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李燕
【摘 要】藏毯是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有着四千多年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青海藏毯产业是在进一步开放中谋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兼顾我国绿色发展的产业,也是能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产业,关注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梳理产业发展历史阶段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别从政府政策、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青海藏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该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10页(P15-24)
【关键词】青海藏毯;产业;产业发展
【作 者】李燕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藏毯是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海省湟中县加牙村村民编织的马褥、地毯等产品就销往甘肃、四川、西藏等地,部分产品甚至销往印度、尼泊尔等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下,青海藏毯产业化雏形初现,并作为青海省传统优势出口产品,成为青海省三大拳头出口产品之一。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尤其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急剧上升,青海藏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由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今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更重要的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青海藏毯产业是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面对我国越来越多失地农牧民,藏毯产业也是“一项可脱贫、能致富的富民产业”。[1]作为一项与“一带一路”国家契合度很高的产业,青海藏毯产业是青海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开放中谋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通过有效解决失地农牧民就业创业问题开展扶贫,兼顾我国与绿色发展,并迎合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大环境,青海藏毯产业是最佳产业之一,大力推进藏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海藏毯产业发展历史阶段
(一)1949年以前:漫长的产业形成期
1959年,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了公元前10世纪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毛绳毛布,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虽历经三千年,但是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仍清晰可见,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毛席残片。”[2]这足以说明,散居于青藏高原的古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织物。作为藏民族传统的手工业,藏毯从早期的“溜”“氆氇”“尺不戒”逐渐演变形成现代完整的栽绒地毯形式,历经了诸多探索,吐蕃的开放、借鉴与吸收,明清时期的继承与发扬,在青海省,藏毯最终集大成于湟中县藏族乡加牙村,成就了极负盛名的“加牙藏毯”。最初,加牙村村民采用藏毯工艺编织的马褥、地毯等产品就因花样新奇、做工精致,已经销往甘肃、四川、西藏等地,部分产品甚至销往国外,最高年份可销6000条以上。同时,青海省先后成立了贵德平民工厂、政府设立地毯厂(1929年,由省政府从上海购置毛纺机器、聘请技师设立的地毯厂,主要编织马褥子、椅垫等产品)、民生工厂(成立于1930年,配备20余架脚踏纺车用于纺纱线、织毯和平织氆氇及制作栽绒产品)、福兴地毯厂、大通地毯厂、义源工厂等多家地毯生产企业,政府也于1929年成立了青海省工业学校,专门设立了栽绒工厂用于栽绒制品生产。1948年,由义源工厂栽毛科扩充而成的地毯厂已有栽绒毯架(机梁)20余副、工人180多人,具备了一定的生产与销售能力。
(二)1949年至1984年:出口合作期
建国初期,在原有洗毛厂以及地毯厂的基础之上,经过改造、更名,先后成立了“青海人民洗毛厂”“西宁地毯厂”“青海人民毛纺厂”地毯车间等,专门从事地毯生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青海地毯一厂”“湟中县民族地毯厂”(1972年成立),“同仁县民族地毯厂”(1972年成立)、“贵德县地毯工业公司”(1972年成立)、“同德县民族地毯厂”“湟中县鲁沙尔地毯厂”(1980年成立)等十多家地毯生产企业,并于1959年开始经天津地毯进出口公司后整理统一以“风船”品牌出口。这一时期西宁及周边和海北州各类地毯生产企业“累计向青海外贸供货纯毛地毯8.1万平方米”,[3]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产业链条等基础,并确立了青海藏毯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藏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成立了“海南州地毯厂”“乐都县地毯厂”等国有、集体性质的多家地毯企业,出口规模逐渐扩大,进一步奠定了青海藏毯产品作为外向型产品的特殊地位。
(三)1984年至2003年:市场调整期
