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也有悠久的礼仪教育历史,特别是中世纪以来在骑士教育(chivalriceducation)、绅士教育(gentlemen's education)、儒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等教育实践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借鉴。
(一) 骑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和世俗教育。世俗教育又分为两支,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其中,世俗封建主为皇室和大贵族子弟开设宫廷学校,皇室之外一般贵族则接受骑士教育。贵族也有等级之别,小贵族子弟要到大贵族的官邸中接受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又称"武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目的是把封建主子弟培养成身体强健、行动敏捷、精通武艺、效忠封建制度的武士。
骑士制度起源于法国,盛行于 11 世纪末期到 14 世纪。骑士出身于贵族世家,但并非贵族子弟均能成为骑士。贵族要想成为一名骑士,必须从小接受非常严格的骑士教育。伴随 11 世纪末开始的长达 200 年的十字军东征过程,骑士教育逐步形成并在 12、13 世纪盛极一时。完整的骑士教育大体包含三个阶段,即:侍童阶段、护卫阶段和骑士阶段。
在骑士教育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不但贯穿始终,而且具有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首先是侍童阶段,要学习上流社会的一般性礼仪。在男童满 7、8 岁的时候,贵族要将其送往比自己高一级的贵族家中担任侍童,接受教育。侍童的主要任务是服侍男女主人,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同时,为培养锻炼侍童的体能,主人委派他人对侍童进行骑马、赛跑、游泳、击剑、投枪和角力等方面的训练。此外,主人还要注意培养侍童的侠义精神和对荣誉的热爱。
其次是护卫阶段,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在年满 14、15 岁的时候,侍童变身为主人的护卫。护卫的主要职责是侍奉男主人,平时照料其起居住行等一切事务,战时则随同出征,并负责保护主人的安全。在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护卫还要忠于女主人,要求在贵妇人面前表现得温文尔雅、礼节周全并殷勤地侍奉她们,为此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
最后是骑士阶段,要接受授职仪式教育。到 18 岁(也有说是 20 岁、21 岁)的时候,要上骑士教育的最后一课--举行授职仪式,正式授予骑士称号。授予仪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宗教仪式,包括沐浴、斋戒、祈祷、忏悔、领圣餐和接受牧师祝福等。沐浴代表洗净过去的不端行为,净化心灵。沐浴后穿上白色短袖衣,表示对纯洁道德的期望;披红袍,代表愿为荣誉和上帝而流血;外加黑外套,代表在必要时可以义无反顾、英勇就义。骑士还要进行斋戒,晚上在教堂里祈祷,向神父忏悔,参加弥撒,领受圣餐,接受牧师祝福等。二是武艺表演,以此证明自己已经拥有了成为骑士所应具有的武艺,具有了对敌作战的能力。三是宣誓仪式,宣誓内容基本囊括了骑士所应具备的全部美德和责任,如:忠诚于教皇、保障教会利益、扶弱济贫、尊重妇女以及忠君爱国等。最后的环节是接受象征骑士职能的剑、战车或其他武器装备。
骑士教育的训练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其直接结果就是为封建主阶级培养了尚武精神有余而文化知识不足,甚至目不识丁的武夫,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的较为有力的工具。但同时,骑士教育由于注重礼仪并提倡文雅的行为举止,对培养欧洲人乐观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和爱情观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成为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的直接渊源。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家罗耀拉在童年时代亲历了典型的骑士教育,"养成了勇敢忠诚、喜欢幻想、渴望冒险、追求浪漫等性格特点。"
(二) 绅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16 至 17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以培养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论。在绅士教育理论中,礼仪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政治家埃利奥特(e-lyot,s.t.,1490-1546),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英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倡以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的贵族绅士为教育目标,把英国的教育推向新贵族主义的方向。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montaigne,m.e.d.,1533-1592)也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知识丰富、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并具有高尚美德的"绅士"。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17 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中,他认为,美德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宝藏,礼仪则使之生出光彩,故礼仪堪称一个绅士必备的"第二种美德"。
绅士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德行、才干、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提出,一个真正的"绅士",既要有跻身上层社会所应有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高雅的礼貌、仪态和贵族气派,又要有实际的知识和才干,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能忍耐劳苦。这样的绅士,实际上就是当时英国贵族式的资产阶级"事业家"。为了造就这样的绅士,洛克主张进行体育、德育、智育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洛克把德育放在绅士教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
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他认为品德是一种精神宝藏,而使之发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如宝石之经过琢磨。为此,洛克指出,礼貌是青少年"应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儿童见人应"脱帽与退步致敬",举止要得体,"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父母要及早地管教儿童,要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他反对体罚,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正确方法,父母和导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他重视良好礼仪的作用,主张绅士在培养德行与礼仪时,要多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以便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途径上,洛克强调绅士教育只能在家中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进行,从身体、道德、智力等多方面给予训练,反对让儿童到学校去受教育,以免导致"小绅士"在社会和学校受到同辈恶习的熏染而误入歧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即便如此,绅士作为一种"有教养的人"的理念却依然根深蒂固,绅士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出身加良好的行为"。虽然出身已经不再如以往那样被看重,但人们信奉只要有绅士行为的人就是绅士。沿袭至今并被公认的绅士形象和品质包括:礼仪周全,行为举止优雅、洒脱、稳重;富于正义感和责任感、行事公正;尊重和保护女性,主动为女性效劳;勇敢、坚忍、临危不惧、意志力强;自尊、诚实,重视荣誉和信用;以"体育精神"待人处事,遵守秩序和规则、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具有理性和自制力,谨慎,不失威严;慈爱、宽容和同情心,保护弱小者。
