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1、“人”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源自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君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和全面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受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有必要追溯古今中外的思想渊源。
第一个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主要与“神本”、“君本”相对。据《尚书》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人本思想的萌芽,出现了“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首次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概念,《春秋毂梁传》中甚至有“民者,君之本”的提法。孔子和荀子曾以舟和水比喻君与民的关系,意思就是说,君如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民本”思想作系统阐释的首推孟子,他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的至理名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开明君主大多推崇“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将尊重民权作为政治追求,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本思想,承认民众对国家的根基性作用,强调君主要爱民、惠民、裕民、恤民,这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确曾哺育过一批关心民瘼疾苦、关注民众力量的思想家、政治家,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封建社会实际上奉行的是君为臣纲的规则,君权、神权长期成了束缚劳苦大众的枷锁,而且封建统治者大多只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御民之术,称王称霸才是其最终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奶,让牛耕更多的田。“亲民”、“爱民”只被当做对百姓的恩赐,这与共产党人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有本质区别。
第二个渊源是西方传统的人文、人道、人本主义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堪称以人为本的最早宣言。中世纪,神学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主体地位被神湮灭了。14~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竭力把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的个性、物欲的现实合理性和人的理性的至上性。例如,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之华!万物之灵!”“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17~18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把人从封建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论证“天赋人权”、“君权民授”、“三权分立”的原则,促成了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美国《独立宣 言》(1776 年)和《人 权 法 案》(1791 年)的诞生。19 世纪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人的生活不幸,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欧文还在美国买下土地,进行建设新和谐移民区的实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次从哲学上对人本主义进行了论证,他把神归于人,把人归于自然,揭开了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恢复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围绕对科学技术社会效果的评价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潮,人本主义者批评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面影响,要求从对以科技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注。西方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权和个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其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来理解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上局限性。
第三个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其二,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三,以社会实践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恩格斯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既要尊重历史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便是唯物史观与机械唯物论、唯心史观和历史宿命论的原则分歧之所在。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四个渊源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和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过许多深刻论述。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时,也把个性解放放在重要位置,他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无限的创造力,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他还明确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无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真谛。可以说,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梳理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世情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高,既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推动人类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书,对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述评,敦促各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显示了对人的深度关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为了实现我国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这还是低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我国国民经济虽然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地区热衷于GDP增长,见物不见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自然灾害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漠视生命的安全事故、不顾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案例、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等常年不断。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党情看,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正确的政绩观正在逐步树立。同时,也有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在发展问题上重当前、轻长远,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甚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特别是有些干部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上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敷衍塞责,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的,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得民心,顺民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十七大报告中,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他又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新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近,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又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我们要着力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尽管理论界对“人”和“本”的含义有不同理解,但是,从胡锦涛总书记的以上重要论述来看,以人为本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是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谋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推进发展过程靠人民奋斗,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三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相关文档: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09-12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2-03
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01-11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