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南邵镇十二五规划P53

时间:24-01-18 网友

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南邵镇人民政府

2010年09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 5

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

1.1产业发展现状 5

1.2社会空间发展现状 6

1.3城镇空间布局现状 7

2 南邵镇“十一五”时期主要问题诊断 7

第二部分 需求预估与工作重点 10

3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预估 10

3.1昌平区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预估 10

3.2昌平新城东区建设的需求预估 10

4“十二五”时期我镇发展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12

4.1促进城乡一体化与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12

4.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体系完善 12

4.3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12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与功能定位 13

5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13

5.1 总体战略思路 13

5.2 指导思想 13

5.3总体功能定位 14

6“十二五”发展目标 15

6.1总体发展目标 15

6.2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16

6.3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16

6.4生态发展总体目标 16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实施任务 17

7旧城拆迁引致的城乡一体化促动与城市空间优化 17

7.1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17

7.2空间布局规划结构 17

7.3功能分区 19

8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体系完善 20

8.1产业发展思路 20

8.2产业定位 20

8.3产业规划布局 24

9现代城市建设、高尚城市品位与城市统筹管理 26

9.1旧城改造与拆迁安置 26

9.2提升现代城市的整体形象 28

9.3营造高尚的城市文化品位 35

9.4统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 40

第五部分 重点建设项目 43

10 重点建设工程与项目分类 43

10.1近期重点建设工程与项目总体状况 43

10.2中期重点建设工程与项目总体状况 44

第六部分 实施保障与策略 45

11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的深化与监督保障 45

11.1科技服务创新 45

11.2金融服务创新 45

11.3产业服务创新 46

1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的主要保障对策 46

12.1深化产业聚集区的保障对策 46

12.2拓展产业链的主要保障对策 47

12.3链接与协同要素的主要保障对策 47

12.4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的主要保障对策 48

1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保障对策 49

13.1规划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与对策 49

13.2设施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与对策 50

13.3空间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与对策 50

13.4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保障与对策 51

14应对经济发展协同下的生态诉求主要保障对策 51

14.1多样化生态服务的主要保障对策 51

14.2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保障对策 52

14.3生态诉求与经济绩效协同的主要保障对策 52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1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镇产业发展按照昌平区“强二兴三优一”思路,不断加强“三园三区”建设,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突破7500万元,工业产值21310万元,农村社会总收入106564万元。

1.1.1规模与水平

(1)北部果园观光采摘产业持续发展,南部地区以食用菌、有机蔬菜、苗木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稳步发展,带动作用与辐射能力不断加强。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502万元,同比增长10.76%。全镇果园面积达4221亩,产量3509吨,总产值近千万元。

(2)以制造业与建筑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以新城建设为契机,以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为基本定位,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2008年末,第二产业产值21310万元,基本维持稳定。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东区建设积极进行,目前有多家高科技企业投入生产。

(3)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规模与从业人员规模持续上升。受镇域人口规模与消费水平影响,我镇第三产业以低端服务业为主,基本为生活性商业服务与文教服务,高端服务相对缺失。

1.1.2结构与质量

(1)第一产业在我镇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向高科技无污染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南邵镇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渐上升。2001年我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42:44。至2006年,三次产业比例为9:40:51,第三产业比例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与新产品类型数量持续上升,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基本形成。2008年,我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297亩,果园种植面积为4221亩,全镇种植业(含经济作物)产值4296万元,畜牧业产值2896万元,林果产业继续增长,食用菌、苗木、有机蔬菜等产业要求发展壮大,畜禽产业整体养殖规模不断规范控制,以林果产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基本形成。

(3)依托昌平科技园东区发展与建设,第二产业定位于高端产业,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领域发展。我镇第二产业发展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高端产业聚集区。

(4)房地产服务等产业逐渐兴起,逐渐向高端服务产业转化。随着昌平新城建设、地铁昌平线建设等项目纷纷上马,我镇以房屋租赁为主的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1.3效益与影响

(1)我镇农业和工业发展呈现时效的相对一致性,受多因素影响,各产业效益在存在一定波动状况下相对稳定。2001-2008年间,南邵镇人均劳动所得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5%,农村社会总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5.89%。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26.72%,受到近年昌平新城建设、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镇2000年以来工农业产值变化较大,尤其2001-2003年间出现大幅波动。2003年以后,基本呈现稳定趋势。

(2)随着我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综合效益逐渐凸现。一、二、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并随着新城建设与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大型项目的建设,畜禽养殖业与污染性工业、低附加值工业等产业类型逐渐退出,产业的集聚效益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我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逐渐上升。


1.2社会空间发展现状

(1)道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显著。我镇西临八达岭高速公路,周围京通铁路、崔昌路、昌怀路、南丰路等区镇级七条干线四通八达,东沙河南北贯穿镇域,镇域14个村庄在昌平卫星城新城东区规划范围内,面积11.45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发展优势明显。

(2)教育资源相对分散,亟待整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较为突出。我镇现有学校小而分散、造成教育资源(如采暖设备、教学设备、图书)利用率较低、投入过高;同时,我镇外来人口数量随昌平新城建设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合法性建设亟待加强。

(3)文化活动基础较好,具备规模、设施、特色和群众参与等条件。我镇拥有各类文艺队伍40余支,运动协会5个,统一配备各种乐器、音响等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系统,建立如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篮球比赛、象棋比赛等活动。

(4)民政工作面临资金缺乏的困难。我镇救助资金难以落实到位,难以救助因大病或突发事件需要大量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同时缺乏应急资金,随着昌平新城建设,有大量人员需要拆迁安置,而目前资金水平不能应对。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管制、社会监督等方面工作成绩显著。目前,我镇范围内治安状况良好,严重的刑事犯罪发生率低,主要公共治安问题为盗窃等,约占总犯罪案件数量的60%—70%,作案人员的80%为外来人口。

