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夜书所见》说课稿
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指一名学生来回答。(静夜思)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简介作者
(1)作者是?(南宋 叶绍翁)
(2)好的,预习得真不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叶绍翁呢?(学生介绍叶绍翁)
(3)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2、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一)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2、指几名学生读诗,正音。 3、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读一读。谁帮帮这个生字找找好朋友(扩词)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谁帮帮这个生字找找好朋友(扩词)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注意多音字:挑(扩词)
(5)男女互读,加强对词语的记忆。 4、齐读全诗。 (二)二读
1、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2、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个“/“就表示停顿。(播放录音)
3、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现在请同桌间互读,最后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4、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三读
1、理解“注释”
(1)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3)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4)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2、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3、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语: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语: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指两、三名学生说,练习说话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过渡:正当诗人黯然心伤时,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
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五、总结:
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夜书所见 秋风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儿童
篱落
明灯
促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夜书所见》说课稿》相关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说课稿09-01
圆的周长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9-01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优秀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30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通用22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12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