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知识考点总结)

时间:23-09-30 网友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以人为主体,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开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2.环境?环境保护法?,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4.环境的根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5.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适宜度的量化表达。

6.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一定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强布局结构条件下,为达环境目标值,所允许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7.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8.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对规划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按时间顺序:⑴环境质量评价、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⑶环境影响后评估。

按评价对象:规划、区域、建设工程环评。

按评价目的要求:单要素、多要素环评。

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和固体废物。

10.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对建设工程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⑴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⑵可为建设工程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⑶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工程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3.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⑴保证建设工程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⑵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⑶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开展提供导向;⑷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开展。

14.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原那么: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⑵符合流域、区域功能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开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⑶符合清洁生产的原那么;⑷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的法规和政策;⑸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⑹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⑺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⑻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15.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功能:⑴判断功能;⑵预测功能;⑶选择功能;⑷导向功能。

16.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根底:环境监测技术、污染物扩散规律、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自然界自净能力。

17.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含义:⑴这项制度是通过环评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⑵将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法律化、程序化。

18.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体系:⑴宪法关于环保的规定。⑵环境保护根本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⑶环境保护单行法。⑷环保行政法规。⑸环保部门规章。⑹环保地方性法规和规章。⑺环境标准。⑻环境保护国际条约。

19.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⑴法律强制性。⑵除建设工程外,规划也应进行环评。⑶纳入根本建设程序。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⑸环评资格审查制度。⑹专家评审。

20.分类管理:

一、国家根据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以下规定对建设工程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工程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工程;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工程;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工程;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工程;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工程。
〔二〕建设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工程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工程;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工程;
 3、根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工程。
〔三〕建设工程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根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工程;
 2、根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工程;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工程。
 二、未列入本名录的建设工程,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那么,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21.环境敏感区:

⑴需特殊保护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根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⑵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惜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⑶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

22.环境影响评价资格审查制度:评价资格证书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证书有效期5年,目前有一八个行业类别。

23.必须做环评的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工程。

24.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25.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⑴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局部;⑵是环境保护规划的表达;⑶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⑷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⑸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⑹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26.标准体系

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指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环境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特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标准化。

(5)国家环境根底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那么、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那么一般可分为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导那么、各专项或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导那么、规划和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导那么等。

Ⅱ、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工程,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2)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⑴.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工程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⑵.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工程,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有的将其列为国家标准)

除上述标准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的技术要求、标准、导那么等)。

27.标准之间的关系

⑴、环境质量标准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和)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控制规定)。

解析:四类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

①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施;

③环境根底标准是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确定总的原那么、程序和方法;

④环境方法标准是制订、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⑵、执行:地方标准优先国家标准执行。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跨行业综合排放标准。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立法目的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29.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为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环评质量,2004.2。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环评行业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有效期为3年。

30.评价机构的管理与考核:

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组织对评价单位的评价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分定期考核和日常检查,定期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日常检查不定期进行。考核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可以委托省级环境保护局对行政区域内各级评价单位进行日常检查。
接受委托的省级环保局应当将检查结果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⑵评价单位每年必须按规定填写"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工作业绩记录表",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抄报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局,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时抄送本行业主管部门。评价单位在机构或人员发生调整或变化时,必须及时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

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考核结果,对甲级评价证书可以分别予以确认、降级或撤消;对乙级评价证书可以分别予以确认或撤消。

31.资格审查:

第十九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效劳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效劳,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效劳的机构的资质条件和管理方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第三十三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效劳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撤消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2.建设工程中的三同时: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中的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3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那么:⑴科学、客观、公正的原那么;⑵早期介入的原那么;⑶整体性原那么;⑷公众参与原那么;⑸一致性原那么;⑹可操作性原那么。

3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及范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综合性指导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类。综合性指导性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专项规划,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35.综合性指导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综合性指导性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专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6.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法〕:

⑴建设工程概况;

⑵建设工程周围的环境现状;

⑶建设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⑷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⑸建设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⑹对建设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⑺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⑻设计水土保持的建设工程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37.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⑴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⑵评价单位公章;⑶工程负责人;⑷评价人员情况;⑸建设工程根本情况;⑹建设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⑺环境质量;⑻建设工程工程分析;⑼工程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⑽环境影响分析;⑾建设工程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⑿结论建议;⒀附件及附图。附件主要是立项批准文件及其它与环评有关文件,附图重要是工程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如报告表不能说明工程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

