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

时间:22-09-11 网友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 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 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 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2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利用放大镜、望远镜、听诊器等工具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观察的作用;

●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件,装有苹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远镜,放大镜,听诊器,显微镜,红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红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师:(播放图片)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观察图片)

师: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生描述观察到的景物,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点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说到的你都观察到了吗?

生:有些没有发现。

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生:我观察没他们仔细。

师:老师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仔细观察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图片上这些景物,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课中反思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特点,选用观察图片来替代教材中观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动,便于学生与同学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时存在的差异。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环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不断补充、追问等多边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时要仔细、交流时要倾听,强化了观察和交流的正确方法。同时,对观察活动中没有进入角色的同学,及时给予提醒鼓励,有利于全体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二:认识手、鼻、舌、耳的观察作用

师:(出示一黑色塑料袋)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师:不打开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闻也应该可以。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舌头尝。

师:真聪明,如果老师现在就让你来确定这个袋子是什么的话,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师:你为什么先选用用手摸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比较简单。

师:可不可以先用鼻子闻或用舌头尝?

(学生自主的发生辩论)

师:对,不明的东西不能随便闻、随便尝,我们要注意安全。

师:我们每个组也有一个装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请小组长从实验桌中取出来,组织小组同学闭上眼睛,用你们刚才想的方法试试。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闭眼摸物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活动进行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谁来说说你用手摸准了哪些物体?

第2组:我们刚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为我们感觉到荔枝比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师: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

(小组闭眼闻物活动)

师:闻到了什么?

第5组:我们这个组的小华特别喜欢吃苹果,一下子就闻出了苹果的味道。

(其余各组各抒己见)

师:你的鼻子真灵敏。在用鼻子闻不清楚的物体时,鼻子离物应该远一点,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气。

师:还有一些通过手和鼻子不能准确感知的,怎么办呢?

生:还有一种方法可选用,那就是用嘴尝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尝的。不过,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干净、安全的东西,你们可以放心尝。

(小组闭眼捏鼻尝物活动)

师:尝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齿、嘴唇尝的吗?

第12组:跟第2组和第5组一样,我们也是先确准了两种,我们刚才用舌头尝出了梨子的味道。

师:哦,你们真棒,把袋子里的物体全认出来了。

[课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别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观察的活动改为由闭眼摸物、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游戏活动,既可以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三: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师:(播放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生:我的耳朵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说明耳朵也能进行观察,那我们现在静静的用耳朵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听并各抒己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闭着眼睛听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这样听得清楚些。

师:是啊,有时候听不清楚,我们就要想些办法,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生:在听的时候保持安静。

生:我发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声音都集中过来。

生:上周我到医院看医生,那位叔叔用一个戴在耳上的东西听了我的心跳。

师:那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想用它来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声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听诊器,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各小组长取出听诊器,小组成员轮流听心跳)

师:刚才我们用听诊器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很兴奋吧!谁能把你用听诊器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生模拟心跳声音)

师:好,学得真像。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听听大树的“心跳声”。

师:回忆一下,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见,师相机板书:眼——看、手——摸、鼻——闻、舌——尝、耳——听)

师: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课中反思3]: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用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紧接着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猜想用各种办法来听清楚生活中不容易听清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最后让学生用听诊器来听自己的心跳,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事物的完整过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观察的内涵,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四:认识工具对观察的作用

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每个小组实验桌中都有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从桌中取出来读一读吧。

(生看着纸上的字好笑)

师: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读起来很累。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生:用显微镜。

师: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这张纸上的字用放大镜看就可以了。

在我们实验桌下有放大镜,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各小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小字)

师:现在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用放大镜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师: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显微镜)来认识一下,这就是一台显微镜。请看书上55页的两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中是两根木桩,第二幅图是特殊的叶片。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像两根手指,第二幅图像丝绸。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更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第二幅图更像孔雀的羽毛。

师:其实,第一幅图中那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其实是靠近头皮的两根头发,第二幅图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实是冬天窗户上结的霜花。没想到吧!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生:显微镜下的头发竞然是这个样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显微镜观察一下。

师:好啊!课后大家可以到实验室去观察。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生:望远镜。

师: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吗?

生:我家里有一台,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师:谁来用望远镜试试?

