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祝 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从公育变为家事,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复杂,奴隶社会就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胎教、慈幼到家教的家庭教育体系,封建教育形成以封建制家庭教育为特征的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4.近代幼儿教育:
清朝的教育改革政策: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来。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5.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经验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以及妇幼关系和妇幼保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慈幼和胎教方面),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价值的主要是重视胎教、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这几个方面。
(一)胎教
重视胎教。我国古代,极为重视胎教作用的,把胎教作为培养圣明君主、理想后代的重要手段而予以认识和研究。
据《列女传》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就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周文王聪慧明圣。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经立下了实行“胎教”的规矩,要求对孩子从小就加强教育。他的观点是,人都是由胎胞生下来的,在胎里出了毛病,生下来也就无法教育,因而胎教是第一重要的。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父母酗酒,不但对自己的身心有害,而且对后代也不利。
陶渊明平时嗜酒,到晚年觉察到子女鲁钝,认识到“盖缘于杯中物贻害”,但悔之已晚。
重视养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养胎的作用,把养胎看作是胎教的基础。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列养胎专篇,论述养胎的重要性和养胎的方法。文中说,胎儿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器骨格都未形成,所以自受孕时起一直到临产,孕妇饮食居处处处都要注意。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广嗣纪要·养胎》中也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胎教和她胎养的方法很多。
1.注意孕妇的精神因素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妊娠期间的孕妇健康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而孕妇的健康和其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
万全在《广嗣纪要》中说:“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取不慎。” 孕妇要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过激的情绪危害很大。因过喜而伤心则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亦应,未有不伤者。其母伤而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而多病,象盲、聋、哑、痴呆、癫痫等皆是由先天不足所致。
万全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就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这样则“生男女福寿双全,忠孝贤明。” 闻听诗书,奏着琴乐,现在的胎教依然提倡。
2.注意日常饮食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注意孕妇的饮食,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饥饱适中,过饥过饱“皆能令子受患”。过饱,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压迫胎儿。过饥,会使胎儿营养不足。孕妇要“不食邪味”,“五味之食则节之,勿食肥甘之味”。
还要注意孕妇用药,胎盘有通透性,一些药物可由母体胎盘而进入胎体,而胎儿的解毒能力差,排泄能力低,极容易使胎儿中毒。
3.注意环境影响
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于胎儿发展的环境。《千金方·安徽养胎》提出,胎儿“禀至未定”、“逐物变化”、“外象而内感”,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而波及到胎儿,即“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所以古代胎教学说十分强调创造一个有利于胎儿发育的适宜环境,居处清静。因为胎儿感其善则善,感其恶则恶,因此要“常处静室,多听美言”。“居处简静”也是为了多方育养,防母子受伤以保胎。
4.注意劳逸以节
妇女在妊娠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但不要睡得过多。“不为力事”,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当的轻度的活动、劳动与运动仍是必要的,可使其血流通畅,有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
总之,孕妇只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
古人对孕妇健康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孕妇“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初暗室,为了实行胎教,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现在依然很有意义。由于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还涉及到胚胎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理论,所以其知识面之广,学问程度之深,是其他学科无以伦比的。
(二)慈幼之道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建立在“慈幼”的思想基础之上。“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韩非认为,慈母对于幼子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于幼儿的某种期望,期望就是“务致其福”,期望幼儿将来身体健康、万事吉祥,“事除其祸”。还有,“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这个“勇”是母亲为了孩子的一种果敢无畏的品质。
1. “慈爱”与“溺爱”的关系
在家庭幼儿教育的一般实践中,母亲对于幼儿的慈爱之情所引起的作用,确实是很难被代替的。但是,如何区分“慈爱”与“溺爱”之间的界限呢?