38.报批时限:⑴一般建设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报告书;⑵铁道,交通等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⑶不进行可研的工程在开工前审批;⑷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

39.建设工程环评文件的重新报批:建设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0.审批时限:⑴审批部门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30日内,环境影响登记表一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⑵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该工程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30日。

41.分级审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以下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⑴核设施、juemi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工程;
  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
  ⑶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工程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2.跟踪评价和后评价的规定:

环评法第十五条,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良措施。

第二十七条,在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良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工程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良措施。

43.风险评价定义:指对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44.环保体系规定的制度: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⑵“三同时〞制度;⑶排污收费制度。

45.大纲作用:⑴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⑵指导环评报告书的编写的技术文件,⑶判断环评报告书编写质量的依据。

46.环评报告书技术内容:⑴工程分析;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⑷清洁生产;⑸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⑹风险评价;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⑻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⑼环境管理与监测方案;⑽公众参与。

47.公众参与:环评法

第五条 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BaoMi的情形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一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BaoMi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公众参与的主体:对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和编制机关可以委托承当该建设工程或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和机构。

公众参与的形式:公众意见调查、专家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公众参与的时间:公众参与应当在报告书保送审查前进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并应附对公众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国家规定需要BaoMi的情形除外。

何种文件需说明是否采纳公众参与意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范围内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范围内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

  〔三〕?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在环境敏感区建设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

〔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的活动。

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三号令〕

第三条 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工程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方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工程是否到达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第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包括:

  〔一〕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工程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一〕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工程,为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

   〔二〕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工程,为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三〕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工程,为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第十条 进行试生产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对试生产3个月确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的3个月内,向有审批权的环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核设施建设工程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年。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1.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⑴环评报告书及环保措施竣工验收回忆;⑵工程分析的后评价;⑶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⑷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⑸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⑹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⑺公众意见调查;⑻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⑼后评价结论。

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包括:矩阵法、网络法、叠加图法。

3.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考虑: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4.污染源估算方法为:类比法、典型行业排污系数法等。

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它们都是环境主管部门对拟建工程进行环境可行性决策的技术支持文件,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运营中的环保工作的技术依据之一。

6.规划环评的根本任务:⑴确定与社会经济开展协调的环境目标;〔2〕识别、评价相应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3〕筛选、识别或寻找符合社会经济开展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可行的规划方案;〔4〕躲避不利的环境影响或使环境影响最小化;〔5〕征求公众的观点与意见。

7.建设工程环评的根本任务:〔1〕识别、评价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选址〔选线〕、工程规模的环境合理性;〔3〕对生产工艺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4〕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充分有效;〔5〕环境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是否最小化;〔6〕征求公众的观点与意见。

8.环评遵循的根本技术工作原那么:〔1〕与拟议的规划或拟建工程的特点相结合;〔2〕与可能影响的区域环境相结合;〔3〕遵循有关法规、标准、技术政策、各类规划;〔4〕正确的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5〕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6〕促进清洁生产;〔7〕环境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影响最小化;〔8〕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环境技术经济可行。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⑴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评价因子,明确重点评价工程〔专题〕,确定各单项评价范围和工作等级,编制大纲。

⑵正式工作阶段:进一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清洁生产分析,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分析环保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⑶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评价结论,完成的编制。

10.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⑴建设工程的工程特点,⑵工程所在地环境状况,⑶国家、地方公布的有关法规。

11.工作等级确定的原那么:同一性,最高性,决定性原那么。

12.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是在判别规划实施或工程建设和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影响作用行为,影响作用对象,影响作用因素,影响作用效应的根底上,选择出重要环境影响因素和受影响环境要素。

13.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包括:矩阵法、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利用系统分析法。

14.建设工程环境现状调查一般原那么:⑴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各单项工作等级,确定各要素现状调查的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范围,界外区如有重要的污染源,应适当放大。⑵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

15.现状调查的方法:

⑴搜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往往不完全,需补充。

⑵现场调查法: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弥补收集资料法的缺乏,工作量大,消耗人力、物力、时间,受季节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⑶遥感法:从整体上了解环境特点,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受资料判读和分析技术的制约。

