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第1篇】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因此,对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线索:看花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本文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串连了四课内容,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其中作为第一课的《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用平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宽容、无私、细微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遗憾、愧疚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本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宽容、无私和细微。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母爱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抛开给母爱贴上的“伟大”的固定标签,去切实感悟母爱的细微,去掂量母爱的沉重分量,并从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心底的感恩情怀?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精神成长,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呢?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学生爱的敏锐,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储备的特征,现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领会细腻描写中蕴含的母爱。(重点)
感悟史铁生对母亲愧疚之情。(重点)
体味史铁生对生活态度的转变。(难点)
学习生动细腻的描写并写作。(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而教学方法选择的最根本任务是有的放矢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布置导学方案,并及时反馈导学效果。这是课前的自主式学习,以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之后的深度学习做准备。课堂中教师可以主要采用问答法,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适时进行自由朗读、演读和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课后进行写作练习,以便学生可以及时消化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写作短文。本课准备用三课时完成,由导学案、品读案和习作案三部分组成,以期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导学案(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追寻史铁生的人生轨迹,探寻史铁生的精神成长
1.群文阅读,依次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二十一岁那年》、《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合欢树》(提前两天布置),设计群文阅读任务单,就三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教师答疑、总结。
(设计意图:⑴追寻史铁生的人生轨迹,探寻史铁生的精神成长,构建起对作者的系统而又全面的认识和评价。⑵辅助学生把握重点,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任务单
本期人物:史铁生
追寻人生轨迹,探寻精神成长
1.谈谈史铁生的知青生活。
——————————————————————————————————————————————————————————————————————————————————————————————————————
2.说说21岁时的史铁生。
——————————————————————————————————————————————————————————————————————————————————————————————————————
3.如何看待生与死?
——————————————————————————————————————————————————————————————————————————————————————————————————————
——————————————————————————————————————————————————————————————————————————————————————————————————————
——————————————————————————————————————————————————————————————————————————————————————————————————————
2.扫清基础知识障碍
字音:侍弄、憔悴、诀别、絮叨、捶打、瘫痪
字形:侍弄、憔悴、诀别、絮叨、捶打、瘫痪、翻来覆去
词义:喜出望外、泼泼洒洒
品读案(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领会细腻描写中蕴含的母爱。(重点)
2. 感悟史铁生对母亲愧疚之情。(重点)
3. 体味史铁生对生活态度的转变。(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新课
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没有挺过去,本来再过四天,就是他60岁的寿辰。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秋天的怀念》来感受史铁生对生死的认识。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内容,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读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多年之后,史铁生叙写母亲生前的场景,哪四个字最触动你?
析: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直达文章的核心。)
(三)细品,解读“好好儿活”
1、母亲为什么要说“好好儿活”?(请同学们勾画相应语句,适时演读)
析: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析:由“北归的雁阵”联想到自己无法下地走路的自由,作者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由“甜美的歌声”联想到自己已然逝去的美好,作者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由母亲哀求看花到捶打双腿,声嘶力竭,这里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了作者的痛苦和绝望。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可见平日的“我”暴怒无常。我们无可厚非作者当时的“暴怒无常”,我们唯有理解、同情。因为作者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学习,不幸的是在最生龙活虎的年龄,双腿瘫痪。这换做是谁也受不了这样沉痛的打击。同时为后文写母亲宽容、无私、慈爱、坚强的品质做铺垫。)
2、母亲是怎样让“我”“好好儿活”的?(请同学们勾画相应语句,适时演读)
析:①“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理解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及修饰语)
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语言描写,可见母亲希望通过看花燃起儿子对生命的热爱。)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④“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亲从未提起自己的病痛。想用自己的坚强影响着孩子。)
⑤“树叶飘落,母亲挡在窗前”,菊花绽放,母亲再次央求去看
(“挡”字运用得非常好,母亲想挡住我的寂寞、消沉。“树叶飘落”和“菊花绽放”都出现在秋天,但象征着的生活态度却不一样,“树叶飘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而“菊花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多姿。)
⑥“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迫不及待想帮儿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⑦“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⑧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可见母亲的宽容、慈爱、无私、坚强的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修饰语和叙述语言的理解,可见母亲的不易,但母亲并没有顾及自己的病痛,把乐观和坚强展现在“我”的面前。越是这样,越加表达了“我”的自责、愧疚和无尽的遗憾。这一环节通过对文中人物描写语句的品读,解析人物的处境,从而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我是如何领悟到“好好儿活”的含义?(合作探究,讨论解疑)
(1)“我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通过妹妹的话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病痛比“我”的病痛严重,儿子开始理解、怜惜母亲了。)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儿子也深爱着母亲,只不过当时只顾着埋怨自己的双腿,没有想到母亲的病痛。同时可见,儿子的精神已然成长了。自我内心冲突的缓和不会让后文的忏悔显得突兀。)
追问: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作者却不知道母亲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析:只想着自己的双腿,却忽视了母亲的身体健康。
拓展资料:“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忽视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比他还要痛苦,“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找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静听,感受作者的忏悔。)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可见作者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无暇顾及母亲的身体和内心感受,忽视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比他还要痛苦。这样我们对作者的“暴露无常”行为的理解就顺其自然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也就好理解了。)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在医院里艰难地呼吸着。
