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品育人特色办学讲稿2

时间:24-02-21 网友

上善若水、水品育人

——“水育文化”特色办学理论讲稿

一、 何谓水育文化

水育文化就是依托水的性质、特点、功能,彰显水的性情、精神、韵致,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的学校文化,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通,也是真、善、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和谐统一。

文化是以科学、艺术、道德作为主要支柱的。水,从科学的意义看,它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根;从人文的角度看,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做人济世的优秀品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和水相生相克,苦乐相伴的历史。茫茫大海,滔滔江河,承载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梦想。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水”为题,写出了许许多多烩炙人口的诗文。水,作为一种文化,已成为中华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要把“水”作为教育资源,并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上。依托水文化去感化、净化师生的心灵。师生正是在“水育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养育着、培育着自己的身心,用“水”洗涤着自己的精神污垢,用“水”澄澈着自己的精神境界,用“水”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水育文化”,贵在“文化”,重在“育人”。水可益智,水可育德,水可炼志,水可怡情,水可养心。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的江河湖海,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结合国情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要求师生珍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在“水育文化”办学理念指导下,初步建构起“水观念文化”,“水行为文化”,“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水制度文化”。要求师生像水一样做人做事(奔流不息,水滴石穿),像水一样公正、包容(水静即平,海纳百川),像水一样灵动、至善(随物赋形,上善若水),像水一样纯洁、透明(澄清净化,清澈见底),像水一样亲和、仁爱(滋养万物,恩泽四方)。

二、“水育文化”特色办学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方向

教育要发展,学校要进步,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必须要挖掘本地、本校的特色、优势和潜力。那我们水寨的优势和特色在哪儿呢?我们的面临的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为什么提出和选择了“水育文化”这样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呢?

作为水寨教育人,老师们可能都非常清楚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秀生源大量流入城市。而留在我们农村的孩子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或由爷爷、奶奶隔代教育,而且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二胎男”教育群体,同时我们的学生还普遍受到电视、电脑、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扰,学生厌学、难管难教的问题在我们水寨一度表现的极为突出,严重困扰我们水寨教育的发展。如何破题、如何突破?还是甘于平庸和沉沦?

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水寨教育人,面对全市教育蓬勃发展,亮点纷呈,群芳争艳的大好局面,面对水寨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我们必须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如何促进学校发展跨上新台阶,迈上新层次。学校发展的瓶颈就是特色,没有特色,只能平平而已,谈不上品牌。有了特色,就有了品牌,而品牌产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经过长期、反复、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品育人”这一办学理念。其原因有三:

(一)、从水的智慧和水的精神中寻求启示是人类文明的生命之道,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根,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和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得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的确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是古希腊文化的摇蓝,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西方的圣贤毕达哥拉斯也说“万物‘水’居第一”。没有水人们就难以生存,文明也会很快消亡。历史上曾辉煌灿烂又突然消失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印度西北部的斯育古城,都是最好的佐证。

水,穿于地、腾于空、奔于山,经历种种过程,滋养万物,启示人类一种极其可贵的文化。人类文明的历史启示,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爱与包容,这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而人类文明的合理诉求也是以“上善之人”与“上善之水”,共建人类“上善之未来”为终极目的。水,是“上善”之物;“若水”之人,乃“上善”之人。而水这一生命之源,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仁人志士以尊重、谦卑的态度对待水资源,视水如同己命,并学习并发扬了水那种至高至善的文化精神。从水的启示中求人类文化的普遍共识和协同构建,是人类文明的生命之道。发扬和推广水的智慧与水的精神,乃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二)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以水为师立意高远,为学校发展积蓄了无穷的潜力和后劲。

首先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无不对水推崇倍至,从水的品性中汲取智慧,比拟人生。

孔子与水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中曾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而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切入点。他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出水 “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善化”等等不凡的品质。

孟子与水

孟子对水的观察、思考和由水而感悟人生、阐发事理的程度毫不逊于孔子,他把儒家的“文化之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孟子不但喜爱水,而且爱观察水。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说出了这样一番哲理深刻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这段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其一,登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经沧海则难为水,这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真谛。其二,提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观点,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之说是一脉相承的。从美学的角度讲,只有波澜起伏之水才具有屈曲生动之美。

