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生活出没的主要空间,将其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自这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我们分别称其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构成教育的主体,缺一不可,又不可分割。相对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教育因素,建立合力开展工作的网络,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这比班主任教师一人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骨干——班主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是一门必修课程。首先,我想谈谈我总结出来的几种家校沟通合作的错误倾向:其一,告状式家校联系。这种合作方式仅仅在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倍感无能为力时发生。这种沟通方式的存在非常普遍,以致家访成为学生犯错误的另一种表述。我曾以“你对家访的看法”为题对本班42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喜欢”家访的仅614.3%;“无所谓”的11人,占26.2%;而表示“不喜欢”的竟有25人,占59.5%。25人之中,大多数都有被“告状”的经历,其余未被“告状”过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家访,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过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数据表明,学生拒绝这种告状式家校联系。作为教师,你的出发点绝对是关心学生,但这种关心方式并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相反如若处理不当,还会激起学生的敌对情绪。当他发现,他的老师缺乏某种能力,只会狐假虎威依靠自己父母的威严的时候,他将对该老师失去所有信赖与支持。 其二,家校教育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的效力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世界观、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与标准上产生错位乃至严重分歧的时候,双方教育效力都将大打折扣。这和力学的某些原理有相通之处。所以保持家校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连贯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合力。其三,在教育问题交流上,重事实陈述,轻过程与方法的探讨。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教育的效果,而决定教育效果的通常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表现,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原始动机。与家长沟通,如果只限于学生的表现如何如何并到此为止,然后彼此独立依照自己的习惯去开展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步调,势必影响教育进程。那么,如何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建立有效开展工作的网络,确保更多积极因素的整和呢?我想再来谈谈四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中积累的一些浅薄看法:第一,作为班主任教师,首当其冲应该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家长是教育活动的合作者,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沟通合作过程中,家长也应参与到商讨如何使孩子更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教师应该明确,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教师应当了解,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参与者必须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沟通机会,并且都愿意倾吐自我,尊重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同时,沟通的参与者都被沟通活动所吸引,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第二,构筑信任平台,这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与合作的关键与前提。在丰富的班级教育资源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很重要的一块。因其以情和爱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和力量的教育,学校教育无法与之匹敌和比拟,但是可以跟它连接和匹配。连接与匹配的关键仍在于感情上的信任这根韧带。魏书生曾说:“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这见解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学生受用,对家长也同样受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我们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同样沟通家长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家长感到我们不是在训斥他的孩子而是在帮助他的孩子。这样,你就站在家长的心里去了。所以,家校联系时忌讳告状式的沟通方式。联系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孩子所犯的错误,还应该有孩子取得的点滴成功与进步;不应该局限于孩子的行为,还应该有孩子的思想、情感与情绪;不应该局限于孩子的学习,还应该有孩子的校内外生活。“教育植根于爱”,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若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家长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大大增强家长的信任感和责任感。第三,把握沟通原则与技巧,多与家长探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保持步调的一致。家访中,班主任应做到“四善”,即善于倾诉、善于询问、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善于倾诉就是要提出问题,同时要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尽量避免“登门告状”、“漫发牢骚”的印象。倾诉的时候班主任应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言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建设性口吻。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善于倾诉,也要善于询问、倾听和引导。教师千万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剥夺家长讲话的机会,要善于捕捉机会开放式提问,激起家长说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反“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必然善于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询问、感受并且耐心倾听。对于家长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观点应予以说服工作,向他们解释这样做对孩子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切忌将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家长身上,不仅证明班主任的无能,而且证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家访结束时,应进一步拟订教育学生的措施。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换过意见之后,可以共同制定出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要明确家长和教师的分工,以便密切合作、互相配合。 第四,考虑沟通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沟通方式有直面交谈、电话联系、书信来往、同学转托、家长会等,其中直面交谈又分班主任登门拜访和请个别家长到校座谈两种形式。不管哪种沟通方式,都有其特殊的适用情境。班主任要灵活处理。例如,用信函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信息虽然非常费事,但也有其独特的适用面,写信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家长个性固执或性情暴躁,与其交谈,难以形成共识,容易引起负作用,而用联系信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示方法,容易被学生家长接受,并触发一些冷静思考,从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二是遇到不宜面谈的问题。如学生有偷摸、早恋等行为,向家长面对面挑明,一则家长脸上无光、很尴尬,再则容易导致家长的过激行为,如打孩子。而通过家长联系信,可以含蓄地指出学生在校内外的有关表现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家长的警觉和重视。以上是我关于家校通力合作的一点实践经验和看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统一方面,只有学校(班主任)、家庭明确分工,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有效加强沟通。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则是学校自不量力或越俎代庖而揽来的。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和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学生的安全、犯罪、吸毒等问题都被说成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说:生活与教育联系,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事,都弄到学校来了。某校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该班两名成绩较差的学生打死后,三位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来说这是学校的责任,是学校的教育不够,就连政府和公安部门都这样认定。事实上,这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力所能及的范畴,是一种夸大和泛化学校功能,以及推卸责任的一种可怕现象。
学校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他的功能在于促进,并非包揽,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全部,除了学校,还有更多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承担者。
一、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但家庭和社会也有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学校教育在体现政治意志、宗教观念、道德取向、人生价值追求和做人的原则等方面,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方面;在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都是谁在影响着他的成长,都是谁在管理和促进他各方面的发展,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孩子,一个社区的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影响着他的成长。