(6)卫生防疫与计划生育建立了相对完善体系。我镇建立了16000人的健康档案,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基础设施、专业队伍配备健全;同时,存在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的问题。

1.3城镇空间布局现状

(1)新城东区建设范围内大部分土地处于拆迁待建状态,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和社会职能转化处于转型过渡阶段。目前南环路回迁小区已建成,南邵村、金家坟村等安置楼房尚在建设中;大部分企业已搬迁,南部高科技产业园区完成大部分企业入驻,我镇由原有分散的居住、低端商业服务功能向集中化的居住服务和高科技产业带动功能转化。

(2)我镇域内大部分地区处于被动开发状态,土地利用与空间破碎化,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缺乏长期科学规划与系统性。我镇土地的30%以上位于新城东区范围内,大量土地收归国有进行区域性开发建设,镇政府、村庄发展集体经济可支配土地很少,村集体收入主要为土地租赁收入,来源单一,致使张营村等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3)我镇现代城市景观与面貌尚未呈现,镇域空间的功能节点作用无法体现。虽然大致形成了以苹果工坊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功能区、以昌平高科技产业园区为代表的高科技示范功能区和以南环路小区等为代表的综合居住功能区雏形,但功能区内主要景观节点和体现区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元素相对缺乏,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标志性建筑欠缺。

(4)原有村庄空间出现整建制、部分村域和涉及土地等多种类型,多类型开发导致管理与政策实施难以统一。16个村庄中整建制涉及新城东区范围的有张营村等十二个,涉及到部分村域或土地的有官高村、东营村,范围之外的有姜屯村和张各庄村。其中,纪家窑村和金家坟村划入昌平高科技园区范围内。


2 南邵镇“十一五”时期主要问题诊断

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目标值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与环境条件差距、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差距、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与产业环境差距、城市设施条件与设施水平差距以及城市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差距等几个方面,具体问题如下:

(1)我镇处于昌平新城东区扩建初期,基本呈农村城镇的景观面貌,缺乏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现代化城市景观、良好生态环境与标志性建筑等特征。昌平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功能定位要求新城建设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城市景观、城市形象与优美的城市环境,具有规划有序的商务楼宇的有机组合和良好自然景观的低密度办公物业等特点。目前,我镇处于昌平新城建设初期,城市基础设施与基本空间建设尚未完成,仍呈现出农村城镇景观面貌的主体特征,空间格局较为混杂,环境压力加剧。新城建设为我镇注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挤占了我镇产业发展所需空间,各村集体土地相继征用,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农民不能充分就业,未征用土地不能有效利用,加大了旧村改造难度;明十三陵水库、国家公园、天池湖等资源在给我镇带来发展旅游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其生态敏感性,东沙河与孟祖河生态治理工程也亟待进行。总体呈农村城镇形象与环境特征的南邵镇,与昌平现代化服务型独立、生态、舒适的城市建设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需求与差距。

(2)我镇主体功能基本为地方性城镇的基础性、生活型低端服务,缺乏现代化服务型城市所需的科技研发、商务办公、投资创业、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端综合服务功能,尚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创业、居住和休闲的需要。依据新城总体规划“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的总体功能定位,我镇在新城建设中应具有高端商贸服务、科技服务、文教服务、生态服务、休闲服务、绿色社区服务等区域性综合城市服务功能。目前,囿于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素质等因素,我镇的城市服务功能基本为基础性、生活型服务,主要为本地区提供区内人口所需的基本商业批发零售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与文化娱乐服务等低端服务功能,缺乏现代化服务型城市所需的大型、高端、高水平科技研发、商务办公、投资创业、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功能,尚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创业、居住和休闲的需要。

(3)我镇商务服务业处于起步概念阶段,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二元冲突,现代化服务型城市服务功能需求的高端产业基础、良好生态环境与人才、科技等智力资源要素与特征欠缺。现代化服务型具备的基本特征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高端的产业基础、集聚的人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我镇经济发展以设施农业、制造业与低层次商业为产业特征,商务服务业处于起步概念阶段,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未成规模,低层次商圈呈衰而不退状态,沙河高教区和中关村昌平科技园的高科技、智力资源要素尚未充分体现,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基本特征与要素条件欠缺。因此,“十二五”期间我镇需要健全吸引高端人才和创业资源的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积累、集聚各种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区域产业支撑能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缩小南邵镇建设现代化服务型首都新区要素缺乏的现状差距。

(4)历史原因造成了我镇的市政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改造升级缓慢,不利于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建设中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的吸引与满足高端产业基础所匹配的设施需求。由于原有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将南邵镇纳入城市功能区,昌平区也没有将南邵镇列入重点规划建设乡镇,历史原因造成了南邵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改造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给水、排水、垃圾排放和供热等方面。低水平的镇域基础设施对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的吸引力不足。同时,在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协同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镇现有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存在较大缺口,突出表现在社会性文体设施严重缺乏、医疗卫生设施和交通枢纽设施整体水平还需提高,不利于我镇社会进步、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5)由于新城东区建设中产生的村庄空间分化、镇域范围内多元开发主体并存以及大规模低素质流动人口集聚与大量违章建筑蔓延,导致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建设中镇政府城乡管理体制与政策难以统筹,管理成本与负担严重加剧。新城东区规划将部分村庄与土地切割开,村庄在东区规划内,部分土地在东区规划外,形成多种村庄类型,同时空间开发中镇政府、新城东扩办以及昌平科技园等多元开发与管理主体并存,迫切需要统一的政策解决统筹管理问题。在获得更多租金收入的利益诉求下,各村集体在村庄周围或居住用地中都开发了规模不等的工业用地(工业大院),导致厂房和民宅等违章建筑蔓延,旧村改造难度大、代价高。同时,镇域工业粗放式发展吸引了大量进厂务工和从事低档服务的流动人口聚集,各村人口倒挂现象都比较严重,为各村带来了水电浪费、治安不稳等难题,大大增加了村庄管理成本。本地失地农民就业转移与大量外来人口低端就业的现状和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建设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第二部分 需求预估与工作重点3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预估3.1昌平区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预估

