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历来被称为“中原雅音”、“官音”、“国音”。
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一种方案
字母表
Aɑ Bb Cc Dd Ee Ff Gɡ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玻 坡 摸 佛 得 特 呢 勒 哥 科 喝 基 欺 希
zh ch sh r z c s y w
知 蚩 诗 日 资 雌 思 衣 乌
韵母表
单韵母
a o e i u ü
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
an en in un ün (前鼻音)
ang eng ing ong (后鼻音)
整体认读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只 吃 师 日 资 雌 撕 一 乌 鱼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也 月 远 因 云 应
原文地址: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作者:白露山下白鹭飞
鸿影按:“汉语在简洁的道路上,不得不‘与时俱进’,被迫在人类思维细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繁化’。至少,多了‘前缀’或‘后缀’。简单地说,就是‘啰嗦’!这是人类(语言)清爽的退步,还是人类(表达)细腻(化)的进步?”问得好。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古体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 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 。
西方在研究字母文字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理论,只能是关于字母文字的理论。“五四”人全盘引进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用于指导汉字的研究工作,把汉语、汉字与西方语言文字作简单的比较,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这样不仅不能解决汉语、汉字存在的问题,反而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例如,“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论断,对字母文字是正确的、适用的,因为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记录语音的形体符号”,即其造字依据是有声语言。但是,这一论断却不适于象形文字。道理非常简单,象形文字由图画直接发展而来,是经过简化、特征化的图画,本质上仍属于图画范畴。如同图画一样,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形体特征,我们可以根据其字形来直接判别它所表示的事物(即其字义),而无需借助于有声语言。因此,象形文字仅仅只是“记录人类思维的符号”,而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象形文字是一种纯粹的视觉信息,与属于听觉信息的语言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是完全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是平等并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西方错误地将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结果是使人们只能看到语言对文字发展的影响,而看不到文字对语言(或者说语音)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无法解释上述常见的语言现象。
语言仅用于面对面交流,有特定的语境,且有肢体动作来辅助交流,因此,原始语言存在大量的同音现象,用同一语音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并不会引起岐解或误解。但是,文字则不同,文字是“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根据原始语音造出的表音文字,都只拥有一个字形,如字母文字中的词根,以及汉字中的“假借字”等。用同一字形去表示不同的字义(即语意),肯定会引起岐解或误解。
就汉字而言,虽然借助于象形、指事、会意、转注等造字方法,创造出了大量的表义文字(即广义的象形文字),但是,却始终无法突破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即象形文字无法用于表示大量不具实形的事物。为此,汉字最后也和字母文字一样,借助于有声语言来发展自己,其中的关键,便是“假借”造字法。
“同音假借”是一个从“本无其字”到“有其字”的动态过程,即将一个已存在的(象形文字的)字形作为表音符号,根据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用于表示另一种语意。但是,同一字形经“假借”用于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后,易引起岐解或误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便在这些“假借”字的基础上不断地添加一些象形文字(即形旁),所得到的新字形(即形声字)专用形表示与该形旁字义相关联的事物。换句话说,在形声字产生以前,其字义是由声旁(即假借字)来表示的。因此,声旁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不仅表音,而且承担着表意的功能。至于形旁,
什么的单音节和双音节?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 一般的,一个单词中有多少元音节就有多少音节。 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是一个字的词,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 。英语中的音节若只含有一个元音,就叫做单音节。
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
双音节词是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就是这些个音节共同组成一定的意义.
音节是只能表达声音的自然语音片段.