16.现状调查的内容:⑴地理位置;⑵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分布,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⑶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⑷水、气、声、渣环境质量现状;⑸环境功能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⑹社会经济状况;⑺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情况;⑻其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资料。

17.环境影响预测的原那么: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境要求而定。

18.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19.环境影响的预测阶段:三个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效劳期满后或退役期。两个时段:冬、夏或丰、枯。

20.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指数法、模型预测法。

21.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论证:建设工程的污染控制以预防为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工程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那么,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正确方案。改扩建、技改工程,须针对与该工程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2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根本过程:⑴分类确定工作目标 ⑵确定评价范围 ⑶根底数据调查 ⑷建立预测模型开展评价 ⑸评价环境影响 ⑹制定减缓影响的措施,提出替代方案 ⑺对环境影响的管理、跟踪监测行动方案。⑻评价结论 ⑼。

23.十五期间国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因子包括:2、烟尘、工业粉尘、、氨氮、工业固体废物。太湖、巢湖、滇池、渤海还需控制总磷排放量。

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1.污染源:指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

2.污染物: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

3.污染源分类:

4.污染物分类:

按理化、生物特性:

物理:声、光、电、热、放;

化学:无机、有机、石油类或重金属;

生物:病菌,病毒,霉菌,寄生虫卵;

综合污染物:烟尘、废渣,致病有机体。

按环境要素:水:感官:乙醛,油类;

毒理: P 六六六;

卫生:酸、碱,硫化物,锌;

综合: 。

气:感官:氰化物,4、2、C6H6;

毒理:、、、。

综合:烟尘、粉尘、水雾、酸雾。

土壤:

污染物的转化:

5.污染源调查的原那么:⑴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⑵根据各专项环评导责确定工作等级及污染源调查范围;⑶选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

6.污染源调查内容: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调查。

7.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⑴企业和工程概况;⑵工艺调查;⑶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⑷生产布局调查;⑸管理调查;⑹污染物治理调查;⑺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⑻污染危害调查;⑼开展规划调查。

8.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⑴城市居民人口调查;⑵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⑶民用燃料调查;⑷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9.农业污染源调查内容:⑴农药使用情况调查;⑵化肥使用情况调查;⑶农业废弃物调查;⑷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10.污染源调查的三个阶段:准备,调查,总结。

⑴准备阶段:明确调查目的,制订调查方案,做好调查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工具准备,搞好调查试点。

⑵调查阶段:生产管理,污染物治理,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危害,生产开展调查。

⑶总结阶段:数据处理,建议档案,评价,文字报告,污染源分布图。

11.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分为详查和普查。重点污染源调查称为详查;对区域内所有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成为普查。

12.污染物排放量确定方法: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

13.工程分析的作用:⑴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⑵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根底数据;⑶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⑷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14.工程分析的技术原那么:⑴表达政策性;⑵具有针对性;⑶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根底资料;⑷应从环保角度为工程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15.工程分析的重点与阶段划分: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可将建设工程分为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效劳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16.工程分析的方法:⑴类比分析法:是利用与拟建工程类型相同的现有工程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包括一般特征相似性,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性⑵物料衡算法,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响时,用总量法或定额法。⑶查阅资料参考分析法。

17.工程分析主要工作内容:⑴工程根本数据;⑵污染因素分析;⑶污染物排放量统计;⑷非正常工况分析;⑸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储运;⑹交通运输;⑺土地的开发利用;⑻环保措施方案分析;⑼总土布置方案分析;⑽补充措施与建议。

18.新建工程两本帐:工程工艺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两本帐之差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19.改扩建、技术改造工程三本帐:技改扩建前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以新代老削减量〕,其相互关系为:技改前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以新代老企业污染物削减量+技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技改工程完成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

20.风险排污的源强估计:事故排放和非正常工况排放。非正常工况排污: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