(1)应对昌平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功能定位,我镇由独立城市边缘区到昌平新城“主城区”重要构成的定位转换要求,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形象提升的重大需求。昌平区处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中间地带,起着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环境延伸支撑的重要作用;作为昌平新城东区建设的主要依托空间,南邵镇承担转移昌平城市中心区人口、环境压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作用;在昌平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定位引导下,我镇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定位转换要求,满足城市空间优化与城市形象提升需求。

(2)应对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定位下,我镇由传统农业、制造业与低端服务业向以高端商务服务主导的产业体系构建需要,实现我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价值提升的重大需求。在北京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起步阶段,链接昌平城市建设、沙河高教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等的建设,应对昌平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新城建设过程中南邵镇城市产业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完善、匹配与提升,形成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新城建设的产业强劲支撑与发展动力,实现我镇整体产业结构体系重构、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价值整体提升。

(3)应对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定位下,我镇链接周边重大生态环境工程设施,发挥生态优势与特色条件,形成城乡统筹的链接纽带和要素交流的对接载体,满足城市优美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我镇西部紧邻东沙河,北部有十三陵水库和蟒山森林公园,南部有京密引水渠,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同时对南邵镇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应对昌平区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建设的需要,链接北京市和昌平区两级政府落实相关规划中城市生态公园、生态隔离带以及生态城镇建设,发挥南邵镇的生态优势与特色条件,创造以城市和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底座,发挥南邵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北京市、昌平区城市与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

3.2昌平新城东区建设的需求预估

(1)满足北京市与昌平区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进一步实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保障土地资源平衡、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需求。“十二五”将是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将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关键时期。此期间,昌平新城东区建设以南邵镇为主体空间,需要解决新城城市空间扩张与城郊大量农地丧失引发的土地资源结构失衡问题,保障北京、昌平区政府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有效供给与结构匹配、平衡的战略需求;同时,满足北京市、昌平区两级政府在科学发展观下解决失地农民的综合性损失,保障社会安定,进行有效制度创新,实现城乡互促、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需求。

(2)满足镇政府提高土地供给、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与价值,保障城镇建设、产业开发以及村镇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效率协同的迫切需求,显著提高我镇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昌平新城东区建设中土地的征地、拆迁、安置与补偿,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未来收益保障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等为南邵镇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工作与压力。随着新城东区建设,南邵镇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土地的有效供给、集约效率与价值、综合权益保障等土地开发、利用与协调问题;快速城镇化的人口居住、工作及生态空间的实际需求;昌平科技园区东区带动下产业开发用地迅速扩张、产业用地结构优化的实际需求;镇政府及村集体村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村镇间的有效供给与协同效率,以顺利推进新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与业绩水平。

(3)满足南邵镇新城东区建设中,多种空间类型乡村集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农民收益与社会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镇镇域范围内共辖16个村庄,其中新城东区近期建设范围内涉及12个村庄,呈现出多种空间类型:整体征地城市化型、村庄城市化土地保留型、部分土地征用型、整体保留型。因新城东区建设征地而导致了村庄的不完整性,由此产生了南邵镇衔接新城建设的衔接空间、相对完整保留的独立发展空间的整体发展问题,以及失地农民发展与保障问题,成为村集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我镇未来发展中需满足衔接空间与相对独立空间内村集体组织多种方式利用土地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需求,解决相对独立空间内村集体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契机,以解决农民收益为核心,进行村庄建设与产业空间发展的良性互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满足各类企业与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新城建设与昌平科技园东区建设提供有效发展空间,实现主体的产业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协同发展功能的需求。通过我镇由都市边缘区向新城“主城区”、由“后花园”到“绿色前厅”的角色转变诱发的城乡要素交流加快、功能组合空间变大、消费市场跨越开放的价值潜力,利用昌平科技园东区建设,承接域外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等级要素,有利于满足各类型企业在新城市空间平台中高等级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需求,满足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生产经营、研发转化和服务支撑活动的收益回报,实现企业发展空间的有效供给和企业主体的产业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需求。

(5)满足昌平新城建设中我镇城乡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寻求收益增值、心理安全与社会保障的需求。随着昌平新城东区建设的推进,南邵镇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的未来收益、生活质量、健康网络、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构建等问题日益突出。我镇未来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新城建设中如何有效满足失地农民、城市居民、农民的多元主体需求问题,主要满足农村居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业劳动收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构建社区供养体系的需求和城市居民提升物质与精神消费档次、追求特色、安全公共产品和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元服务功能的需求。

4“十二五”时期我镇发展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以促进要素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总体目标,以都市化、生态化功能为底座,以精品化、特色化功能提升产业价值为核心,形成城乡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镇工作重点如下:

4.1促进城乡一体化与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城市化推进中的拆迁安置、土地保障与新城东区建设。确保稳定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民工作,加快征地拆迁进程,配合做好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保障新城东区以及轨道交通昌平线建设的顺利推进。通过土地的有效供给保障与城市开发建设,打造城市关键空间节点,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一流化城市新城的服务功能。