韩非提出了“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意思是慈母虽然对于幼子慈爱至极,但如果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则等于将幼儿置于死地,这种“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爱,就如同婴儿有病不予治疗,就会加重病情。
宋代学者袁采的慈爱之道
爱子与教子之间的关系,在唐宋以后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这方面,以宋代学者袁采和他所著的《袁氏示范》最具有代表性,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父母的慈爱之道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并对这一类关系中所包含的生理、心理因素作了具体分析。这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袁采和的观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贵求反思。他认为,人当婴孩之时,爱恋父母至切,而父母在儿女儒婴之时,也慈爱之深,抚育无所不至。人既长之后,则情分稍疏。父母欲得子女的孝敬,必先求尽其慈,反求于心,思其所为是否有愧于心:其责于子孙者,是否也是自己从前为人之所事亲之道?儿子女则请在“观人之抚育婴儒,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
曲爱妄憎。袁采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常有“曲爱”与“妄憎”之过。当子女婴儒之时,父母爱忘其丑,恣其所求,肆其所为。幼儿无故号叫,也不知禁止,反而怪罪保姆;欺凌同辈,也不知戒约,反而归咎他人。曲护其短,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为父母“曲爱”之过。等到子女年龄渐长,爱心渐疏,则子女微有疵失,遂成憎怒,如遇亲故,又妆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知名加之,而子女其实并无此罪。这是“父母妄憎之过”。
爱子贵均。袁采认为:人家兄弟不和,或至于破家者,大多由于父母爱憎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所憎”,因此,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父母如能“均其所爱”,则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袁采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一般父母爱幼憎长的原因。认为:“当子女一二岁之时,举动笑语,天真可爱,自得人怜,虽他人尤爱之,何况父母。到五六岁时,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所知恶,又不受训诫,故虽父母亦深恶之。”作为父母则应当认识自我情感的转移给子女所带来的影响,稍事回转,不可任意而行,以免使长者怀怨,幼者纵欲,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袁采对父母慈爱情感意识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因素做出了比较精辟的分析。
2.教子的一致性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者,都十分注意子女心目中父母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由于父母的不一致造成的。《家范辑要》中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又父远母近,故父母俱贤,子必遵义方之教。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于此。”
教子当一致,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的。儿童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凡是大人、特别是在他眼里有权威的大人(如父母)的话,他都认为是对的。权威性越高,他接受的程度越大,反之亦然。父母意见一致,能强化教育的有效性;父母意见分歧,特别是经常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权威性。而且,儿童还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常利用父母对自己亲疏的不一,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庇护。有的子女所以难以管教,根子往往就在于父母中有一方做他的后台。不是说“有恃无恐”吗?只不过这种“恃”往往是父母所无意扮演的。
3.母教典范
孟母断织。孟轲之母号孟母。一日,孟轲未到放学时就归。孟母正在织布,问;为什么回来了?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说:你废学就和我断织是一样的,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有广博的知识,以后一生做的事情才能顺利,避免祸患。现在你没有放学就跑回来,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好比我们家靠我织布生活,现在我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吃饭和穿衣的来源也就都断了。“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后成名。后人皆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4.婴幼儿的养护经验
我国古代关于婴幼儿养护的论述很多,儿科医学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有以专门医治儿科疾病而闻名于世的钱乙,著有《药证直决》一书。元代在妇幼保健方面成就较高的学者有朱震亨和张从政。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 断脐护脐除胎毒方法。
* 浴儿法。
* 婴幼儿饮食方法。
* 注意小儿衣料的选择与保暖。
* 婴幼儿不宜妄用针灸。
* 婴幼儿用药应审慎。
朱震亨在所著《格致余论·慈幼论》中对婴幼儿的生理特征、饮食起居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论证,如对婴儿肠胃特征与食物消化的关系、婴儿体温与衣服薄厚的关系都提出了精到的见解。他的医学理论在元代以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从政的《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中指出了婴幼儿保健中的几个问题。他认为小儿出生之时,由于肠胃绵脆,故有“六易”之说。所谓“六易”,即指:“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生活在过暖的环境中,对小儿的发育极其不利。他认为“婴儿之病,伤于饱”,如小儿常患的疾病,上吐下泻,都是导源于暖饱二字。与俗语“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类似。