词是有声音和意义组成的语法单位.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单音节词是指一个拼音,直接就可以读,不需要拼的,比如说“yi”“er”,双音节词是要拼读出来的,比如说“hao”“huai”“da”等,双音节词占大多数。
则与字母文字中的前缀、后缀一样,作用仅限于区分开不同的字形。
没有“同音假借”,就不可能产生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是对“假借字”(即声旁)的替代,准确地应称为“象声字”。
“象声字”,如同“假借字”一样,造字依据也是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因此,它不仅不能消除原始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同音现象,反而会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同音现象的存在。这是汉语中一直保留大量单音节语音和同音现象的根本原因。
至于字母文字,因为不存在汉字形旁一样能从字义区分开不同字形的部件,人们只好不断地在单音节词根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前缀或后缀,或将不同的词根进行组合,才能得到不同的字形,分别用于表示不同的语意。因此,在字母文字中,词根承担着主要的表意功能,前缀或后缀的作用则是区分开不同的字形,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为了得到不同的字形,字母文字逐渐地由单音节逐渐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由于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字形变了,字音也必然随之变化,为此,与字母文字对应的语言体系,也就随着字母文字的发展而发展为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语音为主。
双音节: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
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罗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多音节语素: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叫多音节语素
随着朝代的变迁,语言也在变迁。就汉语而言,在写作上,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或者换句话说,现代汉语中90%以上都是双音节词。而古代则相反。
兹略举数例:在现代汉语中,“鼻子、孙子、橘子、带子、珠子、银子、鸟儿、盆儿、口儿、根儿、绳儿、名儿、事儿、舌头、指头、拳头、石头、木头、前头、外头、老鼠、老虎、老鹰、耳朵、眉毛、胸脯、肩膀、膝盖、翅膀、月亮、蝗虫、国家、窗户、睡觉、欺负、头发、嘴唇、巴掌、蚂蚁、螃蟹、兄弟、毛病、干净、热闹、讨厌、可怜、相信、云彩、螺蛳”等双音节词,在古代一律是单音节词。具体讲,就是古代一律将上述双音节词称说或写为单音节的“鼻、孙、橘、带、珠、银、鸟、盆、口、根、绳、名、月、蝗、国、窗、睡、欺、发、唇、蚁、弟、病、净、闹、厌、怜、信、云、螺”等。
再具体一些表述,在上述举例中,“子”“儿”“头”“老”“朵”“毛”“脯”“膀”“亮”“虫”“家”“户”“觉”“负”“发”“嘴”“巴”“蚂”“螃”“兄”“毛”“干”“热”“讨”“可”“相”“彩”“蛳”等所表述的意义仅仅是语言学上所称的“前缀”或“后缀”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看,汉语在简洁的道路上,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被迫在人类思维细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繁化”。至少,多了一些“前缀”或“后缀”。简单说,就是“啰嗦”!这是人类清爽的退步,还是人类细腻的进步?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语气词)通常位于在句中或者句末,表示描述(说话)时的语气或者状态。在表示复杂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语气词来表示,如“啊,你真聪明呀!”。相同的语气词有时根据前后文、语境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如“你真厉害啊!”(赞扬),“你真是厉害啊!”(批评,反语)。所以,语气词没有实义,也不能单独使用。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时态助词
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白话文中常见的时态助词有“着、了、过”,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语气助词的功用。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前缀的“所”,以及后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而文言中则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什么是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语素或词句一般都是以后一语素或词句为核心,前一语素或词句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就是一个字是主要的,另一个字是修饰这个字的。二字的地位不同。比如说,短语,语是主要的(中心词),短是修饰语的,所以是偏正结构。佳人,人是主要的,佳是修饰人的,也是偏正结构。
前半部分修饰后半部分,后面是成语的主体。
如:肃然起敬、赫赫有名、忐忑不安、振振有词等。
追问: 那孜孜不倦算吗