4.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体系完善

低端产业优化升级与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东区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南邵镇原有低端产业,进行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需求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等与新城功能不相匹配产业,探索发展实验室经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新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4.3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新城东区商务中心建设与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城市形象提升。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市环境与设施条件改善,提升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整体形象,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尽快启动新城东区商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金融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辐射京北地区的商业中心,形成区域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与功能定位5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城镇发展功能定位5.1 总体战略思路

word/media/image1.png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南邵镇促进城市化和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要求,实现产业优化提升与全面升级,遵循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和城乡空间良性互促的现代都市发展思路以及区委提出的“一三四七”工作思路。以村集体、工商企业、政府、功能模块和服务组织为节点,链接南邵镇镇域周边新城东区发展与重大工程建设的机遇,借外力、提内力,实现南邵镇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整体价值提升,推动南邵镇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南邵镇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word/media/image2.png

图5-1 南邵镇“十二五”总体发展战略思路

5.2 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对昌平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

(3)结合“健康北京人,健康昌平人”目标,推动全区科学发展“一三四七”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昌平区绿色办公、生活、生产、消费意识,建设昌平一流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

(4)依托自身资源与特色、转化优势、拓展产业价值,链接外部有利环境与条件,内外耦合、共同发展,全面践行“人文、科技、绿色”发展理念。

5.3总体功能定位

基于北京市“国家首都、国际城镇、文化名城、宜居城镇”、昌平区新城总体规划“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的总体功能定位,我镇总体功能定位为:承接昌平城区产业和人口东移的主要区域,是新城昌平组团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区。

5.3.1社会功能定位

我镇作为未来昌平新城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市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合理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其社会定位如下:

(1)首都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区和谐,拥有一流“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的生态型宜居新城组团;

(2)服务于昌平新城与昌平科技园、沙河高教区的职能完备、配套齐全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与技术转化基地;

(3)融合十三陵水库、蟒山森林公园、东沙河水上公园以及区域底蕴的注重文化品味、追求国际体验的都市型休闲旅游配套集聚区;

(4)依托轨道交通、快速公路、站点枢纽的现代商务中心与区域综合商业服务驿站。

5.3.2空间功能定位

基于昌平区建设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需求和南邵镇自身区位、产业与空间的条件与特征,南邵镇空间结构上向内融合莽山森林公园、滨河森林公园以及京密引水渠景观,向外承接昌平科技园其他区域及沙河高教区,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群落与节点,是承接昌平城区产业和人口东移的主要区域,是新城昌平组团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区。其“十二五”期间的空间功能定位如下:

(1)生态涵养观摩功能:京北生态走廊、湿地保护区,昌平新城生态走廊和风景名胜所在地,国内领先的高新科技生态研发和环境治理示范基地;

(2)休闲游憩体验功能:昌平新城绿色、时尚的游憩、休闲观光与体验场所;

(3)文化创意聚集功能:以苹果文化发掘为出发点,打造融合现代都市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多元文化展示交流平台与国内外精品文化聚集地;

(4)都市景观展示功能:融合昌平都市中心区发展,实现资源渗透与交换,展示现代生活风貌的窗口前台。

5.3.3产业功能定位

依据我镇现有发展基础、特征、优势、劣势与发展趋势,以促进我镇要素升级和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紧抓我镇城市与产业全面建设的重大机遇,吸引外域资本注入和昌平科技园东区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的功能,培育和提升南邵镇现代产业的发展与整体竞争地位,集中体现昌平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是全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承接首都城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其“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定位如下:

(1)繁荣服务业,发展高等教育,以生态休闲、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服务、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产业族群;

(2)依托科技园区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实验室经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新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3)集金融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商务服务中心;

(4)集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为主体、辐射京北地区的商业中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生态和谐、环境宜人的昌平新城。

6“十二五”发展目标6.1总体发展目标

以我镇现代产业体系的价值水平提升、价值规模扩大、价值结构优化为导向,坚持“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都市化、生态化、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未来5-10年内,我镇建设和发展将达到的总体目标形态设计为:

(1)基于特色明显、档次高端和品牌价值效应强的价值目标,促进主导产业实现由低端商业、制造业到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演化升级,实现我镇整体发展的高级化、集群化和特色化产业体系。

(2)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和精神、物质、服务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集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城市乡村统筹互促的现代都市建设,促进南邵镇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都市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城市形象与高尚品味。

(3)以开放式承接、内提外链为手段,重点发展咨询、培训、文化、创意等第四产业,形成新城东区“宜居宜业宜创业”的独特城市环境,提高我镇人口与资本要素的承接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南邵镇现代都市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6.2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紧抓昌平新城东区建设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打造具有南邵镇自身产业品牌,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随着昌平新城东区建设不断完善,加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区域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态总体实力逐步提升。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镇生产总值维持年均增长率26.72%,农村社会总收入将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15.89%,全镇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到2015年调整为5:19:76,全镇人均劳动所得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5.3%。

6.3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建立起完善的就业、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服务体系。高标准普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预计到2015年建立一所流动子女学校;完善地区养老服务功能,建立一所中高档老年公寓;加强社区和村庄卫生、文体设施建设,建立一家综合医疗中心和多个社区文化中心。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均达到100%;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6.4生态发展总体目标

