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健康教育讲座

时间:24-01-08 网友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健康教育讲座

有些孩子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不适合接种疫苗,如患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癫痫、过敏等病症的孩子,以及正在发热或患有急性病的孩子。在接种前,必须告知医生和护士孩子的身体情况,以便确定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接种前,应告知医生孩子的病史、过敏情况等,以便医生确定是否适合接种疫苗。接种后,要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如有发热、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同时,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接触病毒、细菌等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以免影响疫苗的效果。

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

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孩子接种疫苗情况的重要证明文件,也是孩子进入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的必备证件之一。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及时更新孩子的疫苗接种情况,以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入学等权益。

为了减少或减轻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我们需要在接种前了解孩子的体质情况。如果孩子有过敏史、脑病史或免疫缺陷症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疫苗。同时,如果孩子正在发烧、患有皮肤病或其它疾病,也不宜接种。家长应该了解疫苗的说明书,并积极协助医生进行接种。

在接种前,家长应该让孩子洗澡并保持接种部位的皮肤清洁。孩子穿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医生检查后认为没有“禁忌症”,才能进行接种。接种后,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等确认没有反应后再离开医院。接种后的孩子需要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细心照料并注意观察。如果孩子出现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内就会好转。

接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或哺乳。少数儿童在接种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痒或低热等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会出现轻度硬结,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

接种卡介苗后3-4周,接种处会出现红肿,并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脓疱会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然后结成痂皮并自行脱落,留下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担心。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防接种证可以记录孩子接种的时间和接种的疫苗种类,方便家长和医生了解孩子的免疫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果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在小儿时期,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善,防御机能较脆弱,易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为了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预防接种用人工方法将细菌、病毒减低毒性,制成菌苗、疫苗及类毒素等生物制品,通过注射、口服等方法接种到人体,使之产生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达到免疫的目的。

预防接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没有染病之前,给孩子接种和内服灭活菌苗和疫苗,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预防接种,医学上叫做“人工自动免疫”。免疫在接种后1至4周左右的时间出现,免疫抗体保持数日至数年,故需反复接种。另一种是在已接触传染病的孩子尚未发病时,给其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抗毒素以及成人血清等,即直接将抗体输入体内,增加消灭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从而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这种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特点是注射后立即生效,但维持时间短,通常2至3周即消退。只适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又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自动免疫是指经感染某种传染病后得到的免疫力。由于感染传染病后表现轻重不一,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不能依靠它来提高人的免疫力。

天然被动免疫是指母亲通过胎盘及奶汁将抗体输送给胎儿及婴儿,从而使他们不易感染某些传染病。然而,这种抗体在半岁后逐渐消失,因此婴儿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死的、无毒的或减弱了毒力的活的细菌、病毒及其毒素接种到人体内,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具有抵抗某种疾病的能力。预防接种就是人工自动免疫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人工方法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患过某种传染病后得到免疫的人或动物的血清或制品注射到没有免疫力的人体内,以增加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例如,注射白喉抗毒素防治白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来预防某些传染病等,都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预防接种能防病的原理是,当细菌侵入人体时,身体会产生一种抗体来抵抗这种细菌。病好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次有这种细菌侵入人体,人就有抵抗力而不再得此病。预防接种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人工预防,通过将被特殊处理过的细菌、毒素或病毒制成各种特异的预防针,然后接种到人身上,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再有这种病原体侵入人体,人就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消灭它们,因而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

预防接种后儿童能否终身免疫取决于每种制剂的不同,以及被接种者的年龄。例如,乙脑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只有一年,年龄越小消失越快,因此在流行地区需要每年接种。麻疹疫苗接种一次成功后,免疫效果可维持几年甚至十几年,但在出生六个月以内的儿童接种效果就不明显。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效果也可以维持几年,但百日咳菌苗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即使间隔六至八周连续注射三次,效果也不能持久。因此,有些疫苗需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加强接种。卡介苗的效果虽比较持久,但对于有接触结核病人可能的儿童,到七岁或十二岁时就需要再接种,这样才能保持较持久的免疫能力。

预防接种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死的、无毒的或减弱毒力的病菌、病毒或毒素接种到人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虽然预防接种比自然感染的毒性要低很多,但免疫力的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因此目前还无法实现终身免疫。

预防接种的方法包括皮下注射法、皮上划痕法、皮内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口服法、喷雾法和气雾免疫法等。预防接种的原则是按照免疫程序,即按照年龄要求接种,并且必须达到全程接种,即每种疫苗必须接种够量和次数。基础接种应在1岁内完成,7岁内完成整个接种。

预防接种后,不是马上能产生抗病能力,需要一至两周或更长时间才能起预防疾病的作用。一般来说抗体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期为4至6年,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期为1年。因此,为了获得较长时间的有效作用,保持人体自然抵抗力,就必须按规定的期限复种或加强接种。不同的疫苗需要不同的接种次数才能产生抗体,如果不按规定次数接种,就是无效的。因此,预防接种要有始有终,坚持按时按次完成接种,包括间隔数年的加强接种。

几种预防接种可以同时进行,但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接种的时间和部位。这样可以减少接种的次数和疼痛,同时提高接种的效果。

过去认为,同时接种多种预防疫苗可能会互相影响,甚至增强接种后的反应。因此,一些地方规定接种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之间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之间必须间隔4周。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不仅不会影响免疫力的增加,而且还可以使反应不加重。但是为了保证安全,不应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同时应用在同一部位。