在今天的英国,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礼仪教育,按照绅士、淑女的标准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在英国家庭,绝没有对儿童的无原则娇宠,家长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规范他们的言行。在一般家庭中,5 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英国人认为孩子应学会忍耐。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绅士,如果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孩子大哭大闹从来不但不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还可能遭到严厉的训斥。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磨练中,养成了英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绅士风度。在英国学校,依然有大量关于礼仪教育的内容,虽然这与英国家庭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来有些差距,但也走在了西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前列。英国的淑女教育久负盛名。如,享誉世界的坎伯纳女子礼宾学校,每年都要吸引数以万计追求成为"淑女"的各国女士。她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专门接受关于举止神态、礼貌礼节、演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以求在职业交往活动中高人一筹,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业。
(三) 博雅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 education)本来是一种贵族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各门学科的功用无外乎实用和文雅两个方面,有的侧重实用,有的侧重文雅,前者为实际所必需,只服务于实利,是不高尚、不文雅的,后者则是自由心灵的养分,是高尚的和文雅的。
博雅教育强调贵族必须具备 17 种美德,其中 5 种是智能方面的,即智慧、理智、常识、学识及某种创造力;其余 12 种是道德方面的:正义、节制、勇气、宽容、有抱负、稳重、自尊、诚实、灵活、大方、廉耻心以及和蔼可亲。
可见,博雅教育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是一种全人教育。为此,博雅教育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礼仪教育在博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雅教育对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教育形态以美国更为典型。美国历来重视礼仪教育。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我国就已关注美国人的礼仪和礼仪教育问题。有记载称,当时的洪秀全政府认为"米利坚(即美国)'礼义富足,以其为最'",而这时美国建国才刚刚不过几十年时间,由此可见美国历来具有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的传统。目前,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在中年级开设了礼仪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礼仪教育。
美国家庭和社会都将青少年礼仪教育作为儿童融入社会的必修课,普遍重视青少年礼仪教育。除在学校开设正规的礼仪教育课程外,美国的礼仪教育还有以下做法较为独特:重视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餐桌上的教育。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是英式的绅士。美国人认为,"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和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为此,美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教育。在美国家庭,一般在孩子 2-3 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用餐礼仪教育,4 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习了用餐的所有礼仪,5 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习惯于做一些餐前摆放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不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同时更使他们学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就餐过程中,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知识,避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在这种教育下,美国一般不足 10 岁的孩子就餐时就已经很文雅了。
美国的学校也巧妙地把学生的在校午餐变为礼貌教育课堂。学校为了使学生的午餐既欢乐又文明,并尽量保持食堂安静,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纽约的克林姆小学有明确的学生就餐规定:不许打架;不许乱跑;听到哨声就不能再讲话,否则就要罚站等。为执行好这些规定,三位校长助理轮流监督学生用餐,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一年搞三次评比,受表扬最多的班级可以免费吃一次冰激凌或意大利烤饼。如果哪个班级饭后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了,同样会受到表扬;但如果有学生在擦完桌子后跑着离开了食堂,那就不但不会受表扬,而且会抵消以前所受的表扬。为此,在严格的奖惩制度下,学生们不仅懂得饭桌上的基本规矩,而且也知道怎样做才显得更有教养。
举世闻名的西点军校的餐桌礼仪教育更具示范价值。在西点,新生入学必须接受进餐的"礼仪教育"。进餐时"必须挺直腰坐在餐桌前 6 英寸的位置用餐,不许交谈,不许左顾右盼。必须切好食物把刀放回固定的位子上,拿起叉叉一小块食物放进嘴里,在嚼食物前必须先把叉放好"。
此外,美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还非常重视礼仪培训。在美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企业和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礼仪训练。为了提高礼仪水平,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及其他一些城市,还专门开办女子礼仪学校,对女士进行化妆技术和社交礼仪培训。世界酒店业巨头希尔顿十分注重员工的文明礼仪训练,积极倡导富有特色的企业礼仪教育,倡导员工的微笑服务,对青少年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尔顿在职期间,每天问员工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在 1930 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他曾经呼吁员工:"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固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在希尔顿经营的黄金时代,他告诫员工:"如果旅馆里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正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
口才训练是美国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戴尔?卡耐基曾说,美国人走遍世界的三大法宝是"美元、原子弹和口才"。为此,美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重视"学说话"。很多礼仪培训均将口才训练作为重要内容。口才训练首先是声音训练。据说,所有美国总统都受过声音训练。一些政府要员、公司主管、电视主持人等也会参加声音培训课程,而培训的重点就是学会降低声调。有一个曾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许多政治家上过课的语言专家,所上的第一小时的课程内容,就是帮助受训者把声音降低,这是因为只有从腹腔里发出的声音才会更有力度,自然而绝不做作。此外,口才训练还要培养提高演讲艺术。如,美国公共演讲专家理查德推广普及即兴演讲的"四步法"模式,即:"第一步,用精彩的开场白吸引听众;第二步,指出为什么要发表这个演说,与听众有什么利害关系;第三步,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步,对听众提出希望和要求"
一辈子活得就是这一颗人心!