加强植树造林工程,在原有果园、蔬菜基地逐渐形成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新城东区住宅建筑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公共绿地形式来提高生态效益,预计到2015年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继续维持在100%。南邵镇生态发展同时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和土地环境的保护。预计到“十二五”中远期完成东沙河治理,并启动滨河森林公园的建设,控制污水、垃圾污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对林地、耕地等土地类型的侵占。随着新城建设的逐步推进,预计到2015年,实现新城规划80%面积的市政供水、集中供暖,安全饮用水达标率继续维持在100%;完成新城范围内环线和外围南丰路、南丰路等的打通、扩建工程,建立完善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以昌平新城东区建设为依托逐步完善、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实施任务7旧城拆迁引致的城乡一体化促动与城市空间优化7.1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镇空间布局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基本点”展开:以构建集文化、理念、价值、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空间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政策资源、集成资源要素、完善设施条件、淘汰不适宜的现有产业,促进南邵镇整体空间结构优化与价值增值;以空间价值提升与服务功能优化为主线,突出南邵镇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的相互融合与提升;以基于南邵镇生态环境、服务环境、设施环境、人文环境等多元环境融合为基本点,形成南邵镇地区城乡互促、协调发展的统筹平台。

7.2空间布局规划结构

依据新城东区总体布局结构,在加强我镇与昌平老城组团联系的基础上,形成新城与周边区域产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和错位提升,提高我镇总体竞争实力,将南邵镇总体空间结构规划为“三轴、三中心、七组团”。

(1)三轴

● 功能景观轴:沿政府街——崔昌路延伸,集中各类服务功能及其建筑,将成为连接昌平老城区、新城东区以及东营村的重要发展轴线。此轴线两侧集中了商务、行政、金融、文化、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了城市中心和商务中心两大重要发展中心,促进了我镇未来发展过程中综合服务区与备用服务区的直接沟通。

● 科技孵化轴:主要沿白浮泉路延伸,联通昌平轨道线昌平南站,为我镇联系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东区一带区域的重要发展轴线。依托昌平园东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基础,利用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并以昌平轨道交通南站将形成城市商贸中心为服务核心,联通我镇中关村科技园东区一带区域的重要发展轴线,推动高科技产业及其专业配套服务形成与完善。

● 生态休闲轴:沿京通铁路、东沙河沿线和昌谷公路延伸,是连通我镇南北两侧产业带、提升镇域综合环境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展轴线。轴线连跨南邵镇将形成北部山前暖带的文化创意区、滨河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区和南部蔬菜基地的品牌直销区,连接苹果观景大道、滨河森林公园、草莓基地等重要景观节点,是促进新城周边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提升我镇总体环境与服务水平的重要空间区域。

(2)三中心

● 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崔昌路以北、内环路之间,南北依次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公园,北端与城市公园相邻,东侧和南侧有中央景观生态廊道穿过,将形成人文、生态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 商务服务中心:位于我镇中西部,紧邻滨河森林公园,将成为南邵镇乃至整个昌平组团未来的标志性区域。通过东西向景观主轴,联通西侧的东沙河生态走廊和东侧的中央景观生态廊道,形成现代化服务型城市需求的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

● 商贸服务中心:位于我镇中部南环路附近,为昌平科技园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新区南部重要的城市空间标志性区域。依托昌平轨道交通南站有利区位与条件,将建设以商贸物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空间节点,体现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

(3)七组团

● 生态居住组团:包括北部、中部、东部、滨河和南部居住区,是我镇“十二五”期间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绿色社区居住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坚持生态原则,按照人文与自然谐调共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结合、交通便捷的总体思路进行规划设计,结合新城建设与南邵镇周边地形、环境条件塑造低密度、优美环境的绿色生态社区,体现现代服务型城市的高质量居住服务功能。

● 高科技组团:主要为昌平科技园东区地域,是昌平科技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的重要产业基地。体现科技创新的主题,形成与其北部的居住、商业用地和南部的工业用地从功能到形态的过渡。

● 生态休闲组团:主要依托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是我镇生态休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邵镇、昌平区和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廊道。通过建立密度较低的滨水休闲区,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水前活动场所,创造体验式休闲娱乐方式。

● 商业服务组团:位于崔昌路东段南北两侧,主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为东邻未来发展预留用地提供综合性商业服务功能,形成未来东部新区次级商业中心。

● 品牌直销组团:位于我镇南部都市农业区,主要以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与规划建设的草莓研究所为依托,建立大型品牌直销服务,提升品牌影响与服务质量,形成有机蔬菜及产品品牌直销地。

● 体验服务组团:位于我镇南部都市农业区,主要以大型有机蔬菜企业与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农业活动体验服务与技术推广、科普展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服务,提升都市农业的服务质量与综合价值。

● 文化体验组团:位于我镇北部文化体验区,以营房、三合庄苹果采摘园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以主题进行产品开发,突出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集苹果博览展示、文化体验功能于一体的苹果工坊、苹果观景大道,并设立配套旅游商业、主题酒店、旅游餐饮等设施。

7.3功能分区

结合我镇发展现状,遵循我镇总体思路和规划结构,未来可将其空间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文化体验区:以果品采摘、文化体验为主导功能,配套博览展示、餐饮服务等功能,依托北部都市农业文化体验带独具特色的苹果观景长廊和采摘园区,融合都市文化、农业文化与民俗文化,以深度创意和文化策划提升南邵镇文化服务价值。

(2)综合服务区:依托中部居住组团和公共服务中心,利用逐步完善的便利交通,以生态居住、行政服务、商务服务为主导功能,配套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商务办公楼、体育馆、医院等,塑造我镇乃至整个昌平组团未来标志与形象核心地。

(3)生态休闲区:依托我镇内滨河森林公园、东沙河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以生态涵养、旅游服务为主导功能,加入科普教育、娱乐休闲等功能,通过建设大型广场、青少年科普基地和亲水设施,形成滨水城市活力区,成为南邵镇、昌平区和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廊道。