21.工程总量控制建议指标要求:⑴满足达标排放的标准;⑵符合相关环保要求;⑶技术上可行。

22.总图布置方案分析:〔1〕分析卫生防护距离和平安防护距离的保证性;〔2〕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3〕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23.环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设工程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良意见;〔2〕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24.补充措施建议:〔1〕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2〕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3〕节约用地的建议;〔4〕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5〕用水平衡及节水措施建议;〔6〕废渣综合利用建议;〔7〕污染物排放方式及改良建议;〔8〕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9〕替代方案;〔10〕其他建议。

25.工程分析的要点:⑴建设工程在拟建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⑵最正确总图布置方案;⑶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⑷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⑸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⑹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工程和投资;⑺其它。

26.工程分析中工艺技术分析内容:

27.工程分析中污染因素分析内容:

第四章清洁生产

1.清洁生产定义〔联合国〕: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效劳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⑴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⑵对产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⑶对效劳,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效劳中。

2.清洁生产〔法2003.1.1施行〕:是指不断采取改良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防止生产、效劳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措施 第十九条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⑴、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 
⑵、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⑷、采用能够到达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4.清洁生产的内容:⑴清洁工艺;⑵清洁的原料;⑶符合清洁生产的高效设备;⑷能耗、物耗低、三废排放量少;⑸清洁产品及储运、包装。

5.清洁生产最主要的是源削减。

6.洁生产引入环评中的好处:⑴减轻末端治理负担;⑵提高环境可靠性;⑶提高工程市场竞争力;⑷降低工程的环境责任风险。

7.清洁生产和环评的结合界面:⑴清洁生产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环评中的工程分析,⑵评中的环保措施可按清洁生产的要求进一步延伸。

8.清洁生产的目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9.清洁生产审核的根本思路:⑴废弃物在哪里产生—污染源清单;⑵为什么会产生废弃物—原因分析;⑶如何消除和消减—方案产生和实施。

10.污染物产生原因分析和方案产生的八个方面:⑴原料和能源;⑵工艺;⑶设备;⑷过程控制;⑸管理;⑹员工;⑺产品;⑻废弃物。

11.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那么:⑴选取技术要求中的指标;⑵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⑶表达污染预防思想;⑷容易量化;⑸数据易得。

12.环评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⑴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规模、工艺、技术、装备;

⑵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单位产品取水量、能耗、物耗,原辅材料的选取〔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可回收利用性〕;

⑶产品指标,质量、包装、销售、使用、寿命优化、报废;

⑷污染物产生指标:

废水: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

废气: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

固体废物: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⑸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⑹环境管理要求,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环境审计,废物处理处置,生产过程环境管理,相关方环境管理。

13.清洁生产的定量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

14.清洁生产评价方法:指标评价法。

15.清洁生产评价程序:⑴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⑵预测环评工程的指标值;⑶将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二级值比照;⑷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⑸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和建议。

16.清洁生产评价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根本水平。

17.清洁生产评价内容:⑴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应评价是否采用资源能源利用率高、原辅材料转化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⑵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应评价是否采用了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辅材料,是否采用了清洁能源或燃料。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取水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⑶产品和包装指标:应当考虑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评价是否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⑷污染物产生指标:废水、废气、固废产生指标;⑸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生产企业应尽可能地回收和利用废物,而且应该是高等级的利用,逐步降级使用,然后再考虑末端治理;⑹环境管理要求。

18.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⑴当一个建设工程的全部指标到达一级标准,说明该工程在六类指标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可以接受;

⑵当一个建设工程的全部指标到达二级标准,说明该工程在六类指标等方面做得好,到达国内先进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工程是一个好的工程,可以接受;

⑶当一个建设工程的全部指标到达三级标准,说明该工程在六类指标等方面做得一般,作为新建工程,需要在设计等方面做较大的调整和改良,使之能到达国内先进水平;

⑷当一个建设工程的全部指标未到达三级标准,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工程不可以接受;

19.实际工作一般仅使用二级指标评价 :⑴部到达二级,说明该工程在清洁生产方面,到达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该工程在清洁生产方面是可行的;⑵部或局部未到达二级,说明该工程在清洁生产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改良这种情况,必须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和建议。

20.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原那么:⑴从清洁生产角度对整个环评过程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⑵大型工程:单列“清洁生产〞一章,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工程可在工程分析中增列一节;⑶指标的选取要有充足的依据;⑷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方面的结论及方案建议。