张从政对婴幼儿保育的见解,在我们今天育儿实践中,仍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
(三)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思想
1.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这样一些内容,而道德家庭又是主要部分。
幼儿智育的内容
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
识字、习字教育
经学、史学、文学的启蒙教育
幼儿德育的内容
孝悌及敬长教育
忠君爱国爱民教育
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礼仪常规教育
诚信教育
自立教育
部分展开
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劳动为生,以勤俭为本,其家教自然崇尚勤劳俭朴。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也正以正直廉洁俭朴自守为贵,并以此教育后代,“以清白遗子孙”。要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立教育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古代劳动人民中间,当子女达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要他们自立,自谋营生,自食其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普遍现象。剥削阶级也懂得,“子弟不成人,富贵适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意思即不让子孙坐享清福,注意对他们进行自立教育,不给子孙以万贯家财,不使其子孙依仗自己的权势,告诫他们不要骄恣自恃。
岂有子孙专靠祖父过活之理,天生一人,自有一人衣禄。虽得前人百万家资,必有坐困之日矣。李烈钧将军在世时,曾有这样的庭训:“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
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是按照年龄大小顺序安排的。司马光在《漱水家仪》一文中说;孩子能吃的时候,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和汤匙;孩子能说话,教他们说自己的名字和“唱诺万福安置”;孩子稍知事物,就教他“恭敬尊长”。
古人提倡儿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有“站如松,坐如钟,动如风,卧如弓”。还要求在写字时“脚放平、肩不耸、头不歪、身坐正”。从现代生理学来看这些要求是符合科学的,姿势和健康关系密切,从小坐立姿势不良,就容易形成脊柱弯曲畸形,还可使内脏受到挤压,呼吸不畅。所以儿童从小就应养成保持正确坐立姿势的习惯。
2.教育方法
在活动中教育
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中说:儿童除食、视听是先天之性,不需学习之外,其余都是在接触外物,活动之中习得的。 必须使儿童尽早接触事物,在活动中学习。 若将儿童从小就幽闭起来,“不接于人间”,长大成人,“不辨牛马矣”,还能理解什么人之常情呢? 更谈不上获取任何真知了。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儿童感知事物的能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古代思想家很重视感知事物的能力。孔子就很强调“多闻”、“多见”。 他说:“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荀子也提出对儿童教育要以“闻见”为基础。 王充更进一步提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是小儿经常接触外物,不使之幽闭,给予各种学习的机会,使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人脑的细胞数目出生后六个月就基本不变了。用脑并不能使脑细胞分裂增殖,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者的感化作用,以使脑细胞体增大,树突、轴突增粗,而且分枝发达,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可见,幼儿早期丰富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
以身示教
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荀子就十分重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感化作用,他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儿童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而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最长久的老师,他的言行将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为“楚”为“夏”。
因人而异,多方诱导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很注意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教育,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
要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这是贯穿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基本思想,是其精华所在。而在我国,这种思想的提出要比其早两千余年,《庄子》中就曾用寓言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特点的道理。《庄子》中说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中去,给它奏乐,喂牛肉,可海鸟却无心赏乐,也不敢饮食,到第三天便死去了。《庄子》认为这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不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去进行教育,虽然出自好心,儿童缺免不了要遭到那只海鸟一样的命运。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提出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所长”,即顺应其自然不妨碍其成长。因为儿童的发展就和树木生长一样有规律可循,要“顺天之木,以致其性”。
案例 够石子