(4)品牌直销区:依托南部都市农业生产基地、科研机构与品牌营建,以有机蔬菜生产、直销服务为主导功能,实现有机产品的生产、展示、交易和物流一体化经营,建立统一的有机品牌直销平台,提升现代都市农业价值空间。

(5)科技研发区:依托昌平科技园东区建设,以科技服务、企业研发为主导功能,引进龙头高科技企业和市区研发机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促使高教研发与高科技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北京市科技研发、转化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6)备用服务区:主要依托官高村、东营村的土地、人力资源,通过水利、电讯、道路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优化、提升与综合服务为主导功能,是未来我镇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新城建设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补充和供给。

8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体系完善8.1产业发展思路

我镇产业的总体优化与提升需要紧抓建设“未来科技城”的重大机遇,以未来科技城建设为龙头,加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力度,继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逐步形成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引领未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利用和放大有利条件、规避和弱化不利条件、创造与营建新型条件,遵循南邵镇城镇功能定位的指导,抓机遇应挑战,以服务经济为链接,以价值提升与利益创造为核心,借助外势提升内力,分类设计、分期发展,实现南邵镇资源转换、服务驱动与产业整体价值空间不断扩张,从而更好地达到规划制定的目标形态。

(1)遵循功能定位指导,产业发展以城市服务功能、竞争力强化为导向。遵循南邵镇“现代化服务型城市新区、高端商务中心、辐射京北地区的商业中心、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功能定位指导,产业体系构建与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整体价值与新城服务功能、综合竞争力为导向。

(2)抓机遇应挑战,形成产业发展的局部突破与整体提升。抓住南邵镇目前面临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产业转移与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等机遇条件,以昌平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以商务中心、商贸中心、滨河森林公园建设为突破点,形成南邵镇产业发展的局部突破与整体提升。

(3)强化多元服务体系,搭建服务网络平台,以服务经济为城市功能主要驱动与链接。以南邵镇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为基点,通过发展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生态服务、休闲服务、文化服务等高端服务产业,形成南邵镇多元服务体系与服务网络平台,以服务经济为驱动力,完善城市功能。

(4)借北京与昌平的政策资源、智力资源与外域资本要素,链接南邵镇自身资源,提升南邵镇自我发展综合实力。依托本地,利用新城东区、轨道交通与滨河森林公园等建设,借助北京市、昌平区赋予南邵镇的政策优势与沙河高教区智力资源,放眼区域内外,吸引外域资本要素,提升南邵镇自我发展综合实力。

8.2产业定位

依据南邵镇现有发展基础、特征、优势、劣势与发展趋势,对南邵镇现有产业的类型、内容、属性与路径予以归结,进行南邵镇镇域内产业体系的总体构建,明确主导产业、优先产业、培育产业和限制产业四类产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产业框架及其在南邵镇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地位。其中,四类产业分别为:主导产业(高端商务服务业)、优先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都市农业)、限制产业(畜禽养殖业、高污染高耗能工业)、培育产业(物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产业主要建设内容与未来发展路径如下:

表9-1 南邵镇主导产业建设内容及其发展路径

产业

名称

产业类型

建设内容、作用及路径

商务服务

会议、展览服务;

办公服务;

金融服务;

法律服务;

咨询服务;

广告;

会计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管理服务;

中介服务;

主要建设内容:以会议与展览服务、办公服务、金融、法律服务、咨询、广告、中介服务等为主,以新城东区商务中心功能区核心板块建设为支撑,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为核心,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打造昌平新城形象标志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与价值空间。

产业作用:带动、引领、支撑

产业路径:转换、提升、强化。

(1)近期:做大——利用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高端产业集聚与沙河高教区的智力资源以及滨河森林公园生态休闲服务功能逐渐完善,通过商务核心功能区项目群的建设,打造新城商务板块,吸引国内外高端商务服务业企业或公司进入,形成新城标志地与产业旗舰;

(2)中期:做强——借助南邵镇资源、环境优势与新城东区整体城市形象与服务功能的改善,利用新城良好的区位、设施与高生态、高科技等资源要素,吸引国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与机构进驻,发展本部化商务服务业。

(3)后期:做优——结合商务板块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板块,通过发展面向大企业的本部化商务服务业,链接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化商务服务业,发展协调商务服务产业的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形成一体化高端商务服务业。

表9-2 南邵镇优先产业建设内容及其发展路径

产业

定位

产业

名称

产业

类型

建设内容、作用及路径

优先

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生物制药;

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

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引进与建设生物制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等相关国内外大型企业为重点,发挥已有昌平科技园及区域智力资源优势,加强产业科技、市场和组织元素的有效融合,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产业动力,提高自主创新回报,打造新城高端产业集聚区。

产业作用:支柱、基础、带动

产业路径:强化、统筹、提升

(1)近期:作大。借助昌平轨道交通线南站建成使用,以中关村科技园东区科技研发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建设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同时重点引进外来优势企业为,政府主导做大载体,加强产业科技、市场和组织元素的有效融合。

(2)中期:做强。利用昌平新城东区建设商务核心板块形成、生态工程建设与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吸引资本、人才等高等级要素资源进一步聚集与升级,提高园区入驻企业的整体实力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强化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功能。

(3)后期:作优。重点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动力,提高自主创新回报,增加产业内部的差异度和替代性,实现局部创新到全链条创新、科教机构主导创新和企业主导创新的融合,形成新城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现代都市农业

特色农业旅游;

生态休闲;

设施农业;

农业科技服务;