(设计意图:积郁于肝,母亲40多岁,因肝病去世。母亲的离去也给了作者重重一击,之前是母亲卑微的爱护,之后可能就需要自己独立的担当。为下文突然明白母亲的话语做铺垫。)
(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到公园,这时我的眼里仿佛有了光,看见“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者通过自然景物领悟到了不同的花有不一样的美丽,人也要努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美丽。菊花历经风霜,仍能开得烂漫,人经历过苦难,也要活得乐观、坚强。
(设计意图:母亲的离去孕育出的作者精神的成长,生活态度的转变让读者看到自然界中各色菊花虽历经风霜,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精彩。这也体现语文课标中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思想,虽然学生不可能经历作者的伤痛,但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通过品读本文,相信会给予学生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着人生走过风雨,信心百倍的去迎接更炫烂的人生。这也正体现了文学的治愈功能。)
4、之后,史铁生是如何“好好儿活”的?(细数史铁生的成就)
析:(1)、文学成就: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
(2)、精神成长: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与病魔斗争期间写出了《病隙碎笔》一书。书中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血肉之躯正在被疾病毁坏。在生理的意义上,精神是会被肉体拖垮的,但他的精神却在不断地成长,壮大,熠熠生辉。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3)、临终嘱托: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捐献器官。
(深化总结:纵观史铁生的一生,可以说是母亲用生命铺就的路。从“我活着有什么劲”的痛苦、绝望到“要好好儿活”的乐观、坚强。本文中母亲一直想通过看花帮助史铁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母亲帮史铁生找了一条走向幸福的路。这样的母亲注定是辛苦的,也注定是幸福的。因为随着儿子年岁的增加,逐渐地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并把母亲当年给予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样史铁生实际上也就走出了“小我”的境界,迈上了“大我”的征途,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扩大化。用自己的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用一篇篇文章激励着无数的人走出苦难,走向光明。)
(设计意图:拓展、深化文本,扩大文本的实用价值)
四、深悟,书写“活”法
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请同学们用爱心便利贴写下一句话,贴在黑板的菊花花瓣上,让这朵菊花开得更加灿烂。)
(设计意图:母亲的话语,史铁生领悟并践行着,也期望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环节中展现所学所思。文学具有治愈的功能,无论是平时亲子关系如何紧张的同学,在这一刻并在以后会反思自己,感悟亲情。这也是史铁生写作本文的扩大化的意义所在。)
习作案(写)(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细腻描写
(设计意图:七年级刚开始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记事过于平淡的问题,文章读来让人兴味索然。本单元习作要求是 “学会记事”,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家描写的手法。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无论是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写都值得鉴赏和学习。这也符合大单元教学的初衷,由鉴赏文章到模仿写作,以便对症下药,学以致用,凸显语文课堂的高效、实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回顾所学:明确方法
《秋天的怀念》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及侧面的景物烘托。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可以衔接上节课中品读的细腻的人物描写方法,开启这节课的学习。)
2.找出问题:缺少描写
写作实践: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描写得丰满、生动些。(15分钟完成,朗读分享,师生点评)
例文: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设计意图:请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
3.启迪方法:添加细腻描写
如①正面描写:外貌(没摔跤前的衣服和摔跤后的衣服变化)、语言(摔跤后的语言,回到家家人的话语)、动作(怎么摔的,怎么起来的,怎么回家的)、神态(我及家人的脸部变化,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心理(摔跤后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快到家的心理又是什么)及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景物的描写;与他人的对比描写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当堂习作(15分钟,200字)
(设计意图:在探讨、归纳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明确的时间和字数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运用方法进行写作,更加及时高效。)
5.分享点评
(设计意图:分享其实也是合作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点评可以让学生点评,教师补充,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描写手法的领悟。)
6.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升格习作(写在作文本上,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由课上延伸至课下,整合思维,补充、修改习作,形成一篇高质量的小作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第3篇】
《秋天的怀念》的优秀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表达真情实感的。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包含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思路
(一)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然后抓住母爱是一堆细节,导入新课。
(二)了解儿子绝望的心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母爱,我以领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绝望的心境中,为更好地品味母爱做铺垫。
(三)感悟母亲伟大的爱
这部分教学是重点,在此阶段,我围绕“从哪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母爱?”让学生去文中找、圈、画,然后抓住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几个重点句子去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是一堆细节。
(四)升华主题悟人生
抓住描写菊花的语句,引导学生品悟母亲“好好儿活”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出示史铁生的成就,让学生品味母爱的伟大!再播放歌曲《母亲》感受母爱,赞美母爱。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史铁生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形象,又突出了中心:是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爱心感召了绝望中的儿子,让儿子走出了绝望,好好儿活!
五、教后反思
(一)在这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他们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我主要采用接读、 自由读、诵读、指名读、配乐读等读书方法,如体会语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抓住“扑”“抓”“忍”三个表示母亲动作的词,先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此时的母亲身患绝症,已病入膏肓,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可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所有语言都化作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好好儿活”! 真是意味深长啊!”,在我的激情描述下,让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得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可能是我预设的问题有点难度,让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课堂发言还不够积极。
(四)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作用,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气氛。上课伊始,《母亲》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让学生能尽早地走进情境中,在音乐中,品味母亲广博深沉的爱。课堂上,理解母亲临死前的那些自然段时,我用悲伤的音乐《殇》作衬托,深深地打动师生的心弦。
总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优选3篇)》相关文档: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11篇09-01
语文小学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09-04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05
语文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精选6篇)09-06
语文教研活动总结(15篇)09-06
语文教研的活动总结(4篇)09-06
语文教研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