荀子与水

为了阐发自己的思想观念,荀子常常把大千世界中的“水”信手拈来,作为论据和“武器”。《荀子》中多次提到水,或以水阐明哲学观点,或以水论述王业兴衰,或以水比德君子,或以水阐明人生的道理,自然之水经过荀子哲人目光的过滤,便在“自然的人化”中显现出“水文化”的深湛内涵。

他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又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上)荀子的这两句名言,原本旨在以水变冰、以江海积细流终成其大的道理,来劝勉人们只有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但上述这两句话所体现出的哲学意义远远大于荀子所阐发问题的初衷,其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水的温度和变化的观察,发现了质量互变现象。这一现象无疑为人类的哲学思辩架起了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

老子与水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认为水“几于道”)。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谚语所云“滴水石穿”。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庄子与水

庄子和老子一样,也喜欢从水中感悟和阐发其深邃的“道”理,但二者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方式大不相同。老子以水论“道”,大多直抒胸臆,是直截了当的断语;庄子则不然,他往往通过编织奇特的水的寓言故事,来阐发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其说理方式之奇特、想象之奇幻、运思之深邃、语言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人对水有着天生的偏爱,水中之游确实充满了无穷的快意,而庄子更喜欢从游水中体悟他的逍遥游的境界。除了“鱼相忘于江湖”这一极为深刻的寓言以外,庄子还在《达生》篇中给我们讲述了“津人操舟若神”和“吕梁丈人在急流中畅游”的寓言故事。

庄子从游泳中感悟出了人生逍遥游的道理——“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即从实践中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由技入道的自由境界。

在《秋水》篇中,庄子精心编制的关于水的寓言故事,更是把庄子之“道”的深邃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北海神)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里,庄子拿具体、单个的河水与“不见水端”的北海之水相比,分明是有限的现实和无限的“道”的精妙比况。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道,庄子不但给我们讲了不少生动、形象的水的寓言故事,同时还教给了我们一个直观识“道”的办法——静观法。“水静犹明”,于是庄子又信手拿止水来作比喻,让我们来体会“道”的真谛:水静则平,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水性特点。

管子与水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管子》一书的作者就是持有这一观念的代表。《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明确地把水看作世间万物的根源,是各种生命的根蒂。为了增强上述论点的说服力,《水地篇》接着说:“是(水)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华,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机,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二层涵义:其一,水浮天载地,无处不在,世间万物中都有水的存在,这是水独具的神奇之处。其二,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水,万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在《管子》看来,水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本源:“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凝蹇而为人。”这就强调了人是由水生化而来的,即男女精气相合,水流布形成胚胎再成为人体。

墨子与水

墨子热心救世,其学说的基本内容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皆为救世之术,与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一脉相承。

同先秦诸子一样,墨子也善用水的特性和功能来作譬喻,为自己的主张作论据、作支持,从而增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

孙子与水

自古以来,水与战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兵形象水”,用水代兵的战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而水所独具的无常形及所兼有利与害、柔弱与刚强、防御与进攻两重性的特点,与战争的特性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水对兵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七篇直接谈到了水与战争的关系。以水的特性和功用论述军事思想,堪称《孙子兵法》的鲜明特色之一。

凡此说明,“水”为中国古代的圣贤“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以水为魄的水文化,给人以力量的宣泄。由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很多正是从水的气势、水的浩瀚中得到力量的支撑。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多少有着尘埃落定,心止如水的境界。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川流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非凡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其次中国古典文学是与水文化的完美统一在一起的。

文学自诞生之初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可谓是俯拾即是,尤其是在那些歌颂爱情的诗句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素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战画斗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尤可称道者是哲人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堪称华夏文化的思想宝藏。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豪迈、昂扬。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从“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土”的李清照,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是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了他们生命之魄,思想之力。

文人墨客们或是借水抒发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或是用水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或是拿水书写绵绵无尽的满腔愁怨,或是通过水生发出青春年华即将远逝的悲叹,或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水中,或是在风水占星中力求能够得水为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表面看起来是写景状物的诗歌,其实却内蕴着关于水的人格理想。水在这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指向,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人格载体。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发古人人格理想的典范作品,而文中对水的描写更是令后人称道不绝的神来之笔。对不同的气侯时令和自然状况下洞庭湖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当然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特质还远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水文化在数千年更迭不断的文学中的呈现,是这短短的篇幅远不能穷尽的。这些文字只能做一个开启古代文学中水文化的窗口,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窥见华夏民族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后世文学中水文化一如既往、不绝如缕的精神特质。