品牌直销

主要建设内容:利用南邵镇北部山前暖带林果采摘、休闲、文化服务与南部有机蔬菜体验、展示与品牌直销区建设,塑造特色文化体验品牌,特色品牌直销农业、延展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强化农业载体上品牌营建、休闲服务等价值拓展,链接旅游资源与项目,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效益与整体价值。

产业作用: 基础、统筹

产业路径:交融、拓展、提升

(1)近期:做特。大力发展以“一花三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为契机,实施草莓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东部草莓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释放会展农业效应;继续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适度扩大规模;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力度。利用苹果工坊、景观大道与草莓基地、草莓研究所等工程与项目建设,以及南邵镇有机蔬菜、有机果品与品牌展示,重点支持培育一批风貌各异、魅力彰显、个性鲜明的农业景观品牌和品牌产品。

(2)中期:作优。链接外部蟒山森林公园与十三陵水库,内部滨河森林公园、孟祖河改造工程及城市绿化系统建设等重要生态项目建设,依托南邵镇特色农业资源休闲、体验与品牌产品与基地展示,建设集生产、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度假、餐饮住宿、观赏采收、体验拓展、科普教育的都市化和国际化农业观光休闲产业。

(3)后期:作强。以生态休闲服务、特色农业休闲服务为主拓展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科技服务,突出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打造品牌直销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优化与价值提升,建设现代成熟都市农业体系。

表9-3 南邵镇限制产业建设内容及其发展路径

产业

定位

产业

名称

产业

类型

建设内容、作用及路径

限制

产业

畜禽养殖业

生猪、肉牛、羊类养殖业;

鸡、鸭等禽类养殖业

主要建设内容:以南邵镇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为基础,进行产业发展类型划分、路径设计与阶段性部署,形成产业整体提升与价值拓展。借助新城东区建设,对南邵镇镇域范围内的畜禽养殖进行分空间、分阶段逐渐限制、退出,避免对新城产生不良的环境生态与城市品味负面效应。

产业作用: 基础、辅助

产业路径:限制、退出。

(1)近期:限制或退出。利用新城东区建设,通过严格制定与之相关的用地条例,限制相关建筑的建设和申报审批以及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在新城东区建设范围内退出畜禽养殖业;在发展备用地与新城东区规划建设范围之外空间内予以限制。

(2)中期:全部退出。城镇中心区域采取征地补偿等方式,强行挤出。形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契机,向农民充分展示高端产业丰厚的经济效益,在政府、村集体、农民三方共同努力下,将畜禽养殖业从南邵镇范围内挤出。

低端制造业

建材制造;

塑料制造业;

电镀加工业

主要建设内容:借助新城东区建设,将与新城现代化服务型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建材、塑料制品、电镀、焊接等低端制造业进行企业的迁移安置与限制退出,节约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产业作用:辅助、配套

产业路径:限制、退出。

(1)近期:对于新城东区建设范围内已经存在的高污染工业,制定严格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和检测标准,提高税收标准,取消土地租赁、基础设施使用等优惠政策,进行关闭迁或移。

(2)中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工程”,淘汰落后设备。逐步退出或转移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进一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调整发展备用地与新城东区建设范围外的企业,对低端制造业予以迁移、退出。

表9-4 南邵镇培育产业建设内容及其发展路径

产业

定位

产业

名称

产业

类型

建设内容、作用及路径

培育

产业

物流产业

运输业;

仓储业;

货运代理;

信息服务

主要建设内容:以昌平线轨道交通运行为契机,依托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建设,结合农产品物流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商务服务业和物流产业紧密结合,建设高水平的物流设施、标准化的商品包装模式、社会化物流的渠道,形成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打造新城商务核心板块、高产业聚集区与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流通平台。

产业作用:联动、配套

产业路径:扶持、提升

(1)近期:做大。以昌平轻轨交通通车与昌平南站物流中心建设为依托,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物流企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区、核心商务板块企业互动发展,扩大物流规模。

(2)中期:作强。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形成物流中心、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

(3)后期:作优。建立完备、快速、可靠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医药、城市配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等,形成新城商务核心板块、高产业聚集区与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流通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艺术;

创意设计;

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主要建设内容:挖掘南邵镇现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商务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等内涵与形式,将美学理念注入城市建设、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使城市人文内涵、建筑风格、项目主题与社会人文背景相融合,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驱动城市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休闲服务与生态服务等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城市产业价值与综合竞争力。

产业作用:交融、创新、带动

产业路径:统筹、提升

(1)初期:做特。通过建立基于滨河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苹果工坊农业文化、核心商务功能区商务服务文化三维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意底座,增强南邵镇文化创意的组合性和衍生性,打造基于多元文化一体的特色创意文化产业服务;

(2)中期:作优。以新城商务核心板块为依托,通过聚集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品牌、创意和运作机构,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世界性的节庆活动,吸引高层次游客前来消费,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源泉不竭、价值空间无限拓展;

(3)后期:作强。利用南邵镇城市形象与城市环境改善与提高,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城市养老疗养产业工程、城市社会服务工程,协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服务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养老疗养产业的价值,驱动昌平新老城区、南邵镇不同空间与域内外空间等板块实现空间价值传导与互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与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生态服务等综合性产业服务体系价值。

8.3产业规划布局

依据我镇规划布局原则,将镇域产业空间布局为“两中心、三地带、六组团”形态结构。

(1)两中心:

 商务服务中心:内环西路以西,南丰路以东,崔昌路和南环路之间的区域规划为南邵镇和昌平新城东区的商务服务中心,形成文化休闲娱乐、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办公等综合性的核心商务服务板块与城市地标。