21.中清洁生产评价的编写要求:⑴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或选取和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二级指标数值;⑵预测环评工程清洁生产指标数值;⑶进行清洁生产指标评价;⑷给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⑸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22.生命周期评价: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汇编和评价。

23.推行清洁生产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已建成且效益欠佳、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对于这类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计,重点是培养企业清洁生产意识,帮助企业发现和实施无/低费方案。在发现和实施无/低费方案的过程中,削减污染物,产生经济效益,为这类企业在加强管理、积累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进一步开展奠定根底。  
    第二个层次,新建、改建、扩建和效益较好企业的清洁生产。我国的环境污染相当一局部为结构性污染,对于此类企业的工作重点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严格环境标准的同时,结合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采用中/高费清洁生产审计方案,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具体实施过程中,从污染物源削减角度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的提升工作。  
    第三个层次,区域的清洁生产。重点是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根据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需要,把园区结构性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治理粗放型开展模式产生的大量污染和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把控制小规模企业产生的大量污染和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结合起来。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一五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

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 ≤ 100微米 。 10≤10微米。降尘>10微米。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2,,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如,,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响。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12.大气环评特点:⑴进行污染气象分析和监测,以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减轻大气污染;⑵为了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

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一为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方案;第二为正式工作阶段,调查、预测和评价;第三为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大气局部的编写。

14.大气环评等级划分依据:等标排放量,地形条件,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5.等标排放量的计算:〔0i〕×109。

等标排放量,m3;

单位时间排放量,;

C0大气环境质量标准,3。

一般选用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 (即按3095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中各污染物一小时平均取值时间的二级标准限值计算) ,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工程,可以照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工程,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

(m3)

地形

≥2. 5×109

2.5×109>≥2.5×108

<2.5×108

复杂地形

平原

16.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

17.级别调整:可以根据工程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工程,如果<2.5×107,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从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实定:建设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工程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工程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

⑴对于一、二、三级评价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10~14、4~6。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工程,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⑵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⑶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那么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那么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空气质量预测范围,可根据烟囱高度对计算范围作适当调整(最大落地浓度距离一般为有效源高的10~一五倍)。

19.大气污染源调查因子的筛选方法:首先应选择该工程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最后国家总量控制的因子,2、烟尘、工业粉尘。不宜多于5个。

20.计算源强的方法:物料衡算,实测,资料复用,类比调查。

21.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工程,应包括拟建工程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工程可只调查拟建工程工业污染源。

22.大气污染源一级评价工程调查的内容:

⑴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⑵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⑶对改扩建工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计算出最终排放量

⑷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达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⑸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

⑹点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

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或);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⑺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1×1(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工程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

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

②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③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⑻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

⑼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

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原那么:代表性,实用性。

24.大气监测布点方法: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主导风结合均匀性的。较特殊的工程还有网格,同心圆多方位,善形,配对,功能区布点法。一般在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

25.大气现状监测因子筛选原那么:等标排放量大小,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质量差。

26.大气监测制度:⑴按评价等级确定的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监测;⑵按照监测技术标准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⑶取样时间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计数据有效性规定;⑷进行同步气象观测。

27.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根本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监测点位数

10

6

1—3

监测季节

二期〔冬,夏〕

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两期

必要时一期

天数

7

5

5

每天小时数

6

4

4

小时

02,07,10,14,16,19.

02,07,14,19.

02,07,14,19.

28.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共同决定的。

29.大气环境调查:污染源,污染气象,环境质量。

30.大气环评现状评价方法:单项质量指数法。0i ,<=1 清洁,>1 污染。

31.大气自净能力:是指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大气的净化作用,包括平流输送和湍流扩散和去除等机制。

32.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湍流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以下高度的大气层。

33.有关风的知识

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矢量。

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 ,,取小数点后一位。

风向:风的来向,用16个方位表示。

风频:某一风向的次数站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表示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

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

风向玫瑰图:用16方位风频连接而成的图。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该风向风速。

局地风场:是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拟小的所谓地方性风,主要由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

34.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

U21〔Z21〕P

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那么:10〔10〕P

p为风速高度指数,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一般用双经纬仪测风的方法测量,用双对数法求取。