水文化正如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一样,它不是历史化的定格,而是不断在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愈发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三)水寨因水得名,水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资源丰厚,我们以水破题自然贴切,易于深入人心。

水寨因水得名,其来源有二:其一为汉末黄巾军于今水南村城子庄筑黄巾固城,前设水栅,后称水寨;另一种说法是金末山东大乱,地方豪强割据,本地处绣江河尾闾,紧靠白云湖,众水来汇,乡民阻水结寨自保,故名水寨。由此可知水寨之名历史已久,且历来水资源极为丰富。水寨历史上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和沿革的呢?作为水寨的老师要以水为师、以水育人不可不了解水寨水的历史文化。

章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水,奔流而北,循河赴海。纵以三河为纬,横则一河为经。一经河即小清(为济水故渠、即本地所称赵家运盐河),三纬河即氵盲水(又曰百脉水,今绣江河)、巨合(今巨野河)、獭水(又曰杨绪沟,今漯河)。三纬河分别在老僧口、氵盲口、柳塘口汇入小清河。嘉靖以后,泺水、巨合水、百脉水等皆以大清(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海,现在的黄河即为原大清河河道)为宣泄,氵盲口至柳塘口之间河道渐淤,小清遂以獭水(又曰杨绪沟,今漯河)为唯一上源。清代顺治年间,獭河在万家口(今鲍家村)决堤东行,经浒山泺(今芽庄湖)入小清。康熙初年塞万家口,仍由柳塘口入小清,并在万家口至柳塘口段河道筑大坝以束水势。康熙后期又在万家口筑滚水坝,分獭河东行入浒山泺(即芽庄湖)。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夺大清入海,积沙淤垫,漫溢为患,遂沿大河筑遥埝。而泺水、巨合水、百脉水乃无处宣泄,遂塞氵盲口北流之减河(部分河道循今章齐排水沟),仍循淤废之小清故渠东行,虽清淤疏导,犹漫溢侵田,因此章丘、齐东之间半成水天泽国。光绪十七至十八年,大规模整治小清,河道北移,百脉水(即绣江河)改由水寨镇辛丰庄北入小清,巨野河改由鸭旺口入小清,獭河万家口以北河段废弃,改由万家口东流入浒山泺,循邹平境内杏花沟东北行,于陶唐口汇入小清。

小清是东西走向的河流,绣江是南北走向的河流。二者相比较,小清是干流,流量大,行程长,跨郡连县,以海为归;绣江是支流,流量小,行程短,仅限章丘境内,以清为归。二者的交汇处,现在在水寨镇西北的辛丰,明清时在水寨镇东北的淯口与薛渡口,金元时在水寨镇西南的白云湖,由此可知水寨一直处于小清河和绣江河襟怀环抱之中,水资源甚是丰富。而且以前的白云湖湖水面积数倍于今,水寨镇位于烟波浩渺的湖泊之滨。

今天水寨镇境内水资源仍极为丰富,西滨白云湖,小清河、绣江河在水寨镇内交汇,境内有引黄入小清河的北大流,沟通小清河、白云湖的青云河,沟通绣江河、白云湖的绣云河,章齐排水沟纵贯南北,南水北调工程亦经过水寨,并且经过多年的国土资源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水寨的所有土地沟渠纵横、林路交错、桥涵相连,可尽享黄河、白云湖、小清河、绣江河之水利。同时章丘极富特色的泉水文化也是我们“水育文化”的重要背景和依托。

我们章丘教育事业经过几年的积淀和发展,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强大基础,激发了强大动力,焕发了无穷的创造力,创造了教育事业的新辉煌。教育质量,尤其是高、中考连续三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春夏季高考均创佳绩;紧紧围绕“爱、责任、创新”的主旋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弘扬了正能量,悄然改变着社会风尚和公民的道德素质,特色品牌建设走上了坚实发展之路,章丘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办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用行动和大爱感染、感动、感召了社会。今年下半年教体局更提出要高点定位、乘势而上,共同打造和谐、良性、生态、有机、富有活力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章丘教育美好愿景,要求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市教体局“一一二三”工作思路和“爱、责任、创新”主旋律,继续深化“五个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高点定位、巩固提升,真抓实干、突破传统,加快改革、创新发展,打造特色、形成品牌,进一步实现“做好人民满意教师、让每位老师都光彩,教好人民满意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出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每所学校都精彩”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水育文化”和“交心教育”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深、做远”。