 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以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东区为主体,沿白浮泉路两侧分布,东至昌怀路与京密引水渠交汇点,西达南丰路东侧。依托昌平园西区的产业基础和集聚效应,昌平园东区规划建设成为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制造业等高科技产业集聚与孵化中心,并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专业配套服务。

(2)三地带:东部新区的总体布局结构突出了南北向及东西向3条主要产业带,以加强城市功能及空间布局方面的整体性,突出南邵镇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 北部都市农业文化体验带:分布在南邵镇北部山前暖带,发展以苹果种植为基础的集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文化体验带。

 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以东沙河东岸,南丰路以西的狭长地带为依托,以滨河森林公园项目开发为手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形成南邵镇西部重要的产业集群。沿规划内环路,由北向南串联北部的城市公共中心中部的区域医疗中心。

 南部都市农业品牌直销带:京密引水渠以南,以园区为主要生产个体,发展食用菌、草莓、有机蔬菜等特色产品的种植和培育,并建立相关农产品品种培育、品牌展示、仓储和物流配送条件,形成具备都市农业特点的品牌直销带。

(3)六组团:

 休闲服务组团:北部的城市公共中心包括城市公园、综合体育中心、综合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

 北部商贸组团:为了加强与东部发展备用地之间的衔接关系,规划在崔昌路东端规划预留为商贸组团。

 南部商贸组团:沿南丰路及东沙河水上公园,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城市商贸组团。服务于东部高科技产业中心,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同时成为南邵镇南部最为重要交通枢纽。

 科技服务组团:在何营东路、何营路与昌怀路交汇区域形成科技服务组团,集高科技园区研发生产、科技商务和科技主题公园于一体,就近服务于南部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 体验服务组团:张各庄村西南,姜屯村东部地区形成以金六环为核心的体验服务组团,集中展示南邵镇都市农业的先进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农耕文化和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化生产方式的有利场所与科普教育基地。

 品牌直销组团:张各庄村东南,六环路以北,以大型涉农企业或集团为核心,形成品牌直销组团,发展仓储、物流等功能,拓展南邵镇农业产品的贸易领域,提高产品知名度。

9现代城市建设、高尚城市品位与城市统筹管理9.1旧城改造与拆迁安置

南邵镇设计昌平新城建设的土地面积10000多亩,需要由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和户口的人口达到5000人,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征用6000亩,转户口3000余人(人员安置办公室主任冯宝成),批复完成1200人。农民转非之后的就业问题,采取自谋职业者奖励30000元钱的方法鼓励自谋职业,政府安排就业的手段主要是推荐和介绍,职位工资不高,劳动强度大,90%以上人选择自谋职业。

9.1.1旧城改造与拆迁安置面临的障碍分析

(1)安置政策只停留在框架阶段,缺少具体性措施,不能全面应对农村复杂的人口构成和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征用土地主要为农业用地,征地的过程造成部分未能转非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学生没有转非补偿;转非补偿费用低;最好的情况(转非者为壮年劳力)为最低生活标准(800元)的60倍(800×60=48000元),而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还是少数人,年龄偏高者往往是最低生活标准的48倍或者更少;转非后的保险补缴年龄偏大;转非后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医药报销比例低于农民的报销比例。

(2)南邵镇补偿形式以货币补偿为主,多种补偿方式并存,补偿标准因年龄而定且存在很大不同。补偿主要包括就业一次性补助和自谋职业奖励。就业一次性补助为北京市最低生活标准(800元)的N倍(N是年龄的函数,壮年N=60,其余递减);而自谋职业奖励通常为30000元。征地后有转非名额补偿,也是按照年龄比例进行分配的。

(3)征地审批手续拖延时间过长,拆迁和农转非时间跨度较大,给村民生活和环境带来负担。从2000年征占土地开始,民宅建筑要进行拆迁,建筑施工环境亟待规范,安全系数有待提高,新盖房屋的质量没有保障,失地造成了不安全因素,给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造成很大压力和不便。征地审批手续时间过长,而批复日期年龄决定农民能否转非,长时间的拖延(超过两年)导致部分农民年龄超过农转非年龄要求,造成较大损失,征地时间与转非工作、经费补偿衔接不上,村集体承受养活农民的较大压力与责任。

(4)土地多方主体开发,土地看护责任及负担较重,看护机制有待完善,加大了村委会的管理难度。由于不是村里直接负责工资,土地看护人员责任心相对缺乏,对村委会的管理认可度不高,集体安排就业的人员,将经济和管理挂钩,政府和集体各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放工资,以提高村集体对劳动力的管理权限。

(5)村集体经济日渐减少,村集体领导没有壮大集体经济的意识,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金数量。村集体经济情况都一般,主要靠征地款、公建房屋出租金。由于前期的规划时期都较长,企业没有形成,能满足基本生产、生活支配的能占16个村的一半以上。部分村民的生活保障要依赖于集体,能够提供一些公益岗位。随着土地征占的增加,村里靠租赁获得的收入逐年减少,同时老龄化加快,养老金的数量越来越多,村里承担这笔费用的压力很大,没有外来投资和其它收入来源,很可能要取消养老金的发放,与此同时又要引起群众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因此,亟需谋求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壮大集体经济。

(6)拆迁不断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衔接不上,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农民就业问题越发突出,农民和各村集体收入锐减。镇域内各类企业相继拆迁或迁出,一方面导致全镇就业渠道减少,一方面使得税源减少,从而影响到全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之南邵镇都市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南邵镇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很不完整,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仅停留在产品装箱阶段,基本没有做到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等产业缺失,实现增值增效所需空间很大。

《北京昌平区南邵镇十二五规划P53》相关文档:

北京昌平区南邵镇十二五规划P5301-18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04-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