2001年7月24日18-19时,在沈阳新开河北陵小区河畔,21个月的小男孩东东由妈妈领着,来到河边的石凳旁边玩。他看到石凳下面有一颗小石子,就弯下腰去拾,没有拾到,抬起头来对妈妈说:“够不着,就别够了。”可他又弯下腰来,继续够。这样反复多次,尽管始终没有得到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但他最终还是将小石子拿到手。之后,就把它丢在一旁了。接着,他摇摇晃晃跑到河边,看到水中的东西顺水而逝,跑回来告诉妈妈说:“漂走了!”又是如此反复多次,觉得没意思了,小男孩才让妈妈抱回家去。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显现的固执,任性,无目的性,是其生命本然所致;坚持,努力地把似乎毫无价值的每一件事情做成,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的必需,更是一个人生存得好的必要条件,是生命智慧的体现。所以成人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幼儿行为的价值,而应该提供其实现的环境与条件,以便帮助幼儿生命智慧的显现。如果后天的教育不当,恰恰可能磨灭这种智慧。如东东母亲的不支持或强行“抱走”,日积月累就可能泯灭他的这种本性
(四)游戏
游戏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游戏始终就是幼儿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对幼儿实施教育和幼儿个体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我国古代,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然至日晚归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智力游戏。所谓“智力游戏”,是指那种将智力活动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游戏形式。在我国古代智力游戏主要是通过棋艺、拼图和其它涉及数学、几何等原理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流行的智力游戏有七巧板;“伤脑筋十二块”;“包你迷”;华容道。
生活游戏。所谓“生活游戏”,一般是指儿童自发主动的模仿成人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猎到成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游戏的重要作用
幼儿游戏不仅是模仿和学习的行为,更是培植和滋润人类想象与创造萌芽的土壤,更是儿童健康社会化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手段。
镜头一
窗外,你七岁的女儿正在同他的三个同龄伙伴玩“跳房子”。
一个孩子在投沙包时,沙包的一个角压在线上。这应该算是有效?还是无效?算不算分?孩子们发生争执。一个孩子说:“你不能赖臭!你已经死了。”另一说:“没有!你看大半个沙包都过线了。”女孩们嘴尖牙利,针锋相对。“你不遵守规则,你不玩就算了!”“那以前你还不是这样!”孩子们再争争吵吵中又接着玩下去……
镜头二
一天,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间里,3岁半的小月先玩一个装玩具的筐,一会儿就丢下不玩了。这时,3岁半的小薇拿起这个筐,玩了起来。小月发现后,立刻上去抢。两个人各持筐的一边沿,互不相让。她俩都一边往自己这边拽,一边说:“这是我的筐,这是我的筐!”
僵持了一会儿,没有结果,小月的眼睛求助地看着我,小薇并没有注意我。当时我正站在一个教室的门口,离她们不到两米远,看着她们。看见小月看我,我就将头扭到一边,假装没看到。她看见我没有做出任何反映,眼泪都流出来了,一边哭一边说,一边抢。这样又僵持了一分钟,小薇突然说:“这是咱俩的筐。”小月听后,迟疑了一下,之后说:“对,咱俩的筐。”于是,小月破涕为笑,两个人合好之后,一起玩了起来。
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和幻象世界这两个世界之中,而且这两个世界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这是儿童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这两个世界的特点,一些教育学家又把儿童游戏划分为现实游戏和幻象游戏。所谓“现实游戏”包括玩皮球,捉迷藏,跳大海,跳绳,打弹子,踢毽子,等等 。孩子在玩现实游戏时,可以模拟一些成人世界中的法则,比如,怎样处理同玩伴的关系等等。所谓“幻象游戏’,指的是“过家家”,玩打仗,等等。在幻象游戏中,孩子靠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游戏,这是孩子想象力发挥的极好机会,成人的过分参与和干涉,会使孩子的想象力枯竭。前面那段美国的研究人员拍下的中国幼儿园孩子怎样玩积木的录像,说的就是老师规定孩子完完全全按照老师的样式搭积木,训练的只能是孩子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失掉的将是丰富的想象力。
三、我国古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及对当代的影响
1.早教的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抓紧时机,及早施教。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是认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及早施教,方能健康成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二是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
颜之推提出的“早教、勿失机”,也有相当的科学道理。这个“机”,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关键期”有相近的意思。遗传给下代的只是发展能力的可能性,而不是发展能力的现实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而人地潜在能力开发,在时间上有严格的选择性,某一种能力只能在某一固定时期开发,抓住了这个机会,可以使幼儿的天赋得到最佳发展,并使他终身获益。错过了这个机会,发展就困难的多。所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2.环境习染的原则:
环境习染基本原理是人在少年时,神情未定,应注意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并自觉利用环境对儿童进行积极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人性如素丝,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就是这个道理。
孟母三迁。孟轲初家居近墓地,因之孟轲儿时常去墓地玩耍,嬉戏为墓间之事。孟母认为这个地方对教子不利,遂搬家。后搬到市井商店附近,孟轲又学起做生意的游戏来,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也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复徒”后到学舍之旁,孟轲学起捉辑打躬之礼仪之事。遂居。后人常赞她懂得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人所谓环境分两种:一是事物的环境,二是人的环境。父母应把婴幼儿置于好人好事的环境之中,避开邪恶的人和庸劣之事的影响,使其受到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西周有人曾提倡小孩“与正人居”而不与恶人居,使小孩接受好思想、好行为,而避免坏思想、坏行为的影响。
3.量资循序