但是善良,要有个度,因为总有人利用你的善良伤害你。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对了人,别人就会对你感恩;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错了人,那么别人就会让你寒心。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对了人,别人会感谢你情深意重;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错了人,那就会让你痛心疾首。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对了人,别人会对你热忱款待;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错了人,别人就会让你窝心难受。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你做人谦让可以,但要看情况,
如果遇到善解人意的人,那么就会各退一步;
如果遇到得寸进尺的人,那么就会更近一步。
你待人善良可以,但要看什么样的人,
如果遇到有良心的人,他就会知恩图报;
如果遇到没良心的人,他就会卸磨杀驴。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现实这么的残酷,别想拿什么装无辜。
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太在意只会让自己更伤心,
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强行留下,也是留下人,却留不住心,
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没有人会替你治疗,
活在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
04、淑女就是未进化的比卡丘。绅士就是披着羊毛的狼。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5、世界上的脑残这么多,可是你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06、谢你抢了我对象,让我知道他是人模狗样。
07、生下来的人没有怕死的,怕死的都没生下来,所以谁都别装横!
08、我的心就算是驴肝肺,也足以喂饱一条狗的胃了。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9、勃起不是万能的,但不能勃起却是万万都不能的!
10、过去一直喜欢她的胸怀宽广,其实那也无非是一片飞机场!
11、长得真有创意,活得真有勇气!
12、大哥,把你脸上的分辨率调低点好吗?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13、谁骂我傻B我跟谁好,我就喜欢和2B交朋友。
14、你若废我现在,我必废你将来。
15、承诺,就像放屁,当时惊天动地,过后苍白无力。
排在第一的是工作群,缓存1.1G
这个群刚组建的时候,大家聊得很热乎。办公室里压抑的焦虑,都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可是自从有领导进群后,大家就开始有点忌惮,真正扯闲篇的越来越少。群里的内容,要么是组织活动时,大家言不由衷的狂欢;要么是领导发话的时候,大家无精打采的应付。其余时间,冷清僻静。
群里真正占空间的都是同事们传的一些共享模板,集体活动照片和公司精神文件。虽然都是一些空而无用的东西,但在需要它们的时候,找起来很头疼。
思考良久,觉得还是算了,有点危险,这个不能删。
排在第二的是女朋友,缓存825M
我是在一次聚会时要到她微信的。刚开始聊天的时候,我们都很谨慎,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由段子和查户口式的问答组成的聊天内容,记录了我们从开始到熟悉的全过程。从某一句话开始,我们聊得越来越投机,也悄然地走进了彼此的内心。一个深夜,我向她表白。过了许久,她答应了我。我现在还能想起那个激动得睡不着的夜晚。
谈恋爱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有聊天。刚开始是从早聊到晚,彼此都充满了新鲜感。我们聊生活,聊工作,谈梦想,谈人生,忆童年,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后来我们住到了一起,每天都可以见面了,聊的内容精简到"回不回来吃饭"和"你死哪去了".
