习地点 ....................................................................................................................... 3 实习目的 ....................................................................................................................... 3 实习地概况 ............................................................................................................................... 4 实习内容及过程 ....................................................................................................................... 7 ............................................................................................................................................ 7 ............................................................................................................................................ 8 ............................................................................................................................................ 8 ............................................................................................................................................ 9 ............................................................................................................................................ 9 ............................................................................................................................................ 9 .......................................................................................................................................... 10 实习地点剖面图 ..................................................................................................................... 11 实习总结及体会 ..................................................................................................................... 12 重视对山地资源的保护 ............................................................................................. 12 山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12 城镇化对农用地的影响 ............................................................................................. 13 实习小结 ................................................................................................................................. 13
3. 4.
5. 6.
7.
2. 实习简介
实习时间
XX年10月26日
实习地点
实习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地理位置是东经116°7′30″-116°11′15″,北纬40°00′00″-40°12′30″之间,南北长6公里,海拔888米至47米,处于小西山北坡的洪积扇地上。总体特征表现南北低,由西向北倾斜,高差大,从山地到洪积扇道交接洼地,地貌类型多样。
实习目的
土地资源学野外认识实习是为了配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土地资源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而设立的。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正确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领会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原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热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而努力的信念。
3. 实习地概况
温泉镇地图
温泉镇卫星图
篇九:土地利用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理解,同时形成自然地理区划概念的实际认识
2、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初步判断
3、初步掌握利用GIS技术形成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的原理和过程
4、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
1、从Google Earth中截取一区域影像图
2、对该影像中的土地类型进行判别
3、利用ArcGIS软件形成土地类型矢量图
4、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数据准备
获取影像
土地类型识别
影像坐标的确定及配准
土地类型作图
创建Shapefile
设定符号
数字化
标注土地类型
实习心得
这次实习给我最深刻的是Arcgis 的安装,由于对软件的不是很了解,在安装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次卸载重装,最后在学长的帮忙之下终于顺利完成了Arcgis的安装。在选取图片时由于图片选择不当,不能准确辨别土地类型,在影像配准等过程比较顺利。在整个实习过程大部分能按ppt顺利完成,在学长的指导下也明白了一些土地区划和绘图的基本知识,也懂得了一些arcgis的基本操作,如退去操作,按ctrl+z,在土地的数字化要求我们对土地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土地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图形处理时,用到了添加标题等,收获蛮多的。
篇十:土地实习报告
土地整理实习报告 ——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实验基地为例1实习时间:XX年10月27日2实习地点: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实验基地 3实习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土地整理概论学习,我们对土地整理工程这门课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通过对崇州实验基地的实地考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为本学科的学习有了更
深层次的学习。 所谓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图例整理专项
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
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整农地机构,归并零散地;
(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3)道路、林、沟渠等综合建设;
(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
(5)复垦废弃土地;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实习区域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选址于崇州市桤泉镇以北与隆兴镇交界处,项目区位于
四川省崇州市城南,是崇州市的南大门所在区域,距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约42公里。项目
区主体位于桤泉镇的生建村,同时涉及桤泉镇的千功村、天寿村以及隆 兴镇顺江村的部分区
域,总占地面积亩。崇州至大邑安仁镇的街安路将基地一分为二,街安路以东区域
占地面积2201 94亩,街安路以西部分占地面积128. 3亩。基地规划区内地形整体较为平整,
主体道 路与主干渠系骨架已具雏形,但根据学校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的定位与发展需要,总体
规划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区域必须 开展土地平整工作、道路设施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等,进行大量道路、渠系新建与改建整治及配套设施 工程建设等,通过对基地田、水、肥、路、林的综合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满足学校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的各方面发展需要。 总体布局方案如下:
根据基地功能定位,结合地形条件,考虑各用地单位需求与基地管理机制,将基地规划
为“一心”、“二带”、“三核”和“十区”的空间格局。
1)一心:基地管理、实验、成果展览及生活配套设施区。
2)二带:优质高产“粮-经”研发示范带和农业观光游憩景观
3)三核:温室、大棚、晒坝及综合实验用房等3个科研配套设施点。
4)十区:小麦研发示范区、水稻研发示范区、玉米研发示范区、农 学科研试验区、草学
科研试验区、资环科研试验区、园艺科研试验区、风景园林科研试验区、林学科研试验区和