青海省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畜牧相关产业发展基础得天独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海省政府将经济建设重心倾斜至畜牧业,提出“畜牧业大合唱”的口号,主要发展原辅材料深加工。与此同时,1984年以后,青海省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藏毯产业发展机会空前。1985年“湟中县上新庄藏毯厂”成立,[4]这是“青海省第一家出口创汇的藏毯工贸公司,1993年工业总产值达1500万元,实现利税达75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5]上新庄藏毯厂历经多次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调整期,在青海藏毯出口创汇、人才培育、技艺传承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期,省内各州县采用新建、启动停产工厂、扩建相关工厂的方式,推动了全省藏毯产业的兴起和大发展,“1992年出口达650多万美元,为青海历史最高水平,藏毯成为青海省出口产品的三大拳头产品一”,[6]青海藏毯产业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出口能力大力释放,使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到1992年,全省共有地毯生产企业30多家,毛纺织、棉纺织企业56家,加工厂(半成品加工)200多个,农牧区家庭作坊2000多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7]藏毯产业发展一片繁荣。
1994年,受国家整顿出口产品、对地毯出口实行招标制的影响,青海藏毯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出口经营企业经营不善以及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形成“体制锁定”,错过了技术创新的大好时机,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藏毯企业纷纷倒闭,青海藏毯业步入低谷期。
1996年,青海省第一家私营藏毯企业——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迅速成长,后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后受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引导,引发了青海藏毯企业的改制潮,民营藏毯企业开始在藏毯行业中为中坚力量。2001年,青海省所有国有(集体)藏毯企业改制完成,形成私营企业全面主导产业发展的局面,为青海藏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藏毯产业开始复苏。
(四)2003年至今:产业集群化发展期
200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把藏毯产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连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藏毯产业的发展,并开始在西宁市城南新区筹建青海藏毯生产基地,引导藏毯及绒纺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青海藏毯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2003年以来,依托藏毯产业,西宁市城南新区先后引进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多家生产性企业,构成了青海省毛纺加工体系的骨架,也为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特色毛纺织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开始举办的“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展示青海藏毯企业形象的同时,为企业开展高层次的市场营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2006年,成立的“中国藏毯协会”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企业间及产业间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2008年7月,正式对外营业的“青海雪舟国际藏毯原辅材料交易中心”部分满足了企业优质原材的需要。基于上述努力与成果,青海藏毯产业集聚雏形已经具备,2010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青海·西宁“世界藏毯之都”称号,进一步奠定了青海藏毯在国际国内的产业核心地位,由此青海藏毯驰名中外。
二、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现状
(一)青海藏毯产业生产现状
青海藏毯以独特的手工工艺闻名于世,因此2008年以前,其出口和内销均以手工藏毯为主,只有个别企业购置了大型织机进行部分机织毯的生产,因此,《青海省统计年鉴》中也以“地毯”对手工藏毯和机织藏毯含而盖之,不做进一步的分类统计。
2008年以后,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上涨,而金融危机引发国际购买力下降,传统的手工地毯市场订单逐日下降,产量日渐萎缩(见图1),机织地毯需求量逐渐上升。为了迎合市场变化需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开始引进世界先进的地毯织机大力发展机织藏毯,各类织机数量从起步阶段的4台达150台,藏毯机织毯产量也呈现逐年增长局面。截至2015年底,青海省全省藏毯机织毯产能达到3000万平方米,[8]产量达2507万平方米,相比较2009年增长了58.3倍(见图2)。机织地毯和手工地毯生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机织地毯作为今后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需要加以辅助的同时,作为青海藏毯渊源的手工地毯产量进一步稳固和提升是今后企业、行业协会需要特别关注与投入的领域。
图1 2009-2015青海藏毯手工地毯、挂毯产量变动图
图2 2009-2015青海藏毯机织地毯、挂毯产量变动图
(二)青海藏毯产品销售现状
2003年,青海手工藏毯出口额达1101万美元,到2015年已达3764.08万美元,13年间增长到了三倍多(见图3),其中2011年达7705万美元。出口迅猛增长促进青海藏毯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印证了该产业的外向型特征。同时,2003年起,青海藏毯内销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内销货值达36917.38万元,是2003年的85.6倍(见图4)。其中2015年达85458万元,青海藏毯出口与内销保持了持续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之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青海藏毯出口在总体增长的同时波动较为明显,而内销延续了持续增长态势,势头强劲,取得了金融危机后连续5年保持增长的好业绩。2015年,内销货值更是高达85458万元,相较于2003年增长了近195倍。虽然青海藏毯产业起源的动力来自出口,但2008年国内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化解了青海藏毯产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隐患,另一方面为产业更进一步发展找到了新增长点。
