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 1 —
县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我县看,近年来围绕“项目富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在农业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就我县乡村振兴实施的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作以简要分析。
一、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
(一)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1.不断优化种植结构。2021年,围绕“水稻有机化、中药材标准化、蔬菜规模化”的思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县各类作物种植面积320万亩,其中,水稻200万亩、玉米90万亩、杂粮杂豆15万亩、中草药14.5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实现33亿斤。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2021年全县生猪存栏3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5万头;肉牛存栏7万头;奶牛存栏1.8万头;羊— 2 —
存栏40万只;家禽存栏155万只,其中:肉鸡存栏60万只,蛋鸡存栏65万只,鸭鹅存栏30万只。引进飞鹤集团,目前已完成投资30亿元,奶山羊养殖及乳品加工项目是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万头奶牛牧场年底建成,将率先实现“牛羊并举”格局。天兆、佳和、比米等一批生猪肉牛项目建成投产,现代畜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3.推广土地托管和订单种植模式。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6万亩,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点120个,其中:县级园区12个、乡镇园区25个、村级示范点83个,重点展示水稻有机化种植、板蓝根大垄3行种植、蔬菜规范种植、水肥一体化、土地托管、保护性耕作、农业“三减”、农作物新品种,引领带动农户采用先进耕种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时,与亿科、信衡、淘草、绿洲、北大荒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种植,推动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与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目前,全县已创建水稻、花生、绿豆三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00万亩。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标识56个,涉及种植业加工企业16家、畜牧业加工企业1家、大米加工企业12家、杂粮加工企业3家。正在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业态。
5.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县有灌区泵站43处,其中万— 3 —
亩以上灌区15处,小型灌区28处,水田灌溉面积达50万亩;排涝工程8处,除涝面积35.9万亩。通过上级项目扶持和农民自建,全县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数量发展到4万余栋,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9处。
6.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农机装备总值10.12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89.13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366台,小型拖拉机__台,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54台,水稻插秧机6525台,各类水稻收获机2143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__台套,小型配套农机具__台套。目前,我县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率达到99.48%,其中:机播率100%,机耕率100%,机收率98.7%,农田机械运输率96.9%。
7.逐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加大金融支撑、龙头牵引、社会服务等力度,采取农业公司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种植大户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引领4种模式,累计组建中药材、水稻等家庭农场150个、股份制合作社38个,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走共同富裕之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 土地确权基本完成。自201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县确权发证村83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发证率达到95%。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积极放活土地经营权,建设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各乡镇成立“农村产权流— 4 —
转交易所”,2020年建成了县、乡、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化平台,产权流转交易进一步规范。
2.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90个改革单位(包括7个 隐含村)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和人员认定、股权设置、折股量化、村股份制合作社组建工作,经清理核实后,资产总额__.8万元,负债__.84万元,所有者权益9367.96万元。
3. “三资”管理逐渐规范。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乱象治理,通过“清、化、收、规”四项措施,全县农村“三资”乱象得到有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清查债务余额1.96亿元,化债1.42亿元,化债率72%。新增资源76.5万亩,其中已收费面积65万亩,承包费3566万元。开展“三资”治理以来,村级实现收入8684.2万元,比以往增收4582.4万元,增收多的村达到282万元,83个村集体平均增收55万元,平均收入达到105万元,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1. 努力补齐农村住房短板。2016年以来,我县结合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把工作进一步延伸,将其他农户住房问题一并纳入危房改造范畴,创新实施了“新建、修缮、置换、并户、供养”的“五个一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2466户贫困群众住上了温暖安全房,9026户普通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全县砖瓦化率达到91%。
2. 全力推进“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建成6个乡镇、— 5 —
村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5.26%。“以点带面”推进“厕所革命”,推广“室内水冲厕所+吸污车+污水处理厂”、“室内水冲厕所+管网+污水处理厂”、“室内非水冲生态厕所”等新模式,带动全县完成农村室内厕所改造5447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5.8%。
3. 实施乡村环卫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环卫一体化市场运营,引入山东满国康洁公司,8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稳定运行率达100%,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4.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83个行政村通硬化路全覆盖,行政村道路通畅率100%;全县现有运营线路72条,客运班车106台,行政村通客车率100%。实现所有村屯宽带和广播电视全覆盖,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有卫生室、有医生、有文化活动场所“三有”目标。