生态农业试验区。如图所示:
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设计程序
(1)前期工作:地形测量和现场踏勘,收集工程设计所需材料
(2)拟定规划设计标准,主要对地形,道路,灌溉排水等的规划设计。
(3)工程设计:单体工程及工程量设计
(4)工程量汇总: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做到分享分类统计。
(5)成果整理:编绘工程设计图册,编写施工设计,撰写施工设计报告。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时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设计的实施基础。
灌溉工程设计:
(1)灌溉水源主要为河流水源,属于岷江水系,流量充沛且均匀。
(2)渠道灌排工程: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地势为北高南低,通过顺势引用河水,再通
过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向田间供应田间用水,并最终汇入干渠排向河流。
道路设计:
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到的多为生产路、田间道和主干道,现已建成部分主干道和支道,从
规划图上(图一)可以清晰看到,干道为一横一纵,支道与各个功能区进行连接。
农业生产科教管理用房的建设 零星分布着一些农业生产设施,其每一部分都有明确划分服务半径,对象及其功能。 6
实习心得: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土地整理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下。在实习的实践中,我
们看到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紧迫性,可利用的土地的少量性,让我们有了紧迫感。在实习过程
中我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中,我们明白了,可以通过合作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在现在的
大前提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始终保持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应当抓住机会,让自
己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篇二: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XX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地资源学
实习报告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XX年6月前言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作为资源来研究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综合特征、时空变化规律
及其开发利用、保护与满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需要关系的学科。研究土地资源学的目的是
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实
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过程。
土地资源学主要的研究任务如下: (1)调查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分析土地利
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利用中会不会产生沙化、盐碱化、沼泽化、污染等退化现象,
土地投入不断增加而土地收益会不会逐渐下降等。
(2)研究土地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探索合理利用土地的方法、途径。
(3)研究在目前情况下各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收益与投入比情况。
(4)研究克服限制性因素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措施。
(5)估算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此次
沿岷江下游到岷江上游,经温江、都江堰,再到映秀的沿途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在不同情
况下的土地利用的现状、不足以及如何改造等,加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将课堂上学到的理
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XX年6月28日
实习路线
实习目的
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
对象。土地资源包含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和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人类社会的发
展离不开对其的利用和改造。因此,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用,优化配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对于解决现时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实习,主要在都江堰市和汶川县。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上述地区对于土地资源利用
的基本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其利用方式和过程的优缺,并加以验证和运用,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熟悉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延展土地资源管理
各学科在实际情况中的综合应用,分析实践,锻炼自己对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
提升自我学科素养。
实习区概况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介于东经103°2542~103°47,北纬30°4454~31°229
之间。东西宽54km,南北长68km,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平坝面积占%。地势从高山、
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
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
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山地、
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
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历年
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平均年降雨量为。降雨量年内
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
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
汶川县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
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主要民族为
汉、羌、藏和回族。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
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
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
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除
此之外,汶川县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 映秀镇地处阿坝州南大门,距成都78km,是进出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
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800亩,已退耕地4950亩,映秀镇积极响应国家号
召,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由于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村经济收入面临重大的难
题,为了改变现状,摆脱困境,映秀镇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结合镇村实际,在经济发展
中狠抓典型走出了一条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路子,是映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
2实习内容
都江堰青城大桥
地理位置 e103°36′″ n30°58′″ 海拔从成都市温江区出发,观察到沿途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园林和建筑用地等,耕地数量极
少。此处地点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外江青城大桥桥头,放眼望去,可以看见宽阔的河漫滩,
更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见一些低山,由于现在不是洪水频发期,河流水面较窄,而在河漫滩
上长满了茂密的杂草,可以看见零星的种着一些玉米。由于河漫滩不利于耕作和修建建筑,
其利用上现处于荒废状态,利用率相当低。而在一级阶地上主要是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理
论上一级阶地并不适合建筑,一般用作耕地,但河流两旁修建了坚固的防洪堤,有效预防洪
水灾害,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增加,都江堰作为闻名的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业、