回答: 当然算了,只要后面的是主体就行。
偏正词组
偏正词组又叫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词组;动词、名词、形容词在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词组。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成份是状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偏正词组包括定中词组与状中词组。
概念
定中词组也叫“体词性偏正词组”,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词组。
定中词组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例子
胖师傅、这个家、语法分析、野生动物、壮丽的山河、新建的校舍、一张写字台、古生物学家、用旧了的自行车、勇往直前的决心、阴云密布的傍晚、面无表情的样子、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办事精明的老王。
结构
①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②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对《中华新韵》之我见
由上表不难看出,《中华新韵》与“十三辙”较之《中原音韵》更科学、更完善。尤其《中华新韵》,以普通话为韵部划分的依据,消除了因方言不一导致韵部参差混杂的弊端。确立“同身同韵”为韵部划分之标准,也是十分科学的,避免了因韵部过于宽泛或琐细而造成的理论与现状相冲突的瑕疵。“十三辙”经过扬弃,以“言前”涵盖《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先天、监咸、廉纤”五韵,摒弃了按“四呼”分别设韵的繁琐,实属一大进步。但由于缺乏“同身同韵”的理论标准,将“ i ü –i er ”诸韵囊括入“一七辙”,又出现了过分宽泛的毛病。相比而言,《中华新韵》的确不失为一部当代较完善的音韵学著作。但美中不足也是显见的。
1、“儿er”韵当立未立。
与传统韵书相比,《新韵》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在于同当代普通话语音现状相吻合,但《新韵》将er 归入“齐部”是不恰当的。
齐部所辖i ü er 就语音而言,e 半高元音,口型半闭,舌位在半高点,r 翘舌,舌尖触硬腭,做尾音,发音时,由e ---r 有口部动程。i 前元音,舌尖抵下齿,齐齿呼,无口部动程。er、i二者读音毫无相似之处。试读下面一句:“你i 必i 须ü 立i 即i取ü 第i二er批i机i器i去ü 鸡i西i……”。 有谁会承认“二”与前后文字是同韵?韵母er 与i ü ,无论发音部位还是读音,都截然不同。《新韵》在立部标准中曾说道:“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这话极为中肯。然而,齐部er i 发音并非同一收势,因而读起来也绝不会是和谐统一的。
就功能而言,er 单韵母,韵腹,自成音节,不能与声母相拼,可作词尾构成儿化韵(见下文《儿化韵音变 方式》),与 i ü 功能截然不同。
“同身同韵”是《新韵》划分韵部的标准,按《新韵》定义,韵腹韵尾同形者谓之同身。i ü 与er 相同之处何在?三者混为一谈,便违反了立部标准,犯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错误。倘以为er 韵汉字较少,或以“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为由,故而并作一部,便未免削足适履,难以自圆其说了。
鉴于上述,笔者在上表中将er 单独设部“儿尔”,未知方家首肯否?
2、自相矛盾的“零韵母”。
《新韵》韵部表有如下说明:“支部,---i (零韵母)” 。
此处“零韵母”令人费解。按国家语委《拼音方案》,韵母自成音节叫做零声母,这是人所共知的;声母不能单独注音,质言之,汉语没有无韵母的音节,这也是人之共识。那么,支部的 –i 到底是什么呢?按照“零声母”的理解,所谓“零韵母”,就是没有韵母 ,那么它又是以什么身份被收入《新韵》的呢?如果作者的意思是“不把它当做韵母看待”,那么此韵部还有设置的必要吗?显然作者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其实,作者将 --i 从“十三辙”的“一七”韵中独立出来设为“支”部,非常正确。但由于作者错误地理解了国家语委《拼音方案》的规定而画蛇添足了。不难猜测,作者本意是:--i 和声母结合成音节时不是相拼关系,于是加了注释:(零韵母)。怕别人出错自己先错了,弄巧成拙!
---i ,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之分,只能分别与声母z c s和 zh ch sh r组成音节 zi ci si , zhi chi shi ri ,---i仍是韵母身份,但不是声韵相拼关系。拼音教学时为避免相拼的错误,将其列为整体认读音节。
将《新韵》支部后面的(零韵母)删去,一切错误和误解便都释然了。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中有36个声母,206个韵母(含声调),-m、-n、-ng、-p、-t、-k、-i、-u8个韵尾。现代吴语有36个声母,60个韵母。潮州话18个声母,75个韵母。粤语有20个声母,53个韵母。而普通话中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
《单音节和双音节》相关文档:
二年级上册生字单元组词(含音节)01-22
单音节、双音节、词语与成语的区别210-17
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11-06
单音节和双音节11-12
什么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什么是开音节,闭音节?03-02
单音节、双音节、词语与成语的区别203-27
什么是单音节和多音节10-02
单音节多音节的区别10-02
英语的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