(学生用望远镜望窗外的景物)

师:把你们刚才的观察情况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觉到对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刚才观察的是操场边的大树,我也是感觉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数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条上有11片叶子,可是我用手却摸不到。

师:用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

师: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生: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东西。

师: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听爸爸说过有一种哈伯太空望远镜,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过气象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观察。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借助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为观察天气提供依据。

师:你们觉得用这些工具观察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师:对,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板书:工具)

[课中反思4]: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小纸上的小字活动来引入可以用工具帮助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材中显微镜下的两幅图片,先让学生描述和猜测,然后揭示答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师:大家今天表现非常棒,现在我宣布给每个组奖一杯饮料。这是杯什么饮料呢?请小组长取出来。

师;让老师猜猜你们此时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办呢?我们再来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样的饮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认为先要知道这是杯什么饮料。

师: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种物质,放的是什么物质我也忘了,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师: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饮料的颜色。

师:根据它的颜色我们能判断出什么?

生:能判断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质。

生:还可以判断出加了多少这种物质。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

师:用鼻子闻能闻出什么?

生:能闻出饮料的气味,进一步判断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还可以用舌头尝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师:用舌头尝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尝出它的味道还能尝出什么?

生:还能尝出味道浓不浓,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师: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们都能准确辨别出是什么饮料。

师:如果准确辨别出来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证配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呢?在配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质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边尝边加,尽量保证加的量大致相同,这样它的颜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还要搅拌一下。

师:好,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先观察出这是什么饮料,确定后再到前面来领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细地配制。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合作得、配制得最准确!开始吧!

(小组探究、辨别、配制饮料活动)

师:(组织交流,展示样品和配制的饮料)你们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饮料?成功了吗?

(全班交流)

师:(总结)11个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成功地辨别和配制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饮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方法。老师祝贺你们!但是,比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和习惯。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们要多观察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中反思5]:我觉得这个环节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得比较好,又掀起本课的一个小__。说是游戏其实是实验,把观察茶叶的活动改为了综合各种感官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嗅觉、味觉、视觉的同时运用在这个小实验中得到体现。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适时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学生留出了一片“天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

(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明白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资料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能够让学生归纳在一齐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能够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资料——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经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能够让同学们把你们明白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资料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能够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教师能够出示教师自我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能够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修改科技小报(在修改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本事和动手的本事,当堂不能完成能够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以往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异常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必须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我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教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景。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小学科学说课稿4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科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风》是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构建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然后模拟制作风车模型实验理解人类利用风力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受风的力量、动手创作风车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能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这一课内容中还有关于风力歌的介绍,培养学生观察风力及时记录的内容。考虑到一节课容量较大,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本节课的说课主要说第一课时的内容,感受风的力量,做风车模型,理解人类对风的作用。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虽然才接触科学学科,进行实验探究刚刚起步,但对于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理解风的形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了《认识空气》之后,已经知道空气会流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懂得风形成的原理,认识人类对风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模拟制作实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新课标,科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依据这一理念,确立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示意图组装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通过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有力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3、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4、stse目标

能举出实例说明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制作风车模型,理解风力利用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联系小学生对实验动手特别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本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实验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亲自动手,从而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联系生活等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实验的形势分析,最后,归纳总结获得结论并通过动手实践应用联系生活。

2、学法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小学科学课就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猜想,实验,结论,应用一系列学习活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六、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中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扇子,吹风机,气球,风车模型制作材料(白卡纸、圆木棍、纸盒、线绳、电风扇每两组一个)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猜一自然现象)教师评价鼓励。

师:风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时常伴随在我们身边,谁能能说出她的摸样?读诗:《谁见过风》。我们对风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

:通过猜谜,读诗,既激发学生思考,又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在的风充满了奥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对风进行探究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的教学就开始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我们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感受到风呢?看谁想出的办法多。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复,只阐述不同的做法,对每组的回答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及时鼓励表扬,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2、分组实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风。

3、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感受风的?(学生的方法很多,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归纳两种方式:一是皮肤直接感受到的空气流动。二是被风吹动的头发,纸片等物体是被流动的空气带动的。从而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并进一步感知风是有力量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根据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推测,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创造风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所见和亲身感受来体会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人对风的利用

教师介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风的力量来做事情。指导学生到谜底的同学教师给与表扬2师了解风车的应用。