追寻教育的实质,面对不足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重申: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更不可忽视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家庭、社会及他本人的教育功能各有特性,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常常发现有好些父子俩和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其身心成长关健在家庭,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往往也在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好比土壤里的氮、磷、钾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从教人员的老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引申和完善,是连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枢纽。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资源。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机构,包括青少年宫、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展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切方式,包括看电视、网络、交谈、他人的示范行为等—些无组织无意识的带有教育性质的活动。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即活到老学到老。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德、习惯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成长。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个人的人品素质影响最大。因为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对于孩子都是一本无字的书,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至于哪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真不好选择,就如同手和脚,哪个贡献最大呢?——缺少了哪个,哪个就会显得重要
现在学校和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师对于学生那是骂不得,打不得,爱不得,骂了家长说老师对孩子人格侮辱,打了更是体罚学生,爱了有人说老师收受礼品了。老师很被动,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习要管,生活要管,思想也要管,这本身就是教育方式的一种误区。
如果家长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考试考高分,毕业找到好工作的话,我想说,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去难为孩子,你自己努力点成为李刚,按中国的现状我爸是李刚的孩子才是最有出息的。自己成不了李刚,却要让孩子成为李刚,多可笑可悲的想法!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是看待和思考生活工作中发生的现象,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教育。很显然三观教育光凭学校是很难做到全面的,至少我们很少听说哪个孩子的脾气象他老师,总是说像他爸妈的多吧?其实真正在影响孩子的还是我们看不见的“教育”,而过分的强调和加重学校教育,其实是一种家长和社会推脱责任的表现,将自己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惜通过送礼课外补习等方式尽量减少家庭教育的时间,一旦教育失败则将责任推给老师不尽职或者孩子不努力。这是其实一种成人世界下一种以成人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论,说白了就是家长强奸了孩子的意志,让老师让了替罪羊。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其实学校教育的作用本来就弱于其他两项。
1:受教育的时间,以孩子8岁上小学,24岁大学毕业来说,每天7个小时的在校时间,还要去除周末和寒暑假,远少于孩子在家的时间。
2:学校教育,是一个老师对几十个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2个甚至更多的家长对一个孩子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全社会对一个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的专注度影响力无疑远高于学校教育。
3:学习教育是一种被动教育,孩子本身带有逆反心理,对一些教育内容带有心理抵抗性;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包围式教育,孩子无时无刻不是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教育的效果显然要比学校填鸭式教育显著。
4:学校教育是家长付出学费让别人教育自己,在学生看来自己是付出的一方,对于教育的态度难免有所轻视和抵触;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孩子通常是索要的一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让你有求于人时,总是更容易听对方的话,而如果是觉是自己是付出方时,则比较难服从对方。
分析一下中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期初期,特别是中小学的成绩和科学知识远超西方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却难有突出的作为和成就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育是畸形的,过分的注重学科教育,忽略人格教育和思维教育,而其实就是注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果。在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道德观念和思维价值体系的支撑下,孩子在结束被动接受式教育后陷入入迷茫,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给予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自我纠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到了高中,大学,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后生活放纵道德迷失的社会现状。
我们不能把老师当成一个圣人来要求,毕竟那是只是一份工作,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不可能全部由他们来承当,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家长刻意如此,那局面将是现在这样的惨状,家长一边送礼一边骂老师,孩子过的不快乐也不见得有出息,老师工作压力大又不真正受人尊敬的“三输”局面。
真正良好的关系是,学科教育的主要责任让学校来承担,人格教育的主要责任让家庭教育来承担,社会教育负责给予教育内容实践的机会,锻炼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自我纠正的能力。
教育真正要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一张文凭或者一门技艺,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腰堡中学 王凤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了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是我国目前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创新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统一性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和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还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学生每年有 160多天在学校以外生活和活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各种社会现象必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社会教育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纪实性、补偿性等特点。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只有把学校教、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为了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学校教育要主动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一)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误区。
让家长的人才观由只重视“专家学者型”转到“多层次型”由“重智轻德型”转到“德才兼备型”;监护观由“保姆型”转到“自由型”,由“专制型”转到“民主型”学校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艺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顺其天性,循序渐进。
2、广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按步骤对所有家长进行培训,二是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让班主任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指导,三是领导和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四是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实验室等,五是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广泛与家长交流。
(二)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通力合作
1、家长应该参加家长学校和学校的活动,依靠学校,建设学习家庭, 指导孩子规范、健康上网,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和教育,争取最佳效果。
二、 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对学校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必须大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中对学校教育有益的一面,暮秋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确保教育的效果。
(一)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国情教育、环境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正逐步进入课堂,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大有裨益的。但学校缺乏合适的教学人员,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学校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开辟学校与社会志愿共享的有效途径,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让学生享受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二)“走出去”、“请进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及时帮助学生摆脱某些困惑和迷茫,学校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走出去”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本地名牌企业、人才交流中心、烈士陵园、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参观、学习、调查,拜访先进人物,目睹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社会思潮;“请进来”就是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和各界先进人物来学校作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国防、法制、环保、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统一思想、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已向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努力。
搞好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让全社会认识到“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全社会关注“三结合”的氛围。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通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定将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明媚春天,培养出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教育_家庭教育_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相关文档:
2023年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5篇10-11
幼儿社会教育主题活动方案5篇10-15
大班合作社会教育活动策划方案五篇(最新)10-15
幼儿园社会教育:参观当地消防站的教案01-20
幼儿社会教育主题活动方案5篇01-22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优秀5篇)01-22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育教学计划01-26
中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方案范文5篇06-05
幼儿社会教育心得体会7篇07-23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方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