35.大气湍流:湍流是一种不规那么运动,其流场的各个特征量是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变量,它的统计平均值是有规律的。其形成和开展取决于两种因素:机械湍流;热力湍流。其强弱是两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强递减的情况下热力因子主要;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主要。

36.湍流扩散:是空气污染局地扩散的主要过程,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时间各种湍流尺度的作用,将扩散分为连续点源扩散、相对扩散。

描述湍流的理论:统计理论〔正态分布〕,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

37.烟云边缘:指浓度降为中心浓度1/10处,在σσz。

38.大气扩散能力的动力因子:风和湍流。热力学因子: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39.大气扩散参数:定性分析可知,污染物的扩散和大气扩散参数与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和取样时间有关。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示踪剂法、平衡球法、放烟照相法、固定点脉动风俗仪或风温仪、其他遥感方法、环境风洞模拟试验。失踪剂法和平移球法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平面照相法可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用以测量垂直扩散参数。

40.扩散参数:用浓度分布的标准差或方差。方差:表示数据离散程度。σ↑ 越散,扩散能力越强。表征:大气湍流的强弱,是大气扩散能力的标志。

41.大气稳定度:是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午后最不稳,黎明前最稳定。

42.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法: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低云量〕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有太阳辐射等级数和地面风速查。稳定度分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

43.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研究逆温,应研究逆温的强度,底顶高度,厚度,频率,生消规律,种类。

44.大气混合层: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稳定层底的高度。混合层厚度: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早晨较低,午后最大。

45.大气混合层高度确实定方法:干绝热法、罗氏法、查西哥马Z法、国标法。

46.联合频率:—3 —5 —7 ,>7。稳定度分,D,。

47.不利气象条件:熏烟,静小风,大风,海陆风,山谷风,背风涡流,热岛效应。

48.薰烟:晴朗夜间,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形成以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转变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地面形成高浓度,也就是常说的薰烟污染。

49.典型气象条件:是指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的组合条件。

50.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内容:⑴气候区域划分及其主要气候参数;⑵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风场特征,风玫瑰,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联合频率;⑶大气扩散参数;⑷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场特征。重点是逆温、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51.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到达饱和时的温度。简称露点。

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正确地推断各种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及随时间的变化,常采用模式预测法。

53.大气扩散模式: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根底,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⑴短期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程度及范围;⑵不利气象条件下对保护目标或敏感点的影响以及浓度分布图;⑶对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变化;⑷对没有配给总量控制指标的工程,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⑸必要时对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5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根底数据。⑴了解建设工程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⑵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⑶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的奉献;⑷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

56.高斯模式根本假设:污染物的浓度在方向的分布是正态的;有风;同一稳定度;连续性排放;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适合于平稳均匀流场。

57.有效源高在静小风时-烟团模式:近距污染,各向同性,同心圆分布。

58.封闭性扩散:上部逆温层存在的扩散,上稳下不稳,分为三个区既正态,过滤,均匀。

59.熏烟型扩散:清晨,伴随着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当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

60.颗粒物扩散模式:主要有源损耗模式,局部反射模式,倾斜烟云模式。

61.倾斜烟羽模式:当粒径大于一五 m时,其地面浓度按倾斜烟羽模式计算。

62.山区大气扩散模式:峡谷,箱,艾根扩散模式。

63.面源扩散模式:后退点源模式;窄烟云模式;箱模式。面源面积S≤12时,面源扩散模式可按点源扩散模式计算。

64.大气日平均浓度计算方法包括:保证率法、典型日法、换算法。

65.长期平均浓度计算通常采用联合频率法。

66.卫生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标准浓度限值,那么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67.大气环境容量:指在给定的区域内,到达环境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

68.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修正的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69.修正的值法:粗略地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模拟法: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知识考点总结)》相关文档:

高考考点考务工作方案09-14

2023年注册消防工程师之消防技术综合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10-23

2023年聚合工艺高频考点训练2卷合壹-7(带答案)11-01

2019导游证《导游业务》第五章考点判断题:导游服务技能11-30

考点接待组培训会议记录01-14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02-12

北京语言大学22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02-23

2022年09月北京语言大学后勤集团办公室、物业服务中心招聘2名办事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库集锦答案02-23

一级建造师市政公用真题及解析附教材对应考点页码03-12

2019法考必备考点: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特征04-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