(四)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繁荣乡村文化 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狠抓环境整治、注重民风建设,实现了精神文明和乡村建设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全县10个乡镇建设了文化站,83个行政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实现了农民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扎实开展文明整洁家庭、脱贫致富能手、奉献社会模范“三奖评”活动,在全县选— 6 —
树先进典型6152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这一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发。扎实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和纪律约束协同发力,逐步改变陈规陋习,恪守公序良俗,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走脱贫致富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以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制定出台了产业、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社会保障、金融、电商、社会力量8项扶贫政策32项保障措施,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业农村面貌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显著变化。投入资金3.7亿元,建成立县主导产业项目8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53个、村级光伏电站49个,累计实现资产收益7827万元,产业扶贫支撑作用明显。把36个幸福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依托汽车饰品、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1300余名群众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78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掉了34年的贫困县帽子,全县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8项扶贫政策总体稳定,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拓展低收入人口增收渠道。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重点工作有效衔接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4项机制— 7 —
和22条具体措施,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严防致贫返贫情况发生。
(六)走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全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效能整体优化提升。突出正向激励,选拔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0名直接纳入乡镇事业编制管理,21名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储备村级后备人才412名,为166名后备人才提供岗位锻炼。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版,配齐配强乡镇政法委员,享受政法津贴待遇。乡镇司法所通过整合司法资源,将乡镇扶贫领域的优秀干部、综治干事、负责信访人员充实到司法所合并办公,在法律宣传、帮教、乡镇信访维稳、矛盾调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设,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社区(村)警务室等基层基础建设,配齐90名村警,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村级事务工作,加强基层矛盾多元调处,连续三年实现治安、刑事、信访和民事诉讼案件“四下降”。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共建立农村网格1953个,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和特点,发挥网格员“十件宝”作用,— 8 —
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二、实施乡村振兴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1.农民应对风险能力不足。近年来,水稻、玉米、杂粮、中草药及畜禽养殖业价格波动较大,像去年板蓝板价格最低4元每斤,今年生猪价格最低6元每斤,农药、化肥、饲料等各种原材料不断上涨,加上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农户的种养殖润下滑。
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通过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了耕地质量,但面积有限,大部分农田还存在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农田抗旱设备充足,但排水设施配套不足,无处排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 9 —
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4.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脱贫攻坚期间,尽管加大了农村基础投入力度,但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多不足。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5.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因为没有抵押物,不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条件,导致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很难。
6.思想认识存在不足。有的干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如何协同推进没有明确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抓脱贫攻坚,没有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农— 10 —
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参与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主体意识相对淡薄,对公益事业项目参与度下降,从“筹资筹劳”变为“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给钱也不办事”。
7.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任重道远。全县仅有3个乡镇、2个村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厂,由于投资大,后期运维费用高,在全县铺开难度较大。由于补贴比例不高,污水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推进“厕所革命”进展缓慢,很难在“十四五”末完成85%的改造任务。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及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困难的问题,农村面源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的文明素质还未达到一定高度,仍然存在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现象。
8.农.
《【县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相关文档:
市委宣传部部长在指导某县创建第X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启动仪式暨誓师大会上的讲话10-05
县级医院外科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10-13
县级党校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现状及对策思考12-02
对县级党校干部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12-02
县级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做法与体会01-21
县级供电公司会计管理工作总结02-27
县级残疾人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调查报告03-09
县级干部党校学习心得03-28
县级名师申报材料04-10
2021年县级优秀班主任申报材料范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