服务业前景更广,因此,此处一级阶地现在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成当地的商业、服务业中心。由于现在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作为荒废而广阔的河漫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
以利用:
(1)可以考虑开发利用为耕地。但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质土壤,对于作物的选择有一
定的要求,但也可以通过改造以利于使用。
(2)河流边界与河漫滩的高差很小,在整理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洪水的危害,进行
的建设开发必须能够很好的抵御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的水患。
(3)尽管河漫滩土地平坦,易于使用,但应合理的安排其利用形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破坏,建议种植一些适宜沙地的蔬菜瓜果。地理位置 e103°′ n31°′ 海拔935m从成都温江到都江堰再到汶川映秀,我们由平原区进入山地区。映秀镇气候属中亚热带
湿润性气候,水量丰富。映秀镇周围的山上植被覆盖以次生灌木为主,原生常绿阔叶林现在
基本已经看不到。映秀作为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震后,周围山体结构松散,
虽然时隔5年多了,但还是可以看见一些山体植被稀疏,甚至有的还裸露着岩石。映秀镇耕
地资源匮乏,耕地较少且以旱地为主,主要分布在二三级阶地上,山上分布着大量的林地。
由于其水热气候非常适宜水果的生长,因此,果园、经济林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如非常出
名的甜樱桃。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中药材生产,如黄连;种植黑麦草,饲养黑山羊,发展
畜牧产业。映秀镇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上,也是当地主要的商业和服务业中心,
交通相比起以前有较大的改善。
由于该地地处山区,且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针对地震后地质比较疏松,山体不稳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等因素,提倡退耕还林
和种植一些固土能力强的树种或牧草,加强突发自然灾害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阶地上居民点
的保护。
(2)加大保护现有耕地的力度,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3)本区域为干热河谷地带,水资源特别丰富,可大力开发水资源发电,解决能源不足
的问题,但是应该考虑到其合理性;其次,对一些在岷江河岸分布不合理的污染工业进行调
整、迁移,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4)同时,本区域也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做好5·12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篇三:土
地资源调查与实习报告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许昌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引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
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
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
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效益,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许昌市西部为低山丘陵,
东部为淮海平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位于河南省中部,东
经113°03′~114°19′,北纬33°42′~34°24′,面积4978平方公里。许昌市辖魏都区、
许昌县、长葛市、鄢陵县、禹州市、襄城县;43个乡,35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2194个
村民委员会,210个居委会。
(二)许昌市概况
许昌市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淮海平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
慢倾斜。地貌景观可分为平原、山地和岗地三大类,平原占全市面积的%,低山丘陵
占全市面积%,岗地占全市面积的%。许昌市气候属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
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因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旱、涝、风、雹等气
象灾害。全市四季气候总的特征是: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气爽日照
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四季分明,最热月在7月份,平均气温为℃,最冷月在1月,平
均气温为0℃~℃。许昌市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条件好,开发程度较高,十分利于发
展粮棉商品生产。
许昌市已知矿藏主要有煤、铝土、铁、硅石、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和白垩土。境
内经普查有维管束植物124科、411属、719种,其中:野生植物448种,栽培植物271种。
按自然森林植被破坏后大部分低山丘陵为槽罐丛植初分类,属华北区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亚
区植物区。
许昌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是中原城市群中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交通运输中心、
装备制造基地。主城区加上外围组图联合构成我国京广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节点,成为我国
中部崛起战略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许昌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度增长,经济总量一年一
个新台阶,已突破了700亿大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
高。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复合系统,这个系统基本涵盖了土地集约
利用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潜力和可持续性,客观地体现了土地
集约利用的内在功能。1.层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查志强认为集约化、高效化和协调化
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三个主要目标,因此从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
系(表11- 4):①影响和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性质与用地结构协
调度,1级、2级地价区中工业、仓储用地比重,城市用地可持续发展年数,人均耕地占有量,
环境污染状况和城市绿化状况等。其中城市性质与用地结构协调度可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确定用地结构是否与城市性质协调一致;城市用地可持续发展
年数主要反映城市外延扩展的约束程度,涉及行政区划约束和规划范围约束的概念。②城市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率,包括土地投入程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包括单位用地
固定资产投人、基础设施配套完各程度、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程度
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从各项基础设施的状况中间接反映,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工业废水处理率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衡量。土地利用
程度包括土地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等。土地利用率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逆指
标是土地闲置率和城市人均用地;土地利用强度主要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反映。③土地利
用效率,包括单位面积第二、第三产业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利税、商品交易成交额以
《土地利用实习报告》相关文档:
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会主持词范文11-10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03-05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103-06
土地利用实习报告03-06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习心得03-06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总结03-06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03-26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总结03-26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意见》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