图3 2005-2015青海藏毯出口量变动图
图4 2003-2015青海藏毯内销量变动图
图5 2006-2015青海企业藏毯利润变动图
(三)青海藏毯产业营利能力分析
200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藏毯产品为核心,藏毯产业为主导,培育国际性集团化藏毯企业,整合资源要素,扩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藏毯产业整合思路,[9]把藏毯产业列入青海重点发展产业。借政策倾斜的东风,青海省藏毯产业生产企业总体利润水平逐年升高。2003年,青海藏毯企业实现利润456万元,2015年利润高达11853万元(见图5),上缴利税达1735.44万元,青海藏毯企业表现出很好的成长性。
2008年前,青海藏毯产业营利能力稳中有升,但是增长速度较慢。从2003年到2008年间,藏毯企业年均利润增长率为21.19%。2008年后,随着机织藏毯规模不断扩大,青海藏毯产业总体的营利能力飞速提高,2008到2015年间,藏毯企业年均利润增长率为38.84%,企业营利能力有所增强。(见图5)
(四)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0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藏毯产业发展,并将城南新区作为藏毯产业基地,全力打造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先后有国内最大的手工藏毯生产企业——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牛绒分梳、牛绒服装设计、研发、生产企业——青海雪舟三绒集团以及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绒业(集团)有限公司、柴达木羊绒有限公司等藏毯产业链节点企业入驻,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见表1)。
表1 2008年2月西宁南川工业园区成立前入驻主要企业、机构名录企业名称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柴达木羊绒有限公司中国藏毯协会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绒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时间1996年1989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7年主要业务藏毯手工毯、机织毯、挂毯生产牛绒、羊绒、驼绒、洗净羊毛、绒纺成衣生产山羊绒、山羊无毛绒、绒纺成衣生产贯彻执行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发挥协调、指导、咨询、服务等职能;为全体会员单位服务,维护国家利益和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藏(地)毯和挂毯、商用工程地毯、阿克明斯特机制满铺地毯,手工枪刺工艺地毯和手工艺术藏毯、染纱生产山羊绒纱、山羊无毛绒、山羊绒衫、羊绒制品生产主要品牌藏羊雪舟柴达木圣源三江源
200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重点引导藏毯毛绒纺织企业入驻园区,以打造地毯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建设“世界藏毯之都”为目标,构建洗毛(绒)—分梳—纺纱—染纱—地毯(针织服装)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先后有年产8000吨粗纺地毯纱的青海喜马拉雅家居有限公司、年产130万件绒衫的青藏绒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同时,为加快青海省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特色绒纺企业发展步伐,保障绒纺加工体系对原材料的需求,由南川工业园区投资建设以“青海雪舟国际藏毯原辅材料交易中心”为主体的原材料采购平台于2008年7月正式营业。2015年,青海藏源藏毯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和青海瑞源藏毯生产力促进中心先后成立,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为青海藏毯产业链的更进一步完整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专门的地毯研发设计生产园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见表2)
表2 2008年2月西宁南川工业园区成立后入驻主要企业、机构名录企业名称青海雪舟国际藏毯原辅材料交易中心青海卡比特家纺有限公司青藏绒毛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喜马拉雅家居有限公司青海天玺多吉地毯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藏源藏毯检验检测有限公司青海瑞源藏毯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时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3年2015年2015年主要业务藏毯加工原辅材料交易簇绒地毯、威尔顿地毯、数码喷墨印花地毯、装饰装潢材料、纺织原材料羊绒纱线、羊毛纱线、牛绒纱线、高档羊绒衫、牦牛绒衫时装地毯纱线、各类功能地毯、羊毯地毯、化纤地毯、售后清洗手工、机织地毯及地毯纱线,数码鲜花地毯、簇绒地毯藏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推动产学研联盟,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和适用专利的引进、推广与转化,组织新产品的技术创新主要品牌卡比特喜马拉雅天玺多吉圣迪
三、青海藏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民族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的持续力度不足
产业,尤其是民族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策支持。土耳其地毯行业因政府持续性的政策支持,使其产品在设计、创新、价格上在全球同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土耳其地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近40%,大到普通的块毯、小到1平米的脚垫,南到江浙、广东,北到新疆,土耳其地毯随处可见,对我国地毯产业形成了冲击。手工地毯领域,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手工地毯也冲击着我国手工地毯的生产与销售。为此,青海要保持藏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藏毯产业转型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强有力的可持续政策支持。