虽然我们现在聊天的话题越来越少,但是它像一本字典,记录着我们第一次聊天、第一次约会、第一次表白、第一次见父母、第一次吵架等的时间。哪一天她质问我某一个重要的日子,我还有这样一数据库来备查,不至于会死得太难看。
显然,这个是救命法宝,千万不能删。
再往后的都是好朋友,缓存200~300M不等
有的是同学,有的是生活中认识的。我们无话不谈,都是借钱时说一声,马上支付宝就能弹出收款信息的朋友。平常相互喊一声,就可以出来吃肉喝酒。有话我们一般都在夜宵桌上讲,很少会在微信上腻歪。
所以,这些都是百宝箱,最好也不删。
排在第十的老妈,缓存82M
我完全想不到老妈竟然给我发过这么多消息,明明我教会她玩微信还不到半年。平常我们基本都不用微信聊天,有事情都是打电话。现在想想,我们连电话都打得很少,一个月也就那么两次吧。
可这82M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就像一个黑匣子,记着一段故事。而我就像一个失忆者,印象里没有半点头绪。
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老妈给我发过养生文章。一天三四条,内容都是《上班族千万不要吃它,太可怕了!》或者《绿豆才是治脊椎的灵丹妙药》之类。我觉得这些太幼稚太无聊了,当时果断给她的消息设置了防干扰,换来了几个月的清静。所以,如今让我去想老妈究竟发过什么,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不用想,这82M无非都是一些朋友圈谣言。这个可以删!
当我刚准备去点的时候,手机用完最后1%的电,关机了。
充了电重新开机后,微信可以直接打开。反正没事干,我点开老妈的窗口,往上翻,从第一条消息看起。
半年前,老妈给我发了第一条微信,只有两个字,叫的是我小名。那是在过年的时候,我教她玩微信,教她打字,她在窗口折腾了七八分钟,才打出我的名字。还是我帮她点的发送。
第二条消息是在今年三月份。那时候我已经离开家,出来上班了。内容依然是我的小名。距离我教她发第一条消息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她竟然没有打错,实在难得!当时我给她回了一个笑脸。
第三条和第四条发的都是语音。显示的状态竟然都是红色的未听消息,一看时间都是上午的上班时间。怪不得那一阵,老妈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上班很忙,我说没有啊。他们不信。原来她是根据这个推断的。
后来发的消息又变成简短的文字消息了。比如"吃饭没","睡了?""下班没?"之类的。文字简单,是她能够独立完成的内容,而且又不会吵到我。
但是,我都没有回复她!
持续了好多天后,她开始转发朋友圈的养生文章给我。各种针对上班族调养的"神奇秘方",都是她特地为我搜集的。我也是从那之后,开始设置她的消息免打扰了。她满心热忱地把一些好东西发给我,而我一条都没有点开过。
记得那段时间她还打电话问我,她的手机是不是坏了?
过去四五年,我曾频繁接到过她这样的电话。当时我没等她说完,就不耐烦地告诉她,如果是手机铃声小了,就按侧面有"+"字标志的那个键,多按几次,铃声就大了。如果是手机字变小了,肯定是动了哪里,不过不要紧,你点桌面上的设置,然后......
我吧啦吧啦地把常见的几个问题又向她重申了一遍,却不知道她这次可能想问我的是:为什么她给我发消息,总得不到回应。
老妈连续给我发了两个月的链接后,开始给我发照片了。最开始拍的是家里的现状,窗外的街景,后来拍我小时候的相册,我以前的玩具。我仿佛看到她忙完家务,无聊拿着手机拍来拍去的情景。她满心欢喜地把照片发给我,可是都像发进了一个黑洞,得不到我的一点反馈。
老妈以前不会发信息,只会跟我打电话,可我每回都跟她讲不了几句。后来她听说年轻人喜欢聊微信,就叫我教她。我虽然教了她微信,但却设置了免打扰,活生生地把微信变成了一个留言箱。
当微信存储空间不足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要清除的,就是这个我几个月未曾打开过的留言箱。如果不是因为手机没电关机,我可能永远都看不到这些内容。翻完这半年的聊天记录后,我已经泪流满面。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地震幸存者写的一段话:
我人生的第一个手机还在,诺基亚1208,里面的倒数第二条是她发给我的。接收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2点46分22秒:真希望快点考完,累死了。我回的,"我也是。这边比北川还要累。"
最后一条是妈妈发给我的。接收时间2008年5月12日18点52分07秒:强娃子,你要听话哈,妈挺不住了。这两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从此再也没见到过。
我已经买了20个全新的诺基亚1208,作为我第一个手机配件的供应。我能把这个手机拆卸成零件再组装上去。我要在有生之年都要这个手机能开机看到这两条短信。
当时我看了后很感动。灾难让他与母亲永远地告别了,一条短信是他们间唯一的联系。他苦苦守护着今生最贵重的东西。而我,却差点随手删掉了。我曾有很多和老妈聊天的机会,却一点都不知道珍惜。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相关文档:
青少年 科普 倡议书09-05
青少年入团申请书7篇实用09-09
青少年热爱劳动演讲稿(精选5篇)09-14
社区青少年活动方案5篇09-16
社区青少年活动策划方案模板(10篇)09-16
社区青少年活动方案09-16
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方案最新9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