三、“水育文化”内涵解析

(一)办学理念:上善若水 水品育人

旨在以“水”的品格作为全校师生思想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目标。用“水育”文化构建“上善”校园,实现“善的张扬、水的洗礼”。

学校管理要以“水”为师,实现制度建设,形成若水;组织实施,清澈若水;教师发展,宽阔若水;像水一样融汇教师思想,像水一样聚变教师智慧。

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要以水为师,学生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力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学生的品性,像水一样无声滋润学生的行为,形成“润物无声”的教风。

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塑造要以水为师,学生性格养育,自然若水;艺体培养,特色发展,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像水一样海纳百川,像水一样至善至行……

要以水为师提炼我们的教师精神,润物无声的关爱精神,涤浊自清的治学精神,利物不争的奉献精神,聚滴成海的团队精神。要使学生形成“水滴穿石”的学习风格,用“水文化”浸润学生,培养他们“爱水、惜水”的情怀;“亲水、乐水”的情操;“学水、做水”的品行。学会以水为师,感悟人生哲理;以水为师,彰显人格魅力;以水为师,辩证观察世界;以水为师,升华处事哲学。进而积淀形成我们水中学生的精神,志向高远——“一滴水见太阳”,以小见大,树立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人生态度;意志坚强——“水滴石穿”,坚韧不屈,塑造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人生品格;态度友善——“融入大海不干涸”,宽容仁厚,培养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人生道德;身心健康——“流水不腐”,富有活力,形成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人生状态。

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水育文化”渗透,形成我们水寨中学的风骨,我们的师生立身、处世都能做到柔情似水待他人, 透明如水处世事,坚韧如水克挫折, 执著如水做学问,恬淡如水淡名利, 平静如水养品性。

(二) “一训三风”建设

校训: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我们要行善“水”之道。我们这里倡导的“善”既有为人品格、心灵之“善”,又有教法、学法、处事之“善”,既包含师生个体之“善”,又包含学校整体构建之“善”和影响带动之“共善”,在“善的张扬”中浸透“水的洗礼”,用“若水”品格构建起我们的“上善校园”。学生知善,读善,践善,言行文雅,清澈如水;老师扬善,行善,崇善,举止儒雅,纯洁如水;管理究善,导善,尚善,格调高雅,明净如水。

校风:海纳百川

一是要有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能够包容他人的人,才能具有宽广的胸怀,只有自由、宽松、包容的空间,才能孕育鲜活多样的才思和精神。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一名学生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和知识基础。这一切就犹如百川汇于学校这一海洋。我们知道水变化万千,就如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在身心发展、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主观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学生怀有一颗包容与爱护之心,并且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有志向: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与日俱增。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像海纳百川那样,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升级知识储备,努力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学子。

教风: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是对人的培养,需要注重合理化、规范化、阶段化、人性化,这样才能逐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切忌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让学生易学易懂,避免他们对学习产生畏难排斥的情绪。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自身的勤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润物细无声,水到渠自成。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力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学生的品性,像水一样无声滋润学生的行为。

学风:水滴穿石

一滴水的力量可说是微不足道,但它面对专一的目标,靠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却能穿透比自己强逾百倍的顽石。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具有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精神。滴水穿石不是靠力量,而是因为它“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精神。法国的卢梭曾经说过:“在学习中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恒心,是阻碍学业进步的致命弱点。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就是说,坚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总会达到目的地。

水滴石穿”,它包含对学子们信念与意志的期盼,希望孩子们有坚强的毅力,有坚忍不拔的品质。一滴水对于石头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无数颗水滴持久地付出就会凝聚石穿的蜕变。无论多少岁月,不计其数的水滴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东流入海。这是一种勇敢,一种精神。