2.区域品牌建设支持乏力
“世界藏毯之都”的确定,奠定了青海藏毯在国际国内的产业地位,为“青海藏毯”这一区域品牌的打造铺垫了基础。由于对区域品牌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区域品牌关注力度不够,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到位,未能适时引导园区及企业有意识地宣传和推广“青海藏毯”区域品牌,导致品牌积淀相近的“波斯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远高于“青海藏毯”,而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藏毯却无力与之抗衡。
3.产业链集约化调控政策欠缺
经多年努力,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作为青海藏毯产业的专业化园区已经打造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链条,包括原材料交易、绒纺、地毯编织在内的主要节点企业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由于缺乏强有力调控手段,园区内企业之间集成化程度不高,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企业机构设置中“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增加企业交易成本及投资负担的同时,不能很好地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能。同时,受园区现有产能制约,青海藏毯产业链条辅助生产企业难以入驻园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园区产业集聚效果。
4.人才培养政策欠缺
产品创新、研发和后备人才培养是支撑企业及产业后续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着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以及产业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地位,但人才培养前期投入较大、见效周期较长,需要一定政策给予干预。政府给予企业和产业极大地资金扶持过程中,对引导企业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与投入不足,导致青海藏毯企业与产业后续发展乏力。
(二)行业协会支持方面存在问题
1.协会职能没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国内地毯领域专业协会,中国藏毯协会应该具备包括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员资质与晋升认定、行业内纠纷裁决、行业评奖评优等一系列基本职能。但由于缺乏政府对相关职能认定,中国藏毯协会目前尚不能履行上述基本职能,影响了其在业内的话语权与政策执行力,工作开展过程中欠缺应有“抓手”,不能很好地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协会自身建设不足导致提供的公共服务欠缺
作为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藏毯协会应该配备相应的机构与人员,保证其正常职能的发挥与职责的履行,受成立周期较短、经费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偏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藏毯协会诸多功能尚处于建设过程中,如带领业内企业应对国际诉讼、发起维权、组团参加国内外展会等,进而导致中国藏毯协会为业内企业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有限,难以得到普遍认同与信任。
(三)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1.市场需求预期不足,导致规模盲目扩张
20世纪末,青海藏毯企业多方筹措资金扩张企业规模,构置了国际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打造国内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但忽略了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周期性与波动性等规律。导致现阶段市场波动价格低迷的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过大、财务负担和管理成本高居不下,总体成本一再升高,青海藏毯产品整体竞争力下滑,致使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局。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相关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专业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大量高端人才纷纷被省外企业高薪聘请。青海藏毯产业人才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没有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一致命缺陷也促使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的进口地毯在国内以及省内市场长驱直入,而青海自有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再下滑。
3.龙头企业后期带动作用不明显
受专业人才匮乏的制约,青海藏毯产业龙头企业也存在产品创新乏力、市场营销手段落后、产品质量下滑等现象。考虑到业务存在转型机遇,龙头企业存在缩减主营业务规模而从事其他非主营业务的现象,龙头企业地位有所动摇,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4.产品质量不稳定
由于产品质量过硬、经得起市场与时间的考验,早期的青海藏毯产品在业内享有极高盛誉。近年来,由于规模迅速扩张,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青海藏毯企业普遍存在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同时加大的现象,导致企业生产监督与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波动明显,严重影响了青海藏毯的市场口碑。