儿童在以下情况下不能进行预防接种:(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能引起严重反应;(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防接种;(3)患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4)患有皮肤病时;(5)正在感冒发烧的病儿不宜接种,以免加重病情;(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日咳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7)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也不能接种任何预防疫苗;(8)腹泻孩子不应该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需要等病好后两周才能接种。

接种任何一种疫苗,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外来刺激。活疫苗、活菌苗的接种,实际上是一次轻度感染;死菌苗、死疫苗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刺激。因此,接种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轻重程度与疫苗种类、质量、使用方法以及接种对象的身体素质有关。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反应,并注意与疾病相区别。

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以局部红肿为主的反应。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左右,局部会发生红、肿、热、痛等现象,也称为局部反应。局部红肿直径在2.5厘米以下者为弱反应,2.6~5厘米为中等反应,5厘米以上者为强反应。强反应有时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痛、淋巴管发炎等。局部红肿及疼痛多数在1~2天、少数在3~5天自行消退。卡介苗接种的方法不同,其反应也有所不同。采用皮内注射后,2~3周后出现反应,局部可有硬块、脓疱、溃疡、结痂的过程,一般要持续2~3月。采用划痕法接种,1~2周出现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疱疹,3~4周逐渐结痂并脱落。这种局部反应一般不必处理,但需要注意防止孩子搔抓后形成局部感染。

预防接种可能导致的反应主要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一般在接种死疫苗后一天内出现。体温升高程度可分为弱、中、强三级,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在1-2天内消失,不需要特别治疗。接种活菌苗或活疫苗时,全身反应可能会比较晚出现,一般在5-7天才会出现。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及神经方面异常和局部化脓、淋巴结化脓等情况,这时需要尽快就医处理。

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主要包括晕针、过敏反应、接种后全身性感染和诱发潜伏的感染。晕针是指在疫苗注射后即刻或几分钟内发生的突然丧失知觉,呼吸减慢等症状,多见于体弱儿童。过敏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和神经系统过敏症等。血清病是在一次大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2-12天出现的反应,需要注射肾上腺素等进行处理。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是在接种含脑组织的疫苗后7-30天出现的症状,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接种后全身性感染可能发生在原有免疫缺陷或医源性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身上,需要立即注射特异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并迅速送医院治疗。对于这类儿童应严禁接种活疫苗。此外,接种某些疫苗还可能会诱发潜伏的感染,如夏季接种百、白二联疫苗可能诱发小儿麻痹症,伤寒菌苗可诱发单纯疱疹,种痘可诱发脑炎等,需要引起注意。

除了上述原因和表现,还有一些人为因素可能引起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如未严格掌握禁忌征、接种途径、部位错误、接种剂量过大、消毒不严和误种等,但这与接种制品本身无关。实践证明,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很少发生。只要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家长密切配合,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就可以完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如果接种后出现反应,除了少数没有反应外,大多数都是正常现象。例如,XXX接种后1个月左右局部可能会出现红疹、脓疱和结痂等,这是正常的。注意不要用手抓挤,脓水多时可以涂点紫药水,等脱痂后就会愈合。常见的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和过敏反应。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全身反应可以适当休息和多饮水,如果体温过高,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法。如果发生过敏反应,例如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可能摸不到或很细弱、手足发凉、口唇发紫、抽风、昏迷等症状,应该让病人平卧,如有条件可以注射肾上腺素,并尽快请医生救治。

为了安全起见,患有结核病及心、肝、肾疾病者,一般不要进行预防接种;有过敏性疾病也都不宜接种。在患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等过程中暂不要接种。

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的活疫苗,用于新生儿及从未接种过卡介苗的儿童。脊髓灰质炎的免疫抗脊髓糖丸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婴儿2月龄就应开始免疫接种。百日咳疫苗、白喉疫苗和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混合制剂,目前我市主要使用组分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分为乙肝基因工程(CHO)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HBV)酵母基因乙肝疫苗两种。麻疹疫苗是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于鸡胚细胞培养收获病毒麻疹疫苗液后冻干制成。初免与复种均应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乙脑疫苗和流脑多糖疫苗也是常用的预防接种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的国产疫苗适用于1周岁以上的易感者,成人和儿童的剂量相同,每次注射1支,可保护3-5年。进口疫苗可提供20年保护。

预防腮腺炎的疫苗适用于8个月以上的易感者,免疫成功率达80%-90%,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

预防风疹的疫苗为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在95%-100%,免疫效果可以维持10-20年。

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疫苗均为进口疫苗,包括XXX生产的“防感灵”和XXX生产的“福禄立适”,成人和3岁以上儿童一次性注射0.5ml,6个月至3岁儿童每次注射0.25ml,需注射2次,间隔1个月。

预防乙型脑炎的疫苗需要在流行期前1个月结束接种。

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疫苗需要在10月龄时初免2针,3岁以上需要加强1针,针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

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的疫苗均为进口疫苗,15个月以上的儿童只需接种1次。

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的疫苗是将23种最常引起肺炎的肺炎球菌制成的,适用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2岁以上体弱多病的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混合疫苗适用于12个月以上的儿童,以及未妊娠的青春期妇女和成年人。注射1针可预防三种疾病。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健康教育讲座》相关文档:

乡镇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9篇)09-01

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方案(10篇)09-04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0篇)09-09

小学五年级健康教育教学计划(通用8篇)09-09

中学生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7篇】09-09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5篇09-09

小学健康教育计划10篇09-09

小学健康教育教案(通用21篇)09-14

2023世界无烟日健康教育教案7篇09-20

2023年卫生院健康教育计划-(通用3篇)09-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