(二)营造生意盎然的水育文化生态。

水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对师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来完成的。校园以水的“蓝色”为主要色调,以“水韵”为主题,以“S”形河流和“Z”状扬帆远航的航船为学校标志,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水育文化”的载体。在办公室墙上写着有关“水”的励志格言,学生胸前挂着“水”的徽章,甚至连楼梯、走廊、教室的布置都和“水”相关 。这些浓浓的水文化氛围,时时处处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水育文化孕育勃勃生机,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教育磁场,深深吸引着,默默影响着师生,使他们感受到水育文化的魅力。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我们以凸显“文化”为基本设计理念,强化学校水文化育人的氛围,努力提高学校环境的人文含量。利用水多变的形态和可塑性,以及它丰富的内涵,灵活组织点、线、面的水景,以展现自然特性、人文性,让学生时时处处可眼见水景,耳听水声,触手及水,最直接地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这些水景,不仅展现了我们水寨中学走在时代前端的风貌,更传达出我们水地区寨的独特神韵。还可以创建“水科技活动园”,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水知识;富有童趣的电子水器材,极具操作性、互动性的水科技作品,吸引着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

  古往今来关于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已得到千锤百炼,无疑是育人的绝好教材。为了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够“说话”,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要对有关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进行精心筛选后加以合理利用,并展示在宣传橱窗、板报以及墙面上,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水文化的浸润。同时,还鼓励各个班级的学生选取水的精神品质之精髓作为班风、个人座右铭等。我们每年举办一届“水韵”校园文化艺术节,真正达到以水文化育人的目的。

  通过对显性环境的大力建设,促使全体师生更深刻地感受学校的特色,接受水文化的教育,学习水的品质。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能从每一个细节感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体现“水文化”景点

(1) “水” 字的演变,建设雕塑墙或铺设走道石刻,展示了“水”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形变,行走其间,亦能体会“水之道”的沉淀与丰富。

(2)校门附近以篆书镌刻儒、道两家对于“水”的经典阐发;

“上善若水”的中国印。

(3)水的雕塑;浪花或水滴

为了引导与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学校可以创建水寨学子的形象标识,比如小水滴。我设想有这样几个形象:晶莹水滴、活力水滴、快乐水滴。

晶莹水滴是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引导学生做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达到纯净如水的境界。

活力水滴是对学生健体与学习的期盼,希望学生思想有活力,充满了创造精神,身体有活力,拥有健康的体魄。

快乐水滴是社会适应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

(4)水趣园:人造景观河,种上荷花,养上小鱼,鱼游其中。(西南角)

附近写上“水是生命的源泉”;

叶片上的水珠激起水面涟漪记忆深刻,

目睹小鱼自由遨游具体生动。

(5)成语与水的壁画:“精卫填海”“哪吒脑海”“大禹治水”等民间传说的壁画,英雄的情节就在久远的故事中弥漫。

2、楼道墙壁文化

整个学校要融入一部水文化的史诗中。一座楼可以:

(1)生态与水:

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城市环境、惬意的人居环境,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无水不成景。

(2)文学与水: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不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会失血失魂。

少了水,中国的首部诗集《诗经》,一大半都要不复存在。至于一部唐诗,水的景观,水的佳句更比比皆是。

想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临洞庭》、崔颢的《黄鹤楼》、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牧的《泊秦淮》、张继的《枫桥夜泊》……

(3)哲学与水:

水还以其特有的形态和姿态,以它自身深刻的蕴含,寄托着许许多多的寓意,给了人们生生不息的联想和无穷无尽的启迪。

“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兵家需要领悟的行军之道;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对人生行为的一种告诫;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高高在上的用权之人的殷殷忠告。

认识了“鱼得水游,鸟乘风飞”这个道理,就可认知一些根本的东西,超脱外物束缚,享受快乐的天趣。

从“水滴石穿,木锯绳断”的事理中得到启发,能助人恒心持久,坚持不懈;

感悟到“大海终须纳细流,江湖从来迎清泉”的道理,就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我们的学校如果浸润在这种水文化的环境中,学生是幸福,教师是享受,这才是学园、家园、乐园。

另一座楼:可以“水之源”“水之韵”“水之力”为主体展开:

水之源”从“文化之源” “生命之源” “思想之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丰富,身在其中,溯游中华文明的精神河流,寻觅属于民族的精神之美”。

“水之韵”。透过“五湖四海”“四大洋”和“水的变奏”等方面,展示着水的魅力。

“水之力” 分别从我国与世界的“著名水利工程”和“著名桥梁” 展示了从古到今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