四、推进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1.出台政策促进企业创新与研发
响应“中国制造2025”,在日渐完善的青海藏毯产业链基础上,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瞄准青海藏毯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通过“政府+企业+高校”模式,有针对性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大力推动藏毯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政策支持
对于青海藏毯品牌宣传而言,既要做好企业品牌宣传,也不能忽视区域品牌推广。“青海藏毯”区域品牌的宣传可以更好地将“藏毯故乡中国、中国产地在青藏、青藏龙头在青海”的事实深入人心,有效保护国家民族利益。
一是,拍摄专题片宣传青海藏毯。可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做法,由政府出资邀请国内外专业团队拍摄专题片:《指尖上的艺术》或《足尖上的藏毯》,专门介绍青海藏毯形成、发展、工艺、文化、传承等相关知识,并争取在国内外权威媒体播放,以达到较好的产品宣传及市场推广效果。
二是,打造宣传礼品扩广青海藏毯。在参与的各类活动中,将精美的以特色风光、人文为毯面主题的青海藏毯作为宣传礼品推广,从而起到宣传藏毯同时宣传青海的双重作用。
三是,打造地毯销售“4S店”增强消费体验。与有实力的大企业合力,通过在一、二线城市打造类似于汽车销售的“4S”店,将地毯知识、产品体验、售后服务相结合,大力推广地毯产品及品牌。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世代经营的伊朗地毯专卖店,在“波斯地毯”这一区域品牌的打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用“特色小镇”理念加快藏毯产业链建设与产业融合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以现有产业园区为基础,借助“特色小镇”理念植入打造青海藏毯“特色小镇”。充分利用西宁市城南工业园区内藏毯生产链条企业已有产品展示厅、销售中心等相关设施,整合“青海省藏文化馆”等资源,打造以青海藏毯为主、兼顾青海特色产品宣传的青海藏毯特色小镇,利用藏毯生产全产业链,集观光、体验、购物、住宿、休闲于一体,打造青海藏毯这一旅游纪念品特色名片的同时提升园区企业集聚度,并适时打造“青海藏毯博物馆”。
4.出台政策与培养人才双管齐下
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及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将类似于青海省商务厅牵头在互助县实施的“一村一品”工程继续推进,选择有编织藏毯技艺基础的村镇实施相关政策、开展藏毯编织技艺专业培训。可借鉴印度政府每年出资培训200万青年农民从事地毯编织的经验,通过设立农牧民织毯生活补贴基金,解决目前织毯工收入偏低导致大量织毯工流失的问题。这一资助措施在扩大失地农民、牧民就业、提升青海藏毯产品影响力的同时,可以使产业后续有人,为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行业协会支持青海藏毯产业发展
1.赋予协会相应职权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宏观把控与微观辅助,行业协会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力助手。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中国藏毯协会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力量,赋予藏毯协会相应权力、充分发挥协会的积极作用是促进藏毯行业健康发展的利器。从打造藏毯产品及原辅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为起点,赋予协会相应权力,确定产品生产相关准则和产品相关标准,确定行业发展、企业竞争、市场开拓、人员流动等相关规则。赋予协会相应奖励和处罚权力。赋予协会相应权力使用政府专项资金开展各类专项活动等等。通过赋权树立中国藏毯协会的行业权威性,也为行业发展确定标杆和准绳,杜绝发展过程中破坏行业秩序、无组织无纪律行为的发生,营造公平、公正、积极、正面的发展氛围,辅助行业健康、平稳、有序地发展。
2.提升协会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藏毯协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取决于协会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协会职权赋予。另一方面取决于协会自身建设的完备程度。中国藏毯协会在争取获得自身相应职权的同时,应该加强自身机构建设,提升自身公共服务的范围与水平,制定完整的工作规划,明确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与程度,明确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目标与方向,进而提高服务水平,获取企业的广泛信任。
3.构建完善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体制
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体制的构建一方面有利于行业人才标准的制定、明确行业专业人才努力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为行业人才的培养与监管提供了依据。因此,中国藏毯协会应尽快制定出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体制,促进行业对现有人才激励、后续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协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抓手。
(三)强化企业自身建设
1.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创新推动产业延续与企业发展。青海藏毯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政策,一方面鼓励企业现有的技术与设计人员创新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综合竞争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创新鼓励模式,运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企业”“社会+企业”等多种方式,吸纳高校、研究机构、社会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创新或设计创新,以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
