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
3.读古诗。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
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
发出什么声音?(呼呼)
什么感觉?(好冷啊)
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
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在这样一个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他为什么在外地“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补充叶绍翁资料。)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4.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篱笆下的一盏灯)
5.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己家中的孩子也如此逗过蛐蛐呢!)
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啦。(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接下来就是要“斗蛐蛐”了,更是有趣极了!
6.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一些的开心,快乐……)板书:一些快乐
深秋的景致触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7.背诵诗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四、补充拓展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想与家人团圆的季节;秋夜,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比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使孤身漂泊的游子产生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指导生字“送、挑”的书写。
2.背诵《夜书所见》和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一些快乐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
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 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刺骨之声。这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生齐读这句诗)
4.出示“江上秋风动客情”,思考:“动客情”怎么理解?客情:旅客思乡之情。动客情,看到落叶随风飘舞,触动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生齐读这句诗)
5.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考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走到大门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四、赏析情感
1.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2. 赏析: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个“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引人遐想。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3.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其他思念家乡的古诗吗?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还有哪些思乡的古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给在外面工作的亲人,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叶绍翁
word/media/image1.gif 梧叶 秋风
儿童 挑促织 孤单寂寞、思念家乡
篱落 孤灯明
七、教学反思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会古诗的韵味,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萧萧梧叶所表现出来的荒凉、凄冷有了深刻的认识,不再简单地认为是秋风送爽,有可能是深深的刺骨之痛。特别是对在异乡漂泊的游子,这种体会更加深刻。看到孩子们在捉蟋蟀,更加激起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故乡情、童年的回忆是任何人都不能忘却的,让孩子懂得这一点,就是语文教学的收获。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 夜书所见》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出示词语:
瑟瑟秋风 秋雨绵绵 群雁南飞 寒蝉凄切
秋月寒江 秋菊摇曳 梧桐落叶
秋风红叶 秋风萧瑟
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
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读准字音(5分钟)
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板书:读准)
2.请一生读。
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
3. 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读通课文(5分钟)
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板书:读通)
2.闯关游戏: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3. 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
(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4.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谁再来试一试。
四、读懂课文
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板书:读懂)
(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
指导书写“寒”。 理解“寒”的意思。
2.自.由地读读前两句诗,说说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梧叶、秋风)秋天里,“送寒声”的仅仅是梧叶和秋风吗?还会有什么?
①出示范例。
②学生练说。
送寒声
有这么多,为什么叶绍翁只写梧叶和秋风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为什么写梧叶,猜猜看!
(1)体会“梧叶”之“寒”。
课件出示: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你知道了什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时,他的心情就寒了)谁来读读第一句。
这个孩子把“萧萧”拉长了读,就表现了梧叶的寒。谁还来读一读。
你着重强调了“寒”字,就读出了诗人孤独、伤感,谁还来试一试?全班一起读
(2)体会“秋风”之“寒”。
①叶绍翁为什么还要写秋风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怎能不让诗人伤感呢?)一起读读第二句。
“客”指的是谁?(叶绍翁)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秋风触动了客人的什么情呢?(思乡之情)不怪得诗人如此伤感,再读读前两句诗。(生齐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很久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我现在是要选择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还是要选择继续远游,谁能告诉我呀?(音乐造境)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怎样?(很孤独、很寂寞……)
3.总结:此时,梧叶在动,秋风在动,客的情也在动,
这就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过渡: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1.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 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2.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吗?(“明”)
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 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温暖了许多。
3.诗人看着那盏明灯,快乐嬉戏的孩子,他会想些什么?
总结: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呀!再读后两句诗。
4.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景的变化而变化着。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这首古诗。
五、移写法
诗中触动了叶绍翁情的仅仅是秋风吗?还有哪些景也触动了他的情呢?请同学们学做小诗人也来写一写。
出示:
动客情。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所见”,就有所感,“借景”就能“抒情”。
六、拓展延升(3分钟)
1. 总结学法:读准--读通--读懂。
2.推荐阅读材料《静夜思》、《泊船瓜洲》、《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夜 书 所 见
借 景 抒 情
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三年级 班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 代诗人 写的。“山行”就是说 。
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 , ”描写了远处景色,“ , ” 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 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3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 三年级 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山行。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 代诗人 写的。“山行”就是 。
(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 , ”描写了远处景色,“ , ” 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 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 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 景:枫林 霜叶
五、教学反思: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案2》相关文档:
《夜书所见》说课稿03-2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03-20
《夜书所见》课件03-20
《夜书所见》说课稿03-20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4古寺《夜书所见 》说课稿(部编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