(三)构建“若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阶段是学生用课前一小时左右时间根据导学案要求进行定向自学。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分配时间,如江河百折不挠奔赴大海般积极的思考和独立的探究,如海纳百川珍惜和利用好每一秒时间,如筑坝修渠调蓄洪水般合理自主分配时间,从而达成目标,备注问题,并通过长时间的固化,培养学生如江河奔流赴海之志般的坚强意志和远大目标,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畅和”阶段就是师生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互动帮学。包括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这一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和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方法,互动如水之活泼生动激荡,合作如水之包容、和谐、宁静,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通过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点拨、启迪、引导,培养学生如水之无孔不入般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如水般循理而行的逻辑思维能力。

“浸润阶段”就是师生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精讲导学。这一环节教师的精讲如水般细腻、柔和、灵动,如春雨润物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涤荡学生的灵魂,潜以默化学生的品行,如清泉涌动般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水花四溅般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滴水折光般激励学生拓展深化,为知识、能力、品行的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学如水之因势随形般贴近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定教,根据他们不同的基础和实际因势力导,突破难点,如清渠导流般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达成目标,探究拓展。

“积淀阶段”就是师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达标固学。这一环节既要如筑坝蓄洪般巩固学生的认知,更要如云蒸霞蔚般升华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升华阶段”就是师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总结评学。这一环节的总结如水涤荡万物般纯净通透,评学则如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般再现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以滴水穿石之精神努力探究、自主自理。

4、努力构建校本课程,让文化生根

我们要用海一般深沉博大教育之爱,用水般灵动的教育智慧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培养若水的学子,上善的人。

校本课程《水》,引领孩子全方位地认识水,了解水,解读水,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触摸中国文化的根。

课堂也是我们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

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策划了以“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水的诗歌;水的散文;水的成语、格言;

美术课堂上,以水为题材的创作;

体育课堂上,孩子学习水样太极;

音乐课堂,《水的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古曲中感悟古人的情思。

《二泉印月》体验人生的沧桑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感受人性的美好

学校可以从“文学的水”“艺术的水”和“科学的水”等方面,引领孩子全方位地认识水,了解水,解读水,

语文中的“水”,物理中的“水”,化学中的“水”,生物中的“水”,地理中的“水”,外语中的“水”,“数学中的水”(流水速度、静水速度)

每位学生在“读水” “论水” “思水”中,进而体悟水文化,以水为师,感受水的录性,博大精深。

在这一过程中触摸中国文化的根,并且融进我们的“水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使得校长的办学思想逐渐为教师认识、认同,并渐渐积淀成为一种学校文化,进而转变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学校还拟定创设校本节日——戏水节,每年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对水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水世界有更多的关注。

4、主题活动

(1)“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为载体,开展以“水”主题的体育活动;

(2)以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对联等主题活动。

(3)以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5、课题研究

“若水文化”构建“上善校园”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从理论的阐释,到实践的具体运用,形成的方法策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把课题研究的目标贯穿于常规教育教学中,立足于本职工作。

通过研究:零碎的东西系统化,杂乱的东西规律化,经验的东西理性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系统,形成自己的方法策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才能做到“做大、做强、做深、做远”。

——做大。

在校园内不留空白,让“水文化”浸润水寨中学的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颗草、每一株树、每一面墙。

联手小学,校外拓展,连成线,结成片,形成面,共同开发,共同传承,共同受益。

——做强。

让“水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动力。同时,让社会关注,获得社会的支持,甚而至于影响社会,以形成地域文化的一条主流。

——做深。

我们要继续挖掘“水文化”更深刻的意蕴,让透彻学校师生心灵的清泉从他们的心里流出。

——做远。

“水文化”要滋养水寨中学的莘莘学子,要经得住时间的洗刷,历史的考验,让水文化长远地传承下去。

《上善若水、水品育人特色办学讲稿2》相关文档:

最新节能减排演讲稿(精选5篇)09-02

关于珍惜粮食讲稿(精选4篇)09-04

最新-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辅导讲稿 精品09-05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课讲稿09-13

法制教育进校园讲座讲稿三篇09-14

高技能人才交流座谈会发言稿与高效课堂培训讲稿演讲稿09-16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精选15篇09-29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6篇09-29

林业系统党员党风廉政党课讲稿10-02

2022年四季度经济冲刺会议讲稿10-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