崔学古是清初著名的蒙学教育专家,他在所著的《幼训》一书中提出“量资循序”原则,认为应当根据弟子的资禀高低和学问生熟,循序渐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蒙养教育不能“欲速以求成”,“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老师要了解学生天资禀赋,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教学计划;而是学生在没有外来强制的情况下,在“优而游之”的和谐愉快的状态下活动学习,导致“自然慧性日开”的结果。
4.鼓舞的原则
所谓鼓舞,是指教育年幼的儿童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但是表扬和鼓励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合理利用这一手段,达到激发儿童志气,促进其进步的目的。表扬鼓励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不同。如:对于比较迟钝的儿童,应当“举其长以扬之”,他就会不敢自退。对于比较懒散的儿童,“加以礼貌”,则不鄙。对于比较聪明而洋洋自得的儿童,“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5.注意趣味性和游戏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通过趣味性以调动受教育者地积极性,使之“乐学”。
孔子就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王阳明认为,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喜欢玩耍而不喜欢拘束,这好比草木开始发芽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就会长得茁壮,使他折断弯曲就长得萎靡不正。
另外,北宋时期学者扬亿在所著《家训》一书中明确指出:“童稚之学,不止记诵”,而是要“养其良知良能”。
四、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幼教思想及对现代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对幼儿教育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教学内容
1.孔子的幼教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核心却是人本思想,他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其教育思想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点。
(1)重视人的生命。
(2)依据“性相近,习相远”而提出的“有教无类”。
(3)“乐学”与启发式教学。这对当今改革幼儿教育,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4)重视个人的现实存在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意志力去战胜困难,实现自我。而不是凡事都依靠外界的力量。
2.陆桴亭的幼教思想
陆桴亭,是明朝末期的江苏太仓人,他的蒙养教育思想比较独到。首先他提倡早教,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人心风俗大异于古,儿童能力的发育不同,启蒙教育也应当及早实施,而不必泥法于古。他指出,如果儿童在五六岁时知识便已开化,而蒙养教育却必须过两年才能开始,那么就会出现两年的间断,这两年教育间断造成的损失,在以后的蒙养教育中很难弥补。这与我们当前的提倡早期教育和关键期很类似。
他还提出,不仅要读书,还要修习礼乐。认为“人少小时,未有不好歌舞者”,歌舞可以不仅“涵养气质”,还可以“熏陶德性”,使儿童在愉快的歌舞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身心发展都会有利。
3.颜之推的幼教思想
颜之推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重视早教,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他还重视环境的影响、提倡爱教结合、主张慈严结合。他认为母对子女必须严加管教,做到“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爱”。至亲骨肉之间应互相爱,不可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则谈不上慈爱和孝敬,过分亲则会产生放肆或不敬之心。对孩子的爱要注意分寸,不可过。
4、王守仁的幼教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
5、朱熹的幼教思想
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
他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与颜之推一样注重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认为衣食住行、接人待物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具体形象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理在事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有一个理。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这是至今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小结
我国早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采用了一系列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借鉴古代劳动人民及教育家创造的宝贵经验,使现代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思考题
一、我国古代为什么重视胎教?其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二、宋代学者袁采关于慈爱之道的观点有哪些?
三、你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一致吗?为什么?
四、我国古代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详细阐述?
五、我国古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有哪些?对现在还有积极意义吗?
《古代幼儿教育讲稿》相关文档:
最新节能减排演讲稿(精选5篇)09-02
关于珍惜粮食讲稿(精选4篇)09-04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课讲稿09-13
法制教育进校园讲座讲稿三篇09-14
高技能人才交流座谈会发言稿与高效课堂培训讲稿演讲稿09-16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精选15篇09-29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6篇09-29
林业系统党员党风廉政党课讲稿10-02
2022年四季度经济冲刺会议讲稿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