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正常的生活。疫情的来临,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疫情期间,保持健康的心理尤为必要。为了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疫情过后能积极地学习生活,故提出本课题,深入研究“疫情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2、课题研究的意义
3、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处的各阶段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9-11岁是儿童成长关键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有很大的可塑性。
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因此,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可以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认知疗法理论认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所导致,通过调整认识,改变人们对事物的不正确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教育学相关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通过教育手段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4、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里健康的首要问题。通过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一系列的活动,帮助队员们积极面对疫情,保持乐观心态,为日后疫情过去返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通过对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的调查研究,寻找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重点进行应用性的研究,即重点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出适合职业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科学发展观、心理学、教育学、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关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更具体地说:其一,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正在发展,个性心理特征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二,根据形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困此,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可以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三,根据认知疗法理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所导致,通过调整认识,改变人们对事物的不正确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其四,根据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通过教育的手段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品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具体包括:
1、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2、构建优美的学校教育环境
3、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构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
1、提高教师素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选修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3、开发教材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利用教学环节,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三)、构建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管理模式。具体包括:
1、建立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再到班干部层层落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包保责任制”
2、包班领导深入班级,监管偕同班主任开展师生互动的班会活动
3、组织辅导教师,开展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建立学生健康案
4、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课题前、中、后期的分析研究,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科学评价手段对研究过程进行辅导,随时把握课题的健康发展。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要点,开拓可利用的各种途径,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时研究改正,并制定可行的措施,及时推进,保证课题的完成。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成果。学习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知识,使课题研究更具时代性和方向性。
2、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课题研究的过程
通过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使相关数据材料及调研结果更真实、更准确。以保障科研成果的正确性。
3、个案研究法: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个体进行研究的方
法,既有整体研究,又有个案研究,使研究更具全面性、准确性。
4、行动研究法:组建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研究进展及时进行总结报告。随着课题研究进程,统计测量法,教育叙事法等研究方法也会适当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规划阶段(xx年1月,3月)
1、成立课题研小组,做好具体研究工作的分工,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
2、做好问卷调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xx年4月,xx年6月)
(一)第一个子课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的研究。
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2、美化校园教育环境
3、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二)第二个子课题“构建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加强宣传和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业务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
2、开设选修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3、开发教材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在备课,授课,组织管理课堂,营造课堂氛围,课下辅导,转化后进生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随时随地地进行,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三)第三个子课题“构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1、建立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再到班干部层层落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包
保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2、包班领导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管,深入班级,开展实际工作,和班主任老师共同抓好班会质量,让班会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组织辅导教师,开展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学生个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一对一地落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4、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集体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竞赛活动、集体劳动等。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环保活动、爱心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假期实习、打工等实践活动。
6、根据实践反馈,修正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使本课题研究趋于合理、完善。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相应子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总结报告,上交课题负责人。
2、对各成员研究材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提炼、升华为理论,完成课题各阶段的报告。
3、成果提交、申请结题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编印适合我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校本教材。
2、形成较为完备、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
⑵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管理模式。
《疫情防控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档:
研究课题工作计划6篇10-08
2023研究课题工作计划集锦八篇10-08
2023研究课题工作计划汇总八篇10-10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04-02
2023年研究课题工作计划范文6篇05-15
小学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06-05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方案设计06-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三篇06-24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10-20