2.深入研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
龙头企业是行业中的标杆,对行业中企业的标准产生、产品与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行业总体发展方向,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青海藏毯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确立了龙头企业角色,该龙头企业也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引领和指导作用。但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及市场特征,龙头企业需要承担新的企业责任、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因此,深入研究龙头企业职责及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破解目前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部分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3.更新企业市场拓展模式
青海藏毯企业普遍存在现有的市场拓展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市场要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该更新现有市场拓展模式。首先,应该给予销售人员及其工作业绩一定的尊重与认可,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的方式制定业绩奖励办法并严格执行,以此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制定严格的销售渠道奖励办法与不同层级的价格折扣优惠办法,不随意变更供货方式与供货价格折扣比率,保证市场定价与供货规范,有效保护经销商利益。第三,积极开创新的销售模式,如“生产商+经销商”模式,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提升产品适应能力,降低产品库存水平。第四,积极配合政府与协会展开新模式营销,如,努力推进青海藏毯产品市场占有率。
4.产业核心企业积极争取上市融资
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地毯业上市企业。西宁南川工业园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地毯工业园区,产业链构架基本成型,部分核心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较为成熟,也有较为完善的国内外销售渠道,基本具备了上市融资条件。可通过集中扶助某一家核心企业上市,也可通过集中各企业优势,新成立一家集团企业带着上市融资,扩大地毯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扩大青海藏毯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注释:
[1]赵巧燕:《青海藏毯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青海日报》,2018(5)。
[2]陆红旗:《中国古毯》,知识出版社,2003:5。
[3]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藏毯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109。
[4]湟中县上新庄藏毯厂于2001年改制注册为民营“青海海湖藏毯有限责任公司”,具备纺纱、染纱、织毯、图案设计、后道整理、新品研发、销售等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能力,主要生产“藏羊牌”“艺源祥牌”手工藏毯。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审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1月,被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审定为“第一批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青海藏毯产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冯友义:《走向世界的青海藏毯》,《青海金融》,1994(7):42。
[6]李毅:《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48。
[7]李毅:《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47。
[8]《青海省藏毯产量占全国九成出口额位居全国首位》,《青海日报》,2015.12.27:4。
[9]花木嵯:《藏毯产业十年成长路》,2014年8月7日(4)。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毅.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青海藏毯产业集群为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青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藏志[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
[3]王宇,刘志彪.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3(8)
[4]陈雪梅.提升青海藏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孙喜.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过程的替代性逻辑——以车用柴油机技术进步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3(7)
《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相关文档:
青海发生7.1级地震10-11
青海地震的原因10-11
【六年级】青海玉树地震作文600字 感动10-11
小学五年级叙事作文:青海玉树地震10-11
青海玉树地震资料10-11
青海玉树地震的文章通讯稿子 报告10-11
2020青海玉树地震10周年征文最新满分作文精选5篇10-11
三年级作文叙事: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10-11
青海地区各地震带强震活动基本状态探讨10-11
至青海玉树县地震灾区_五年级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