1、出示风车提水图。指导学生观察,了解风车的基本结构和利用风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能做很多事情,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了解风力的其他作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本环节中,在让学生动脑筋想、动眼睛看的过程中,认识风力的利用原理。使学生把自然现象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增添乐趣。)

(四)、实验操作,制作风车

师:风不仅可以是大自然变得美丽,还爱帮助人们,为人们服务。风车就是借助风的力量推动下转动的,从而可以提起重的东西。现在就拿起你的材料,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根据书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组分工合作。

1、学生观察制作图,动手制作风车模型。

2、分组展示制作成果,同时提出问题:“怎样能让风车转得快呢?物体是怎样被提起来的?学生叙述想法,初步调试。

3、利用电风扇比一比哪组风车模型提起的物体重,给做的最好的组奖励。

:正所谓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图、自由奔放的发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给出的示范图,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寻找问题答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风,知道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己也动手制造了风车模型,并了解了风对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感到骄傲。风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讨研究。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资料搜集,延伸科学学习的时空,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大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流动→风→风有力量→风力作用(发电、帆船)

小学科学说课稿6

各位领导以及在座的老师,大家好。我叫赵彬彬,是育才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生命离不开水》。

一、首先我阐述的是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对象。水是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物质。人体内有水、动物体内有水、植物体内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水与生命最深层次的关系,使同学们体会到水的重要意义,也为以后本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本课的不同看法,设想没有水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3、情感目标

学生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说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需求,师生应做如下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塑料袋、杯子、剪刀、水、新鲜树叶、芹菜、橡皮筋、红墨水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及教材特点,我除了采用常用的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一般方法以外,主要还采用了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等。以上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本节课我强调以探究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为辅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利用多媒体、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步入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鱼鸭戏水”的情景,屏幕上那欢快的情景配上动听的音乐,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桃花开得鲜艳,使鱼鸭游得欢畅,学生畅谈感想以后将会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2、讨论交流、体验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讨论说出几项动、植物离不开水的事例,丰富学生对“水与生命”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水与动物、植物和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命体内的一切活动如呼吸、消化、光合作用都离不开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教师示范实验,出示课前包装好的新鲜树叶,经过阳光照射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里面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里的水珠是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证明植物体内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从人体出汗、排解等生理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人体内含有水,那么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水呢?

接下来我设计了挤西红柿这个实验,可以清清楚楚的观察到植物体内究竟含有多少水。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吧。在这个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几种常见食物的含水量。知道各种食物以及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我选择了芹菜作为实验原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进行实验。在这个环节中我是这么做的:准备一杯调式好的红墨水,然后把芹菜放入红墨水中,过10分钟后观察芹菜的根部有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少了一些。把芹菜切成2段,芹菜里面的茎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围绕了植物离不开水这一目标,演练了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丰富了教学的色彩。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体验汇报并动手实践等多种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及周围的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教师播放了一些有关于干旱的资料,通过观看录像,学生更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离不开水,教师小结:(同学们,你可知道当你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云南的小朋友们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干旱,当你每天喝着三、四元钱买来的饮料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云南的小朋友们却担负着拯救家人、到处找水喝的使命,当你浪费每一滴水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一滴水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用你的爱心去拯救那些孩子们吧,让他们也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只要你能节约每一滴水)。最后教师总结:通过云南干旱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滴水可以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画一幅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结构特点我是这么设计板书的:

从植物、动物、人离不开水从而得出水是生命之源,让学生懂得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道理,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七、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做、开开心心的学。

以上是我肤浅的个人见解,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以及在座的老师谅解,多多给予批评、指导。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7

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

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

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

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 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给卡片分类

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

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

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小学科学说课稿8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某某某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我将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预设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第5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认识、理解基础之上,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食物,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进入人体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二、说学情:

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讲,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知道一些简单的器官名称如:口腔,胃,大小肠,等,知道牙齿是用来咀嚼食物的。但认识很模糊。既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由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较枯燥,纯理论的灌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直观的视频播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自身身体内部的的认识,并丰富他们的科学学习经历。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档:

《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10篇)09-01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通用10篇)09-01

《周长》说课稿09-01

圆的周长优秀说课稿(精选11篇)09-01

关于周长的说课稿09-01

《认识周长》说课稿范文09-01

《圆的周长》优秀说课稿09-01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09-01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范文09-01

《圆的周长》说课稿(北师大版)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